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语言 习俗文化 差异 跨文化交际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E.Sapir.1921:
2、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
3、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外籍教师Katherine在路上碰见张梅,她看见张梅穿着一件很漂亮的毛衣,想恭维一下。请看, Katherine和张梅之间的对话: K
4、atherine:“Miss Zhang, 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on!” Zhang :“Oh, 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 Katherine:“It i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Zhang: “No, it is really very ordinary.” 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现象。Katherine对张梅的回答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张梅对她的赞美未表现出应有的感谢,在Ka
5、therine看来,她的回答反而好像说自己的欣赏能力差似的。产生这一文化冲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按各自的风俗习惯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谦虚不但表明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夸奖或赞扬时,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有时还使用自贬的方式,如用“哪里,哪里”,“差得远”,“不敢当,不敢当”,“过奖了,过奖了”等词来回答别人的恭维,表示自己受之有愧。这样的谦虚回答在中国被认为是合适的,是一种美德。而接受别人的赞扬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而西方人在与人交际时,面对
6、别人的恭维或赞扬,他们会大大方方地接受,习惯用“Thank you”或“Thanks”来表示接受对方的赞扬,并表明对方对你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在恭维语的回答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多数人现在都用“谢谢”来回答别人的恭维。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因为过分的客气或谦虚,在西方人的眼里不是彬彬有礼,而是虚伪,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说一声“Thank you”或“Thanks”更得体。二、在饮食上体现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中国人有好客的传统,即使家境贫寒、手头并不宽裕也决不愿怠慢客人。俗话说:“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
7、人请客,喜爱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酒菜丰盛且非常考究。否则,很难称得上是请客吃饭。而西方人请客,是只重气氛不重吃,饭菜一般比中国简便,如果请多人吃饭,还可主动让客人自带一份拿手好菜(potluck)让大家共享。可以说,除酒类较多外,他们的宴席远没有中国丰盛,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种类也不多:先是开胃菜或汤,然后一道(偶尔两道)正菜,接着便是甜食、咖啡。当一个英美人在中国传统宴席上看到五光十色的凉菜和接连不断上桌的热菜时,难怪要目瞪口呆了。更有那些不了解中国习俗、习惯了只吃三四道菜的外国人,宴席一开始,就放开肚皮大吃,等他们酒足饭饱,方知菜只出到一半,那时他们也只好望菜兴叹,心有余而
8、力不足了。1更令他们不解的是,如此丰盛的酒菜已经上桌,可主人还说:“没有什么好吃的,大家凑合吃吧。”或者“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明明是满桌的美味佳肴,为何还说做得不好?如果是不好的菜为何又用来待客呢?中国人简直令他们不可思义。在酒类方面,中国人则远不如西方人讲究。 西方人宴客,吃一道菜换一种酒-一般吃色拉或冷拼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食品正菜时喝高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此外,饭前还要喝鸡尾酒或开胃酒;饭后也要喝威士忌或白兰地之类的酒。而中国人宴客时主要喝一种酒,即白酒。现在不少人请客时喜欢喝啤酒。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9、,西方人请客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而吃,而是把请客看作结交新人、重温旧谊、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机会。所以,请客菜肴虽然简单,但不会造成浪费,主人不太劳累,可以多举办几次,增加社交接触面。中国人请客,让客人吃好吃饱是主要目的,即便是家宴,菜品也十分丰富,主人需耗费较多财力、精力,不宜常办。另外,中国人请客,不论是在餐馆还是在家中,都提倡劝酒劝菜,敬食周到。席间,不管客人是否喜欢,主人不停地给客人添酒夹菜,中国人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客人的热情和周到,而西方人对此感到有点强加于人。因为在西方,主人不必请客人吃这个菜或那个菜,在正式宴席上,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主人如请客人吃某菜或献上某菜,客人不论喜欢与否
