收藏 分销(赏)

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4297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9【中图分类号 B036厂文草编号004-0049-09文献标识码ATheory JournalNo.4Ser.No.308总第3 0 8 期第4 期Jul.2023理论学刊2023年7 月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苗贵山,李小红(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 7 1 0 2 3;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 5 1 1 5 0)【摘要】利益原理与联想原理是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利益原理在把利益看作是人的行动的根本动力的同时,强调组织健全与法制完备的政府必须以增进普遍的人的利益为目的;联想原理也就是斯密所说的同情心,即个体在交往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增

2、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他人利益。就唯物史观的生成来讲,利益原理关涉的问题就是对个体交往社会的原则、个体交往社会对政治国家(法)的基础性地位、社会历史冲突的根源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共产主义在解决资本与劳动之间利益冲突中制度性变革作用等的深入思考;联想原理指向的是对无产阶级生存困境的同情与忧虑。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所宣扬的所有权与自由、平等“三位一体”的批判,着眼于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所造成的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来寻求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以实现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关键词】唯物史观;利益;个体交往;雇佣劳动;普遍利益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

3、生的理论来源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在1 8 世纪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哲学推向前进,用黑格尔体系及其导致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辩证法一一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一历史唯物主义。可见,列宁的说法并没有反映出法国与英国的功利主义对唯物史观生成产生的重要影响。事实上,马克思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神圣家族(以下简称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阐释唯物史观时,对以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

4、法国功利主义与以边沁为代表的英国功利主义的评论已耀然纸上。本文就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进行探讨,以期对学术界有所神益。一、功利主义的利益原理与联想原理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功利主义成熟的理论形态在法国是以爱尔维修与霍尔巴赫的道德学说展现出来的。爱尔维修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把人的肉体感受性看作是人的自爱行为的源泉,认为包括物质生活需求和荣誉、权利等精神追求在内的利益支配下的自爱原则是人的行为的唯一推动力。与此同时,爱尔维修提倡个人要正确地对待自身利益,需要处理好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因而就要改革立法与完善教【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功利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

5、0 FKSB041)、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 8 AKS01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苗贵山,男,法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小红,女,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50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育,这是造就美德与道德公民的唯一办法。霍尔巴赫从自然理性出发,把能否给人们提供真实而永久幸福的一切做法看作是合理性的依据,认为利益是人行动的原动力,一个组织良好的政府就是要致力于实现社会的普遍幸福与普遍利益。可见,爱尔维修与霍尔巴赫超越了作为功利主义源头的伊壁鸠鲁,把

6、伊壁鸠鲁所主张的个体的心灵快乐高于肉体快乐上升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统一基础上的使个体获得幸福的美德生活的思想高度。这样,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在爱尔维修与霍尔巴赫那里就蜕变成为基于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幸福主义。在近代英国,功利主义成熟的理论形态是由边沁确立的。边沁把功利观念的提出归于与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同时期的休谟。休谟从自然经验主义出发把人们的行为动机归结为共同而自然流露的快乐和痛苦,它们是道德判断的依据与善恶区分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休谟指出:“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感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正因为人的自私与有限的情感感慨,以及自然满足人们需要的稀少性

7、,导致社会秩序的维持变得困难,从而使人们产生对于共同利益的共同意识的一种“公约”。换句话说,正义之所以是美德,就在于人们认识到正义对社会有利,而最幸福的社会在于建立一个不依赖于私人美德的好的政府体制,它将确保人们的私人利益受到控制与引导,以便服务于并且产生公共利益。这样,休谟就把正义与功利联系起来,认为正义的观念先于财产权观念,以正义的起源来说明财产的起源。这与洛克将财产权归于劳动是不同的。但是,洛克的这一做法为斯密所继承从而奠定了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斯密在英国功利主义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承继了伊壁鸠鲁的人对死亡的恐惧的学说,认为对死亡恐惧是人类最重要的天赋原则,它对人的

