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与应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1384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与应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与应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与应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的认知是文化传播及其效果实现的主体性基础。在完整的亚文化传播链中,主体认知会以动因、媒介、情境等多重身份共同作用于亚文化传播的全流程,从而为认知操控提供了可能。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认知操控主要依托认知符号操控、认知想象与情感操控、认知知觉判断和解释操控、认知底色及认知记忆操控等形式实现对人的认知植入与改造,这四者从工具逻辑逐渐向人的感性与理性逻辑延伸,最终基于时空逻辑回答了认知操控的持续性这一关键问题,既具有贯穿始终的内在统一性,又保持着层层递进的秩序性。这种认知操控既破坏了人的认知原有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从而加剧人的认知异化,导致社会关系紊乱;又会催生文化传播的虚假繁荣,煽惑算法内卷;还不

2、免造成主流价值权威失落,污染媒介生态。为有效应对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认知操控困局,必须开展独立且联合的社会认知动员,创造科学的公共认知环境;加强算法证伪和违法惩治,消除其对认知操控的助推功能;构建面向多元主体的主流价值“认知低保”机制,防范亚文化泛滥。【关键词】算法;亚文化;亚文化传播;认知操控;主流价值【中图分类号 D64;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2-39 0 9(2 0 2 3)0 4-0 1 6 1-0 9当前,随着计算机视觉、大数据感知、深度还原等技术的发展,算法社会已初步成型。基于“算法+”的信息智能传播已在人类生活中释放出巨大红利。但是通过算法手段操控人的认知

3、而加速亚文化扩散,也诱发了主流文化的异化风险。亚文化的传播需要经历内容生产、分发、收取、反馈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贯穿着认知,而完整的认知则涵盖了知觉、判断、选择、解释等多个环节,其中每个具体环节便是一个具体活动。认知是有迹可循的,人在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规律也可以为算法所掌握,进而存在被算法操控的可能。立足算法社会的基本场景,厘清亚文化传播中认知的基本形态及其操控逻辑,并根据其影响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反操控策略,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一、亚文化的内涵界说做好主流价值观培育工作,离不开文化视野。亚文化作为主文化的相对物,已深刻融人到部分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尤其在算法技术加持下更是获得了极为便

4、利的生长点,并以其对现代社会价值样态的重塑功能而被纳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亚文化概念的明确提出不迟于2 0 世纪4 0 年代中期。伴随着亚文化现象的历史嬉变,相关研究也【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 0 CKS048)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人工智能助推网络奥情治理的逻辑与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 1 YJA860020)的阶段性成果。作间介门学永胜,男,西安交通大字马克思王义长技下州,陕四省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价值哲学与社会工程;何妮,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工程。

5、162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因常以流浪汉、妓女、吸毒者、移民等社会底层或犯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形成了“越轨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后来,随着亚文化研究重心向英国转移,伯明翰学派开始引领第二个阶段的风向标,这主要源于其开辟了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并将阶级、性别、种族等具有政治冲突意义的议题引人亚文化范畴。其后,受信息技术革命及后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影响,新兴亚文化群体及亚文化类型出现井喷式增长,这使得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遭遇了挑战并受到批判,亚文化研究于是进人了第三个阶段。总体来看,前两个阶段的亚文化研究具有较为鲜明的二元表征,即边缘群体

6、和主流社会的边界较为清晰,而后一个阶段已关注到符号消费和虚拟网络对亚文化群体带来的身份困惑与价值危机,由此也划出了传统亚文化与当代亚文化(后亚文化)的分水岭改革开放的历史幕拉开之后不久,国内学者即开始以翻译和解读的形式引进西方学者的亚文化研究成果,当然译名并不统一,存在反文化、次文化、副文化等多种译法。就其本质而言,学者们大都从与主文化相对的意义上使用亚文化概念,但是源于对主文化的不同理解,也便导致了各自关于亚文化的界说的分歧。举其要者有二:一是从文化政治的视角,认为亚文化是从属于政治权力分配的必然产物,而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权力在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就是主导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视角,有学者将亚

