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3404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23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冯乃希*内容摘要:明代中后期伴随出版文化与旅游业的繁荣,以“名山记”为题的游记集不断刊刻发行。文章围绕日本内阁文库等地所藏各版本“名山记”游记集,梳理不同版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并讨论不同时代的编者应对阅读市场而采用的多样化编辑策略。在重刊过程中,“名山记”游记集不仅兼具了“地志”与“艺文”双重属性,还囊括了图画、清玩小品等各种晚明出版界的时兴内容。在这一过程里,士人的个人游览体验被不断公众化,闲情文学成为吸引大众阅读趣味的“消费品”。关键词:名山记游记明代出版业16世纪以来,伴随城市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印刷业与旅游业齐头并进,空前繁荣。晚明社会的旅行体验方式愈

2、加多元化,既有以徐霞客、王士性为代表,探索真实山河的“壮游”,又有在书斋中静坐阅读、冥想而自娱的“卧游”。在实虚之间,游记的撰写成为士大夫展示学养、志趣和品位的重要途径。据周振鹤统计,明代前中叶的游记数量*冯乃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史、近现代思想史。“壮游”一词出自杜甫诗壮游,以形容长途跋涉、艰险之旅。有关徐霞客的研究数量众多,如朱均侃等徐霞客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朱惠荣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有关王士性的研究见(明)王士性著,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范宜如行旅、地志

3、、社会记忆:王士性纪游书写探论,(台北)万卷楼2 0 1 1 年版。2巫仁恕:晚明的旅游活动与消费文化一一以江南为讨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 0 0 3 年第4 1 期。3242023年第1 辑总第三十七辑耘学刊并不多,直到1 6 世纪中期才渐渐增加;到1 7 世纪初,游记作品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一批以“名山记”为题的游记集自1 6 世纪下半叶开始广泛刊行。这些游记集将文人游记从个人文集中摘录出来,按地理分区重新组织,兼具“地志”与“艺文”双重属性。在商业出版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游记集既收入了当时最流行的作品,又折射了时兴的阅读方式。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代以“名山”为题

4、的游记集有何镗编十七卷古今游名山记(1 5 6 5)、慎蒙编十六卷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1 5 7 6)以及佚名四十八卷(附图一卷、附录一卷)名山盛概记(1 6 3 3)。四库全书将这类游记集统一定性为明代坊刻积习下互相抄袭的粗滥之作。而由于三种“名山记”彼此收人的游记有大量重叠,研究者们通常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视为简单的借用与抄录。在检索不同版本的“名山记”游记集之后,笔者发现:第一,不同时代的编者不断调整编辑策略,以彰显个人对游记文体及功能的理解;第二,晚期作品的编者试图以各种手段建立其作品与最早之何镗本的联系,并自发构建“名山记”书籍谱系。这一系列的编辑与出版行为体现了士大夫社交网络的构建,以

5、及士人交游网络与商业出版之间的密切关联。伴随着“名山记”游记集声名鹊起,最初用来体现士人“宦游”经验的游记被放置于公共视野,并转化为类似大众读物的“消费品”。笔者尚未见专文详细梳理此类“名山记”游记集之编纂、刊刻过程,以及不同时代各版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今据所见日本内阁文库、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1 期。(清)纪的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6 7 6 一6 7 7 页。例如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台北)联经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8 2 页;贾鸿雁

6、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6期。现有对“名山记”的研究或注重崇祯本的插图,如周亮明刊本名山记)版画插图研究,美术2 0 1 8 年第1 1 期;或旨在对此类游记集做整体介绍,如贾鸿雁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6 期;Floral Li-tsui Fu,F r a mi n gFamous Mountains:Grand Tour and Mingshan Paintings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Hong Kong:ChineseUniversityPress,2009。

