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柏拉图“洞穴人”读后感“洞穴比喻” 是一种假定:有一些从小就被捆绑着不能转头的囚徒被安置在一个山洞里, 面朝着洞壁。身后的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壁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直到有一天某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 才知道洞壁上只是木偶的影子,而阳光下木偶只是事物的摹仿。当他在逐步看清事物真实的过程中产生困惑与痛苦。 人的感官所感知到的周围一切事物,长期沉浸于真实的现象世界,对周围的现象形成了固定的认识,并认为现象即本质,进而为认为所观察的现象变化即为事物本质的变化的真实写照,现象与本质的混为一体。 现象与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事物的本
2、质存在于现象之中,离开事物的现象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现象又不等于本质,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影子是光与木偶共同作用,而木偶是事物与人作的作用。现象与本质是表示事物的里表及其相互关系。之所以人们仅仅看到现象而未看到本质,正如上述洞穴人一样,没有看到事物,只看到了影子或者是木偶,是由于人的认识方式局限和认知能力有限导致的,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水平和深度。 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正如上文中的影子和木偶,都是特定事物不同表现形式。不能把木偶和影子都当作事物本质。“洞穴”寓言他真实地写照了当今人类对认识世界的严峻处境总是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真象囚徒即是人类自身,而洞穴却是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的有限。人如果无法突破自身原有的认知局限,人类就无法对已知世界的可靠性进行检验或反思,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然发展规律和方向,更不可能向无知世界进发。从上述“洞穴人”的寓言中可以得知: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能囿于原有的视角和方式,也不能一叶障目,而要全面地占有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同时,要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