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苏武传》的学习任务设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116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苏武传》的学习任务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苏武传》的学习任务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苏武传》的学习任务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堂教学丨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0 8 7如何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苏武传的学习任务设计赵赵,上海市第六十中学教师。摘要:苏武传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回到历史现场”的篇目,如何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与跨越千年的历史人物对话,切实感受人物的爱国品格,成为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入情境,回到现场,在品读探究中体会苏武的伟大人格和不屈灵魂。关键词:历史现场统编版语文苏武传学习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 0 1 7 年版2 0 2 0年修订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提到: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

2、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课文的学习提示提到:阅读课文,注意梳理情节脉络,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基于此,笔者设计学习任务,以期能够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跟伟大的苏武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一、绘制表格,理清故事背景苏武传这篇课文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文章一共1 0 个段落,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学习提示中说到: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这段话其实也暗示了,学生如果不了解细节,没搞清关系,阅读这篇文章是有障碍的。具体而言,节选部分从对苏武出使匈奴开始,相关

3、段落为1-3段。除了苏武外,这个部分涉及到的人物还有郭吉、路充国、汉武帝、单于、张胜、常惠、虞常、王、卫律、阙氏等。众多的人物,复杂的关系使得学生陷入了迷茫,从课前预习的反馈来看,不少学生都对此故事背景感到陌生,这严重阻碍了他们阅读的进程,也大大减损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回到历史现场”则更无从谈起。相较于“这篇文章的故事背景是什么”这种相对笼统的问题,笔者试图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个解答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背景逐渐理清的过程。预习作业中笔者设置了以下小任务:1.苏武在其中担任什么职务,他的任务又是什么?2.匈奴和大汉的关系如何?文中有无具体文字描述?如果有坐标图来表示,应该是什么样的?3.在1-

4、3段中,匈奴阵营和大汉阵营的成员分别有谁?请用图表画出来。第一个任务学生很快就能完成,结合注释可知,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第二个任务需要学生细读文本,通过画折线图的方式明确匈奴与大汉的关系。具体根据原文: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说明当时的形势比较紧张,互押人质以相窥探。而后关系又有所缓和: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088|课堂教学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单于根基未稳,尚需大汉扶持,为避免内忧外患,故暂且对汉

5、以礼相待,而汉武帝很吃这一套,立即做出实质性的回馈,双方关系看似破冰。但很快关系又变得微妙: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当单于的势力逐渐扩大,能力愈发强大之时,他也不愿永远向汉武帝俯首称臣,因此日益骄横的性子又让汉武帝很恼火,所以平缓的关系又掀波澜。如果用折线图来表示,大致趋势如图1 所示。321-1-2-3由于这个部分人物较多,关系复杂,所以第三个任务试图让学生用图表将双方阵营的主要成员列出来,既能一目了然,同时也为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打下基础。从表1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均已被罗列,但是还有几个人物的身份似乎并不能被单归为以下任何一个阵营。他们是谁呢?郭吉、路充国二人文中有所交代,他们是被匈

6、奴扣押的汉使,原本是去劝匈奴归降大汉的,没想到一去竟成“阶下囚”。而虞常又是谁,结合课本中的注释可知,他原本也是汉的臣子,后投降匈奴。他与王密谋反叛,又以解决卫律这个大汉叛将为由,拉往昔与自已交好的汉使节团副团长张胜人伍,这才有了后面密谋被揭发,单于派卫律审理案件,张胜被虞常供出,苏武被牵连的一系列事件。就此,1-3 段中主要人物的信息均有了着落,表1 的信息丰富后成为表2,人物关系及背景都清晰地呈现在这张表格中,这就迈出了“回到历史现场”的第一步。表1 1-3 段主要人物匈奴大汉单于汉武帝单于(匈奴首领)汉武帝王(匈奴亲王,苏武(出使匈奴王苏武闵氏张胜卫律常惠二、对比探究,还原劝降场景“劝降

7、这部分写得非常精彩,语言、动作、场景均有可品味的价值,这也自然成为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最重要的抓手和素材。基于此,笔者设计任务:请同学们深人阅读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卫律与李陵的“劝降”进行对比,两次劝降有何不同?完成表格3。使尽归汉单于初立,图1 匈奴与大汉关系折线图表2 1-3 段主要人物身份及信息匈奴大汉欲密谋反叛篡权)的使节团团长)闵氏(单于母亲)张胜(副团长)卫律(汉之叛将)常惠(团员)虞常(汉之叛将,郭吉、路充国与王密谋,与张(汉被扣匈奴的胜交好,愿张胜使者,已归汉)刺杀卫律)非汉所望表3 卫律与李陵劝降的对比劝降者身份劝降策略苏武反应劝降结果卫律李陵在填写表格之前,让我们先走

8、进原文,看看卫律劝降的过程,他采取了哪些策略。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首先,卫律先用武力威胁,举剑恐吓,效果是十分明显,张胜乖乖投降,卫律故技重施,但没想到苏武面对利剑毫不畏惧,纹丝不动。卫律进而转变策略,转为怀柔之法,阐述自己投降的经历,吹嘘自已现在的优厚待遇,简而言之,既然威吓不行,那就利诱。没想到苏武面对荣华富贵,不为所动。卫律只能用最