7、3252023.No.1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诸本,比照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本梳理明代“名山记”之谱系,挖掘其不断重刊的动因,并根据明人笔记资料,分析其与晚明游记阅读风尚及旅游文化之关联。本文基于对明刊各本“名山记”的文献学分析,研读各编者的编辑策略,继而揭示,在反复刊刻的过程中,“名山记”内容与样貌不断回应市场诉求,越发便于读者使用和观赏。“游记”作为一种散文文体,不断脱离文人文集的框架,以选集、选本的方式大量流通。这一跨书籍类型的流动,极大地推动了士人游览体验的公众化,同时又体现了晚明文本流通方式的多元以及阅读方式的灵活与驳杂。最后,笔者将根据所见古籍对所谓的“王世贞名山记广编”一书进

8、行考辨。笔者认为,王世贞并未编辑四十六卷本名山记广编,其编辑四十六卷本名山记广编的说法源自清初文人对1 6 3 3 年四十八卷崇祯本名山盛概记的错误理解。一始于宦游的名山诗文明中期的“名山”写作与士大夫宦游密切相关。现存可查最早以“名山记”为题的游记类书籍是都穆(1 4 5 9 1 5 2 5)撰写的游名山记四卷,现存陈眉公编订明万历间宝颜堂秘笈零本。该书涵盖了都穆宦游近三十年(约1 4 8 9 一1 5 1 7)在全国各处观览所撰游记,其中包括华山、京师西山等名胜。该书首有正德十五年(1 5 2 0)王整(1 4 5 0 1 5 2 4)序。序言指出,此书创作受惠于作者四处为官宦游:“玄敬乃

9、能以使事骋四方。”而“读名山记,虽不识其地,若身至其地者,可谓善游而能言者矣”,这点明了游记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卧游。“卧游”一说最早源自南朝宗炳画山水序。宗炳晚年登览衡山十分吃力,遂感叹“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于是将胜景(明)王整:游名山记序,载(明)都穆游名山记,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第1页。2(南朝)宗炳:画山水序,载(唐)张彦远编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1 0 4 页。3262023年第1 辑总第三十七辑厮耘学刊绘于墙壁,通过对画作的欣赏代替实际的游览。时至晚明,“卧游”所借助的媒介纷繁复杂,既有山水画、木刻版画等图像,又有散文、

10、诗歌等各体裁文学作品。“名山记”游记集是晚明“卧游”风尚的集中体现。“名山记”最早出现于嘉靖四十四年(1 5 6 5)。编者何镗(1 5 0 7 一1585?),字滨岩,浙江丽水括苍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全书内容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总录”,其中“胜记”一节摘录经史文献(如尚书史记)中与名胜有关的文本;“名言”一节收录多篇览胜序,其中就有王整为都穆所作序引。第二部分为正文,每卷以省为单位,以山为纲领,统筹该省的名胜游记。每卷以该省名山名胜为题,并将省名注于副标题中。书中所收作品以明代早中期为主,兼及唐、宋、元代。每卷游记数目不等,平均二十篇左右。书中凡例五条,不但陈述何镗选文标准,而且确立了

11、日后各类“名山记”游记集都借以参考的基本编纂体例。第一,所录之文“不尽属于游”,凡与玩赏山水有关的资料皆收人在内。第二,该书以山名为题目划分篇章,行类书之体,一来便于读者查阅当地信息,二来可为卧游助兴。第三,全书章节安排呈现王朝地理从中心到边缘的空间结构,先两京后十三省,并且在十三省中,以江北江南中原各省为先,以边境各省(云南、贵州等)为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反映出1 6 世纪中叶以仕宦交游网络为基础的游记阅读风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录版本书首有黄佐(1 4 9 0 一1566)、吴炳(1 5 9 5 1 6 4 8)、王世贞(1 5 2 6 1 5 9 0)、王稚登(1 5 3 5 1614)

12、四人序言,书末有何镗嘉靖四十四年后记、李元阳嘉靖四十五年序和蔡文范嘉靖五十六年后跋,这证明该书在初版后十年仍在重刊。日本内阁文库藏两套何镗本,分别为木村兼堂十六册本(编号2 9 1-9 0)与红叶山文库十三册本(编号1 9 6-1 5)。木村兼堂本序言资料与四库存目本相同,然而红叶山文库本中出现了汤显祖万历二十五年(1 5 9 7)该书收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0 册,齐鲁书社1 9 9 6 年版。(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凡例,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0 册,第299页。3272023.No.1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重刊序。该重刊序十分重要,在崇祯年间被新刊的“名山记”游记