8、幸福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由此,人们就会对破坏人的幸福的不义产生愤恨之情。这样,斯密就将正义与人的愤恨之情联系起来,认为保护正义就是惩罚不义,这是大自然强加给人们的报复法则。就斯密与休谟的理论关系来讲,斯密在国富论中把休谟的功利观念嵌人经济领域,指出在劳动基础上的自由制度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人的自利本性使得人具有自由交换倾向,在自由交换中自动地将个人利益转化为所有人的利益,这就是斯密所发现的人的利益的天然统一原理。在这一原理中,一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就是有形市场交换与无形交换主体所具有的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顾及他人利益的同情心。边沁在综合爱尔维修、休谟以及斯密等人的功利

9、理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奠定了功利主义理论。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他对功利与功利原理、个人利益与共同体利益的基本内涵作了阐释。他把快乐与痛苦视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两位主公,强调人们的一切行动、言语、思想无不受这两位主公的支配。他指出:“功利原理承认这一被支配地位,把它当作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因此,功利就是任何事物客体倾向于给利益主体带来好处、快乐、幸福,或倾向于防止利益主体遭受损害、痛苦或不幸。而休谟关于正义的起源以及以好的政府体制确保社会幸福与公共利益实现的言论则使得边沁追随着休谟的步伐确认功利是对美德的检验标准,认识到促进普遍幸福是政府的最高职责。因此,功利原理

10、就在于把能否增大或减少利益主体的幸福倾向作为赞成不赞成个体的行动与政府措施的标准。在取斯密关于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关系思想的基础上,指出:“当一个事物倾向于增大了一个人的快乐总和时,或同义地说倾向于减少其痛苦总和时,它就被说成促进了这个人的利益,或为了这个人的利益。”而在边沁看来,由于共同体是个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共同体利益就是组成其成员的利益的总和。詹姆斯穆勒在人类心理现象分析中把哈特莱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与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结合【英】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第5 3 6 页。【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般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0

11、年版,第5 8、5 9 页。51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起来,为功利主义奠定了心理学基础。而詹姆斯穆勒与边沁作为李嘉图的朋友,他们促成了经济学与功利主义的联姻。就李嘉图来讲,尽管他不强调同情心而被人批评为不是功利主义者,但是他在其经济学中坚持了功利原则。斯图亚特穆勒在接受其父亲詹姆斯穆勒亲力而为的家庭教育以及后来他们与边沁在共同主办宣传功利主义的刊物过程中,逐渐成为边沁所开创的功利主义在1 9 世纪活生生的代表,并且修正了边沁的功利主义。一方面,斯图亚特穆勒承继了伊壁鸠鲁学派所强调的心灵快乐,从本质上区分肉体快乐与精神快乐,强调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另一方面,斯图亚特穆勒针对有人将自我牺牲的

12、目的看作不是幸福而是比幸福更好的美德的想法,指出功利主义道德只是承认为了他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的福利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不承认牺牲本身就是善事,反对人过苦行僧般的自我牺牲的生活。为此,他在功利主义中重申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这就是功利主义判断一种行为对错的标准,不是行为者自身的幸福,而是所有与此行为相关的人的幸福。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遵守既要靠被教育或舆论神圣化了的习俗性道德的外在约束力,也要靠人类出于良心的内在约束力。而就代议制政府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来讲,斯图亚特穆勒指出,代议制政府在赋予个人以自由的同时,个人自由不能妨碍政府履行其促进社会进步的职能,但是个人在追求自身的利益以实现自身幸福时,个人的

13、主动性优于政府干预,绝大多数事情由个人来做比由政府来做要好得多,而增加或强化政府的行为会威胁到个人自由。综上所述,就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来讲,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他的全部哲学以两个原理为基础,即联想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最大幸福原理讲的是个体在增进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最大幸福,组织良好的政府通过增进个体利益而实现社会普遍利益与最大幸福;联想原理讲的是个体在交往中有着仁慈的心理联想或利他的同情心,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增进他人利益。因此,联想原理联结的是个体特殊利益与社会(共同体)的普遍利益的统一。二、功利主义利益原理对唯物史观生成的影响自近代启蒙以降,自然幸福与