10、,都以接受为礼貌,并将其吃完,对不喜欢的菜可以少要或找个理由委婉地谢绝。主人见客人谢绝,也就不再坚持,一般是各取所需。就是席间偶尔听到主人说的劝食用语都是“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或“Help yourself to some salad.”对西方人不太劝食这一点也令中国人费解,觉得西方人请客不够热情。2造成中西方待客吃饭的差异,至少与两点有关,一是中国饮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现有八大菜系,菜式丰富,如清朝末年创造出来的“满汉全席”有182道菜;二是饮食观念的差别,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故人们请客时总是想方设法去准备丰盛的宴席;
11、而以英美人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本土的饮食文化远不如中国发达,以英国为例,那里本国的饭菜至今索然寡味是远近闻名的,有人认为这是历史上清教徒反对享受所造成的,也有人说是维多利亚时期严峻的宗教气氛的影响所致。2当然,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也不同,“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它皆在不足道中。”3即使宴请客人,饭菜也十分简单。三、在称谓语中体现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人们交往时总以某种语言形式称呼对方,从而形成称谓用语。称谓用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各种语言之间,由于习俗文化的差异,称谓用语也各有不同。首先,英汉姓名有差异。中
12、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英美人恰好相反。和英美人交际时,要了解什么是名什么是姓;要了解在英美人的习惯中,熟人之间可以用名直呼对方,却不能用姓做称呼语。从姓氏习俗上看,中国的姓氏是非常多的。一般认为目前汉民族使用的姓氏约三千多个。按中国的文化传统,子女随父姓,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基本没变,而且从古到今名字都有性别的差异。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词,普遍带有阳刚之气。如表示抱负的:陈安邦,赵治国;表示坚强的:宋铁成,谢志坚;表示脱俗的:王志高,张超尘等等。女子名字从字形到字义所传达的多是中国传统女子那种秀美、贤淑、文雅、可爱的形象。如姗、婵、婉、茜、玉、慧、霞等等。英语国家的姓氏原来是有含义的,随着时间的推
13、移,它们大多数失去了自己原来的意思,变成一种纯粹的姓氏符号。如表示职业的Carpenter、Thatcher, Smith、Cooper、Cook等姓氏均源于原来的职业木匠、盖屋顶的人、铁匠、制桶工、厨师等。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关系和长幼次序。英语中的一个Uncle因家族关系不同可译成汉语的伯、叔、舅、姑夫、姨夫等。汉语中兄、弟、姐、妹的称呼径渭分明.而英语只用Brother和sister。英语中的cousin可指汉语中的堂(表)兄弟姐妹。英汉两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差异较大,亲属称谓的区别难度也很大。表示居住地附近的地形,地貌的Moot(穆尔)、Hill(希尔)、Lake(莱克)、Food(伍德
14、),Brook(布鲁克),Bush布什)等英语姓氏其原意分别为荒野、小山、湖泊、树林、小溪、丛林等。表示个人的身体和个性特征的Small(斯莫尔)、Tong(郎)、Wise(怀斯)、Short肖特)等英语姓氏其原意分别为“小人”、“大个子”、“聪明”、“矮个子”。 中国人称呼他人时好用亲属称谓,如张叔叔、工阿姨、李奶奶等。而这种称谓在英语中是没有的,英语常用Mr Zhang, Miss Wang等。汉语中常把职务、职业或职称当作称谓语,像王局长、李校长、刘医生等。英语中这种称谓语很少,仅用于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如Bishop Gray(格需主教),Captain Simmonds(
15、西蒙兹船长)。此外Doctor , Father, General, Judge, President, Prince, Queen等也可这样用。其他均用Mr ,Mrs ,Miss加姓氏来称呼。对于不知结婚与否的女士则用Ms,不知姓名的情况下用Sir和Madam。有时还可直呼其名,以示平等。要特别注意的是,英语中没有Teacher Wang, Teacher Li一类的称呼语。称谓用语的不同其实是英汉两种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有序;西方国家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独立与平等,并不看重家族辈份、长幼尊卑。这是我们在与英美国家的人进行
16、交际时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仔细推敲的。从上列举了中西习俗文化在日常交际、饮食、称谓三方面的差异。虽然只是中西习俗文化差异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让我们了解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总之,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千姿百态的个性体现。中西文化习俗差异问题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和极其复杂的问题。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严重的后果,都是由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习俗文化造成的。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国家对异国习俗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这就要求人们在英语学习中努力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刘洪潮, 虞家复,等 . 外国人请客趣谈 .北京:长征出版社,1990.2毕继万. 汉英请客与授礼习俗差异 .语文建设, 1998(1).3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系别:中文系班级:0905姓名:赵玉华学号: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