13、集借用。由此可见,此书在初版后三十年间影响不绝。值得注意的是,现今所见各部何镗本中均保留大量刻工姓名。日本内阁文库十三册本序言第六叶中缝有“余锦绣刊”,其他卷册中缝也可见刻工名,如“周”“吴良”“熊乐”“熊成七”等。这些线索表明,虽然何镗等人官居朝堂,此书之刊行目的却不能仅仅视为文人自抒情怀。既付梓于职业刻工,则其背后应有商业牟利之考量。何镗自序中言,“余少好览观山川奇胜,乃自束发以来,于海内名山川厥睹盖什七八云”,又极爱瑰丽文字,于是广泛收集古今众人之山水游记,编成一集。何镗为仕事四处奔走期间,不忘购买或转抄游记。序言中提到“都太仆游名山记得之吴门”,早期都穆游名山记被拆分成各个独立篇章,收

14、录在该书不同卷中。黄佐序作于嘉靖四十二年(1 5 6 3)。黄佐,号泰泉,广东中山人,正德十六年(1 5 2 1)进士。黄佐与都穆、何镗均有交往,嘉靖三年前往吴门任职结交都穆,曾阅览都穆游名山记。多年后他评价两书:“昔其(都穆)所记乃足迹所及,犹多所遗也。今括苍宾岩何公广采旁罗,凡史志文集所载者辑萃无遗,为书几二十卷,而都氏平生见闻所未及者毕在。”王世贞序未署日期。王氏与何氏同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两人私交甚密。王世贞曾致信给何镗,告知友人自己对“名山记”作品的痴迷:传有编古今游名山记,弟夙心日访之书肆,而不可得。近得之邵少参,所读之连五日。遇讯谍轭乙之,少间复读之。至丙夜不忍释,令人厌见吏民耳

15、。(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日本内阁文库藏,编号:1 9 6-1 5,第1 2 1 3 页。(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后序,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0 册,第851853页。(明)黄佐:古今游名山记序,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0 册,第294页。(明)王世贞: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四文部寄何参政,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 1 页。3282023年第1 辑总第三十七辑耘学刊王世贞还寄诗赞赏该书,其诗云:笔底青山杖底知,书成不数子长奇。双峰太华真如掌,万历岷峨半入眉。婚嫁向平何日事,卧游宗炳暮年期。玉京人鸟须弥顶,更有新编拟付谁。王氏的兴趣并不仅仅在于阅读何作品,他还将自己收集的游记一同寄送

16、,希望可以帮助友人备选续编,但遗憾的是何镗并未再作续编。不过王世贞仿照古今游名山记的体例,编选整理了古今名园墅编。王世贞自序云:“同年生何观察以游名山记见贻,余颇爱其事。”故仿照何镗书之体例,将自已所收集的名园游记汇编整理,“以旧所藏本若干卷投之,并为一集。辑复用何君例,纠集古今之为园者记、志、赋、序几百首,诗古体、近体几百千首”。何镗古今游名山记收录游记五百余篇,凡例后列出总目录,标每卷标题,各卷内不另附目录。正文用小字,游记题目阴刻,每行二十七字。现以北京卷为例说明其编辑特征:北京卷收3 6 篇游记,以明代中期应制文为主,作者多是为官暂居京城的士大夫。其先后顺序排布并无规律,既非按照作者年

17、代,又非依据各名胜的地理关系。该卷虽然题名为“西苑,北京诸山泉附”,实则内容驳杂,不仅有李东阳等人撰写的游西山记游玉泉山记等山水观览文章,还有宋代徐使高丽录、元代朱德润异域说等与北京名胜并无直接关系的作品。虽然何镗本在成书数十年内几经翻刻,该书缺点仍显而易见:虽然作者声称与类书相近,可供参考查阅之用,但实际上各卷文章既无详细篇章目录,其排布又无明确规律,查阅过程多有不便。也正因如此,初版十年后又(明)王世贞:州四部稿卷四十诗部览何使君振卿所编游名山记有寄,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 2 b页。(明)王世贞: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四文部寄何参政,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 1 页。该书疑不传,仅存王世贞序。(明

