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隋唐经录与《出三藏记集》的差异——以支谦译经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1362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经录与《出三藏记集》的差异——以支谦译经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隋唐经录与《出三藏记集》的差异——以支谦译经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隋唐经录与《出三藏记集》的差异——以支谦译经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wutaishani35期一第究研学佛隋唐经录与出三藏记集的差异以支谦译经为例李周渊(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佛经目录是研究佛教文献的重要依据,但是不同目录之间的记载并不相同。现存最早的完整经录是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但隋唐经录的记载与之相比,却出现了经名、卷数乃至译者姓名等关键信息的不同。以三国时期著名译者支谦的作品为例,来说明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隋唐经录采用了部分目前已经失传的材料,且根据编辑团队自身设定的体例,更动了文献的著录信息。这就意味着,我们藉助经录研究佛教文献时,不仅要参照时代更早的经录,也要了解经录本身特定的体例,这样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信息。关键词:

2、法经录;竺道祖;历代三宝纪;支谦;众经目录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6 1 7 6(2 0 2 3)0 2-0 0 3 5-0 9历史上有多部佛经目录,现存最早的完整经录是梁僧祐所编撰的出三藏记集(以下简称祐录)。祐录始撰于南齐建武年(4 9 4-4 9 7),完成于梁天监十四年(51 5),而后续增补的作品,最迟收录到了梁天监十六年(51 7)。0-1 祐录是了解后汉至宋齐间译经的最可靠材料。佛教文献流传到隋唐之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经名、卷数乃至译者的姓名上,都出现了不同的呈现方式。隋唐经录与祐录记载的差异,正反映了佛教文献演变的历史。下文以三国时期著

3、名译者支谦的作品为例,来说明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一、法经众经目录祐录卷2 新集经论录记载了支谦译36部经典,如维摩诘经大般泥经瑞应本起经等。祐录以后,现存的第二部经录是隋法经等编撰的众经目录(以下简称法经录)。法经录撰成于隋开皇十四年(59 4),2149距祐录成书已经过去了七十几年,且此时南北统一,所能见到的材料势必更加丰富。法经录卷7 所载进呈皇帝的奏文提到祐录的记载并不完备:“独有杨州律师僧祐,撰三藏记录,颇近可观,然考始括终,莫能该备。”2 对于支谦译经的记载,法经录跟祐录相比存在着差异。根据释显照的研究成果可知,法经录比祐录多著录了7部经典,且有8 部经典的经名与祐录不一致,另外还有

4、7 部经典多出了新的经名。371-76法经录与祐录的差异,根据的是什么样的材料来源呢?法经录卷7 的奏文提到自身编撰的经过:“僧众既未获尽见三国经本校验异同,今唯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纲纪。”1 1 4 9 元意思是并没有看到全部经典,收稿日期:2 0 2 2-0 1-1 5作者简介:李周渊,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佛教文献学、佛典语言学。2jtu2023期总第究研山台于是参考前人所作的目录,来形成自己的内容。法经录并没有列出“诸家目录”的名称,不过我们可以比对不同的记载,找到蛛丝马迹。(一)前代经录1.竺道祖吴录法经录与祐录的差异,有一些可以在历代三宝纪所引竺道祖吴录中得到验证,如

5、表1 所示:36表1 祐录法经录历代三宝纪所载支谦译经的区别梁祐录隋法经录2 1 1 6隋历代三宝纪1 57-58416-7119、1 2 2,1 2 9(无)出家功德经出家功德经一卷一卷。见吴录。差摩竭经菩萨生地经差摩竭经一卷一一卷。一卷一名差名菩萨生地经,摩竭经。见竺道祖吴录。释摩男经释摩男本经释摩男本经一卷一卷。一卷一名苦出中阿含。见竺阴因事经。道祖吴录。维摩语经维摩语经三维摩洁所说不思议二卷。卷。法门经三卷见竺道祖魏吴录及三藏记历代三宝纪乃隋费长房所撰,大致成于59 7 年,6 1 3 7 比祐录、法经录都迟,可是历代三宝纪所引用的竺道祖吴录,很可能比祐录还早。历代三宝纪记载竺道祖编撰