7、文化定义为“在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以主导文化为参照概念而界定的亚文化,更多的是指向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相左甚至冲突的边缘意识形态,反文化就是亚文化在此种意义上的极端化表现。二是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认为主文化是在传播范围和影响结果上具有广泛受众群的文化,即主流文化。它重在强调文化的潮流性和普众性。波普诺曾提出,当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具备其他群体所没有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就称为亚文化。这个层面的亚文化具有更广泛和更包罗万象的内容指代,同时也相对淡化了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属性。尤其是随着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以及不同亚文化之间的流动周期

8、缩短,曾经盛行的诸多亚文化在主流文化振兴浪潮中急速回落,这一现象本身也更加确证了其包容性特征。因此,有学者认为,对这类亚文化的接受程度实则表征着一个社会的包容程度。一般说来,主导文化视域下的亚文化强调其对统治意识形态的冲突性和反叛性,而主流文化对照下的亚文化重在观照自身的小众性和边缘性。本文所论主要是针对前一种含义的亚文化,也即与主导文化相冲突的亚文化。二、亚文化传播中认知的基本形态作为观念的产物,亚文化的人际传播实质上是观念的传播,而认知作为人重要的神经构件,必然贯穿于这种观念传播的全部环节。在完整的亚文化传播链条中,认知不仅扮演着动因的角色,还兼具媒介、情境等多重身份,共同支撑着亚文化传播

9、效果的实现,也为认知操控提供了可能。(一)作为动因的认知在亚文化流动过程中,人的认知时常作为一种工具属性的基础设施而出现。从传播链始端来看,亚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1 年版,前言第4 页。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外国文学2 0 0 8 年第6 期。闫翠娟: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嫂变与转换,云南社会科学2 0 1 9 年第4 期。杨春洗等: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年版,第9 4 5 页。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 9 9 7 年第1

10、期。【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9 1 页。黄瑞玲:亚文化:概念及其变迁,国外理论动态2 0 1 3年第3期。163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与应对文化不会主动传播,只有首位传播者依赖自已的个体认知对某种亚文化产生特定看法和理解,才有可能将其递送至下一环。这种可能不仅依赖相应的传播条件、载体、环境等,还依靠最初的传播动力源,即首位传播者对此形成原始认知的欲望及能力。这些带有认知痕迹的亚文化内容又会反过来作为动因影响和塑造更多人的认知,从而引起亚文化的大规模群体传播。对接收者来说,传统媒介语境中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作为直接动因接收并二次

11、传播亚文化,而算法社会中智能媒体的隐喻功能已空前凸显,由关键字筛选、敏感词过滤等管控机制反向催生的表情包、缩略词等隐性表达符号逐渐兴起,甚至人的味觉、嗅觉也能隐喻多种亚文化,接收者必须要有认知的参与才能充分理解,此时人的认知作为一种意会、解释、消化维度的动因,保证了传播链的完整性。同时,作为一种持续性活动,亚文化不可能只是单次传播,其二次流通更离不开再传者元认知的推动。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是有意识的个体对自身认知知识及认知活动的觉察和调节。在元认知作用下,传播者会对以往的亚文化认知与参与行为进行再审视,而算法误导会使其产生“首次传播亚文化是正确的”的元认知错误,这种错误作为一种动因又催

12、生了畸形的激励效应,从而导致亚文化次生传播现象剧增。(二)作为媒介的认知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经典论断。质言之,人的所有身体感官都可以视为一种媒介,人的形体结构、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等都影响着其认知基础,使人的认知成为信息交互的中介。对于亚文化传播而言,除了借助显性的物理媒介外,还需要传播和接收双方的观念世界中有一种认知共识作为特殊媒介,从而确保传播链不会断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媒介即隐喻”,表明媒体具有影响现实世界的强大隐形力量,媒介的变化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内容偏好和思维方式,进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改变着人的认知基础。这揭示了任何媒介的背后都有一