18、)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续稿卷四十六文部古今名园墅编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292023.No.1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有另一版“名山记”出现了。万历四年(1 5 7 6),慎蒙编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共十六卷。慎蒙,吴兴人,与何镗、王世贞为同年进士,曾任南京道监察御史。全书有编者自序、凡例七条;卷一为总录,摘抄史书笔记中与名山名胜有关资料,并附历代记载观览之书信;卷二至卷十六分别为两京十三省各处名胜简介和相关诗文。在自序中,慎蒙回顾了自己阅读都穆、何镗两书之体会:近得同年友何宾岩所辑名山一书,则自胜迹、名言,以至先贤题名刻石,巨细毕举。所谓胸中丘者,非软?但慎蒙认为此书仅收文人游记,未录方志和

19、通志,且无名胜诗歌题咏,不完备,故对此书进行重编。新书名为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十分之六源于何镗旧书,十分之四源于新增通志、别集,“使都(穆)之略者益之以详,何(镗)之所辑几者已洁”。慎蒙本尤注重读者阅读体验。按凡例,慎蒙认为何镗本以山名做卷名,难以统领卷内各文章,于是在新版中各卷直接以省份命名,以便引导读者展开索引。其次,“旧本蝇头小字,不便观览”,故此次“刊刻以大书,非专翻刻旧本”。同时,长篇文章按照内容分成小段,加以圈点,标识景物,提醒读者关键之处:“集中记文凡用点者,景之佳也。凡用圈者,文之佳善于形容者也。用笔之间各有意义。”而与何本尤为不同的是,在每篇篇末“增以评语”,凡有景象瑰奇或文

20、章精彩之处,编者皆特意点评标出。该书收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1 册。(明)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续稿卷九十文部文林郎南京道监察御史山泉慎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序,载(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卷一,日本早稻田大学藏。4(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序,载(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卷一,日本早稻田大学藏。见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凡例,载(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卷一,日本早稻田大学藏。该书正文每行二十字,字体较何镗本更大,字迹更清晰。(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凡例,载(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卷一,日本早稻田大学藏。3302023年第1 辑总第三十

21、七辑厮耘学刊慎蒙本既发展了何镗的“类书体”,又将原有的游记散文集拓展至名胜“诗文集”。慎蒙将选自方志的地理史料放置在各卷卷首,以辅佐读者阅读后面的游记,从而实现了何镗最初设想的“类书”功能,即存储相关历史地理信息的功能。以“北京卷”为例,编者先列出顺天、保定等府名胜古迹,对其简要介绍,再列出相关诗歌题咏,最后展示从何镗本中摘出的名胜游记。值得注意的是,慎蒙本点校并不精良,其文本质量被清代学者广为诉病。最显著的缺陷是该书的题目标识混乱。慎蒙自序中称本书为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第一卷卷首却题名“游名山一览记”,而自第二卷始直至末卷,各卷首皆为“名山岩洞泉石古迹”。这一现象说明明人刊刻有时的确操之过急

22、,仓促成书中,各卷尚未写定便匆匆付梓,导致书名与各卷名不一致。走向市场的名山图文明朝万历年间,社会风气变迁,山水游览日益成为社会风尚。士人渐以游览为癖,以能游为傲,文人游记大量创作,其数量与质量皆远超前代。由墨绘斋发行于崇祯六年(1 6 3 3)的名山盛概记是晚明“名山记”系列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不著撰人,正文四十六卷,附图一卷,附录一卷。相较于何镗本和慎蒙本,墨绘斋本的体量显著增加,不仅更新游记内容,还配以多幅制作精良的木刻版画插图。正文每卷以省份为名,每卷卷首均列有详细篇章目录,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查阅资料。名山盛概记体现了编辑者灵敏的市场意识。首先,该书前有王世贞、汤显祖、王稚登三人序(均取自

