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项训练
1
单选题
1、在一次家庭小实验中,当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发现水面以下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A.纸杯着火点变低B.温度低于着火点
C.与氧气接触面太小D.纸杯不是可燃物
答案:B
A、纸杯的着火点不变,故选项错误;
B、杯有水,水能导热,且随着水的蒸发会吸收热量,导致纸杯下部分温度低于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C、纸杯外壁直接与空气接触,所以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D、纸杯上部分可以燃烧,说明纸杯是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开始时应先预热玻璃管,后通入一氧化碳
B.实验中玻璃管里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棕色
C.参加反应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质量比为40:7
D.将尾气点燃或收集,可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答案:D
分析: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A、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铁,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故B不正确;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高温__2Fe+3CO2,参加反应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质量比为160:(28×3)=40:21,故C不正确;
D、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本实验的缺陷是没有设计尾气处理装置,可将玻璃管改成尖嘴点燃或用气球收集,故D正确。故选D。
3、下列有关CO2实验的图示正确的是( )
A.制取CO2B.收集CO2
C.验证CO2已集满D.验证CO2能与水反应
答案:D
A、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如果用的话也要短进长出,故B不正确;
C、验满时要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而不是伸入集气瓶内,故C不正确;
D、通过观察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就可以验证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故D正确。故选D。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C60可用作超导材料B.木炭可用作电池电极
C.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D.金刚石可用于裁割玻璃
答案:B
A、C60具有金属光泽,有许多优异性能,如超导、强磁性、耐高压、抗化学腐蚀、在光、电、磁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故A正确。
B、石墨用作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木炭导电性较差,故B错误;
C、石墨很软且在纸上划过会留下痕迹,故可用于制作铅笔芯,故C正确;
D、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可用于裁割玻璃,故D正确。故选B。
5、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答案:D
A、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A错误;
B、化石燃料燃烧会消耗氧气,但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故大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B错误;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不能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C错误;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4/5
B.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
C.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
D.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答案:A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1%,说法错误;
B、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所以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说法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氮气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说法正确。
故选:A。
7、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D
分析:Ⅰ可得出稀醋酸能是紫色石蕊小花变红,Ⅱ、Ⅲ可得出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由Ⅳ可得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它们反应后生成了酸性物质。
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故A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故B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故C正确;
D、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D不正确。故选D。
小提示: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不是二氧化碳,也不是水,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8、“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不具有导电性B.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答案:C
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B、C60由C60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符合题意;
D、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B.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
C.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用来炼铁D.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作补钙剂
答案:A
A、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符合题意;
B、石墨质软,容易留下痕迹,故可用于生产铅笔芯,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来炼铁,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含钙元素,且能与胃液中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故可作补钙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实验操作考试中,小红同学抽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下是她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装大理石B.加稀盐酸
C.制取并收集CO2D.检验是否收集满
答案:D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大理石为固体颗粒状药品,取用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大理石置于试管口,再缓缓竖起试管,使大理石滑入试管底部,A选项装大理石的实验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稀盐酸为液体药品,通过倾倒法加入,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一手拿起试管,一手拿起细口瓶,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慢慢倒入,B选项加稀盐酸的实验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导管口伸入到集气瓶底部,C选项制取并收集CO2的实验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利用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进行二氧化碳的验满,若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图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选项检验是否收集满的实验操作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1、小金针对CO2的性质进行了相关整理,全部符合事实的一项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分析
A
塑料瓶变瘪
能证明CO2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
B
溶液由紫色变红
证明CO2具有酸性
C
蜡烛熄灭
体现CO2能灭火
D
收集到一瓶CO2
体现CO2在水中溶解能力很强
A.AB.BC.CD.D