13、种共鸣,“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也即说,不同时代拥有不同媒介,不同媒介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特质和文化特性,其背后一般隐喻了人们普遍的认知标准,比如“雅典成为优秀文化的象征,哈姆雷特代表了犹豫不决的忧思”。被算法长期稳定地施加影响而形成共鸣后,隐喻了亚文化认知的某个词、某句话都能抽象为亚文化的象征,并获得亚文化的普遍含义。接触它们无形中就是在接触亚文化,转发它们其实就是在隐性地传播亚文化,此时的认知已作为一种媒介为更多个体与亚文化发生联接关系提供载体。同时,已形成亚文化传播认知的个体也不再只是单纯的独立的人,其他个体通过他和他的认知了解、选择亚文化时,他的亚文化认知

14、也会成为亚文化加速流动的媒介。如此反复,当越来越多的物、人、事被赋予亚文化认知时,就会催生更大规模的亚文化认知从而形成裂变传播态势(三)作为情境的认知亚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两种方式:一是灌输层面的硬实力输人,但这种方式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去中心化传播时代效果日渐式微;二是认知层面的软实力渗透,而软实力需要“依赖环境(谁和谁在何种条件下)发挥作用”,当人的认知作为一种情境出现时,极易从潜意识层面引导、感动、同化受众从而使其主动趋附亚文化。具体说来,认知是人身体的重要构成,而情境之于身体是内在的、本质的,因此,人的认知是嵌于环境的,“所有的认知都是情境认知或者与情境有关”。认知与环境的这种耦合关系

15、决定了人的认知活动必然要在一定情境中完成,当大范围人群对亚文化传播形成公共认知并由此营杨鹤林:美国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分析与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 0 1 5 年第1 2 期。喻国明、耿晓梦: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 年第3期。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 5 年版,第1 9、2 0 页。5【美约瑟夫奈:软实力,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 3年版,第2 1 页。杨婧岚、欧阳宏生:具身认知视域下的主流价值传播创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2 1 年第3期。164理论学刊2023年第

16、4 期造出一个拟态环境时,人的认知就成为一个客观物情境。身处其中或邻近的其他受众在孵化新的亚文化认知时,“更加强调情境尤其是技术情境对人们日常行动和习惯的塑造或影响”,尤其在“沉默的螺旋”等效应作用下,受众或甘愿被融人以实现与情境的高度契合,或主动黏附亚文化并在这个情境中完成传播,从而使亚文化的抱团传播和自我鼓舞式的扩大传播现象激增三、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认知操控的实现逻辑受众作为亚文化传播链的终端,其认知情况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操控受众认知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亚文化传播成效。认知操控是信息心理战中的常用手段,通过对“受众的社会知觉、社会判断、社会解释”三个阶段进行认知操纵,

17、植人操纵者的认知观念并影响受众的心理状况和认知基础,就可达到不战而胜的根本目的。由此可看出,它实质上是一种具有“攻心”作用的特殊对抗手段。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这种对抗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这四者从工具逻辑逐渐向人的感性和理性逻辑延伸,最终基于时空逻辑回答了“持续性”这一关键问题,既具有贯穿始终的内在统一性,又保持着层层递进的秩序性,共同决定了认知操控的实现效果。(一)工具逻辑:认知符号操控工具逻辑即从物的视角来考察人的认知及其操控过程。传播的本质是意义的生产与交换,而作为其中最常见的物的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因此,意义由感知创造并通过符号表现出来。蕴含着一定意义的个体感知上升为认知后,也必

18、须借助符号才能完成传播。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巴尔特也在符号学原理中提出“任何物一旦被人类使用,就会符号化”。透过人所创造的具有交往功能的文字、表情,或具有指代功能的仪式、颜色等符号,可以看到其背后隐藏的认知意义。在受众使用的认知符号中植人亚文化就成为最基本的操控手段,而语言作为最直接的认知符号则是最常见的切人点。从工具属性来看,语言只是一种代码工具和交流介质,但从深层次来考察,其背后所涉及的其实是思维和认知。语言符号操控不仅体现了个体在文化取向上的多面性,更暗含了不同利益主体在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性,利用影视、广告、文学等语言符号操控亚文化传播过程而实现认知入侵,已成为算法