23、万历二十五年即1 5 9 7 年重刊的何镗本古今游名山记),编者巧妙利用了三人在1 7 世纪3 0 年代的文坛盛名来吸引读者。何镗本的校订者吴炳(用晦)天无甚文名,黄佐虽为名臣,但在书籍市场(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6 7 6 页。2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1 期。该书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2 一2 5 4 册。3312023.No.1日藏明代代“名山记”刊本研究上却不如王世贞等三位有号召力,故此书未采用吴、黄二人序。在日本内阁文库红叶山文库本(编号1 9 7-0 0 1)标题页上有该书题名“镌天下名山盛

24、概记”,上铃朱印三方,似为当时书坊的铃印,起到宣传推广之用。右下角印上书“许衙藏版,翻刻必究”;正中偏上又一枚方印,内存下文:名山一书,汇自何滨岩先生,至迩日太仓、山阴、公安、竟陵,始盛山水。性情、文字真称合体,不作两事。景造幽奇,语穷灵奥。足使玄心拓境,别为举业开山。岂第卧游用耽寄玩?此广告语为名山盛概记凡例内容的提要,提示我们三点重要信息,第一,何镗古今游名山记是该书底本;第二,本书在何镗本基础上扩充资料,收人近人之作,尤其是“性情、文字真称合体”的晚近“性灵”派作家作品;第三,这些作品语言“灵奥”,能提升人心灵境界,不仅仅供卧游潜玩,还可以帮助读者构思时文,以备科举考试之需。晚明坊刻书常

25、见的宣传策略在此出现:利用书名页空间冠以名公名号,以“举业”为喙头,向读者推广该书。凡例第一条与该铃印相呼应,直言日:是编本何滨岩先生搜括群书,网罗百氏,已称详确。第当时自王州、李于麟而止。如近日袁公安、钟景陵、王山阴诸公,皆先生所不及见,故较前集于斯为盛。在编者看来,何镗生时不见公安、竟陵作家,实为憾事。故此本除收录稍早的王世贞、李攀龙作品之外,也加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袁宏道、钟、王思任作品,公安、竟陵两派作品占比极高。以“北京卷”为例,名山盛概记卷一,日本内阁文库藏红叶山文库本。有关晚明坊刻书的宣传策略,见沈俊平举业津梁:明中叶以后坊刻制举用书的生产与流通,台湾学生书局2 0 0 9 年版,

26、第2 8 3 一2 9 8 页。名山盛概记凡例,日本内阁文库藏红叶山文库本。3322023年第1 辑总第三十七辑厮耘学刊名山盛概记包含何镗本全部游记,还新添王衡六篇、蒋一葵五篇、曹学诠两篇、陶望龄一篇、徐渭一篇,更收袁宏道作品十一篇,数量显著超过其他作者。另外,与以前各版“名山记”相比较,此书内容不限于以名山为题的游记。编者称,各卷还加人了与一地相关的宴游记、园亭记、岁时记、泉石志、花木记以飨读者。每篇文章后依旧附评点,编者称:“篇末不敢滥评,稍稍旁点处非故加瘢,正欲表风流眉目,共相欣赏。”与之前何本、慎本相比,名山盛概记的最大特色是以图像辅助文字,把“卧游”具象化。何良俊(1 5 0 6 一

27、1 5 7 3)在四友斋丛说中曾讨论如何利用图像、文字构建书面游览体验。在他看来,文字对胜景的再现始终有限:“余观古之登山者,皆有游名山记。纵其文笔高妙,善于摩写,极力形容,处处精到。然于语言文字之间,使人想象。终不得其面目。不若图之嫌素,则其山水之幽深,烟云之吞吐,一举目皆在。而吾得以神游其间,顾不胜于文章万万耶?图文兼并,才可真正辅助神游。1 7 世纪以来,江南木刻版画技艺日臻成熟,出现了杭州书商杨尔曾主持刊刻的新镌海内奇观(1 6 0 9)等木刻山水图集。名山盛概记首创将插图引入文人游记集的做法,书中收入五十五幅插图,编为一卷,题名名山图。墨绘斋解释图画来源:名山图仿自旧志。黄山、白岳出

