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城学院中文系 姜小娜2013届 毕业论文简析关雎主旨解释的优劣摘要:关雎乃诗经的首章,其主旨解释的多义性吸引了历代学者的目光。今天我们被普及的关雎主旨是“歌咏爱情”,其描绘的情景是一位青年男子对意中人的爱慕和追求。而从汉代到清初,“后妃之德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为此说法并非无源之水,恰恰是合理的解释。本文将从关雎的属类、意象、释义及其位置等因素来解释这种说法的合理性。而之所以会出现其它的说法,是因为解释系统出现了问题。关键词:关雎主旨;后妃之德;中国家法;解释系统引言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其悠久的历史、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开创式的艺术形式等都为人称
2、道,不断地受到后人的评说和借鉴。而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章,历来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关于诗经主旨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从孔子、汉儒直到今天的诗经学学者们,不同朝代、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展开有关主旨解释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五四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之后,关雎不再是传统诗经学所认为的“后妃之德”,即“礼”占主导地位,究其根源,与经典解释系统的错乱有极大关系。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华历史之中的,其展示的应该是我们本土的文化精神内涵。文献综述诗经首章关雎主旨的争辩声历来不绝于耳。从汉代一直到清代关雎主旨都被界定为歌咏后妃之德。毛诗序开篇即言“后妃之德”;孔颖达毛诗正义也做了具体的阐述;朱熹的诗集传
3、也对此表示赞同。明清以来,此观点逐渐不被人们所接收,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关雎是当时的诗人赞美世子结婚的作品,并不实指周文王、后妃太姒;崔述读风偶识则说其主旨为君子自求良配;方玉润诗经原始也否认“后妃之德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后妃之德说”更是屡遭批判,闻一多风诗类抄中认为关雎不过讲述了男子在河滨偶遇女子而相思不已的故事;胡适谈谈诗经一文说:“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这是描写他的相思苦情”刘大白的白屋说诗也认为关雎是一首求爱的诗;高亨诗经今注:“这首诗歌唱一个贵族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最后和她结了婚。”袁梅诗经译注说是古代的一首恋歌;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二十一世纪以来,关雎的研
4、究更胜从前,诗经研究专家夏传才在现代诗经学开端的十年中认为应该接收不同的声音;陈戍国诗经校注中也基本认为关雎只是男子追求淑女;而吴小如的诗关雎则说关雎是一首经过加工的民歌;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还认为其为婚嫁歌,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同时人们开始用西方理论解释关雎,如叶舒宪爱情咒与“采摘”母题:通观就从西方母题理论的角度解读关雎,再如,邹然从接受美学观点看的反馈信息就直接从美学角度解释关雎主旨。笔者在整理了这些文献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方面论述“后妃之德说”的合理性,旨在恢复国人的解释系统,希望给以批评指正。一、关雎主旨梳理关雎主旨众说纷纭,其说法的不同明显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限,汉代时就广泛流
5、传两种说法。三家诗均认为关雎是一首讽刺诗,其主旨是“刺康王”,这一说法在刘向之后写成的列女传有明确的阐述,而毛诗则认为关雎主旨是“后妃之德”。之后对其主旨的解释大体上还是限于“后妃之德”的范围,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一般将其概括为“歌咏爱情”。(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关雎主旨汉代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有关关雎主旨的解释就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大约有三种:后妃之德、思贤才、君子思淑女。1、后妃之德诗大序开篇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9. 即赞美后妃的功德。从汉代到清代,