6、了4 部经录:魏世录目一卷、吴世录目一卷、晋世杂录一卷、河西录目一卷。右四录经目合四卷,卢山东林寺释慧远弟子沙门释道流创撰,未就而流病卒。同学竺道祖,因而成之,大行于世。51 7 4其中的魏世录目、吴世录目即表1中的魏、吴录。另外,根据引文所述竺道祖的经历可知,竺道祖即高僧传卷6 所载释道祖:释道祖,吴国人也道流撰诸经目未就,祖为成之,今行于世以晋元熙元年(约419)卒,春秋七十二矣。1 7 3我们对竺道祖的目录知之甚少,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部目录的成书年代比祐录早。需要注意的是,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二者存在差距。祐录很可能没有见过竺道祖的目录,或者见过而不采用。法经录与祐录存在差距的地方,

7、却可以在竺道祖的目录中得到验证,说明了法经录与竺道祖的目录有共同的材料来源。不过,我们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法经录与竺道祖目录也存在差距。比如祐录的维摩经是二卷本,法经录、竺道祖的目录均载作三卷本,二者的卷数一致,但竺道祖的目录所载的经名并非维摩诘经,而是维摩语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或者佛说普人道门经;又如祐录载释摩男经,法经录、竺道祖的目录均载作释摩男本经,二者的经名一致,但法经录却较竺道祖的目录还多出了苦阴因事经的异名。因此,可以说法经录的部分记载与竺道祖的目录有共同的材料来源,但又不仅局限于竺道祖的目录,还引用了其他的材料。2.众经别录、宝唱录法经录载支谦译月明菩萨经,与祐录相比少了“三味”二字,

8、检敦煌写卷刘宋时期的众经别录,支谦名下正有无“三味”二字的佛说月明菩萨经8 1 3 。此外,法经录所载支谦译经较祐录多了一部佛医经抄,这部经典不知从何而来,但是参考其他经录发现,历代三宝纪所引梁代作品宝唱录中有类似的经典佛医经。表2 祐录法经录历代三宝纪所载佛医经的区别祐录法经录历代三宝纪(无)佛医经抄一佛医经一卷竺律卷吴世竺律头炎炎共支越出。非全典,共支谦译。3144从大经略。见宝唱录。或云佛医王经5J57从表2 可知,佛医经抄与佛医经的名称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从历代三宝纪的描述来看,佛医经正是从某部经典中抄略而成的,因此在传承过程中,经名后加题“抄”字,变成佛医经抄。以上材料说明,隋代的作品

9、法经录与刘宋时期的众经别录、齐梁时期的宝唱录有共同的材料来源wutaishanyanjiu期究研学佛(二)编辑团队的判断法经录的成书过程,有编辑团队参与。历代三宝纪提到法经录编撰时,有专门的人做区分、考订等工作:“扬化寺沙门明穆,区域条分,指踪络;日严寺沙门彦琮,觀缕缉维,考校同异。”51 0 5 另外,法经录卷7 所载上呈皇帝的奏文中,也提到会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删减、调整:“今唯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標纲纪2149因此,法经录的记载可能源于编辑团队的判断。这些判断是否可靠呢?以下按照法经录与祐录差异的不同情况分别说明。1.添加经名上文提到,对于同一部经典,法经录相比祐录多记载了不同的名称。