28、郑千里、吴左千;天目、雁荡出赵文度、杜世良;匡庐、石钟出陈路若、黄长吉;赤壁、浮槎出蓝田叔、孙子真;余皆刘文叔宪重墓,单继之补写,咸一时名士胜流云。崇祯六年春月墨绘斋新摹。学者周亮已有专文详细考证名山图绘者生平及其作品的摹写对名山盛概记卷一,日本内阁文库藏红叶山文库本。2名山盛概记凡例,日本内阁文库藏红叶山文库本。(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5 7 页。新镌海内奇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1 5 年版。关于此书的研究,参见李晓愚论晚明的旅游与出版风尚:以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为例,南方论坛2 0 1 8 年第6 期。5名山图卷首语,载名山盛概记,日本内阁文库藏

29、红叶山文库本。3332023.No.1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象,并认为墨绘斋本很可能刊刻于浙江一带,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墨绘斋尽量避免在图中插人文字,不标注名胜名称;同时,插图标题尽可能避开图像主体,从而使读者在观看时免于文字标识的视觉干扰。虽然这些图仿自地志,但有别于地志插图的地点标识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展示独立的山水画作,辅助读者想象名山之美。名山盛概记最具创新性的“卧游”实践在于其与当时清玩小品的结合。该书附录卷末收人屠隆作品游具笔。游具篓一文选自屠氏考檗余事(1 5 9 0 年成书)第十五笔,作为清玩小品的代表,曾风靡一时。其中关于书画、文房等物的讨论对明清清玩鉴赏文学影响深

30、远。红叶山文库本附录卷游具篓文字部分列有笠、杖、渔竿等条目。文字后附太极樽式图葫芦樽式图山游提合图式提炉图式四图,图旁均佐以文字说明此物做法、用途。例如提炉图式画提炉线描透视图,盒子左侧下层绘海棠花型火孔,注“另制铜圈垫壶上,凿梅花孔以透火气上蒸”;右侧下层注“热水暖酒”;最上层注“此格做一方箱,盛炭备用,中一格空罩,以蔽壶锅。二物撞起如食箩式”。编者综合使用图文,在书页之间创立各种场景。读者手执此卷,不仅可一览自然景色,还可想象山水之中的畅饮与游戏。晚明“名山记”游记集的反复刊刻与持续传播反映了1 7 世纪游记阅读群体的规模之大。首先,晚明士人在生活中频繁使用“名山记”书籍。袁宗道曾在游览北

31、京西山之前查看“名山记”以熟悉各处景点;晚明重要地理学者王士性曾在寄给何镗的信中提及“名山记”的卧游之用。而钱谦益也曾批评“名山记”之余繁杂,以及文人每游必记的周亮:明刊本名山记)版画插图研究,美术2 0 1 8 年第1 1 期。2游具,辅佐出游所用器具。屠隆游具笔,载考余事卷四。Craig Clunas,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Hawai:HawaiiUniversityPress,2004.名山盛概记附录,日本内阁文库藏红叶山文库本。(明)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十四

32、游西山五小西天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 8 4、1 8 9 页。(明)王士性:寄何振卿,载(明)王士性著,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第5 8 8 5 8 9 页。334总第三十七辑2023年第1 辑耘学刊肤浅与庸俗:“余尝闻,吴中名士语日:至某地某山,不可少一游,游某山不可少一记。今杭城刻名山记,累积充几案。皆元成之流耳。”钱氏此处所言“杭城刻名山记”或为墨绘斋本。其次,“名山记”系列书籍的命名方式旨在更广泛地吸引读者,“古今”“天下”“一览”等词体现了游记集求全求大、包揽一切胜景文字之心。明清易代之际,士人的山水游览文化渐呈衰势,闲情观赏类游记数量减少,山水书写转向废墟、追忆等

33、主题。但到清朝初年,“名山记”游记集的影响尚在。康熙三十四年(1 6 9 5)歙县人吴秋士编天下名山记钞,全书不分卷,以崇祯本名山盛概记为底本,收人2 3 幅名山图、2 3 1 篇游记。此外还有康熙四十九年王泰来编天下名山胜景记。到1 8 世纪上半叶“名山记”游记集显出颓势,至乾隆朝新刊本几乎消失,此类书籍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遭到严厉批评,此后声名渐隐。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明至清初出版物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中,王世贞的大名被紧紧绑定在“名山记”这一文类上,甚至使后世学者产生文献层面的误判。四库全书总目在清初“吴秋士天下名山记钞”一条中提及以下信息:“其书取何镗游名山记及王世贞之广编删而录之。”今人研

