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2655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MayJOURNALOFSHANGOIUNORMAUNIVERSITY2023年5月No.5Vol.39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 9 卷第5 期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思考李思昊(新疆大学法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 3 0 0 4 6)摘要:新发展阶段为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擎画出繁荣昌盛、生机蛊然、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径。在面对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挑战时,全周期管理视阅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在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和

2、全新思维,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构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发挥“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建立长效的志愿者制度以及“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周期管理;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3 6 0 0(2 0 2 3)0 5-0 0 7 8-0 6一、新发展阶段:非传统风险视阈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纵览建议,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为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

3、成为我们理解中国当下与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新发展阶段重要场域之一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也将面临新的态势演变、逻辑转向与思路革新。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为契机,从2 0世纪8 0 年代晚期开始,“风险社会”理论迅速流行,并且对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言,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高度机遇和高度风险的世界,其中很多机会和风

4、险都是新的,两者交织在一起 3 。此次蔓延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其风险萌芽开始,便不断冲击着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思维惯性。当基层社会治理倾向于社会维稳、经济建设等传统逻辑的思维惯性时,这些风险以未曾谋面的方式闪击当前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并不断演变成更深层次的社会风险,进而诱发更多的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 4 。季卫东教授在通往法治的道路一书中提出,风险具有事先认识和预测的可能性,因而它是能够管控的。我们应摒弃过去的旧思维,不能完全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重担全部压在政府身上,社会治理领域必须完成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在非传统风险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需要遵循新发展理念,处于

5、新发展阶段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也需要构建顺应时代需要的新发展格局 5 6 8。本文从全周期管理意识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困境与突出问题,提出并深人阐释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全周期管理意识,并在把握其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周期管理视阈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路径,旨在解决非传统风险背景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新发展理念:全周期管理的科学内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指导思想与强力指引。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收稿日期:2 0 2 2-1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制保障研究 重大项目(2 1VMZ010)。作者简介:李思昊(19 9 4 一),男,陕西咸阳人,博士研究生。79李思昊: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构建城乡基层社理新格局的思考第5 期形势与特征,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为精准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采取更加高效务实的举措,以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应从风险社会与意识的维度审视与把握新发展理念。以此作为有力武器随时准备应对当前频发的传统与非传统社会风险与其他挑战 。而全周期管理意识正是新发展理念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全周期管理”意识的提出2020年3 月10 日,习近平总

7、书记在湖北武汉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6 。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新理念一“全周期管理”意识。全周期管理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于19 6 6 年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在后续各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全周期管理意识是指治理体系应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治理运作链条,构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完整管理体系,使得这一体系包含决策、执行、监督、问责等重要流程。通过法治化治理、良性互动、信息通畅达到预期治理目标。因为基层社会的任何一个组

8、成部分都存在着自我的生命周期律,整个基层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存在着生命周期。这就要求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必须针对基层社会不同构成要件的硬件结构与软件结构的生命周期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对策。我们应该从周期变化的维度来思考与掌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部分与整体的发展规律,提前根据现有信息进行研判,布置防御措施防患未然并且思考如何促进持续发展(二)全周期管理视阈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全周期管理视阈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树立精细化治理的全新理念,全周期管理视阈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旨在以更加精细与严谨的态度,运用更为全局性、前瞻性的思维来解决城乡基层社会场域的治理问题,并为

9、今后实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全周期管理视阈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在坚持治理能力与理念迭代升级的同时,在依法治理的语境与大前提下使得治理能力与治理理念迈向精细化与智能化,以更为全面详尽的维度形成一个协调、完备、可持续的治理空间,从而增强基层社会应对应急事件的能力与韧性 7 12第二,树立风险意识与系统意识,“风险社会”理论在适用于传统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指引我们与非传统风险进行斗争。因此,全周期管理视阈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不但需要树立风险意识,还应对其中可能滋生社会风险的短板进行预防与研判。通过梳理与总结其他地区的经验对治理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应将相关内容尽快予以制度化,