19、社会中认知操控的基本逻辑。为了实现更持久的操控效果,“语义差异”和“语态变革”也成为新的追踪性办法。从前者来看,虽然符号的象征通常是固定的,但不同受众的理解会存在出入,利用这种天然的语义差异对亚文化进行合理归因,或运用算法偏向嫁接主流文化而赋予其消极含义,就会曲解原有认知符号的意义,从而刻意引导受众传播亚文化。从后者来看,语态变革是算法社会中社会化媒体为了流量收益而迎合受众的实验性探索,但在无形中也成为一种操控方式,主要流程是不断变革亚文化的传播符号以匹配受众喜好,通过有针对性的认知符号创设来增强用户粘性,巩固和扩大亚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二)感官逻辑:认知想象与情感操控由工具逻辑向感官逻辑的转

20、变,实质上是从物的逻辑到人的逻辑的飞跃。感官逻辑除了基于人的器官、肌体、细胞等来分析人的认知情况外,还特别注重从人的想象和情感等神经要件着手探究认知操朱婧雯:建构主义视域下媒介化知识传播与社会认知,中州学刊2 0 2 2 年第1 期。工罗俊: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的核心议题:互联网时代的认知操纵及应对策略,学术论坛2 0 2 1 年第2 期。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2 年版,第1 页。【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 0 0 3年版,第4 6 页。4梁湘梓、欧阳宏生: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建构模式与现实考察,编辑之友2 0 1 6 年第9 期。彭兰:新媒体

21、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中国编辑2 0 2 1 年第8 期。165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与应对控问题。想象是人实现自我需求的一种方法。很多亚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播,就在于它符合了受众的认知想象,如网络游戏中的“祖安文化”因其满足了人在现实伦理道德和法律约束下对话语表达自由的平等性期待,故而得到追捧。利用认知想象实施亚文化操控的原理是改变时空界限,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了“传播都有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的论断,但人的认知想象却能通过扩张或压缩的方式打破线性的自然时间序列,重塑地缘关系与空间结构,甚至解构血缘和亲缘上应有的秩序性,将过去和未来、虚拟和现实的碎片化内容都集

22、中在“当前”这个节点和场景中。操控者常通过提示、引导等方式使人在被刻意重构的时空中完成亚文化的想象力构建,一个偶发性爆点就可能使其联想到以往已遇到或未来可能会遇到的类似情况。这种跨越物理隔阅的想象会强化当下的亚文化传播认知。特别是在算法社会中,AR、V R、M R 等技术使人能更真实地完成亚文化想象,超沉浸式的场景供给为认知操控提供了更大可能。认知想象操控本质上是一种顺应式操控,因为它离不开被操控者运用脑思维所进行的主观想象活动。这不仅造成了亚文化传播的自我说服,还会使人在无序的想象中突破原有时空观念的想象空间和理性边界,引发情感操控的风险。情感是人脑运行的重要内驱力,人的认知活动必然受其影响

23、。认知情感操控直接导致了“顺应”这个结果,因而与想象操控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可视为其前置活动。在情感的关涉性要素中,情绪因其非理性、易染性、波动性而能在极短时间唤醒或重塑人的生理和心理,因而在“个体态度和认知改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最容易被操控。算法赋能背景下的信息高速流动使整个社会的泛情绪化表征日渐凸显,但法律和道德等现实约束却阻塞其释放通道,操控者会在关涉性信息中巧妙地融人亚文化元素,使受众在情绪释放的快感中认同和传播亚文化。近年来,操控者会利用算法短视频进行泛娱乐亚文化的针对性输出,受众在生活重压之下会逐渐沉迷于“娱乐乌托邦”中而对其产生传播认知和行为认同,这种“欺骗性满足”往往蒙蔽了操

24、控者顺应式操控的真实意图,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三)理性逻辑:认知知觉、判断和解释操控理性逻辑是感官逻辑的后继形态,这种由抽象的知性到具象的思辩性的延伸反映了人的认知已从无序性走向秩序性。知觉、判断、解释作为延伸过程的三个环节,内含着越来越明显的深度考量。其中,知觉是人感知客观事物并产生好奇心和关注欲的过程。在算法主导的大信息流社会中,文化需要被关注才能产生价值,人的注意力即知觉也随之成为一种资源而面临被操控的风险。认知知觉操控的根源是受众将亚文化视为一种“外验知域信息”,不具备识别其影响后果的能力,因而在操控者的视觉引导及心理暗示下会产生传播亚文化的认知偏差。亚文化进人知觉阶段后,“接受主体的

