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文赫定本世纪最初十年可谓“探险时代”,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里征服北极,1911年挪威阿蒙森探险队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角逐南极,当是20世纪初最富时代特色的两件大事。与此同时,人迹罕至的中亚沙漠,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成了探险家、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角逐的另一沙场。 1899年9月,斯文赫定第二次来塔克拉玛干探险。这次他决意打通从中亚到西藏的道路。1900年3月下旬,赫定一行进入孔雀河下游的罗布荒原。他们在穿越一处沙漠时发现维族向导于德克不慎遗失了铁铲。铁铲是他们在沙漠挖水的唯一工具,而水对斯文赫定探险队性命攸关。他只得让这位向导沿原路返回找铁铲。不久于德克从昨晚的宿营地内找回了铁铲。不仅如此,
2、他还在营地附近意外发现一片古代废墟,并从那里带回几件中亚希腊化艺术风格的木雕残片。斯文赫定看罢异常激动,因为他将成为揭开塔克拉玛干沙漠古文明之谜的第一人。 1901年3月,斯文赫定重返罗布荒原。他们不仅调查了于德克去年发现希腊木雕的古代废墟,还在这个古遗址东南一线发现了许多古代烽火台,这条烽隧线一直延伸到罗布泊西岸一座风沙半没的古城。这就是著名的楼兰城。 斯文赫定在楼兰城大肆发掘,挖出了数以百计的魏晋时期汉文木简残纸、零星楼兰本地胡语文书、大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钱币、东方的丝绸残片、西方的毛织物残片,以及中亚希腊化艺术(或称“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木雕残片。70年代,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此找到几件汉
3、文木简残纸,这已是西方探险队的劫后之余。南森 1861年,南森出生在挪威一个很优裕的家庭里,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刚刚21岁时,他就驾着帆船远航到格陵兰岛东海岸,去搜集动植物标本。1884年秋天,当时他刚刚23岁,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说,有人在格陵兰岛西南海岸发现了德朗探险中被挤毁了的“珍妮特”号的碎片。这说明这些碎片经过了长距离的漂移,很可能深入到了北极腹地,这使南森顿生奇想,看来不一定要去冒险航行,只要设计一条合理的航线随冰漂移,就有可能到达北极点!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路线的选择,二是要有一条合适的船,其基本特点是不但要小而坚固,有一定的航速,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冰层挤压过来时,船体能被挤出
4、冰层,升到冰面上去,这就不必承受巨大的压力 ,而当冰层裂开之后,船又可以回到水中继续航行。 为了这次考察,南森整整准备了9年。他专门请了一位能工巧匠,建造了一艘船底呈圆形的船,取名“符瑞姆”号。在这期间,他于1888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横穿了巨大的格陵兰大冰盖,为将在北极的冰上生活积累了经验。一切就绪之后,1893年6月24日,随着蒸汽轮机的一声长鸣,“符瑞姆”号踏上了茫茫的征程。包括南森在内,般上共有13名成员,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计划在冰上漂泊5年。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在新西伯利亚群岛以北大约北纬7744的地方将船体冲入浮冰,然后被紧紧地冻住。人们便在船上看书、打牌,除了常有北极熊光
5、顾之外,基本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有一天早晨,关键的时刻终于到了,只听一声巨响,船体猛烈的摆起来,他们赶紧冲到甲板一看,只见整个船只慢慢地抬升起来,最后完全为冰层托起。这时,南森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第一步考验总算顺利地通过了,船员们为此而欢呼。因为,这在北极探险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而在这之前,人类总是试图与冰层对抗,却碰得头破血流,无论如何结实的船只,都难以抵抗冰层的夹击。而聪明的南森终于看透了这一点,他不再试图与冰层较量,而是巧妙地利用冰层的力量运载船只,随冰逐流,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开始的时候,在冰层的挟持之下,船头转而往南与他们想前进的方向背道而驰。南森对此也毫无办法,只能听天由
6、命,随它而去。直一冬天过后,从第二年春天开始,船体才开始向西北方向移动。然而,到第二个冬天来临时,南森清楚地认识到,这样坐在船上是不可能漂到北极点的。于是,他决定破釜沉舟,便与一个叫约翰逊的伙伴一起,离开“符瑞姆”号,从冰面上向北极点进发。 1895年3月14日,他们告别了船上同伴,带上28条狗、3架雪撬、2条皮舟、1个帐篷和足够100天吃的用的粮食和物品,往北前进,于4月8日到达了北纬86136的地方,创造了新的北进记录,成了19世纪中最接近北极点的人。然而,由于春天逼近,冰雪开始融化,无法继续前进,他们只好返回。倒霉的是,路上又迷失了方向,经过艰苦跋涉,直到8月底才好不容易到达了法兰士约瑟
7、夫地。他们靠打猎为生,顽强度日,在自己建造的一幢石屋里住了整整8个月,度过了第三个冬天。后来总算命大,幸运地遇到了英国探险队而得救,于1896年8月13日回国。事有凑巧,就在这一天,“符瑞姆”号也从斯匹次卑尔根岛以北的冰层中挣脱出来,经过长达35个月的航行之后,终于安全地回到了挪威的特罗姆瑟港。在这期间,他们最北曾经漂流到北纬8555的地方,不仅船体完好无损,而且所有人员也都安然无恙,取得了相当丰富的观测资料,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张骞: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
8、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
9、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郑和: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