10、比对可知,法经录多出来的经名,7 组有6 组可以在祐录所收的失译经中找到相近的来源,如表3 所示。从表3 可以看出,祐录归为失译的部分经典,法经录并不认为是失译,反倒当作是支谦译经的不同名称。这就让人产生疑问,法经录的这些判定是否有误?第1 组是菩萨生地经与差摩竭经。首先,上文表1 中竺道祖编撰的目录也将此二经名视为同一部经典的不同名称。其次,此经今存(T533),经文末尾出现佛对经名的解说:佛语阿难:“是经名为菩萨生地经,差摩竭所问,当奉持之。百劫行五度无极,而无大智无菩萨者,不如讽诵此经义以分布为人说。”佛时颂日:“若信学生地经,其功德无有量,斯已度三恶道,后受者福皆然。”9 1 8 1

11、4上引经文既提到了“菩萨生地”,也提到了“差摩竭”,因此这部经在后世出现两个标题就可以理解了。法经录不误。第2 组是老女人经与老母经。这两部经现在都可以看得到,比对经文可知,二者文句大幅相似,只在部分地方替换了用语,比如老女人经(T599)经文中只用“老女人”,而老母经(T561)只用“老母”。此二经必是出自同一源头,属于同一部译经在汉地的不同传本。法经录将此二经视作同一部译经的不同名称,虽然与事实存在偏差,但还可以理解。且法经录全书注释简要,或许编撰者已经发现了此二经的差异,只不过没有出注而已。法经录大体不误。第3 组是七女经与七女本经。二名仅“本”一字之差。“本”可作“根本”“本源”“本体

12、”或是“本末”等解释,经名中是否有这个字,对原意影响不大。祐录就记载有多部经典有“本”字,如卷4 载有“释摩男本经一卷、申日兜本经一卷、堕蓝本经一卷”1 4 7。O这应该是后人为了突出经典的某项特点,而对经题作了修饰。法经录兼收二名,不误。第4 组是释摩男本经与苦阴因事经。释摩男本经今存,大正藏题作释摩37表3 法经录较祐录新增之经名的来源序号祐录法经录祐录所收失译经 4菩萨生地经菩萨生地经。1差摩竭经。一名差摩竭经。老女人经。老女人经2亦名老母经。老母经。七女本经七女本经。3七女经。一名七女经。释摩男经释摩男本经释摩男本经4一名苦阴因事经业阴因事经斋经(阙)。斋经一名八关斋经。八关斋经5八关

13、斋经异出一名优婆夷随合迦经。优婆夷随舍经(阙)。优多罗母经(阙)。优多罗母经6一名优多罗经。忧多罗经(阙)。慧印经(无)7或云慧印三味经惠印三味经或云实用慧印三味经。亦名惠三味经。2iiu期总第究研山台382.调整经名法经录不仅添加了经名,也调整了经名。这种调整主要集中在卷6,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法句集。祐录著录的是法句经,但是法经录则作法句集,哪一个才是支谦所译的原貌呢?法句经有序,收录于祐录卷7。序中提到:“法句经别有数部。”4 4 9此外法男本四子经(T54),但经中不曾出现“苦阴”、“业阴”等关键词。大正藏中另有一部苦阴因事经(T55),题西晋法炬译,经中有呼应标题的文句,如:“此一一大

14、力士!一一是今现苦阴因故,至增上故。”1 0 7-因此,法经录当是将同本异译的两部经,视为同经异名。法经录有误。第5组是斋经与八关斋经、优婆夷随合迦经。首先,斋经今存(T87),但经中无“八关斋”、“优婆夷”等字眼。其次,今有题为刘宋沮渠京声所译之八关斋经(T 8 9),经文与标题相符,如文末提到“如是修行圣八关斋,于是八关斋中功德不可限量”。再次,今有失译之优陂夷堕舍迦经(T 8 8),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此经时,即与法经录同,作优婆夷随舍迦经。此经内文也与标题相符,如“佛问优陂夷堕舍迦:今日何等沐浴着好衣,与子妇俱至佛所?”1 2 9 1 2 因此,法经录当是将同本异译的三部经,视作同经异名