25、动机、需要、喜好、经验、情绪、期待等心理因素将对信息传递有重要影响”,操控者常通过算法手段定向炸裂相关爆点吸引受众眼球,同时垄断传播渠道而强化受众的认同心理,使其逐渐从被动知觉反应发展为反射式甚至无意识注意,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也由此进人判断阶段。判断是一个权衡是非正误、曲直好坏、褒贬对错的过程,是受众对进人知觉的亚文化进行初步定性并决定自身认知方向的关键环节,因而成为操控的核心。在算法社会中,已被精准推送、个性化推荐等技术绑架的受众会主动传播亚文化;初次接触的极易被自我感知控制而进行非受控的自动加工,这时只要操纵受众知觉就能顺势操控认知判断;而面对少数非自动加工的理性受众,操控者会利用验证性

26、偏差的认知缺陷来实施操控行为。验证性偏差也称证实偏差,是指人在验证自我判断时总是倾向于寻找能支撑自身观点的证据,这种带选择性、倾向性和目的性的证实方式可能会强化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错【加 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1 8 年版,第1 7 页。郭一、喻国明:讲好故事的关键变量与效度逻辑一一基于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叙事研究,当代传播2 0 2 1 年第4 期。欧阳宏生:认知传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0 年版,第1 0 7 页。166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觉。操控者通过大数据算法监控这部分受众的文化参与行为,一旦发现认知判断的错误端倪就会采取标

27、题党、选择性报道等手段,为受众提供证据来验证自已的错误判断是“正确”的,同时还利用不间断的伪事实叠加来进行深度验证和确认,以使受众的错误判断得到“正向”巩固。解释是对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作出说明的过程,是受众深度理解并决定是否传播亚文化的重要环节。因此,解释操控既关乎受众是否开始传播亚文化,也关乎落入传播困局的受众能否终止传播,由此关乎认知操控能否更深入、更持久。解释是人独特的智力活动,而人类的智力活动都包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通过改变人的认知结构来影响其对亚文化的解释是解释操控的主要方法。在人的认知结构中,认知框架内在地规定着受众观察现实社会的立场和视野,不过它往往是内隐的,亚文化

28、由外部感官系统进人人脑后被认知框架解释的过程并不外显,操控者常利用环境熏陶、暗语兜售等隐性手段将亚文化信息、观点、知识等融人受众的认知框架,于无形中使“宣传对象按照你所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却以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已选定的”,由此实现高级形态的暗操控。(四)记忆逻辑:认知底色及认知记忆操控从认知操控的完整流程来看,工具逻辑、感官逻辑、理性逻辑之后均会涉及到持续性的问题,因为这决定了操控者的最终目的。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底色操控和认知记忆操控决定了这种持续性的成效,体现出鲜明的记忆逻辑。认知底色是人已形成的固化认知,它与认知焦点共同对人的认知共识产生作用,而认知焦点则是唤醒这种认知的燃点,二者相

29、互支撑。没有认知底色的认知焦点只是一个社会现象,不会上升为持久且有影响的认知共识。没有认知焦点的认知底色也只是以个体观念而存在,无法催生大规模的传播效应而形成社会共识。认知焦点对操控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调整亚文化燃点的出现频率及其影响范围来改变,而认知底色一旦形成,就会造成人刻意的“筛选式注意”和“选择性接触”进而实现无意识和不自觉的亚文化传播。操控者时常通过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文化产品营销等形式为没有亚文化认知底色的受众“上色”,或对拥有主流文化认知底色的受众“改色”,使其形成传播亚文化的自以为“正确”的认知。当亚文化焦点出现时,已“偏色”的认知底色会迅速集结受众而构建多个传播亚文化

30、的趣缘关系社群,扩大操控面。认知底色的形成依靠人的记忆,而“上色”和“改色”也是通过改变受众的认知记忆来实现的。记忆虽然是对以往认知的再现,但这并非是直接还原和忠实复现。短时记忆中的记忆或许不会骗人,但长时记忆则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并杂了外界的干扰信息和已有认知经验等因素,其所带来的错误记忆会给记忆操控提供便利。从过程来看,记忆主要由识记、保持和再现等环节构成,相应的亚文化认知加工流程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引发记忆错误的首要原因是受众在编码阶段更习惯抽象地记忆目标事物的宏观印象,“缺乏特异性细节的记忆表征”,但在记忆提取时却时常“依赖抽象表征对缺失的目标细节进行重构”。同理,受众

