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109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林 震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来保障党章和宪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元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两者相辅相成 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道路 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自然为本的价值取向 最终实现制度约束和文化养成的辩证统一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制度保障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林震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中心主任、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博士生导师(北京)党的二十大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归根结底是要创造出一种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所在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表达 要收稿日期: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想如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目标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 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核心要义之一 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那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两句话阐

4、释了这一内涵 第一句话点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第二句话以“可持续发展”开始 以“永续发展”结束 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方向 坚持可持续发展 方针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态度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道路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及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对此做了专章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把生态文明专章的主题确定为“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主题也是报告中唯

5、一一个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以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 保持完全一致的标题 体现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关切和重点任务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指导原则和四大战略举措两个指导原则集中在开头的两个帽段 第一段可以归纳为绿色发展原则 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第二段反映的是绿色治理原则:“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

6、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两个指导原则一个强调谋划 一个侧重推进 也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的关系 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

7、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理论与评论 年第 期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四大举措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四项措施相比 前三项可以看作之前政策的升级版和加强版 第四个举措则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对“双碳”战略进行部署 这四个方面的措施正是绿色治理原则中分别需要统筹和协调的四个内容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四项举措单独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同 十年之后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建成 各项具体制度体

8、现和融入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强调这些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这可从四大举措开头的语词窥见一斑 即加快、深入、提升、积极 这也说明生态文明各方面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明确的 但也还需要形成体系、加快推进和健全完善 实际上 生态文明制度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建设内容 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二、党章和宪法对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的元制度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系统性的制度保障 其中最根本保障来自党章和宪法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总章程 是党内法规制度的元制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9、 宪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是国家各项规章制度的元制度 各项公共政策的元政策 党章和宪法为我国包括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元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这充分体现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制定修订的党章和宪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才逐步进入党章和宪法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 除 年召开的党的一大没有制定正式的党章以及 年党的五大委托中央政治局制定党章修正案外 其余历次党章的制定和修改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 从 年党的八大到 年党的二十大 每次党代会都对党章做出必要的修订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年 月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是我国现行宪法的母体 此后 年 月 日、年 月 日和 年 月 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进行了几次大的修改 年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先后历经了 年、年、年、年和 年五次局部修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年 月 日至 月 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 此后 党领导人民夺取了全国政权 建立了新中国 年

11、 月 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代表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制定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 共同纲领)共同纲领 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成立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和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在共和国的发展目标方面 共同纲领 第三条规定:“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 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为实现这一目标 除政治制度外 共同纲领还规定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和文化制度 其中在军事制度部分出现了“现代化”字样 即第二十二条提到的“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 并建设空军和海军 以巩固国

12、防”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 共同纲领 主要是在农业政策方面做出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规定 如第三十四条提到“保护森林 并有计划的发展林业 保护沿海渔场 发展水产业 保护和发展畜牧业 防止兽疫”我国在制定五四宪法时还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那时候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还聚焦于“工业化”而没有使用“现代化”的提法 人与自然的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 宪法中也未出现“自然”的字眼 对于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作用 宪法则有明确定位 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 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 保证我国能够

13、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 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年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通过了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 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决议指出 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

14、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 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 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理论与评论 年第 期尽管大会的政治报告和决议中都没有出现“现代化”一词 但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中首次明确写入“现代化”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

15、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虽然“现代化”一词是以定语方式出现 却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达 年和 年党的九大、十大修订的党章 以及 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修改的宪法 都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内容都极为简单 党章从八大的九章 条减少到九大的六章 条 宪法从 年的 条压缩为 条 均没有出现“现代化”“自然”“环境”等语句(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我国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年 月 日党的十一大修改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第一部党章 尽管未脱离“两个凡是”窠臼 但总纲明

16、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在本世纪内 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年 月 日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改了宪法 首次把“四个现代化”目标写进宪法 同时宪法首次做出“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防止污染和公害”的规定 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根本法制基础和最高法律支持 同年 月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要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尤其是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例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年 月和 月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原则通过了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至有法可依的阶段 年 月 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否定了把阶级斗争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 明确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章把“工业现代化”放在“四个现代化”的首要位置 同时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应当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日报 年 月

18、日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日报 年 月 日邓小平文选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力 并且按照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要求 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年 月 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八二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写入序言 宪法还首次提出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中第九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19、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 保护林木”在宪法精神指引下 年 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正式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年 月 国务院正式印发 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和“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同时特别把“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提出来 要求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

20、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年党的十四大修订的党章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新党章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

21、之路 提出“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此相适应 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写入宪法 把现代化的目标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党的十四大报告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环境保护”纳入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

22、民日报 年 月 日理论与评论 年第 期提出要认真执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并且规定了一些具体的制度要求:“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 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植树种草 搞好水土保持 防治荒漠化 改善生态环境”年宪法修正案写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