答案:C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石灰水反应,塑料瓶变瘪,不能证明CO2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造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由紫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CO2具有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体现CO2能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般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或即使能用收集到一瓶CO2,体现的是CO2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2019年5月30日,中国石墨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无锡举行。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导电导热性能很强、硬度很大的一种新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石墨烯是一种单质B.石墨烯是一种化合物
C.石墨烯具有导电性D.石墨烯具有导热性
答案:B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是碳的一种单质,选项A正确;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石墨烯是由碳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不是化合物,选项B错误;
C、题中已知,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导电性能很强的一种新材料,因此石墨烯具有导电性,选项C正确;
D、题中已知,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导热性能很强的一种新材料,因此石墨烯具有导热性,选项D正确。故选B。
13、NO是一种无色气体,实验室制备NO必须用排水法收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NO难溶于水B.NO会与氧气反应
C.NO有毒D.NO密度与空气接近
答案:A
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NO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至于它为什么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而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原因可能有多种,如密度与空气接近或能与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反应等。
故选:A。
14、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相似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一定是二氧化碳
C.CO2灭火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C
A、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由于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 ,它们的物理性质不相同,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物是一氧化碳,说法错误;
C、 CO2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的性质,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说法错误。
故选:C。
15、某工业尾气中可能含有H2、CO和CO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检验其成分,小明同学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时,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实验现象得出尾气的组成情况可能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答案:D
根据题意,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说明有铜生成即尾气样品中含有具有还原性的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还原性,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装置与石灰水反应,根据题意,原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而若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故改尾气的组成可能是1、氢气和二氧化碳;2、氢气和一氧化碳;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4、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5、一氧化碳;共五种情况,故选:D。
多选题
16、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和饱和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溶液各5g如下图1所示。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下图2所示。关于该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资料:(1)过量CO2与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NaHCO3,(2)20℃时,Ca(OH)2的溶解度是0.16g。
A.600s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若实验1对应的曲线是b,该实验中CO2完全反应
C.若实验2对应的曲线是c,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小于10%
D.若实验3对应的曲线是a,可得结论:NaOH吸收CO2的效果好于Ca(OH)2
答案:BC
A. 由图像可知,600s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此选项正确;
B. 若实验1对应的曲线是b,比较b、c曲线,b的最终端压强大于c的压强,因此b中还有二氧化碳剩余,即二氧化碳是过量的,则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此选项错误;
C. 比较b、c曲线,b的最终端压强大于c的压强,因此b中还有二氧化碳剩余,若实验2对应的曲线是c,则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于10%,此选项错误;
D. 若实验3对应的曲线是a,比较曲线最终端压强可知,a的最终端压强最大,因此二氧化碳剩余最多,可得结论:NaOH吸收CO2的效果好于Ca(OH)2,此选项正确。
故选BC。
1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KClO3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点燃氢气,先验纯,再点燃
D.加热试管里固体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答案:AB
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容器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A错误;
B、KClO3制O2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B错误;
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使用时,应该先验纯,再点燃,故C正确;
D、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故D正确。故选AB。
18、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互称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B.都是黑色固体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D.用石墨制备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答案:BD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互称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不符合题意;
B、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的,石墨是深灰色的,符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不符合题意;
D、用石墨制备金刚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BD。
19、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有滑腻感,可用来作电极
B.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碳的单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答案:AD
A、石墨有滑腻感,可用来作铅笔芯,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来作电极,选项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选项正确;
C、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选项正确;
D、碳的单质不一定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如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故选AD。
20、如图所示CO2的制备装置中,可以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的是
A.B.C.D.