14、自由理性的交织成为启蒙思想家们思考如何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轴心。而对于中学时期的马克思来说,启蒙运动所诉求的人的自由理性支配下的普遍幸福观念已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在中学毕业论文中,他深情地表达了为人的普遍幸福与自身的完美而自由地选择职业的崇高理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学派所主张的心灵自由的快乐有着强烈的共鸣,但反对伊壁鸠鲁把自由理解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自我意识的心灵宁静的主张,强调“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一一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这里,心理学规律就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所表达的自由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立场,关注的是人的欲

15、望、需要在绝对观念实现自身自由本性的过程中所起的中介或手段作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所展现的心理学规律深受斯密影响,将法国德国的理性主义与英国的功利主义,也就是将思维与物性、理性与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进程中对纯粹普遍的绝对精神具体自由的实现进行把握,而伦理国家就是在纯粹的普遍自由与具体的特殊自由之间实现和解的最终完成。博士毕业后初涉世事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哲学立场以及自由的伦理国家的政治立场的影响,从理性出发来观察个体自由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他首先遇到的是新闻出版自由问题。在他看来,新闻出版自由作为普遍自由是人民用来维护自身自由的精神镜子,但却遭到了统治者专【

1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6 年版,第3 2 7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7 5 页。52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制的书报检查制度的压制。这时候的马克思就已把霍尔巴赫的功利主义,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的附录评普卢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中已摘录了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中对宗教要人们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存在物而对牺牲尘世的一切而追求虚幻的幸福的批判言论一看作是洞察人们奋斗动力的心理学,明确指出:“它正确地猜测到了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是它由此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只有细小的 利益,只有不变的利已的利益。”

17、此时的马克思受理性与经验相融合的黑格尔伦理国家思想的影响,对功利主义所强调的利已的私人利益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在 科隆日报)第1 7 9 号的社论中,马克思针对新闻出版自由的反对者海尔梅斯主张国家作为法的组织与真正的公共教育机关要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的言论,指出哲学作为时代与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神的精髓,“是问: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问:什么是有效的?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这里,马克思讲哲学不应该关心什么是有效的以及个别人的利益,就是针对功利主义追求效用以及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来讲的;而哲学应该关心一切人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就是深受黑格尔国家哲学伦理精神之感染而

18、推崇普遍人的自由。黑格尔哲学对个体交往成员的私人利益抱有一种警惕的态度,因为私人利益作为一种感性欲望或粗野的本能,与国家伦理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之中。因此,黑格尔强调不能把法制看作对个体的束缚,而应当是个体实现自身解放的条件。马克思对黑格尔立足于整体观念来构想伦理国家的理性智慧极力推崇,认为哲学要证明现代国家的目的是使有道德的个人自由地联合起来,应该像黑格尔那样“把国家看作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不应该像海尔梅斯那样证明国家是使基督教徒联合起来来实现教义而不是实现自由。由此,马克思对功利主义根据人的功名心或者善交际等本能来构想国家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它不是依据人类的理性,即社会的

19、普遍自由的理性,而是依据个人的自由理性来构想国家的。当马克思秉持着黑格尔的伦理国家精神继续观察社会问题时,普鲁士莱茵省议会通过的禁止农民到林地里去捡枯树枝从而维护林木所有者利益的法律使得马克思对私人利益有着更加强烈的厌恶之情,他斥责林木所有者的利益是“违反各族人民和人类的神圣精神的罪恶”的“下流的唯物主义”,由此主张“应该同整个国家理性和国家伦理联系起来来解决每一个涉及物质的课题”。但是,在紧接着所遭遇到的对摩泽尔地区以种植葡萄为生的农民贫苦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时,马克思开始意识到某种客观关系支配着政府当局与当事人,这为马克思后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致力于思考私人利益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作了铺垫