10、并在治理工作中严格落实,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提高城乡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第三,坚持多元一体的参与模式,全周期管理视闵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要求坚持相关信息的公开,使得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应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从不同维度助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以此为契机疏浚相关交流通道。使得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能够在有效沟通中进行良性发展与运作。只有系统动态掌握基层治理过程的全景,才能够发现相关症结顽疾所在,方可依方抓药,药到病除 7 13 第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树立法治化治理理念,全周期管理视阈下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必须在法治化的语境中实施,在法治化的轨道中运行,在每个治理片段

11、中做到权责清晰明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奖惩分明。在常态化的治理工作中应最大限度调动治理工作者的积极性,避免相关工作出现“躺平”等负面现象,通过明确的职能划分最大程度根除之前的治理真空区。并在治理过程中对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归纳,通过专业的法律顾问团队、政策法规部门及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编纂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治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五,努力提升治理工作的智慧化属性,全周期管理视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要求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作为治理工作的有力武器,使得治理工作实现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真正联动,并以此达到智慧化深度治理的初衷。如何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化手段有效嵌人治理工作,将成为

12、全周期管理视阈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维度。三、新发展挑战: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新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当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应当系统看待在新发展阶段相伴相生的全新机遇与挑战,以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及现实困境为根本出发点,科学研判“时”与“势”在掌握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审8020233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时度势把握新发展机遇,更为理性和科学地应对新发展挑战 8(一)“一核多元”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仍需建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由一元主体向多元共治的转变也是建成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从实践运作来看,“一核多元”的治理理念已提出一段时间,但是治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13、尤其是“一核多元”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中的核心问题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比如,在应对重大风险考验中高举党的旗帜,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风雨袭来时,党的坚强领导是最有力的力量支撑与精神支柱。但是基层党建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脱嵌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存在着悬浮化问题。随着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被纳人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各级党政部门参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被点燃,大批以党建为领导途径或运作载体的治理项目应运而生,但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未能较好的联系与发动群众的问题,人民群众及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度还相对较低。从活动内容来看,目前的基层党建活动对于政务型活动、文体活动、公益志愿活动比较关注,更多偏向于

14、公共服务领域,但对于一些深层次利益冲突问题却是被动式回应,导致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9 11(二)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意识需要提高在我国经历多次较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后,国家层面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与专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但是基层相关治理资源储备相对不足。究其本源,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意识仍需加强。特别是应对非传统风险时,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理念的相对薄弱造成了部分城乡基层社会在应对此次重大社会风险初期顾此失彼的窘境。基层场域作为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更应加强对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努力提升公权力主体对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认识高度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于私权利

15、主体的有效引导。部分群众受制于传统观念与文化背景,缺乏对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并未意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元素,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意愿较低,(三)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科技赋能仍需加强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具有被动性与滞后性,在治理工作中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么疲于奔命,实际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而“碎片化”治理模式也往往会导致相关治理链条的断裂甚至失灵。此外,由于长期受制于应对传统社会风险时的思维惯性,部分基层治理工作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治理手段与技术。比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有的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还在用一支笔、一张纸的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而不会借用“

16、二维码”“小程序”等更加紧扣时代发展的新兴工具。此类的落后思维方式及对待新兴事物的无谓态度导致了部分治理工作虽置于宏伟蓝图的构想之下,却并未落地运行。根据2 0 17 年6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城乡社区治理要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9 3 5,所以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要不断探索能够与时代契合的治理方略与途径,使得科技能够有效嵌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场域中。(四)人民群众参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需要完善制度的落地运行是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先决

17、条件与有效保障,然而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表达渠道缺位等顽疾依然难以突破当前的瓶颈,陷人一种被动的循环往复中。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场域的实践运作中,作为相关制度能够有效落地的政策保障仍然存在部分缺位现象 10 。同时,对于已经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脱嵌的相关制度规范也呕须修订。(五)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程度需要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巨。”11 19 4作为新发展阶段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必然离不开法律规范的支撑与保障,法治更是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也印证了缺乏法治化保障或者法治化程度不健全的基层社会场