10、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他在流水地貌的考察研究中,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分水岭、流域面积的科学家之一。他指出“三分石”就是三条水系的分水岭。他经多年实地考察提出“计其吐纳,江倍于河”的科学论断,从而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长江的流域面积比黄河的流域面积大一倍。徐霞客对流水侵蚀原理的三种机制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已有明确记载。这比西方最早认识这一原理的郝登(J.Hutton)早了100多年。
11、他在世界上首创河流基准面概念,研究并提出了河流的坡降与流速的正比例关系。他是世界上最早广泛而系统地对岩溶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并对岩溶地貌类型作了系统划分、系统定名,进行了各类地貌形态的描述。他科学地指出,岩溶地貌的形成是流水溶蚀、侵蚀和机械崩塌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还首先划定了我国西南峰林地貌的分布范围,指出其内部结构的地区差异。他在岩溶地貌研究的成就上领先于欧洲12世纪。他在世界上首先对洞穴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与系统的研究。他亲身探查与描述记录过的洞穴约300多个,这在单个科学家的探洞史上是空前的。他的考察、研究几乎涉及到洞穴学的各分支领域。欧洲是1854年才有学者专门从事洞穴学研究的,所以说
12、,徐霞客是世界上最早对洞穴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山地环境复杂,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和植被的分布也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变化。这在唐代白居易、宋代范成大等学者的记述中,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徐霞客较他们更进了一步,他对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规律的认识更系统、更完整,并且要比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VonHumbotd,17691859年)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早200多年。 此外,他还对高山植物的生态反映作了科学的观察与记载,对植物群落与植物区系也有科学的认识;对商业贸易中心、聚落、城市,各地的耕作制度、工矿企业等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现象也作了生动的记载。这些都带有近代地理学客观描述的特色。 总之,徐霞客在
13、科学文化史上与欧洲的地理学家洪堡和李载尔(C.Ritter,17791859年)地位相当。他们都是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都是由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的人物。(54) 很可惜的是,徐霞客逝世之后三年,明朝灭亡。满清统治者继而采取的阶级压迫和民族镇压政策,严重摧残了明代中晚期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文化。徐霞客开创的近代地理学萌芽也随之夭折。 尧茂书:生于1950年4月。从小酷爱体育,长期坚持业余体育锻炼,在西南交大任电教摄影师时,沿长江考察山川资源、风土民情后,立下决心,要打破“长江自古无人漂”的空白。1982年8月至1985年2月,他自费乘坐橡皮船三次在金沙江
14、中试漂。1985年6月12日,在美国探 险家坎沃伦来华漂流长江之前,他在藏北雁石坪长江源头、海拔6620米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姜古迪插上五星红旗及书有“西南交大尧茂书”的校旗。从1985年6月20日起,在一个月多的时间内,他漂流历经沱沱河钦曲、神秘岛、通天河、牙各哥曲,直扑金沙江,一路上和摄氏零下10度的严寒、暴风雪、狂风急浪以及凶熊恶狼展开生死搏斗。7月24日下午,尧茂书不幸在青海、西藏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区玉树县巴塘乡相古村翻船遇难。 余纯顺 (1951.12-1996.6.13), 上海人,生于1951中12月,大学本科, 1988年7月1日开始孤身徒步全中国的旅行、探险之举。行程巳达4
15、万多公里,足迹踏遍23个省市自治区。巳访问过33个少数民族发表游记40余万字。沿途拍摄照片8千余幅,为沿途人们作了150余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尤其是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壮举,1996年6月13日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的壮举时,不幸在罗布泊西遇难。 麦哲伦:麦哲伦(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o de Magalhes;西班牙语:Fernando de Magallanes),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
16、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队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 Cristbal Coln)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 Valladolid。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
17、。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身以之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崇敬,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第一个证实北极是海洋的探险家-南森 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是挪威的一位北极探险家、动物学家和政治家。他由于1888年跋涉格陵兰冰盖和1893-1896年乘“弗雷姆”号横跨北冰洋的航行而在科学界出名。南森还因为从西伯利亚、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遣返50万名战俘的工作和直接援救俄国遭受饥饿的人民(1921-1923)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金(1921-1922)。 阿蒙森(Amundsen,Roald 18721928)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