20、。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以私有财产为原则的国家与法的哲学的批判,指出作为家庭和个体交往活动原则的私有财产是政治构成的基础与政治活动的目的,而作为黑格尔法哲学核心观念的意志源自私人利益。由此,他得出如下结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个体交往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马克思的这一结论,一改莱茵报时期那种从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观察国家与法等社会问题的那种世界观,从把事实作为出发点的实证哲学的角度,强调家庭、以私人利益为原则的经济社会对政治国家的决定作用,为唯物史观的生成奠定了具体的原则。这一具体的原则在形态中被上升到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高度正是依据以私人利益为原则的资产

21、阶级社会对政治国家的决定作用的原则,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文章中,对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确立的利已主义的人权原则及其政治实践的缺陷进行了激烈批判,指认它所确立的政治国家与法律制度颠倒了作为目的的人的普遍解放与作为手段的私有财产的特殊解放的关系,把手段当作目的,政治国家与法律制度维护的是个体交往所追捧的私有财产的利益,并没有致力于实现真正人的普遍解放。而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法国大革命后颁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中规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8 7、2 1 5、2 1 7、2 8 9、3

22、 9 0 页。53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平等、自由、安全、财产等人权的利已主义本质所进行的批判,与边沁对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的批判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边沁在1 7 8 9 年给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所加的“末注”中也曾反对美国权利宣言所颂扬的抽象的人权,并且在给他人的信中指责法国的人权宣言正在步美国权利宣言的后尘,认为它缺乏经验,不关注社会的普遍利益。如果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主要致力于对资产阶级国家与法的“副本”批判,并且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对“副本”的批判必须要转为对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原本”批判的话,那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发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功利主义在英国实践中所确立

23、的作为社会原则的个人利益进行的批判,则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原本”的批判奠定了前提。在手稿中,马克思指责斯密与詹姆斯穆勒等虽然是从劳动出发来说明财富的创造,但是仅仅把一切都归结为抽象劳动,并没有真正对劳动的社会关系进行具体分析,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所造成的异化劳动进行了激烈批判。这一批判的理论目的在于:一方面,马克思对工人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就不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而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革命实践中来寻求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和解为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确立了劳

24、动作为人的本质在人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把世界历史看作是通过人的对象化劳动而诞生并随之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明确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的这一结论,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确立的以私人利益为原则的经济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及其规律的初步阐释。马克思与恩格斯写作家族的目的是通过对鲍威尔因袭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精神生产史的“唯灵论”的世界观的批判,“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辩哲学的幻想”。鲍威尔“唯灵论”的世界观的幻想在于:“它用自我意识”即精神 代替现实的个体

25、的人,并且同福音传播者一道教海说:“精神创造众生,肉体则软弱无能”。因此,家族一开始关注的历史哲学问题就是精神与肉体的自然需要紧密相关的利益之间、群众与世俗世界的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绝对精神,这种绝对精神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通过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群众的欲望与热情来创造历史的。由此,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就是把本应该是主词的自然界与人当作宾词,而把本应该是宾词的绝对精神当作是创造历史的主词,因而是神秘化了的基督教哲学。据此,费尔巴哈摧毁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概念辩证法,而用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本身来代替精神现象学无限的自我意识。对此,马克思与恩格斯赞誉为“天才发

26、现”。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把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一一作为实践力量的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追求着自身利益的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因而历史人物所宣扬的普遍的思想必须能够真正唤醒群众的“热情”,代表群众的自身“利益”,否则,“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可见,家族对现代个体交往与政治国家本质的把握,相对于德法年鉴时期更具强烈的现实性。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社会与政治国家本质的把握受到了费尔巴哈关于自然的现实的人的学说的直接影响,而费尔巴哈的学说则来源于1 8 世纪的唯物主义在人的学说上的功利主义。正因为如此,家族对1 8 世纪以爱尔维修与霍尔巴赫为代表的并以洛克的感

