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解说词
悠 扬 的 钟 声
——纪念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建校110周年
解说词
蜿蜒北去的湘江,生生不息地滋育着这里勤劳勇敢的人们。
湘潭城外的黄荆坪,隐山巍巍耸立,它以“尚德修身”、“经世济用”的湖湘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求索、追寻。
今天的湘潭城区一条幽深的小巷深处,有棵古老的樟树静静伫立着,它是湘潭古迹陶公祠留下来的唯一痕迹。《湘潭市一中校志》记载:“邑绅谢鼎庸、王国栋等人率先发起同行,呈清抚宪备案,于1902年在今雨湖路陶公祠创建了湘潭县学堂,招有学生两班。这就是现湘潭市第一中学的最先发身”。
陶公祠,这是湘潭市一中记忆的起点;
陶公祠,这是湘潭市一中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典雅的钟楼发出的悦耳钟声,持续了110年。
“芳菲桃李春成海,廊庙才华凤集桐”。百又十年的桃李芬芳,百又十年的教泽绵长,湘潭市第一中学在不懈发奋、不断成长。
闪光的足迹
清末以降,海禁既开,西学东渐,“教育救国、兴学育才”风起云涌。1902年初夏,谢鼎庸、王国栋等先贤,仰观大局,顺应潮流,湘潭县学堂应运而生,成为湖南省内最早兴办的公学之一。
建校后,或因校舍不足,或受时局所牵,校址数次迁徙,校名也几经更易。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湘潭县学堂迁回现址——风车坪;1955年,改名湘潭市第一中学。
110年来,一代又一代潭中人秉承湖湘文化中的精华与真谛,薪火传承,教育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富于爱心、有正义感的人,教育学生懂得上孝父母、下报苍生,逐渐形成了“平民教育”的个性与特色,风格与气派。这种凝重厚实的教育传统与文化底蕴,让潭中保持了一种威严庄重却不失亲切包容的博大气质与情怀。
陶公祠的夕照、古塘桥的油灯、延化寺的晨钟、晓岚港的暮霭、紫东园的朝霞、风车坪的夜月,在迁徙中积累,于漂泊中沉淀,历经洗礼,饱受砥砺,但严谨的教风、向上的学风未曾改变,生机勃勃,人才辈出。
这是电影《建党伟业》中的一个场景:这个第一个点燃“火烧赵家楼”火种的人,名叫陈大榕,曾于1929年至1931年、1943年至1944年两度出任潭中校长。
在潭中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镌刻着这些光彩夺目的名字:
中国同盟会书记刘道一,中共早期领导人罗亦农,革命烈士杨昭植,以抗日歌曲著称的音乐家吕骥,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著名音乐家黎锦晖,航天专家毛国良,计算机专家姚世全,全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刘庆楣,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万婉玲……
在潭中成就非凡的历史画卷里,铭记着这些熠熠生辉的事件:
1954年,高4、高5两班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升学率达100%,获全省第一名;
1972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介绍潭中教学改革经验的文章,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所中学派出代表30000名来潭中观摩、学习,潭中知名度遍及全中国;
1998年,潭中成为首批挂牌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2002年,潭中高考7名同学被北大、清华录取;
2010年,潭中成为湖南省首批“新课程改革样板校”。
这是能够找到的潭中校门最早的影像资料——黑白投影,微微泛黄,它存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这是潭中校门最新的高清画面——蓝天白云下,修葺一新的校门,显得那么赏心悦目,富于现代的气息。
百又十年的潭中,如同那棵见证了陶公祠历史的千年古樟,饱经风霜而生机盎然,永远洋溢着青春活力,叶茂枝繁。
奋发的飞舟
今天的潭中,挟裹着110年的风雨,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的教学大楼。
功能完备的科学信息大楼。
中南五省首屈一指的学校体育馆。
高标准的运动场。
可同时提供1500人住宿,宿舍、食堂、超市一体的综合楼。
……
钟楼,仿佛绽放着笑容;钟声,犹如尽情的歌唱。
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潭中校园,风光旖旎中具大气,热气蒸腾里有宁静,52个班2700多名风华正茂的中学生聚集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一切都是那么的隽永。
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潭中,坚守自己的教育特色,高扬“平民教育”旗帜,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办学理念,着力培养一大批“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学生,在湖南中学教育界自成一派,独领风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潭中显著的办学特色和育才之道。