15、。法经录有误。第6 组是优多罗母经与优多罗经。藏经中无对应的经典,但是经律异相卷1 9引了优多罗母经,撰集百缘经卷5载有优多罗母堕饿鬼缘,从这两部经典的内容来看,优多罗与其母均可作为经名,因此支谦原本的译经是否有“母”字,均符合经文大意。本组法经录不误。第7 组是惠印三味经与惠三味经。即今存慧印三味经(T632)。“慧印三味”对应的梵语是jnana(慧)mudra(印)samadhi(三味),1 3 4 6 而惠三味经的经名脱漏了“印”字。法经录收录了有脱漏的题名,但大体不误。7组经典中,第4 组、第5组有误,其他信息是比较可靠的。经录卷6 也著录了“法句经序一卷 2 1 4 7。因此,法句经

16、才是经本的原题,而法句集则是后起的名称。法句经变成法句集,并非内容有变,而只是目录的记载产生了变化。法句集收录于法经录卷6 佛灭度后撰集录西方诸圣贤所撰集的“小乘抄集”之中。可以作为参考的是,祐录作孛经或孛抄经,而法经录改作孛经抄集,并收录于卷6佛灭度后撰集录西方诸圣贤所撰集的“大乘抄集”之中。由此可知,法经录的编辑团队为了符合分类的性质,将法句经调整为法句集。法经录相比祐录多出了几部经典,比如菩萨本缘集佛医经抄撰集百缘。其中,法经录归人“大乘抄集”的菩萨本缘集佛医经抄,其原名恐怕也无“集”或“抄”字。可以参考的是,唐智升所作开元释教录记载的经名回归其本来面貌,作菩萨本缘经佛医经。1 4 4

17、8 7-4 8此外,法经录归人“小乘抄集”的撰集百缘,原本的题名很可能只是百缘经,因为法经录卷6 在其他地方即是如此引用:罗弥寿经一卷一名罗句喻,一名那弥寿,一名罗贫寿梅檀涂塔经一卷右二经是百缘经别抄。1 1 5撰集百缘对应的梵本是Avadanasataka,1 51 0 7 译为“百缘”,并无“撰集”二字。因此当是法经录调整了百缘经的题目而变成了撰集百缘。综上,法经录共调整了5部支谦译经的经名。3.补足信息法经录在祐录的基础上,补足了一些信息。首先,祐录卷六所收道安的了本生死经序提到支谦对了本生死经做过注解:魏代之初,有高士河南支恭明,为作注解,探玄畅滞,真可谓入室者矣。s祐录的目录部分主要

18、记载译经,因此wutaishanyanjiu39期第究研学佛没有专门列出支谦的这部注解。法经录卷六“大乘注解”部分补充了支谦的这个作品:“了本生死经注解一卷支恭明。”2147法经录应是根据了本生死经序而做的补充。可以参考的是,法经录全书只称“支谦”,唯独此处用“支恭明”,与了本生死经序中称字不称名的情况一致。此外,“注解”二字应该不属于作品本身的名称。查看“了本生死经注解”前后题名,均整齐划一地有“注解”或者“略解”二字。因此,“注解”二字不是经名的一部分,而是法经录所补充的。这与上文所举的例子一致,均是根据类目的性质调整了文字。其次,祐录卷2 将私阿末经判定为菩萨道树经,4 1 6 卷3 又

19、提到菩萨道树经也称作道树三味经,1 4 I16而法经录的记载则结合了这两条信息,补足了相关信息:“菩萨道树经一卷一名私呵味经,名道树三味经,一名私呵末经。”2 1 1 6需要注意的是,法经录补足的信息,也未必都可靠。祐录记载支谦翻译的时间,只提到“从黄武(2 2 2-2 59)至建兴(2 52-2 54)中”【4 9 是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法经录缩小了这个范围,有2 5部作品的翻译时间明确限定于“黄武年”,如“十二门大方等经一卷吴黄武年支谦译”2 1 1 6.6、“须赖经一卷或名须赖菩萨经吴黄武年支谦译”2 1 1 7;也有2 部经典限定于“建兴年”,即“鹿子经一卷吴建兴年支谦译”2 1 1