27、觉经验论为基础的法国唯物主义与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基本思想作了摘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指出:“这种唯物主义正是以爱尔维修所赋予的形式回到了它的祖国英国。边沁根据爱尔维修的道德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9 8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7、7、1 0 3 页。54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建立了他那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可见,功利主义的利益原理在家族中对唯物史观生成的贡献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家族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形态中阐释唯物史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在于它确立了人的自然(需要与利益

28、)对精神的本体论地位,“启下”在于它具体明晰了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对政治国家所应有的决定性地位,并且明确提出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把群众(无产阶级)看作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与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来说明意识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更替。这虽然是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来展开的,但是在对施蒂纳所鼓吹的“自我一致的利已主义”的论调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功利主义在唯物史观的生成中所起到的理论作用在其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施蒂纳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提出的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立场的影响,“用自夸的、自我一致的利已主义来代

29、替积极活动的资产阶级利已主义”。他提出的“自我一致的利已主义”,即自我在一切情况下都是为我自已效劳而不为任何人效劳的“唯一者”,“唯一者”在共同体联盟中相互利用与相互满足,谁的利益都没有受损。对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施蒂纳所讲的“自我”是相对于“非我”而讲的自由意志或观念,他是“唯一者”,或者说是无论何时何种情况下他都具有独自性,他是“自已的”,也就是“思考”自己以及自己的“利益”。而“非我”就是异于“自我”的一种违背自由意志的“异物”,譬如统治者的特权观念,这种“异物”很容易就成为神圣观念,即“圣物”。因而,“非我”受“圣物”的支配而自身发生了异化,而人的自我解放就是通过一个视“圣

30、物”的英雄人物的出现而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把这种异化消除掉。由此,马克思与恩格斯指责施蒂纳脱离一定的经济关系来把握共同体中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其实二者的对立是由其背后隐藏的生产力和交往关系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在一定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内,总有某些异已的、不仅不以分散的个人而且也不以他们的总和为转移的实际力量统治着人们”。这就是说,个人利益的背后总是有一种作为实际力量的普遍利益而与私人利益相对抗。对于施蒂纳的“自我一致的利已主义”与边沁的功利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恩格斯1 8 4 4 年1 1 月1 9 日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就已指出“这位高贵的施蒂纳的原则,就是边沁的利已主义,只不过是从

31、一方面看贯彻得比较彻底,而从另一方面看又欠彻底罢了。说施蒂纳比较彻底,是因为施蒂纳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也把个人置于上帝之上,或者更确切地说,宣称个人是至高无上的,而边沁却让上帝在朦胧的远处凌驾于个人之上;总之,是因为施蒂纳是以德国唯心主义为基础,是转向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唯心主义者,而边沁是一个单纯的经验主义者。说施蒂纳欠彻底,是因为他想避免边沁所实行的对分解为原子的社会的重建,但这是办不到的。这种利已主义只不过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被意识到的本质。”在形态中,正是在对施蒂纳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表现在实践中积极活动的资产阶级利已主义一一近代功利主义在法国与英国的历史嬉变、产生根源及其理

32、论本质作了详细的阐述,而正是这一阐述,进一步佐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交往方式(生产方式)对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功利主义产生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与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相对应的。在英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时期,在霍布斯与洛克那里就出现了功利主义的理论。在法国,“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已经把这种学说理想化了,这种做法是和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前的反封建的作用完全一致的”。但是,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功利论只是一种“感伤的道德义释”的哲学体系,它是与正在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1 6 7 页。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

33、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第4 8 1、2 7 3 2 7 4、4 7 9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2 4 页。55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行斗争的而尚不发达的资产阶级相适应的,因而“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所忽略的剥削理论的内容,被霍尔巴赫的同时代人一一重农学派所发展和系统化了;但是重农学派所根据的是法国的尚不发达的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是这种功利论的真正科学;它在重农学派那里获得了自己的真正内容,因为重农学派最先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个体系”。因此,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功利主义的话,与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缺乏实证内容的功利论相比,边沁与