31、对主流文化的记忆常以总体轮廓为主,操控者会在编码阶段用亚文化内容来替补空缺的细节,为记忆提取错误打下基础。在记忆储存阶段,操控者会利用人脑难以克服的“艾滨浩斯遗忘短板”带来的细节模糊或局部偏差,用亚文化偷换或修改受众原有的主流文化认知记忆。而在记忆激活时,操控者一方面故意让误导性的亚文化信息闯人受众原始记忆而扰乱提取过程,一方面刻意破坏主流文化认知记忆的激活情境,由此产生的“再忆难产”也给亚文化传播创造了空间。同时,算法社会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其中的亚文化传播认知活动同样也会留下痕迹,通过数据追踪、深度伪造等手段收集这些痕迹并帮助受众“回顾”自已的亚文化认知记忆,强化传播行为,也成为记【英】弗

32、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曹大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 0 2 0 年版,前言第4 页。郭滢、龚先曼、王大华:错误记忆产生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信息加工视角,心理科学进展2 0 2 1 年第1 期167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与应对忆操控的常见逻辑。值得注意的是,记忆中的内隐记忆会将亚文化传播转化为一种无意识,在面临亚文化燃点时会基于这种认知经验而对其产生自动记忆,操控效果远超外显记忆,因而治理难度也较大。四、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认知操控的消极效应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人参与文化变革、创新文化生产、促使社会文明进步。但是,当亚文化传播流程中介

33、人了认知操控,就会破坏人的认知系统原有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带来一系列消极反应,且这种负面效应是面向人本身、文化传播、主流价值等多个层面的。(一)加剧人的认知异化,导致社会关系紊乱算法社会中,基于认知操控的亚文化传播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智能传播,这种传播既是技术驱使下的信息传播转型,也是技术变革引起的“认知革命”。它会引发首条传播链参与者的认知秩序失控,从而带来异化风险;同时,异化后的认知又会以裂变模式对更多人的认知产生颠覆性影响,从而导致社会关系紊乱。认知异化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失调。被操控后的人会产生新的亚文化认知成分,并与以往拥有主流文化传播态度、价值、行为的“积极性自

34、我”产生对立。这种分歧延伸到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等相互博奔的更深层面,从而引发个体内在的认知关系失调。二是认知颠倒。这是认知失调的后继效应。遭受深度认知操控的受众已在头脑中将亚文化固化为“合逻辑的好”,把主流文化当作“虚无的坏”。这种颠倒是非的认知倾向会逐渐将自身拘禁在一个错误的认知空间而与社会失联,“人的互联”消失则必将导致其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三是认知同化。亚文化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小众的认知操控并非真正的操控,也非操控者的最终目的。在经历深度持久的操控之后,被操控者不仅会基于颠倒的认知而与主流文化社会产生隔阅,加快社会认知的紊乱,还会用个体的亚文化传播认知去不

35、断同化他者。如利用算法搜索引擎修筑人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隔离墙”,利用“沉默的螺旋”等效应使处于信息孤岛中的人产生群体认知转化。当越来越多原本拥有主流文化认知的“独立的人”沦为没有个体思考能力的“圈层化的人”,就会形成多个以认知窄化、认知扭曲为基础的传播亚文化的“趣缘社群”,从而加剧整个社会的认知对立和价值观冲突。(二)催生文化传播虚假繁荣,惑算法内卷算法一方面掌控了人的认知,使人按照它所期待和预想的方向传播负面信息,另一方面又用信息传播繁荣的“事实”来佐证自身的合法性。这种混淆信息与负面信息本质区别的自我确证具有较强迷惑性。通过算法手段操控人的认知会使亚文化传播效果剧增,造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6、的“繁荣”景象。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这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繁荣,但在操控者看来这是对算法的肯定,由此产生的激励效应会导致大面积算法内卷。在受众本位的信息慢速流动时代,信息不过是被传播和被接收的消息,而在算法社会中,信息成为一种数据流,操控者可借助这种数据流的深度洞察和算法分析实现与受众认知的深度融合,实现与亚文化内容的精准匹配。这种信息交互方式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必然催生更大范围的算法内卷。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似乎作为消费主体左右了信息的生产与流动,但其认知喜好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也恰恰反映了用户消费隐私的被透明化和受众认知的被公开化。数据流及其背后隐含的个体认知本应是一种私人物品,但在被算法利