18、域更容易助长滋生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不正之风。由于现行相关制度缺乏更为精细清晰的指引,相关治理主体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以及部分群众自身法律基础较为薄弱等因素成为基层社会治理进步的阻碍 10 缺乏法治精神的治理政策与理念也难以走向长远,更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崇。四、新发展格局: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繁荣富强、生机益然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夙愿的重要保障与有力支撑。新发展格局也是积极应对瞬息万81李思昊: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构建城乡基层社里新格局的思考第5 期变的国际形势与风险挑战、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块择

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与领悟全周期管理意识并利用相关先进理念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正是新发展理念的延伸,更是建成我国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O(一)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确保城乡社区治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9 6 8第一,基层党组织必须以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为基本载体。基层党组织的核心是对人的组织与引领,由于每个人都处于相对独立的

20、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基层党组织需要合理嵌人基层治理的过程与场域之中。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认识到基层党组织不能游离于整个基层治理体系之外,更应该清楚基层党建并不是基层党员的“独角戏”,不能只是通过各类活动教育党员第二,避免基层党建脱离人民群众。因为只有党员联系群众才能更好地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中为人民服务,只有联系群众到位,才能使党建真正走人人民心中。如果忽视联系群众,基层党建工作只在党员内部横向发展,不具有穿透力,最终将与群众相隔离 12 ,长此以往,基层党建就会趋于形式化和行政化。基层党建仅仅依靠党员是无法发挥相关作用的,西方的“精英治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第三,基层党组织在发挥战

21、斗堡垒作用的同时,也应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工作条例(试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并根据各地的实际加强制度创新与供给,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基层党建中,应注重通过党员的代表性、积极性和先进性来教育群众、动员群众以及组织群众自觉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这种引领与动员的过程绝不是依靠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而是要通过在相关治理活动中的身体力行与模范带头作用来激活党员、教育群众,发挥基层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并不是否定群众自治,而是建立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

22、理新格局 13(二)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我们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法治中国建设最核心、最根本、最重要的思想保障,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的思想理论支撑,是新时代中国法治战略的总指引14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 0 2 0 2 0 2 5 年)也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要求,这就凸显了现代化城乡治理中的全周期管理之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第一,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城乡基层治理的法治化运行必须具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如针对当前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农村场域治理的法律法规比重较低的情况,应当尽快制

23、定志愿者服务条例社区管理条例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条例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发挥居民公约、乡规民约自治性规范的积极作用,从而加快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第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工作。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因此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来,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措施,明确职能,规范工作,理顺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实现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方式在重点领域的转型 15 。在城乡基层社会大力进行法治宣传与教育,最终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命运共

24、同体。第三,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城乡基层社会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建设,离不开基层社会组织的贯彻与落实。因此,要大力推进法治工作在基层社会场域的展开,继续深入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努力提升法治乡村建设水平(三)强化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意识,将治理资源向基层治理场域倾斜在强化各参与主体对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重要性认识的同时,还应通过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引导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有效利用社会组织在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间的良性互动 16 9 7。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人民群众生活休憩的家园,也为社会治理工作

25、提供广衰的基础与不竭的动力。因为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相关治理8220233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理念与治理资源发芽生根的土壤。所以在当前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应转变大量治理资源一味投人的方式与粗放的“大水漫灌”管理模式,使得这些治理资源能够像“滴灌技术”一样被精细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将治理的资源精准输送到最基层,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广大群众这一重要治理力量与治理智慧的源泉,只有让群众参与到城乡基层治理工作中去,刺破相关治理工作的“神秘面纱”,才能更好地保证群众知情权的实现,促进群众监督权的行使,使群众真正切实感受相关治理工作的意义及