6、关雎的主旨解释一直沿用“后妃之德说”,宋代大儒朱熹在诗集传也说:“关雎,后妃之德也,孔子之叙书也,举起所谓作书之故,其赞易也,发其可以推易之端,未尝详言之也。” 朱熹.诗集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99:3. 由此可见,“后妃之德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思贤才毛诗小序则解释关雎主旨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毛诗正义则解释为“关雎之篇,说后妃心之所乐,乐的比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心之所忧,忧在进举贤女,不自淫恣其色;又哀伤窈窕悠闲之女未得升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君子劳神苦思,而无伤害善道之心,止是关雎诗篇之义也。”
7、3、君子思淑女我们从关雎的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君子对淑女的可遇而不可求,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呼之欲出。此外,诗志也说:“只窈窕淑女二语已定此为君子思淑女也,若作宫人辗转反侧便无谓。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语,已尽此诗之妙”事实上,我们细细分析的时候,不难发现,“后妃之德说”、“思贤才说”以及“君子思淑女说”出自“同宗”,可以说它们都是“后妃之德说”的衍生发展。(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关雎主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理论学说在中国很流行,那时候传统文化几乎都被放置于糟粕的境地,学者们对诗经有了新的定义,对关雎主旨的界定也发生了变化,大致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古代歌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8、,文学革命的倡导人胡适明确提出诗经未经孔子删定,只是慢慢收集起来的一部古代歌谣,他在谈谈中说:“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可以做社会历史的材料”胡适.谈谈诗经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5.那么,作为诗经首章的关雎无疑是一首古代歌谣,其主旨所表达的就是淳朴美好的爱情。2、民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从古代歌谣当中衍化而来的,它认为关雎是无关乎贵族、礼仪、贤德、教诲的一首再单纯不过的爱情诗,它歌颂了古代男女之间美好的相思之情,体现了原始的纯粹爱情。3、婚嫁歌这种说法更为具体,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在周南、召南里,有几篇民间的结婚乐曲,和后代的撒帐词等有些相同。关雎里有琴瑟
9、友之,钟鼓乐之,明是结婚时的歌曲。”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30.综上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学者们普遍抛弃了“后妃之德说”,而总以“歌咏爱情”概括主旨,其前后变化可见一斑。二、后妃之德并非无理之说“后妃之德说”最早是在毛诗大序中提出,开篇明义:“关雎,后妃之德也。”除了三家诗的“刺康王”说,“后妃之德”已经是最接近诗经创作时间的说法。当然,无论是从关雎诗的表意还是引申义,“刺康王”说都是很牵强的。那么,毛诗所认为的“后妃之德”究竟有无道理,关雎主旨到底是怎样的?借鉴古今学者的一些研究资料,笔者认为,“后妃之德”的说法并非无理之说,而恰恰是关雎主旨所在。(一)属
10、类上的论证提到属类问题,我们首先看诗经的分类,它分为三类:风、雅、颂。风,即国风,是各个地区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大多是祭歌,风雅中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地位低微者。关雎是国风周南中的第一篇,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卫风、郑风等等,周南、召南等都是地名,这两地都是周王京畿洛阳,其他的是诸侯国名。毛诗曰:“言国风者,国是风化之界,诗以当为别故称之国风,其雅则天子之事,政教刑于四海,不须言国也。”. 清阮元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9.一些观点由此认为,关雎既然是说后妃之德,那么按照毛诗所言就应该将其纳入雅中,所谓“风化之界”已不能限定后妃之德了。然
11、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说法。十五国风中,周南、召南都是说周王的,而不是诸侯国,这些从地名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此外,孔颖达疏也明确提到:“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不直名为周,而连言南者,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因此,周南、召南是说周王而非诸侯。国风本就是各地风气,只是用乐调加以区分罢了,所以,国风这种天下之风化包含王风就不奇怪了。 以上的一些论证只是为“后妃之德说”提供了可能性,周南是“王风”,那为什么说是“后妃之德”呢?毛诗正义解释为“上既总言二南,又说关雎篇义,覆述上后妃之德由,言二南皆是正始之道,先美家内之化。”这里明确讲了关雎主旨,即后妃之德的原因,正如正义所