37、用后遂成为新一轮亚文化分发的工具并产生畸形的内卷效应,其危害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数据收集阶段,对用户私密领地的试探性接近及算法深度监控,极易造成隐私围观与侵犯、信息骚扰、知识侵权等风险;在数据分析阶段,用户面像的非法比对导致算法歧视、算法偏见等情形频发,算法预测偏差也会在结果导向作用下误导受众认知;在数据运用阶段,则极易带来算法垄断、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风险,同时与网络舆论、网络奥情等风险要素叠加而引发次生危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认知操控为目的的算法滥用会使被操控者感知不到被操控,由此168理论学刊2023年第4 期带来的风险更隐蔽,应对难度也更高。(三)造成主流价值权威失落,污染媒介生态

38、认知操控加速了亚文化的流动,“亚”与“主流”之间的分歧和对抗被进一步放大。算法赋能给予认知操控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高效,但同时也使人的信息关注权、观念选择权、行为决定权均有被他人主导的可能。因此,算法技术加持下的亚文化传播更具针对性、隐蔽性和高效性,由此形成的文化圈层不断制约着人们对主流文化的关注与接受,凸显出主流文化传播仍存在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困局。这样的传播效果差异必然会对主流文化的强势话语地位造成不利影响,极易导致主流价值的权威失落,引发社会精神饥渴和潜在的思想危机。当这种价值真空进一步扩散至媒介场,就势必引发媒介生态的恶化。认知操控引发了亚文化传播模式的新变,基于算法的短视频、直播

39、等媒介形态又在保持定向输送作用的同时提供了弹幕、评论、私信等新功能,伴随着媒介身份从“运送通道”转为“交互平台”,其与亚文化发生关系的基本范式也由“经过”转为“停留”,进而增大了媒介的感染风险。被操控后的媒介逐渐将人工审核权让渡给机械算法,算法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人的部分价值。当算法价值往“亚”的方向转向时,媒介就会从“把关人”沦为亚文化传播的助推者,引发新闻专业主义失守及公信力危机等媒介生态问题。同时,认知操控下受众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等成为测量媒介实力的重要参考,这种受众本位逻辑常使平台无下限地迎合受众的亚文化传播需求以谋求流量,价值引导责任缺位必将进一步污染媒介环境。同时,认知操控破

40、坏了时空关系和社会关系平衡,也因此使污浊的虚拟生态加速蔓延至现实传播场。当理性消退、暴增长的亚文化持有者在个别意见领袖的带动下实现高度统一时,就极易演化为群体极化与非理性行为,进而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五、破解亚文化传播认知操控困局的思路和举措算法社会中,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对人的社会关系、文化传播领域的算法使用、媒介场域的主流价值地位均造成了一定冲击。为充分释放算法红利,发挥其对主流价值的高质量传播效能,需要从多个方面精准发力、对症施策。(一)开展独立且联合的认知动员,创造科学的公共认知环境人是认知操控得以实现的根本因素,因而也是破解认知操控困局的关键着力点。依靠算法手段对认知操控行为进行反操控

41、,首要的选择应是通过不间断的认知纠偏与归正实现人的主动的传播转向。因此,必须加强独立且联合的认知动员,既培养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拥有独立且成熟认知的个体,也培养具有自觉的大社会观、能与主流价值实现深度联合的社会成员。一方面,通过政治、精神、文化动员等方式使亚文化传播参与者形成对“亚”的正确判断,培育主体正确的认知,以减少盲目跟风或主动传播行为;另一方面,亚文化传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独特活动,每位参与者不仅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公共文化价值的一分子,因而必须营造积极向上的认知环境,帮助这些个体强化社会责任观,使他们能够自觉和主动地以社会人的身份参与亚文化治理。认知动员