26、给自身带来的治理红利。通过唤醒与激活每一个“城乡细胞”的积极性,使得整个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管理机制。(四)推广“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建立长效的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2017年6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对我国的城乡社区治理的基本方向进行了总体规划构想。2 0 18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通过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治理,打造现代化的社区治理体系 17 。虽然当前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治理思维及更具有智慧性的高科技治理手段,但是诞生于2 0 世纪

27、60年代的“枫桥经验”依然是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打造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枫桥经验”中强化基础,依靠群众将问题矛盾解决在基层,这是做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周期管理视阈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运作实践中,志愿服务事业也成为整个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比如,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志愿者服务内容来看,在关注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同时,更给予了基层的抗疫工作无尽的支持。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实践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然离不开志愿服务事业的支持。我们认为,依靠群众建立长效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的核心在于建立起有效的供需对接机制。如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等现代化技术途径对

28、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遵选出合适的志愿者,而后可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因为,以需求作为导向的志愿者服务培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将志愿者培训沦为形式。长效的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在厘清志愿服务需求的同时,也应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运作方向。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与稳定的志愿者供给制度、更与专业的志愿者组织结构密不可分。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志愿者数据库,将不同的服务内容作为分类标准,以此减少志愿服务的碎片化,使得社区志愿者的管理工作更为精细化。长效的志愿者服务制度不但能够助力全周期管理视阈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也能与“三社

29、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同频共振”。(五)建立“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是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维度,也是治理理念创新与治理技术升级的完美融合,这一举措使得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得到智能化技术的加持,有效延展了其智慧属性并助力其精细化治理。“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也必将作为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治理场域,有望成为完善全周期管理视阈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拼图。所以在完善“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的治理新路径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统合政府职能与社区功能。受制于行政体制或机构编制等原因,政府职能与社区功能存在部分功能的竞合

30、,导致了社区自我治理能力与自我治理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减弱。当前的社会治理工作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推进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的过渡。其次,注重制度与技术层面升级双措并举。网格化管理通过制度体系层面的优化升级,在衔接单位制与社区制、推动基层政府服务型职能升级方面以及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平台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8 。如果没有相关技术作为工具载体与有力支撑,网格化管理也将浮于纸面,成为无水之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社会治理工作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得社会治理工作赢得城乡居民的认可。最后,在打造智慧化网格社区的同时,也应注重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并且强调数据的安全性。借助当前的大数据

31、技术,在对居民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后,可以进行深度分析,并通过数据的支撑为相关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提供导向。智慧社区在运用大数据及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提高社会效率的同时,也应注意规避客观存在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另外在大力建设智慧社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于智责任编辑:李维乐83李思昊:全周期管理视阈下构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思考第5 期慧乡村建设的投入,通过智慧乡村建设也有利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五、结语我国目前正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时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在面临传统与非传统社会风险的同时,主要矛盾发展变化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与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32、更是带来了诸多的危机与挑战。面对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课题,我们应该把握新发展理念,及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善于转危为机,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贯彻和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发展格局。参考文献:1何星亮.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与伟大复兴 J.人民论坛,2 0 2 1(7).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3搜狐网.专访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新冠是一场数字化大流行病 EB/0L.2 0 2 2-12-0 5 .h t t p s:/

33、w w 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0(10)5季卫东.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14.6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 EB/OL.2022-9-25.http:/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 0 2 2.8成伯清.市域社会治理:取向与路径 J.南京社会科学,2019(11).9民政部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7.10孙晓黎.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J.学术交流,2 0 2 0(10).1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M.北京

34、: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0.12李永萍.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与村庄公共性:基于对佛山市南海区禾村党建创新的考察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2)13祝灵君.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研究 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 0 2 0(4).14胡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新时代中国法治战略的总指引J.政法论坛,2 0 2 0(6).15王权典,刘信洪,曾琥.城市化转制社区治理机制转型之法律探微 J.法治论坛,2 0 11(3).1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7.17 张敏,胡建东.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质量路径探究 J.人民论坛,2 0 2 0(2 6)。18童星.社会管理的组织创新:从“网格连心、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谈起 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 0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