20、6“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吴建兴年支谦译”2129法经录所记载的时间,应该是截取了祐录的描述,而并非经典真正翻译的时间点。否则的话,从黄武至建兴中尚有“黄龙”(2 2 9-2 3 2)、“嘉禾”(2 3 2-2 3 8)、“赤乌”(2 3 8-2 51)、“太元”(2 51-2 52)、“神凤”(2 52)5个年号共2 3 年,支谦不至于局限在翻译生涯开头结尾的两个年号之中翻译经典。4.判定身份法经录卷6 收有佛灭度后撰集录佛涅檗后传记录佛灭度后著述录,每个小录中大体又按作者的身份分西方贤圣与此方诸德。比较让人意外的是,支谦的 了本生死经序、了本生死经注解均收录于卷6 佛灭度后著述录中的西域诸贤著

21、述,可见法经录判定支谦属于西方贤圣。法经录中同样收录于西域诸贤著述的译者还有县无兰、康僧会、严佛调、罗什,都是在外国出生而进人汉地。支谦的出生地有两说,东晋支敏度合首楞严经记提到“越在汉生”4 4 9,但是梁慧皎高僧传则认为支谦本月支人,来游汉境”7 1 3 2 5。法经采纳的是高僧传的说法,认为支谦生自西域。可以作为参照的是,晚法经录3 年编成的历代三宝纪直接提到支谦“生自西域”,51 58 可见法经、费长房等人对支谦的出身有共同的判断。法经录很可能是直接沿袭了前人的记载。比如法经录卷6 将旧题为支谦的合微密持经记归入“西域圣贤所撰”,2 1 4 6而唐明诠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以下简称大周

22、录)卷1 0 也出现了非常类似的描述:合微密持法记一卷右是西域圣贤所撰,出真寂寺录。1 6 4 3 7大周录引用了真寂寺录。真寂寺录史传不载,不知与法经录谁先谁后,但有相关史料可供参考。首先,历代三宝纪卷1 2 在介绍法经录之前,介绍了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有“对根起行杂录三十二卷、三阶位别集录三卷”,并且在录中会“引经论正文”。5105-其次,唐道宣于贞观十九年(6 4 5)撰成的续高僧传中,记载了多位住在真寂寺的僧人。此中唯独释信行编撰目录,且广泛引用了文献,并分门别类做了叙述,见卷1 6:开皇之初被召入京,仆射高颖邀延住真寂寺立院处之。乃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山东所制众事诸法,合四十余卷,援

23、引文据,类叙显然。1 7 1 56 0综合以上材料可知,真寂寺录是释信行所编撰的目录,而由于释信行会广引前人著作,所以这部目录引用了合微密持经记。续高僧传载释信行“春秋五十有四,即(开皇)十四年正月四日也”,1 1 7 56 0 而法经录完成于“开皇十四年七月十四日”,2 1 4 9 廿也就是说真寂寺录的成书时间比法经录早,因此iiu2023期总第究研山台真寂寺录很可能就是法经录记载合微密持经记的材料来源。可以作为旁证的是,合微密持经记在祐录中题为支谦所作,但是法经录却与大周录同,不署作者名,这很难说是巧合另外,由以上记载可以发现,隋唐经录已然采用了支谦生自西域的观点(三)有疑问的部分40二、

24、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祐录、法经录是现存最早的两部完整的经录,这两部经录中的内容,基本被后代的经录沿袭下来。但是,后代经录在沿袭之外,法经录与祐录的差异中,有一部分很难找出其材料来源,比如作品数量存在的差异。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似乎还无法知道法经录根据什么材料而导致了这些差异。法经录比祐录多出来的信息,不一定为后世认可。比如法经录比祐录多了出家功德经,但此经(T707)正文中夹注“秦言”,后世如开元释教录即将此经剔除出支谦译经。14617又比如菩萨本缘集,藏经中对应的经典是菩萨本缘经(T153),但陈祥明从语言的角度认为此经翻译的年代应该在西晋以后。18152-160还有撰集百缘,藏经中对应的经典是撰