9、后一招,他的言语大致意思就是:今天投降,做我的兄弟,不听我的话,后面走着瞧。不说不要紧,此言一出竟遭到苏武破口大骂。由此看见,卫律的劝降是讲究|课堂教学丨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0 8 9方法策略的,从恐吓到利诱再到威逼,一整套过程不可谓不用心,但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成功,可见苏武意志的坚定。那么,李陵与卫律同为叛将,他采取了什么策略,苏武又是如何回应的。这个部分写得尤为精彩,笔者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细读文章,具体阐释李陵的劝降过程。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策略:1.晓之以理。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简而言之,归顺后单于将会

10、善待你,现实情况是,你没法回归大汉了,假如执意不归顺的话,你的信义也没人看得到。李陵确实很懂苏武,他知晓苏武最在意的就是名节,是声誉,所以就直接从此入手,明确地告诉他不要再妄想回到大汉彰显信义了,这是不可能的了。2.狂揭伤疤。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攀下除,触柱折,劾大不敬,伏剑自刻,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煌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这一段明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家人在汉的处境十分悲惨。但为什么李陵要如此详细列数苏武家人的遭

11、遇呢?很显然,李陵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要刺痛苏武。细细品读,会发现李陵这段话也是有顺序、有详略的。先是苏武的兄弟,再是她的母亲、夫人、妹妹、孩子。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结合课文注释可知,苏武哥哥的死因是把皇帝车子撞到了柱子上,车撞断了,被判为大不敬后含冤自勿。他的弟弟是因为宦官将黄门驸马推人河中溺死,宦官逃跑后弟弟成了替罪羊,畏罪服药而亡。接着,又将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妹妹儿女生死未卜等一一罗列。通过比较可发现,苏武兄弟的死因写得极为详尽,而后面几人的境遇可谓一笔带过。除了苏武母亲亡故是既定事实,原文对其余几位家人的情况用了“闻”“未下”这样的字眼,说明即便大概率如此,也并不确定。而为何兄弟二人

12、的死要用繁笔勾勒,这自然与他们的身份有关。二人皆为汉臣,但他们的死因却并非犯了重罪,甚至让读者读来感觉不可思议,这直接指向的就是汉武帝为政残暴,大汉法令无常。李陵的目的不仅是要引发苏武内心的痛,更是要激起苏武对汉的恨,只有这样,苏武才能彻底与汉断绝情感上的羁。3.现身说法。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卫律也曾经用过这一招,说自己转投匈奴后荣耀加身,却被苏武痛斥。但李陵说这段话时或许真能打动苏武,因为他自身的经历确实令人同情。笔者补充了以下两段材料,以使学生对人物有更准确的认识。材料一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杆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日:“捕得生

13、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日:“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日:“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日:“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阔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闲氏死乃还。材料二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

14、大事,乃入议。从材料可知,卫律有胡人血统,因为担心受李延年牵连而主动投降匈奴,他的叛变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而李陵当时以五千军攻打匈奴数万之众,负隅顽抗,最终被擒,被动投降匈奴,实为缓兵之计。与卫律的投降态度完全不同,这也是苏武对他们态度两样的根本原因。李陵在等待汉090|课堂教学1出兵相救,但因一次有意的“误传”,导致家人被诛,那一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确实令人晞嘘,这与苏武家人的遭遇如出一辙,而单于“匿之北方”的恩情与“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的现实又说明了明君的重要性,李陵欲从根本上动摇苏武之心。分析后将主要信息概括填人表格3,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师生一同分析了两次“劝降”的异同,还原了当

15、时劝降的经过,并探究了背后的缘由,也完成了“回到历史现场”最关键的一步。三、问题讨论,走近苏武形象本篇课文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并没有单独给苏武列传,而课文题为苏武传,这说明了苏武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我们通过阅读明确了苏武的爱国者形象,可是如果细读文章,会发现他的形象并不是扁平化、脸谱化的。如何能够让学生结合文本,通过细读和探究真正走近苏武这个人物形象,是理解苏武的行为和执择的关键所在。于是笔者设计主题任务:请同学们从苏武以下的几个身份中选择其中一个,结合课文和自己所了解的背景,说一说这个身份的内涵。护送者牧羊者归来者以这个任务为驱动,教师可以尽量引导学生把这几个身份讨论得深人一些,越往

16、深处挖掘,学生的收获越多。是护送者,更是守卫者原文中这样描述: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监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出使匈奴的目的是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原本这并不是一个凶险的任务,但却意外经历了如此大的波澜,甚至改变了苏武的人生轨迹。作为使节团的团长,苏武在得知了张胜与虞常的阴谋后,第一反应就是自杀。为什么要自杀,因为他知道这次护送任务失败了,还引出了如此大的事端,更重要的是,他害怕受辱后有损于汉的尊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苏武原本没有罪责,但是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已中郎将的身份,想到的是大汉使者的职责。而引刀自刺的举动更是让卫律震惊,把常惠吓