34、究中亦多有提及“王世贞增辑名山记”等语。由此看来,似曾存在一部由王世贞编纂的名山记广编。然细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描述源自吴秋士天下名山记钞尤侗(1 6 1 8 一1704)序言与吴氏凡例。作于康熙三十四年的尤侗序云:“有明何滨岩汇为名山记二十卷,王凤洲增至四十六卷,以为广矣大矣。吾尝阅(明)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二越东游草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9 2 7 页。侯乃慧:清代废园书写的园林反省与历史意义,台大文史哲学报2 0 0 6 年总第6 5期;Wai-yee Li,“Gardens and Ilusions from Late Ming to Early Qing,H

35、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2012(12):295-336。(清)吴秋士:天下名山记钞,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4 册。4(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八,第6 7 7 页。许建平编著王世贞书目类纂,凤凰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5 6 7 页;贾鸿雁: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6 期;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第1 8 2 页。3352023.No.1日藏明代“名山记”刊本研究之,大抵略于古,而详于今。”吴氏凡例称此书以明崇祯九年(1 6 3 6)“王凤洲先生名山记广编”为底本。

36、笔者认为此处所谓王凤洲底本即崇祯四十八卷本(正文四十六卷,附图、附录各一卷)名山盛概记,而该书被冠以王世贞之名则是因一系列“误读”而起。四库以外的明清书籍目录一一无论宫廷藏书还是私人藏书-一一均无任何有关“王世贞名山记广编”的记载。据州四部稿等资料推测,王世贞钟爱何镗古今游名山记,不仅为此书作序,还曾寄信、寄诗给何镗,并附上自己搜集的游记,希望可以被何氏采纳进续编。自此,王世贞的名号与“名山记”紧密相连。到墨绘斋重编名山盛概记时,王世贞古今游名山记序被排在开卷首位,给读者造成一种王世贞参与此书编辑的印象。吴秋士看到这部作品时,就直接把名山盛概记一书理解为“王世贞名山记广编”。这种误会被写进四库

37、全书总目提要,继而被现代读者误认为王世贞确曾编纂过名山记广编一书。结论本文以日本内阁文库、早稻田大学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藏(收)诸本“名山记”游记集为对象,梳理了明代刊刻的各版书籍之间的关系。早期游记集编者为士大夫,他们在四处为官时不断游历山川,又在案膜劳顿间搜集整理前人作品,编纂游记集。这既是个人志趣的抒发,又是商业利润的驱使。从1 6 世纪中叶到明末,伴随旅游与出版文化的双重勃兴,“名山记”游记集越发流行。读者既把它当作实际旅行的参考资料,又通过阅读进行“卧游”。“名山记”的重刊始终与当时的阅(清)尤侗:天下名山记钞序,载(清)吴秋士天下名山记钞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4 册,

38、第4 7 2 页。(清)吴秋士:天下名山记钞凡例,载(清)吴秋士天下名山记钞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 5 4 册,第4 7 8 页。如千顷堂书目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传世楼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天一阁书目季沧苇藏书目古阁秘本珍藏书目八千楼书目等,均未见。(明)王世贞: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四文部寄何参政,钦定四库全书本,第1 1 页。3362023年第1 辑总第三十七辑耘学刊读风潮保持一致,纳人时兴木刻版画、性灵派文学作品和清玩小品。虽然何镗本、慎蒙本、墨绘斋本“名山记”之间有大量的重叠内容,但研究者不应把它们看作单纯的重复。细读各书序言资料与各卷游记编排方式,可以看到编者总是基于当时的阅读习惯与市