25、集百缘经(T200),出本充代已指出非支谦所译。择。1 59 9-1 0 8法经录不只是材料来源未知,分类的方式也有不大合理的地方。比如佛涅檗后传记录西域圣贤传记所收的经典,如佛本行赞经传阿育王传佛游天竺记等,均是在描述西方圣贤的生平,但是却收了合微密持经记。合微密持经记的内容大体是罗列经名,按照法经录的体例来看,合微密持经)记不应当放人西域圣贤传记,而应当放入此方诸德传记中的“大乘经记”不知法经录为何会作如此安排。以上列出了法经录与祐录记载的差异,并考察了法经录的材料来源。法经录多出来的经典中,出家功德经佛医经抄特子经今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内部证据进一步检视法经录记载的可靠性。也出现

26、了新的信息隋开皇十七年(59 7)费长房所撰历代三宝纪(以下简称长房录)受过许多诉病。唐道宣续高僧传指出,长房录“瓦玉杂,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1 7 4 3 6。现代学者对长房录也多有批评,指出这部经录将很多失译的经典归到具体的译者名下,而且引用了很多来源不可靠的材料。6 M再可靠的经录,也有出错的地方;再不可信的经录,也不至于全部都是伪造,依然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谭世保将长房录所出现的复杂现象都归因为费长房作伪,这种观点过于激进,且缺乏证据,难以采信。事实上,上文已经论述,长房录对竺道祖录的引用有一部分其实可以在法经录中得到验证。因此,以下考察长房录对支谦译经的记载情况。(一

27、)长房录的记载1.支谦译经数量长房录卷5收支谦译经,共有1 2 9 部,远较祐录的3 6 部为多,看起来符合“瓦玉杂”的评价。但是,长房录对这1 2 9 部经的可靠性,其实做出了区分。卷5支谦小传中提到:房广检括众家杂录,自四十二章已下,并是别记所显杂经,以附今录。量前传录三十六部,或四十九经,似谦自译;在后所获,或正前翻多梵语者。1 51 59由引文可知,费长房将支谦的作品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自译”的,一类是“正前翻多梵语者”。根据这条记载,核对长房录所收的经典,发现四十二章经以前有一条夹注:“凡三十经四十八卷。除郁伽长者经,并见祐录。”1 51 57 也就是说,长房录把来自不同材料来源经典

28、都收录到了一起,但是以四十二章经为界,在这之前的经典都是来自祐录,在四十二章经之后,都是“别记所显杂经”此外,核对长房录所收录的实际数量,在四十二章经以前其实共收有4 0 部一既不是3 0 部,也不是3 6 部。长房录的记载之所以有矛盾,应是出现了后人增补的成分2.新增的关键信息wutaishanyanjiu41期S第(1)认定改译前人长房录卷5支谦小传相比祐录支谦传,多出了一些关键的信息: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语未尽翻译,自既妙善方言,乃更广收众经旧本,译为吴言。51 59此中的“梵语”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指译经中比较生硬的文句,这些文句语法上贴近印度语系原文,但是与汉语的习惯表达差距较大;另

29、一种则是指音译词,只翻了读音,没有翻出原文的意义。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觉得前人译经没有彻底翻译,但不论是哪一种,长房录都主张支谦有改译前人译经的行为。长房录直接下判断,认为支谦改译了前人经典,但并没有说明这个判断的出处。我们无从得知长房录依据了什么样的信息来源。目前所见,最早认定支谦改译前人的记载出现于祐录所收的支敏度合首楞严经记,但支敏度对支谦改译的描述,未必可信。言。1 1 9 1 3-1 5因此,很有理由怀疑,不论是东晋支敏度还是隋费长房,都对支谦形成了固有的印象,认为他会改译前人译经。这种固有的印象与历史事实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考察。(2)提供译者与经名首先,长房录于瑞应本起经下,列出了