34、詹姆斯穆勒的功利论由于同当时资产阶级较为发达的经济活动相适应而有着充实的内容。然而,与边沁和詹姆斯穆勒的表现在实践中的积极活动的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功利论相比,施蒂纳的“自夸的、自我一致的利已主义”仅仅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互有利、相互有用、相互有益的关系”,并以此来反对那种舍弃自身利益的自我牺牲。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强调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既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也不拿利已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这与斯图亚特穆勒在功利主义中所重申的功利主义的道德立场是基本吻合的。由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功利主义表达了赞誉,指出:“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

35、间的联系,但在桑乔(施蒂纳一一引者注)那里,它失去了任何积极内容;桑乔的功利论抽掉了一切现实关系,归根到底是个别市民关于他想赖以剥削世界的那种聪明才智 的空洞幻想。”这里,马克思与恩格斯立足于功利主义而对施蒂纳的脱离个人的物质生活而把自我意志看作是权利的基础的唯心主义的批判,进一步丰富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三、功利主义的联想原理对唯物史观生成的影响前已述及,联想原理讲的是个体在所有权与劳动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追求个体特殊利益的同时而自觉不自觉地会增进与社会(共同体)的普遍利益。这就是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讲的同情心,以及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所讲的社会利益是个体利益的集

36、合体。对此,恩格斯在大纲中肯定了斯密所讲的商业是各民族与各个人之间团结和友谊的纽带,承认斯密颂扬商业是人道(同情心)的正确性。与此同时,恩格斯又指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贸易自由体系为了达到图谋私利的不道德的目的而滥用这种伪善,并质问:“你们什么时候做事情是从纯粹的人道出发,是从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毫无意义这种意识出发的呢?”在恩格斯看来,造成这种贸易自由的伪善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制,而私有制的最直接的结果,从客观的方面讲就是使生产分裂为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土地私有制之间的对立与人的活动方面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从主观的方面讲就是所谓的相同利益或者说是普遍利益之间的敌对。“单个人的利益是要

37、占有一切,而群体的利益是要使每个人所占有的都相等。因此,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直接对立的”。而正是这种敌对,一方面使得人类的不道德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造成资本的生产过剩与劳动者贫困而产生的停滞不前之间的巨大的经济危机而必然引起一场社会革命。基于此,恩格斯指出,用扬弃矛盾的方法来消灭矛盾,这就是以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革命辩证法,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来扬弃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从而实现在生产资料与劳动之间的直接统一基础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以及人类之间的和解。由此看出,一方面,此时的恩格斯为唯物史观的生成奠定了经济决定道德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资本与劳动之

38、间的对立而引发的经济危机来探讨解决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对立的途径提供了借鉴。这为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度所造成的异化劳动的批判而论证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第4 8 2、4 7 9、4 7 8、4 8 4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4 8、4 5 9 页。56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扬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的和解作了理论铺垫。在手稿前,马克思主要是着眼于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确立的私有财产原则的利已主义本质所导致的普遍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对立的社会现实进行批

39、判,而不是立足于对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的内在能动的矛盾关系来阐释普遍利益与个体利益对立的根源,以此探索通过制度变革的实践来实现普遍利益与个体利益统一的关于人类解放的道路。在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确立的私有财产原则的批判向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基础上资本与劳动之间内在矛盾的批判的转换。他在肯定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指出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劳动对劳动者异化的一面,这种劳动异化根源于资本私有制,其内在机理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内在能动的矛盾关系造成的。正是恩格斯在大纲中对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与劳动对立的把握对作为无产者的劳动工人的同情,使得马克思从对资产阶级社会交往方式的基于个体利益