39、场要求而灵活调整编辑出版策略。“名山记”游记集之所以曾风靡一时,正是因为它集合了游记之散文、题咏之诗歌,又不断纳入山水画、名物图等时兴视觉元素,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阅读、观览和想象体验。现存的明刊本,以其精心的版面设计构建了一个颇具现代意味的纸本空间,既有娱乐消遣的赏目之玩,又有名公加持下的“举业”喙头,还有仿佛即刻能消隐在山林中的野趣。这些书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保存作者之言的诗文合集,还是生活中陪伴读者的爱物,具有其自在的物质形态和存在价值。晚明文人对物质世界的迷恋渗透在各版本的“名山记”中,并通过各类编辑手段不断加强。这里的物质世界,首先是自然创造的山水和人力营建的名胜,还有游览时的食具、酒器

40、、玩物,以及为以上物事赋形的图。“名山记”游记集向今人展示出流溢在晚明出版文化中的消费欲望和商业生机。然而这些书在1 8 世纪四库馆臣的话语中受到巨大的冲击,成为晚明文体狠杂、版刻不精的“证据”;其中彰显出的“物欲”随即在清初以降的思想领域被严厉批判,甚至被指摘为明亡之因。正因如此,“名山记”游记集在文学史的叙述中被渐渐遗忘,这一曾经盛行的游记文本传播形态也不再为人所知。2023.No.1励耘学刊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文献考辨(Textual Research on Literature)The Transmutation of Li Bais Poetry Annotation by Yan

41、g Qixian,Xiao Shiyun,Xu Zhenqing and Poetics of Song,Yuan and MingDynastiesLi Pengfei/307Abstract:Before Qing Dynastys Wang Qis annotation of Complete Worksof Li Taibai,there was only one annotation now,which was Song DynastysYang Qixian and Yuan Dynastys Xiao Shiyuns Classified Annotation of LiTaib

42、ais Poetry.The people of the Ming Dynasty reprinted this book,andattached the Ming Dynastys Xu Zhenqings notes subsequently.On the onehand,Yang and Xiaos annotations were both broadness without simplicity.And they inherited the saying of the Song Dynasty,noted poetry by history,but Xus annotations o

43、n simplicity and emotion were also related to them.On theother hand,Xiaos annotations focused on the source of poetry,the structureof poetry and the poets implication.Xus annot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summary of poetry and the annotation of sentence meaning.The separation andreunion track of

44、the three annotation discourse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emotional motivation of the annotators,but also the result of the different waysof choosing Li Shan and the Five-scholars Annotations of the LiterarySelection.It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division of text interpretation in the Song,Yuan and M

45、ing Dynasties,Li Bai&Du Fus acceptance of disputes and thecentripetal force of poetics.Keywords:Classified Annotation of Li Taibais Poetry;Three-scholarsNotes of Li Bai;Poetics of Song,Yuan and Ming DynastiesA Study on the Records of Famous Mountains in the Ming DynastyWhich Collected in JapanFengNa

46、ixi/323Abstract:From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 onward,traveloguecollections under the title“famous mountains constantly occurred in the book3913922023年第1 辑总第三十七辑耘学刊market along with the flourish of tourism and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printingindustry.Centering on various editions of the Records

47、 of Famous Mountainscollected in the Naikaku bunko,Japan,etc.,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relations of these editions,and discusses how editors employed various editorialstrategies to swiftly respond to the changing market.Through constant re-editingand republication,the travelogue collections not only

48、 eclectically showcased itsdual function as geographical writing and belles-lettres,but also included manycontemporary texts in fashion,such as woodblock illustrations and casualessays on connoisseurship.They also promoted the publicization of literatis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transformed their lei

49、sure writings into commercialgoods,which appealed to a broader group of readers.Keywords:Records of Famous Mountains;Travelogue;the PrintingIndustry of Ming DynastyTextual Research on Sikutiyao of Shen Zhous PoetryTangZhibo/337Abstract:Three kinds of Shen Zhous poetry collections were describedin Si

50、kutiyao:Weng Fanggang first compiled manuscripts according to the MingWanli edition of Shitian Xiansheng Ji,Siku Quanshu Chuci Jincheng Cunmuand then wrote according to the Ming Chongzhen edition of Shitian XianshengShichao,Huiyao Tiyao is based on the Ming Hongzhi edition of ShitianShixuan,three 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