“校园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风采杯’足球赛”、“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全面培育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年一度的“长绳比赛”,已有近30年的历史,强化着学生的团队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今的潭中,良师荟萃。在246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211人,省特级教师3人,省级名师 人,市级学科带头人 人。
如今的潭中,学子成材。
初45班校友吴荫循成为执导《蓝色的海湾》、《心泉》、《远方》等电影作品的知名编剧、导演;
初348班校友颜丹晨成为《背起爸爸上学》、《山里红》、《还看今朝》、等影视作品主要演员。
初402班校友王星在十运会上打破女子40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
高200406班校友王子卓在第26届世界大运会健美操比赛中独得两金;
象他们一样,学有所成的校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更多的潭中校友,深受潭中“平民教育”思想的感染,在平凡的岗位上,热爱生活,善待自己,奉献社会,关爱他人。
2008年8月,彭奋强出任潭中第41任校长,他谦逊随和、平易近人的性格,求真务实、扎实肯干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全校师生。他团结和带领党政一班人,勇敢地面对新时代对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学校”为中心,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积极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努力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09至2011连续三年的高考升学率都在95%以上,且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稳居全省先进水平。
永恒的记忆
还记得那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吗?
还记得那泛着涟漪的谷水塘和环绕它的纤纤垂柳吗?
还记得那赭瓦红墙的钟楼、南楼与西斋,那精致幽静的地理园,那独具趣味的阶梯教室,那攀爬满壁的“常青藤”吗?
湘潭市第一中学自1902年建校以来,先后开设成建制班级1011个,向社会输送了初、高中毕业生近6万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卓有成就的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成为了时代的中坚。
太多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烙印在他们的记忆画面里,一生都难以释怀……而他们与潭中有关的那一段段青涩葱茏的岁月,也已镌刻到了潭中校园的每一级楼间廊道里,每一条水泥小路上,每一块石凳台阶边……
潭中,像母亲一样呵护着她每一个孩子的健康与成长,包容着她每一个孩子的懵懂与轻狂,也见证和囊括了每个孩子最初、最纯、最真的情感。
所有的潭中校友心中永远珍藏着属于他们的无价之宝——母校、家园、纯真的情感和那段闪亮的日子,照亮着他们求索的道路。
钟楼,这一座始建于1933年的普通旧式建筑,在潭中校友心中却拥有着永恒的魅力,无法抹去对它的眷恋。站在这座仿哥特式楼宇上凭栏远眺,也许能看到自己当年读书的教室,看到当年田径场上那个曾让自己怦然心动的身影;也许能听到当年谷水塘畔的朗朗书声,听到当年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这里留存了青春的他们,也留存了他们的青春。
钟楼,如挚友,如知己,如情人,总能在夜色阑珊时轻轻唤起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无尽遐思和美好回忆。
沉淀了潭中历史沧桑的钟楼,也累积了潭中莘莘学子百又十年的梦想。
尾 声
时值嘉年,幸逢盛世。
潭中110年华诞,是所有潭中人共同的节日。
“谷水扬清,晨功夜课银灯下”,是对过往的回顾;“钟楼耸秀,李艳桃秾广宇中”,是对未来的憧憬。
从当年陶公祠内简陋的教室,到如今誉满三湘的名校,百年沧桑传薪火,千秋事业谱华章。“公诚勤朴”的校训传承百年,催人奋进,它昭示着往者的奠基与创业,也召唤着来者的传承与开拓,更将赋予未来无限的机遇与荣光。
嘉年庆华诞,共谋新发展。
明天的潭中,将是发展之后的再发展、跨越之后的再跨越,将是潭中百又十年奋斗史的无限延伸与扩展。
今天的陶公祠旧址,古樟还是那么的挺拔傲然。
今天的潭中校园,钟楼格外壮观,它面向无垠的远方;钟声分外嘹亮,它传向无限的未来。
潭中,青春永相驻;
潭中,与日共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