30、几个关键的人名,不见于前代经录:瑞应本起经二卷陈郡谢、吴郡张洗等笔受,魏东阿王植详定。见始兴录及三藏记。1 51 57引文提到了陈郡谢、吴郡张洗、魏东阿王植。魏东阿王植是历史上著名的曹植,其余二人则不详。曹植“详定”,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指的是他整理了支谦所译的经文。长房录的这条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梁慧皎高僧传卷1 3: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后帛桥、支亦云祖述陈思。51 57高僧传的描述是曹植“删治瑞应本起”,指的是曹植删定、整理了支谦的译经。陈寅恪针对长房录的记载做出考证,认为曹植

31、详定太子瑞应本起经的说法本自东晋末年的传说,并不可信。20284-286陈寅恪在这篇文章中只提及了长房录,但其推理的结论同样可以解释梁慧皎高僧传。长房录还收录了经典的不同名称。祐录载支谦译有维摩语经2 卷,而长房录则记载了两个不一样的经名:五台山佛光寺金代文殊殿佛学研究维摩语所说不思议法门经三卷亦云佛说普入道门经。或二卷。第二出,与后汉严佛调译者小异。见竺道祖魏、吴录及三藏记 51 57今高丽本支谦译本维摩语经经首出现了3 个经名,即是源自祐录与长房录的记载。(二)长房录的材料来源长房录广引诸家目录,在支谦译经部分,除了祐录之外,还引竺道祖的目录2 0 次,别录5次,始兴录宝唱录支敏度录僧二秦

32、录各1 次。有的经典没有说明引用的来源,比如菩萨本缘集经。这部经典应该是来自法经录,因为这正是法经录比祐录多记载的支谦译经。长房录沿袭了法经录wutaishanyanjiu42期总第究研山台所载的经名“菩萨本缘集”,又补足了“经”字。根据长房录卷1 5对诸家目录的介绍可以知道,支谦译经部分所引的经录中,为费长房亲眼所见的经录,只有4 部,分别是众经别录祐录宝唱录法经录。因此,竺道祖的目录以及始兴录支敏度录僧二秦录的信息,是转引自亲眼见到的这4部经录。三、其他隋唐经录(一)隋彦琮众经目录与唐静泰众经目录而竺法护译维摩经为存本,但彦琮录则载支谦本存而竺法护本阙。后世沿袭了彦琮录记载。静泰录与祐录的

33、主要区别是,在经典下多出了纸数,如“梵摩喻经一卷九纸”2 1 1 9 5,但此举并非静泰首创,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已经使用。静泰录应对大唐内典录有所引用,比如法经录长房录彦琮录所载撰集百缘经是7 卷,而静泰录与大唐内典录是1 0 卷,且静泰录与大唐内典录的宋、元、明本均记载此经有“一百四十五纸”。此外,虽然静泰众经目录的记载大体是沿袭前人目录,但是却增添了不少错误,比如将支曜、支的经典也归人支谦名下:立重翻阁木成具光明定意经一卷重翻阙本后汉世五台山佛光寺明代壁画彦琮众经目录(以下简称彦琮录)、唐静泰众经目录(以下简称静泰录),大体沿袭了法经录。彦琮录与祐录的一个关键区别是,祐录载支谦译维摩语经为阙

34、本支谦译。21175内藏百宝经一卷八纸后汉灵帝世支谦译21184(二)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唐道宣大唐内典录(以下简称内典录)收录的经典大幅沿袭自长房录。在支谦译经部分,长房录收1 2 9 部,而内典录收130部,多出来的是1 0 卷本的撰集百缘经。内典录相比前代经录,多了一些信息,比如部分经典多了纸数的记载。例如:菩萨本业经一卷,十三纸,是净行品,无偶,吴黄武年支谦译。罕。2 2 1 2 8 5大明度经六卷,或四卷,九十一纸,吴时支谦黄武年译。2 2 1 2 8 5比较关键的是,还多了译经地点的记载。其中,毗摩罗经阿弥陀经释摩男本经孛经钞集记载为黄武年译于武昌;太子本起瑞应经记载为建兴年译于金陵;