40、冲突的一般性认识上升到基于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具体性认识。对资产阶级社会交往方式的一般性认识就是从作为个体交往成员的个体的需要本性及其满足需要的劳动与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来进行的;而对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具体性认识就是着眼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以及所产生的利益对立来进行的。因此,一方面,马克思提出了“人是现实的社会存在物”的论断,对功利主义把普遍利益看作是个体利益的抽象的集合体的主张进行了颠覆,指出不能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与个体对立起来,个体生活是类生活的特殊方式,而类生活是个体生活的普遍的方式。马克思的“人是现实的社会存在物”的论断的内涵是:一是指基于劳动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共同

41、性,二是指基于劳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而结成的经济与政治共同体。就资本主义的共同性与共同体来讲,“共同性只是劳动的共同性以及由共同的资本作为普遍的资本家的共同体所支付的工资的平等的共同性。关系的两个方面被提高到相像的普遍性:劳动是为每个人一设定的天职,而资本是共同体的公认的普遍性和力量”。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共同性与资本家共同体都被抽象化为普遍的共同性与共同体,但是它们实现的普遍利益是资本的而不是社会整体的,这种普遍利益从实质上讲是资本的特殊利益。而体现为国民经济学的功利主义掩盖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利益对立,因此,被功利主义抽象化了的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以

42、对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度所造成的异化劳动的批判加以现实化呈现,从而表达了对工人动物般生存状况的深刻同情。资本家共同体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交往方式基础上的经济与政治相统一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工人的劳动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却变成了仅仅维持自已生存的手段,产生了以物的增殖与人的贬值成正比关系的劳动异化现象。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汲取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把劳动看作是世界历史生成的现实基础,把工业看作是世界历史的具体呈现,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世界历史的全面完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也就是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体特殊利益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要实现“

43、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要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它必须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基础上通过工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来实现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体特殊利益的统一,而这是通过工人解放的革命实践来实现的。在形态中,一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从生产力与交往方式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找寻社会普遍利益和私人特殊利益之间矛盾的根源,指出在阶级社会中进行革命的阶级一开始就以全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代表的面目而出现,但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才将本阶级利益说成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它一旦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它自身的特殊利益就以国家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形

44、象而出现,从而与被统治阶级的个人利益相对立;另一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9 6、3 3 9 页。57责任编辑:吕本修】唯物史观生成的功利主义视野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矛盾出发,强调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作为资产阶级的生存方式维护的是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从而使得劳动失去了自主性,因而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还是建立在其上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国家,对于劳动无产者的生存来讲都表现为虚幻的共同体,因此,劳动无产者必须形成整体的阶级意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的政治国家与雇佣劳动,在自由的联合劳动中实现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

45、的真正统一。对于马克思而言,实现自由的联合劳动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以及由其内在矛盾所造成的自身必然被扬弃的过程。他在资本论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已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就是说,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

46、形态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就是实现“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的“社会所有制”,这种“社会所有制”对资产阶级私有制来讲是否定,而对“个人的、以自已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来讲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之否定。可见,马克思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肯定)发展到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否定)最后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否定之否定),而是从私有制基础上小生产个人的自由劳动的占有、丧失与重新占有的过程来讲的。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斯密所染的自由交换中利益的

47、天然统一原理就是建立在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边沁的所有权、自由与平等的“三位一体”的批判,就是对这种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基础上自由与平等的交换的批判。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们力图把资本主义社会论证为个体所有权基础上的劳动之间自由与平等交换的和谐状态,但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取代这种个体的以自已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在资本主义交换中,最本质的交换就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而在这一前后相继而又质不同的交换,即劳动力买卖中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后一种交换就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造成的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基础上的交换,其后果是工人的活劳动在资本家组织的对象化劳动中成为战战克蜕的奴隶般的劳动,资本家像“吸血鬼”一样拼命地吸取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自由与平等的交换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不对等性,它使得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对抗到了极端的地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矛盾所造成的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必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基础上实现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2 9 9 3 0 0 3 0 0、2 9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