17、哭,令单于钦佩。在担任中郎将之前,即担任护送者身份之前,苏武担任的是移中监,这是个什么官职呢,简而言之就是管理马厥的官员,职位不能算高,但就是这个管马的官职还是后来才升迁得到的。根据汉书记载,苏武的父亲苏建曾三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立下战功。苏武年轻时凭着父亲的庇荫,与兄长苏嘉、弟弟苏贤皆官拜郎官,后来才升任移中监。而从文中的表述来看,苏武是因为要出使匈奴,才被冠以中郎将的身份,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他的官位一直不高。这其实更加凸显了苏武的坚贞与忠诚,是一个汉朝臣子用生命守卫着大汉的尊严,实在是令人赞叹佩服。是牧羊者,更是守望者苏武牧羊的故事人尽皆知,但是咀嚼这个部分的细节后,会更能感受到苏武

18、的伟大。原文中讲到:“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原文中有明确的表述,那么苏轼是从何时开始牧羊的?理一理文章中的时间线,在来到匈奴之后的几个月后(“后月余”),王与虞常密谋反叛,阴谋败露之后单于就派卫律去审判张胜、苏武等人。在苏武自杀受伤逐渐恢复之后,卫律前去劝降,失败后苏武就被囚禁在大牢之中,啮雪吞毡,数日之后(“数日不死”)就被发配北海牧羊。从这里可以大致推测,苏武来到匈奴没多久后就开始牧羊,一直到回到汉之前,他一直在做这一件事,即在匈奴的十九年,他基本都在牧羊。这说明了什么?这是匈奴对他不降的惩罚,更是对汉的赤裸裸羞辱。在期间他经历了什么?被断粮

19、,饥饿到要去与野鼠争食,被隔绝,与同行的随从官吏断了联络,匈奴这是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来对苏武进行折磨。更令人气愤的是,他们还提|课堂教学丨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0 9 1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汉。这实际上就是断了苏武的念想和希望,让他在绝望中苦苦坚守,最终精神崩溃。匈奴可能自已都没想到,眼前的这个汉朝臣子竟然如此刚烈坚贞,足足十九年的时间,他都没有低头,没有妥协。更令人动容的是,即使节施尽落,苏武依然不敢忘记自己汉使的身份,紧握着的是汉朝的施节,守望着的是重回大汉的一天。是归来者,更是爱国魂课文最后写到: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

20、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波澜曲折。细读原文,会发现苏武能够成功归汉,甚至有些偶然成分。若不是昭帝即位后,大汉与匈奴关系缓和,恐怕苏武等人已经被遗忘。这里如果把李陵和苏武对比来分析,会对苏武其人有更深的理解。在苏武即将归汉时,汉书中描写了一段李陵送别的场景。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日:“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弩怯,令汉且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此段可见,李陵对苏武的回归有些羡慕,也颇有几分嫉妒。想到自已家人的遭遇,李陵

21、内心的怨恨不觉又滋生出来,更准确地说,这种怨恨已经融人他的血液,即使背负家族之耻的骂名,他也不愿再归汉。这样的情绪,在汉书李广苏建传的另一个段落也有体现。立政大言日:“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熟视而自循其发,答日:“吾已胡服矣!”通过上述补充段落可知,李陵也有成为“归来者”的机会,但是他主动放弃了。相比之下,苏武的“归来”就显得痛快许多,尽管他的遭遇与李陵有诸多相似,甚至他还差点成为一个被遗忘的人,他依旧没有怨恨。有些学生在阅读文章及补充材料后,会对李陵有同情,认为李陵更有骨气,反而认为苏武是愚忠。按照世俗眼光,这种观点似乎说得通,但是

22、当我们这样看苏武时,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达到苏武的格局。李陵之所以不归汉,是因为他从维护自已尊严的角度考虑,汉武帝为了自已的面子,使得李陵一家惨遭屠杀,在他苦苦等待救援之时,得来的却是始料未及的耗。相比于汉武帝的残忍,单于真正尊重他、重用他,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样来看,他的块择似乎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就此而否定了苏武的忠君爱国,因为苏武所有的执择,都不是基于个人的利益,而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思考判断的。从他种种行为可以看出,他愿意为汉的名誉与尊严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已及家人的生命。设想,如果没有苏武这样的人存在,中华民族能否有今天的成就。以这个角度来看,李陵固然是令人婉惜的失意者,

23、但苏武更是值得仰视的爱国魂。综上所述,从理清故事背景,到深人重点情节,再到走近人物形象。就此,苏武传这篇课文的任务驱动已经设计完成,而这些设计都是由于单元导语中的一句话而生发开来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抓住单元导语的关键语句,研读学习提示,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明确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此基础上用学习任务搭建桥梁、设计路径,引导学生走好“回到历史现场”的每一步。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 0 1 7 年版2 0 2 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2 0.2班固撰.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本文系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双新”背景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Y2022A1059S1609V10512)阶段性研究成果。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