35、大般涅躲经记载为黄武年译于江南;撰集百缘经记载为译于建业。目前无法确定这些译经地点的记载是否可靠。(三)唐明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唐明等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基本沿袭长房录与内典录的记载,但是也添加了新的信息。引达摩多罗录而多出了金刚三味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九色鹿经随愿往生经太子和休经摩登伽经,引真寂寺录而多出了稻芊经。关于大周录所引用的这两个目录,现在还缺乏更多的材料。“达摩多罗”,可以对应梵语的Dharma(法)-uttara(上、胜)。长房录卷1 5所引经录中,武平年(约57 0-577)编有齐世众经目录的沙门统,正是“法T2责任编辑:周祝英)43期第究研学佛上”,1 51 2 6 但是,大周录所

36、引“达摩爵多罗录”,是否法上所编,目前还不确定。此外,大周录还记载了一些信息,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如称大明度经翻译于?州:大明度经一部四卷或六卷,或名大明度无极经。一百六纸。右吴黄武年优婆塞支谦于?州译。出长房录。1 6 3 8 1今高丽本题大明度经的译者,即作“南吴月支国居士支谦于?州译”。值得注意的是,长房录载大明度经,并无“于?州译”的信息,且从支谦生平传记来看,并未提及他曾在?州翻译佛经。因此,大周录的这条信息恐怕有误(四)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唐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以下简称开元录)认为可以信赖的支谦译经共8 8 部,其中存本51,阙本3 7;不可信赖的支谦译经,共42部。开元录乃集大成之作,

37、对前面几部经录的记载,做了自己的考辩,但是没有提到新的材料来源,故不赘述。本文以支谦译经为例,分析隋唐经录与出三藏记集的差异。从以上分析可知,这些差异有几种主要的来源。一种是来自于某些年代更为古老的经录,这些经录已经失,现在仅能在其他经录的引用中窥其大概。还有一种是来自于经录的编辑团队,编辑团队为了符合经录的体例,对所载文献的相关信息做了调整。由于时代的变迁,经典的经名、卷数等关键信息发生了变动,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一些关键信息的变动,很可能正是肇始于经录,比如上文所举法经录根据自身体例而调整经名的例子。今后借助经录研究佛典时,不仅要参照时代更早的材料,也要了解经录本身特定的体例,这样才能得到较

38、为准确的信息参考文献:1 苏晋仁.出三藏记集序言出三藏记集 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2 法经.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3 释显照.隋法经等众经目录研究 D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硕士论文,2 0 1 9.【4 僧祐.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55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5 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大正藏(第4 9 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6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第1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7 】释慧皎.高僧传大正藏(第50 册)M.

39、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8 方广铝.敦煌佛教经录辑校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9 支谦.菩萨生地经大正藏(第1 4 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1 0】佛说苦阴因事经大正藏(第1 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1 1 佛说八关斋经大正藏(第1 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1 2 优陂夷堕舍迦经/大正藏(第1 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1 3 高明道.如来智印三味经翻译研究 D.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

40、1 9 8 3.【1 4 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55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1 5出本充代撰集百缘经記出年代 一1)学么教文化学,1 9 9 5(8).【1 6 释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1 7 】释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 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1 8 陈祥明.从语言角度看菩萨本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 .长江学术,2 0 1 0(2).【1 9 李周渊.出三藏记集所载支谦译经考辨 J.福严佛学研究,2 0 2 0(1 5).【2 0】陈寅恪.四声三问 .清华学报,1 9 3 4(9/2)。【2 1 】释静泰.众经目录/大正藏(第55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2 2 释道宣.大唐内典录/大正藏(第55册)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 9 9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