42、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对于极端的个体主义者而言,要坚决对其所处的圈层壁垒进行“破圈”,适时适度构建具有公共属性的第三认知空间,并在其中培养具有主流文化传播倾向的意见领袖,逐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尤其是面对全球范围内的亚文化传播入侵,要本着坚决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根本立场,警惕西方社会的“颜色革命”等认知侵犯行为,深化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的清醒认知,充分运用算法手段提升针对外来亚文化的回应与回击能力,营造向上向善向好的全球认知环境。(二)加强算法证伪与违法惩治,消解其对认知操控的助推功能算法能在信息超载和无效内容泛滥中进行实时自动化场景匹配,构建与受众认知需求相符的信息算法社会中亚

43、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与应对内容图谱,推动实现主流文化的快速精准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算法还可在交通、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释放出巨大红利,为人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亚文化传播的认知操控也确证了算法的风险性。人民网于2 0 1 7 年9 月曾连发三文批判算法误用现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 0 1 8 年9 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白皮书将算法安全风险列为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之一,国家网信办等部门2 0 2 2 年3月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开始出手整治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虚假点赞、流量造假、操纵榜单、控制热搜等算法操控现象。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看,要在对算法进行严格证伪的基础上继续强化

44、法律监督和伦理管制,构建针对算法操控现象的风控评估系统,动态监测失范行为分布点。实践中,要在亚文化传播领域建立常态化的算法非法使用预警机制,对重点人群、重要领域进行精准管控和处置,同时利用教育手段强化传播者和接收者对算法的认知合力,消除算法赋能亚文化传播认知利用的运作基础。(三)构建面向多元主体的“认知低保 机制,防范亚文化泛滥“低保”意味着兜底,“认知低保”就是要关注不同群体在认知资源、认知结构、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从技术支持、资源供给、制度保障等层面最大程度补齐认知短板和缺陷,全面地普及主流价值。构建“认知低保”机制的核心在于解决信息过载中的主流价值关注不足问题。在传统社会中,供不应求的信息

45、流动模式使受众对主流价值的关注较为集中,单一的传播渠道也使亚文化时常难以介入,但是算法社会中无效信息供过于求的现象加剧了受众对主流价值的关注贫困,极易在亚文化引导下误人认知歧途。因此,必须为主流价值的传播进行“兜底”。传播者要培育媒体精神,优化主流价值的认知图式和传播符号,结合短视频、表情包、直播等形式打造标签化和立体化的内容传播矩阵,扩大并巩固受众红利,营造共情、共鸣、共生的主流价值传播环境。媒介及其监管者要坚持正确导向,重塑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性认知,在强化内容审查的同时做好主流价值的传播。受众则要培育对主流文化及其蕴含的主流价值的深度自信,做好实践落实,有效对冲认知操控模式下的亚文化泛滥我们

46、在算法社会背景下讨论亚文化传播认知操控问题,更多的是将算法置于“消极”的框架内,目的是更为全面和深人地阐释其对认知操控的赋能逻辑和内在流程。当然,算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有目共睹,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在认知操控介入亚文化传播流程并对其传播形态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不同操控手段的运作逻辑不同,操控效果也有较大区别。比如,认知知觉操控处于认知操控的初级阶段,可通过关键词过滤、敏感词筛选、事实核查等途径来避免,而认知底色操控的实现需要时间成本,但一旦成型就难以改变,这就决定了操控成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反操控工作因而就必须做好应对顽固性、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挑战的准备。因此,我们在利用算法应对亚文化传播认知操控困局时,既要在总体上坚持有效治理的目标导向,也要在微观层面着眼不同操控模式的特殊性,遵从既贯穿始终又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考量施策方案,确保亚文化传播平稳可控【责任编辑:于公言本刊投稿信箱马克思主义:sddxmks 哲学:sddxzhx 党史、党建:sddxdsdj 社会学:sddxshhx 管理学:sddxglix 经济学:sddxjix 法学:sddxfx 政治学:sddxzzx 历史、文化:sddxlswh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