12、言,“二南之风,实文王之化,而美后妃之德者,以夫妇之性,人伦之重,故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是以诗者歌其性情。”按照这些说法,后妃之德说不无道理。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都是牵强附会之说,“只是歌咏爱情”的说法普遍流行,这实际上与学习西方文化有很大关系,鉴于当时文化改革的需要,文化改革的领导者们就极力摒弃先贤的说法,将诗意回归为本义,认为其主旨是“歌咏爱情”不能说错误,但是其浅显我们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二)意象、释义上的论证纵观关雎全诗,我们不难发现,里面有很多的意象,雎鸠、淑女、君子、荇菜、琴瑟等等,此外,诗中一些字也向我们透露了一些信息,这些并非简单的比拟和用字
13、。1、意象明代吕坤在闺范中解释雎鸠说:“雎鸠之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荇菜之物,芳洁而不污秽叶浮而根沉潜,物之窈窕者也。文王天下之圣人,难乎为配。太姒天下之圣女,足配文王。彼其女德素闻,宫人一见欣喜,而言是淑女也。德容深潜而不浅露,安靜而不轻浮,如此窈窕,于我君子,和乐而不乖戾,恭敬而不媟狎,真一德相成,两美相并矣。所以未得而优思,既得而喜乐如此。”吕坤.吕坤全集 M.北京:中华书局.2008:34.由上可见,雎鸠鸟就如同是鸳鸯一样,荇菜也是一种芳洁之物,它的形态窈窕多姿,用来形容淑女再贴切不过了,这些意象的选择很符合诗意。然而,在本义探微一文中,作者这样说:“毛诗曰关雎,后妃
14、之德也,而纵观全诗,没有像大明、思齐那样,将文王、大姒的名字写进诗中。因此,关雎为后妃之德有些牵强附会。”陈飞.诗经关雎 本义探微 J.现代语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9):7.其实不然,我首先来看“君子”,说“君子”是一个意象是有其原因的,在十五国风中,我们很难看到有像雅中那样的直呼其名的,就如周南中的葛覃、卷耳等名篇都没有。诗经有三大艺术手法,即赋、比、兴,而“比兴”这一手法在国风中有很多运用,君子作为一个意象比的是谁?很容易想见,在那个时候,君子不是什么人都能称呼的,它是对贵族男子的一种称谓,那么属类于国风周南中的贵族男子还会有谁呢?疏曰:“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15、。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自,从也。从北而南,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先王,斥大王、王季。”这里说的已经很明白,这个贵族男子正是周文王,那么,“淑女”自然就是太姒了。如果还不能说明,我们再来看“琴瑟”、“钟鼓”、“荇菜”,它们依然是贵族的象征,在那个时候,平民百姓是没有琴瑟、钟鼓这些乐器的,能用这些乐器来取悦“淑女”,岂能出自民间?而全观诗经,采摘这些野菜的都是宫廷中的女子,比如“卷耳”。那么,关雎是一首民歌的说法就不攻而破,说其为婚嫁歌也是有些牵强,贵族奏乐并不一定就是在嫁娶之时,即使是周王娶亲,天子婚嫁不可能和平民一样,婚嫁歌自是民俗的说
16、法,则不切合实际。关雎主旨为后妃之德是合乎其理的,并不是牵强附会之说。2、释义关雎中有些字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我们以“逑”字为例,毛诗解释“逑”字说:“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是把“逑”当作名词,解作“配偶”,把“好”当作形容词。因而,“君子好逑”就应该翻译为“淑女是君子的好伴侣”。而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逑”为“聚敛”。可见,许慎认为“逑”应当是一个动词。那么,“君子好逑”的意思想要解释通,“好”就成为动词(读四声)。我们可以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译为美好贤德的女子,君子都是心向往之。两者都说的通,我们不如将其两者并存。但是,无论怎样翻译,结果都是君子希望淑
17、女成为自己的伴侣,原因在于这位淑女贤良淑德,能够帮助自己管理家事,自己也好专注于国事。这种说符合王之风化,所谓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一位贤明的君王就应该找一位贤德的后妃。下文中“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均是证明。因此,“逑”字的争议并不影响关雎的主旨解释,反而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再如“窈窕”, 陈戍国在诗经校注中说:“窈窕,先师郭君重(晋稀)先生诗经讲义认为就是现代说的苗条。这样讲,明白好懂,毛传:窈窕,幽闲也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并未说出淑女的形象。”陈戍国.诗经校注 M.湖南:岳麓书社,2004:5.然而,中国在那个时代是不用“苗条”二字的,我们在各种文献中都很难见到,以后也很少用,况且到了
18、唐代,女子并不以瘦为美,倒是现在这个词很流行,虽然明白好懂,但是它不符合逻辑,苗条的女子就是淑女吗?显然不是。淑女在那个时候是有一个标准的:不思邪、不妒忌,可以让男子毫无后顾之忧。因此,“窈窕”二字就不是翻译成“苗条”那么简单了,它正是一个可以修饰“淑女”的专用形容词,应该翻译为贤良淑德。综上所述,“后妃之德”是说得通的,关雎意在说后妃应该具有怎样的德行,同时又赞美“淑女”即太姒的贤良淑德,这样就给后人以榜样。到后来,君子思淑女也就被演化为君王思贤才,可以想见,这种引申是合理的,那么关雎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了。(三)诗经之首的原因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证只是从小的方面着手,然而,真正可以证明关雎主旨为“