答案:ACD
A、球形干燥管,关闭出口气体无法排出,气压增大,液体被排出球形干燥管,固液分离反应结束,打开出口气体排出气压减小,液体流入干燥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B、分液漏斗只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C、铜丝可以上下移动,能控制固体和液体接触分离,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D、有孔塑料隔板上放固体药品,关闭出口气体无法排出,气压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结束,打开出口气体排出气压减小,固液接触反应发生,此装置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故选:ACD。
21、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B.②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C.③只能通过分解反应实现D.①②③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答案:CD
A、①为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CO具有还原性,CO还原氧化铜生成CO₂,化学反应方程式:CO+CuOΔCu+CO2,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不符合题意;
B、②为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钙:CO₂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②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不符合题意;
C、③为碳酸钙转化为二氧化碳,CaCO3不稳定,受热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也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D、①为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2CO+O2点燃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②为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钙: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不属于任何反应类型;③反应为分解反应或复分解反应,①②③反应的基本类型不相同,符合题意。
故选CD。
22、学习化学就是要学会用化学思维去认识世界。下列有关化学核心素养的选项正确的是
A.宏观与微观:过氧化氢与水虽然元素组成相同,但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B.变化与守恒: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模型与推理: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探究与创新: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内装有少量水),可以将红磷换成木炭
答案:AB
A、过氧化氢与水均是由氢、氧元素组成,但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即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由于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该选项正确;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分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碳酸钠中,碳元素显正价,该选项不正确;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由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会造成压强差,则不能将红磷换成木炭,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B。
23、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用作电极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
C.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化为金刚石,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黑色固体
答案:AB
A、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用作电极,故正确;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作钻头等,故正确;
C、金刚石、石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D、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的,故错误。
故选AB。
24、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干燥的气体正确的是
A
B
C
D
X
大理石与稀盐酸
锌粒与稀硫酸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
Y
浓硫酸
浓硫酸
浓硫酸
浓硫酸
Z
CO2
H2
O2
O2
A.AB.BC.CD.D
答案:AC
A.大理石与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二氧化碳不能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选项正确;
B.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但氢气密度比空气的小,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选项错误;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且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氧气不能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选项正确;
D.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不能用图中实验装置制取,选项错误;
AC。
25、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二氧化锰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扇闻的方法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
D.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分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
答案:AD
A、取样品,加入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说法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都不能使燃着的木条复燃,故B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没有气味的气体,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粉末,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D说法正确。
故选AD。
小提示: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填空题
26、依据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可以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汽车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有人因在停驶且紧闭门窗的车内开着空调睡觉而中毒身亡,这种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其原因是当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不但消耗氧气,而且生成一种有毒气体_______________排放到车内造成的。
答案: 可燃物 隔绝氧气 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CO或一氧化碳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
(3)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4)根据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来分析。
(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所以答案是:可燃物;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与氧气(空气)隔绝;所以答案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3)将木柴架空增大的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料燃烧;所以答案是: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当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不但消耗氧气,而且生成一种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排放到车内造成的;所以答案是:一氧化碳。
小提示:明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是解答本题关键。燃烧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灭火只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即可。
27、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彰显了我国科技力量的日益强大。
(1)某种火箭推进剂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该反应的产物有N2和______。
(2)“天宫课堂”广西地面分课堂上,某同学提问“空间站的氧气是怎么来的?”, 太空教师叶光富解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太空教师王亚平将泡腾片塞入蓝色水球中,产生很多小气泡,还闻到阵阵香气。“闻到香气”说明分子具有______的性质。航天员用过的水净化后可循环使用,其中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等。
答案:(1)水##H2O
(2) 2H2O通电__2H2↑+O2↑ 不停运动 吸附
(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2个氮原子构成的分子(氮气)和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水),故填水或H2O。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H2O通电__2H2↑+O2↑;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孔处,使人闻到香味,故填不停运动;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用于净化水,故填吸附。
28、现有C、H、O、N、S五种元素:请选择适当元素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式一个: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___;
(2)可以作燃料的气体单质是________;
(3)充入食品包装袋以防腐的是________;
(4)导致酸雨的物质是________。
答案: CO2 H2 N2 SO2(或NO2)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氢气可以燃烧,可以作燃料的气体单质是氢气,化学式为H2。
(3)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充入食品包装袋以防腐的是氮气,化学式为N2。
(4)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故导致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化学式为SO2(或NO2)。
29、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________为原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0、走进“碳村庄”。“碳村庄”的格局如图Ⅰ。
(1)“碳村庄”的居民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2)“碳村庄”中的部分居民可以相互转化。写出相应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转化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通过分解反应实现的转化⑤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碳村庄”又来了一位新成员——蔗糖(C12H22O11),它在酒曲的催化下,经过发酵过程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图Ⅱ所示实验中,可以说明该反应已经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B中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 CO、CO2(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C60+60O2点燃60CO2 CaCO3高温CaO+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符合此条件只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故填:CO、CO2(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转化①为碳六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0+60O2点燃60CO2;通过分解反应实现的转化⑤可以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
故填:C60+60O2点燃60CO2;CaCO3高温CaO+CO2↑
(3)发酵后有二氧化碳生成,而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此现象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蔗糖发生了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小提示: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