2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内容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现代化联系起来 起步于新世纪以来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认识到当时达到的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首次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即到 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党章 年宪法修正案则增加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4、的条款 年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明确其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的“八个统筹”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 将“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修改党章时把“和谐”增加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分别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写入党领导人民发展参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25、更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26、谐社会部分(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 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独立成章 并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把生态文明制度跟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联系起来 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也正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在总纲中增加一段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尊重自然

27、、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 其中第九个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大会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28、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在大会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明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次大会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入党章 同时写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加了“美丽”的目标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完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五大目标”与“五大建设”“五大文明”对应起来 此外 在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29、生态文明部分增加了“增强绿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人民日报 年 月 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理论与评论 年第 期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内容 年宪法修正案把“美丽”“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都写入宪法

30、 同时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增补进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把领导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增补为国务院行使的职权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进党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三、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 如果说党章和宪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性、原则性的制度保障那么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则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具体、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保障制度和治理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31、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部署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的任务 以期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六年之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改革的成效做了系统全面的总结 明确了党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初心使命、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大会所通过的决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题 开宗明义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可见“制度是治理的依据 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在国家治理

32、中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作用“治理是制度的实践 制度的实践过程就是治理”当然“制度”和“治理”本身都是中性的 有好坏之分 只有好的制度并且通过有效的治理能力 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的制度效能 进而彰显制度的优越性这样一个好的标准 我们现在用“现代化”来概括 因此可以说 党中央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

33、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刘俊杰: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方向和原则学习时报 年 月 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国家治理效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者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这个逻辑体现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就要求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以期达至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换句话说 就是以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施与实现(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点是从制度建设角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进而构建

34、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其中包括从治理主体角度出发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制度既是一套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 制度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其作用以规范、约束为主 也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是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基本遵循 制度是一种行为模式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一套规则或规范体系 也是一种活动体系或社会结构制度是管根本 管长远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

35、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建设 在宏观层面上指导并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在微观层面上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年出台的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明确了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构建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

36、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经过几年的试点探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安排 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了坚持和巩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 提出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总体要求 “必须践行绿水青林震、孟芮萱:以林长制促“林长治”:林长制的制度逻辑与治理逻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参见彭和平:制度学概论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年英玛丽道格拉斯:制度如何思考张晨曲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年第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

37、文出版社 年第 页理论与评论 年第 期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美丽中国”和重点任务 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强调指出 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 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

38、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 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生态文明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这一能力既包括政府主导能力 也包括企业等市场主体治理生态环境的行动力 以及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能力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说 主要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四种治理能力的实现过程 其中系统治理是治理的核心 依法治理是治理的重要保障 综合治理是治理的重要

39、手段 源头治理是治理的根本在系统治理方面 我国已经树立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原则自 年始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三批共 个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年 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新一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试点(目前已实施两批 共 个)旨在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出发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在源头治理方面 我国全面推行了河湖长制和林长制 一些地方探索实施湾长制、田长制等制度 力图从决策源头实现统筹协调 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 逐步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智慧管理平台在实践经验方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 年 月印发 国家生态文明试

40、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活垃圾分类与治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绿色金融等 个方面总结了四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的行之有效的 项经验做法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人不率则不从 身不先则不信”(宋史宋祁传)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

4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干事业不能做样子 必须脚踏实地 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 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执行力和制度执行力 要冲在前 干在先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长期坚持 需要坚定的政治定力与政治执行力 目标的实现一分靠部署、九分靠执行 领导干部不仅要做科学的决策者 更要做坚定的执行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效能的实现 关键在于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 领导干部要实时关注党中央在绿色转型进程中所强调的 认真执行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 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满足人民对绿色生活向往的新期待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全局观念 发挥主导作用 协调企业、社

42、会组织、公众、专家学者等各方力量形成绿色治理合力 利用先进技术推进绿色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三)发挥生态文明制度优势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现代化 就是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发挥生态文明制度优势 有效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统筹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美丽中国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现制度效能就是要立足“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达到“天下大治”当然 制度效能的呈现是一个点线面逐步拓展的过程 需要有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耐心和韧性 也需要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抬头看路

43、 低头拉车”把握好前进方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才能矢志不渝 终成正果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的艰苦奋斗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共生共进的关系 两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为坚持正确的方向 发挥制度的优势 取得理想的效果 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要做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道路的统一“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使命的过程 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创造

44、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 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生态文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年第 页理论与评论 年第 期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破除体制

45、机制障碍 通过实践检验形成制度优势并发挥治理效能 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自然为本的统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党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然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依赖自然而活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因此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任何政策都要坚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持续相互转化三是要做到制度约束和文化养成的高度统一 制度与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重要标志 都能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性制度框架 产生了良好的引导、规范和约束的效果 但仍需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加以健全完善 同时 制度需要“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因此 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并且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力度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步阶段尤其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责任编辑 蔡华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