19、后妃之德”的是它在诗经中的位置。1、五伦之首“夫妇”四始之首关雎,将其放在这个位置并非偶然,从古到今,中华文明一直是在儒家礼乐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伦在我们看来,在古代应该是哪一个最为重要呢?或许我们都认为是君臣,然而,真正重要的却是夫妇。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明代吕坤也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乃其至也,察乎天地,一阴一阳之谓道,夫妇一小天地,天地一大夫妇耳。”
20、由此可见,夫妇关系是多么重要。正义云:“二南之风,实文王之化,而美后妃之德者,以夫妇之性,人伦之重,故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是以诗者歌其性情。”大学教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齐家的重要性,“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快教人者无之。”因而,将关雎放于诗经首章正在此意,它表面是讲女德、夫妇,事实上,这种女德、夫妇却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2、周代重视夫妇之道周代对夫妇之道的认识,可谓达到了一种至境,疏曰:“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高以下为基,远以近为始。文王正其家而后及其国,是正其始也。化南土以成王业,是王化之基也
21、。”这里都认为关雎所言后妃之德正是夫妇之道、王化之基。后妃贤德,则可正君王,君王也可安心治理天下。事实上,这些都是有很好的例证的,就如周朝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都以母仪天下的德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数位君王。她们是夫君的良佐,是胎教的良范,他们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就如太任的胎教,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太任如此贤德,周王无任
22、何后顾之忧便能安心治国,文王也生而明圣。这正是崔述在读风偶识中说的:“周南召南何为皆先言妇人之事也?曰:此先王虑天下之远也。盖天下之平必由于国治,国之治必由于家齐。故太任思齐,太姒嗣音而周以兴;牝鸡司晨而商以亡;褒姒宠,申后废而周亦东迁。毋以妇人为轻,妇人之所以关于兴亡者正不小也!故二南之始即教之以此,所以正其本而柔其心,使不至于败国而亡家也。”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位贤德的后妃是何等重要,也难怪文王思念这样的女子而辗转反侧了。经过上面三个方面的论述,关雎主旨的确是后妃之德,而今天的歌谣、民歌等都是比较浅显的说法,这些说法没有想到关雎的深层含义,而以一首淳朴的爱情诗概之,实在是有悖中华上下五
23、千年的文化积淀了。三、以中国家法解释中国关雎主旨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是解释系统出现了问题。解释系统问题是现代儒学学者蒋庆先生提出来的,解释系统是一个观点的出发点,也是一个观点的终结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关雎主旨基本上都界定在“后妃之德”的范围内,有所延伸,也是合理的解释;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后妃之德说”被完全打入“天牢”,就连其整个解释系统都被摒弃,就像吴小如认为的:“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吴小如.说 J.文史知识1985,(8) 因此,想要纠正今人的错误说法,就必须回归本民族的经典解释系统
24、。当然,这个正确的解释系统并不是封建社会中儒学的专利,而应该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一)关雎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关雎本言“后妃之德”,而其中所说的美德又不仅仅只有这些,这正是这首诗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就以”君子“来说,在关雎中,“君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一些行为体现一种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礼”的现象,林义光诗经通解说: “寐始觉而辗转反侧, 则身犹在床。”其意思是虽然君子非常爱慕女子, 却没有采取不礼貌的行为, 很有分寸, 很守规矩, 体现了“君子” 的道德涵养。在情感特质上体现了以礼节情。正如毛诗大序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如今的即在西方解释系统下的说法认为情
25、应该节礼,这种看法明显与我们民族一贯的思想不合,这完全是一种西方化了的经典解释。此外,我们在“君子”的行为上还看到了我们国人的处世之道,即中庸。从“流”到“采”再到“芼”,仅仅是这几个字的变化,却不是偶然的,它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正暗示的是“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他没有采取任何极端的做法,对自己心仪的女子是谨慎行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与心爱的女子在一起。这首诗可谓是一场求爱行动的写照,却又凸显了这位女子的贤德。再如我们看到的“君子”身上自强不息不会轻易放弃的精神,在面对心爱的人儿,辗转反侧也没有悲观失望,这正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强调的,如果用西方的解释系统来
26、解释,那么这些关雎诗中所表达出来的美好就荡然无存了。(二)关雎诗旨应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如今的文化,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的国家急需要引进外国的新鲜之水,因此,文化改革便将一切经典文化批斗为糟粕。经典文化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安身立命所必须之物。一百多年来,中华文明被西方文化知识理论不断解构,我们对待问题也开始按照西方文化的价值义理来处理,其始作俑者不是西方文化,而正是我们自己。大多数人从内心里认为西方的解释系统还原了人类的本真,殊不知,有些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来解释的,正如关雎,其文化背景本来就是一个礼乐文化时代,那时候,上到君臣,下
27、至百姓,都信奉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关雎解释为“后妃之德”是符合逻辑的,我们中华的文化本来就不是像西方一样直白显露,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含蓄内敛的如水中望月般朦胧的美。我们尚且不去评论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但是用西方的文化解释系统去理解中华文明中最古老的经典之一,而且是位于四始之首的关雎,才是真正的牵强附会。把西方化了的中国文化还原为“中国的中国文化”。首先应该明确本真中华文明绝不是现今我们通常所解释的那些内容,要恢复中国文化的固有解释系统,必须用本真中国文化解释系统去揭示六千五百年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蒋庆先生的以中国解释中国一文中,他提出:“要重建中国文化自身的解释系统
28、,史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句话正揭示出一个本质问题,那就是中华经典的解释应该植根于中华的文化传统背景之中,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正是这个解释系统的大背景。结语简而言之,关雎诗的解释应该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那些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解释的主旨,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予以摒弃的,要知道,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根源在原汁原味的古代中国典籍之中,假如我们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解释、学习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反而用歪曲的道理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这个民族还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还怎么让他人学习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试想,西方化了的中国经典还有什么意义呢?先哲有云: 中华文化存, 中国亦存。中华文化亡,
29、中国亦亡。就从关雎的主旨解释开始,孰优孰劣,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参考文献1 陈飞.本义探微 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2 废名.废名讲诗(陈建军、冯思纯编订)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刘向.列女传 M.扬州: 广陵书社,2001.4 李贺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学独立思考派地位的确立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3).5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钤进永.争鸣: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系统 N.文化湖北,2005.7(清)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 M.北京:中华书局,2009.8 隋丽娟.关雎主旨流变 J. 读写百草园,2012,(2).9 史立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载与传承中“君子”形象分析及的现代意义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 唐景钰.传统诗经学诗旨演变考 J.文学研究,2012.11 吴小如.说 J.文史知识,1985.12 夏传才.现代诗经学开端的十年 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13 向村仁.私塾手册 M.香港:华夏文艺出版社,2008:195-196.14 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