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1044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王建明,金一帆(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之中。在生态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新的哲学范式,蕴含着伙伴型的生命共同体、生态利益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相结合,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向度,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绿色共同富裕的生态民生,共建共享美丽世界与美丽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新

2、道路。这一新道路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老路的五大新特征,即高扬了红绿双重主题,演绎了生态辩证思维,强调了红绿一体融合,明晰了绿色价值指向,彰显了正义的全面性,树立了现代化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共生共荣的新典范,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生态哲学DOI:10.16397/ki.1671-1165.202300304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习近平在2021年党的“七一”讲话中首次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因此,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对于推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好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收稿日期:2023-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趋势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19ZDA022);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课题“美丽中国建设的苏州经验及其示范价值”(3238)。作者简介:王建明,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哲学、

4、生态文明研究;金一帆,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新华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21-07-01)2023-04-13.https:/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22-10-25)2023-04-13.https:/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82.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88-290.中华自然科学网.科技先驱:勒奈 笛卡尔EB/OL.(2011-01-18)2023-05-10.http:/ 41南京林业大学学

5、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征服自然的所谓胜利,最终都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因此,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共生关系,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生态文明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理念,便是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积极回应与中国式解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蕴含了伙伴型的“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这既不是前现代的以自然为中心的原始的“天人合一”生态共同体,也不是后现代深生态学主张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绝对平等的生态共同体,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

6、一的“生态共同体”。“我们连同血、肉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人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有机生态共同体,人类与自然这种共生关系必然要求人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但由于自然不会主动满足人生存的需要,人类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在此,马克思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实践性注入了生态共同体,认为只有在尊重自然基础上,以劳动实践为中介改变自然,才能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利益服务,因而人与自然是一个既对立又和谐统一的生态共同体。习近平多次强调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更加突

7、出了人与自然这个生态共同体的整体和谐性、有机联系性、动态平衡性和共生共荣性。概而言之,从关系定位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第一层内涵无疑是“伙伴型的生命共同体”。(二)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态利益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是伙伴型的生态共同体,而且蕴含着人与自然拥有共同的利益目标,是万物互联、交互影响、共生互利的生态利益共同体。长期以来,人们在主客二分的对立型思维方式主导下,形成了狭隘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利益观。一方面,人们仅仅把人视为单一的利益主体,缺乏对他者多极利益主体的生态利益关怀;另一方面,把人类理性归结为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缺乏对自然的生态价值的伦理关怀。其

8、结果必然将自己视作自然的主宰者,把自然作为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对象肆意征服。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人们无限制地榨取、支配和统治自然,人与自然关系走向了尖锐的对立与冲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伦理学先驱奥尔多 利奥波特对割裂人与自然的共生利益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主张的大地伦理学说强调:“一个孤立的以经济的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是绝对片面性的。”他认为,人与土地是个利益休戚相关的生物共同体,土地不仅是指土壤,它还包括水、植物和动物,人则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每个共同体成员不论有无经济价值,都有继续存在的权利,因为在土地共同体中看上去毫无经济价值的成分恰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

9、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奥尔多 利奥波特.沙乡的沉思 M.侯文蕙,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11.42恰是那些有经济价值的部分得以健康运转的基础。和谐共生无疑是土地共同体的共同的生态利益需要。因此,“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10、”。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论看来,人与天地万物是个有机整体,天地人三者是和合共生的利益共同体。蒙培元先生在论述中国哲学生态观时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其基本涵义为“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同时指出,中国哲学是“生”的哲学,其中之一的涵义是:“生 的哲学就是生态哲学,即在生命的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共生共荣,这是中国哲学的一贯主张。”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和谐的共同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不能只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利益而无视大自然的生态

11、利益,否则大自然最终会报复人类。习近平的“两山论”更是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人与自然是个辩证统一的“生态利益共同体”关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之基,是人类世代共同的绿色财富;金山银山能反哺绿水青山,促进绿水长流更清澈,青山常在更翠绿,使大自然生态更良好。“生态良好”无疑是人类与自然共同的生态利益所在,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确保“生态良好”的前提与基础。可见,人与自然不仅是一个以自然为中介的人类与多极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共同体,而且是包括人在内的大自然生态共同体各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生态利益共同体。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共进共荣始终是人与自然共同的生态利益目标,如果没有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有序

12、稳定需要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必将失去其实现的自然基础。(三)人与自然是可持续发展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涵指共时态上的伙伴共同体与生态利益共同体,还蕴含着历时态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的意涵。从历时态看,人与自然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共生经历分离异化后,正在走向新的和谐共生阶段,形成可持续发展共同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有之义。在中国哲学看来,天地和则万物生,化生万物、养育生命、承载与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是天地间最高的美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 系辞下),而“生生”则是大自然的本性。李承贵教授认为,“生生”蕴含了创生、养生、护生、成生、贵生、圆生等多重意涵。“生生不息”是大自然包

13、括人在内的生态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过程。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生生 即生而又生,亦即日新,这就是 易 即变化的内容。天地生成万物,万物都是天地生成的,故 生 是天地的根本性德。这些命题的基本含义是肯定世界是一个生生日新的变化过奥尔多 利奥波特.沙乡的沉思 M.侯文蕙,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01-211.奥尔多 利奥波特.沙乡的沉思 M.侯文蕙,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2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4、: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李承贵.从“生”到“生生”儒家“生生”之学的雏形 J.周易研究,2020(3):101-104.王建明,金一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 4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程。”从可持续发展的本意看,当代人的发展既不能危害后代人获得同等发展的能力,也不能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构成的大自然系统的平衡、有序、稳定的良好运行。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向人类的,而且更是以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根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人与自然共同的诉求。早在1843年,恩格斯和马克思

15、明确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双和解”图景。恩格斯指出:“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只不过替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在新时代,习近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习近平不仅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加以强调,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加以实施,而且将其作为促进美丽地球建设和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伦理精神加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推进人类与自然共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出发点,

16、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无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上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哲学新范式,在生态本体层面蕴含了“伙伴型生命共同体”之意,在生态价值层面蕴含了“生态利益共同体”之意,在生态伦理层面蕴含了“可持续发展共同体”之意,这三位一体的深刻内涵,是对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与新建构,进而引导人们对自然的态度由单一的工具理性走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生态理性,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由分裂、冲突、征服的旧关系形态,走向共生、和谐、伙伴的新型关系形态,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二、人与自然和谐

17、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的生态自然观引领现代化发展,并在全球率先明确以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融入中国现代化建设,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全程贯穿于五大文明建设的每一环节,将“美丽”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五大目标体系之中,将“绿色”作为发展的主色调,创新性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完全不同于世界以往现代化的新道路,具有崭新的丰富内涵。(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生态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生态观相结合为内涵的现代化新路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生态观为指导,把“人与自然

18、相和谐”的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生态观有机结合,将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七卷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538.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44然万物作为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在现代化发展中倡导和践行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变和利用自然,自觉推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1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等主客对立的机械自然观和还原论思维,既表达了现代化所普遍追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又体现了现代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和谐自然的美好诉求,还体现了对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生动实践。这条新道路彰显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超越西方人与自然相冲突的现代化老路,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变革,构建人与自然既共生又和谐、既协调又共进的新时代“天人合一”新关系,创造人与自然整体性协调共生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二)以构建绿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内涵的现代化新路工业文明以来,西方经

20、典现代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黑色”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路径的新现代化道路。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底线、底色与特色;高质量发展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高线,体现了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与系统性。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党政领导都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和开创现代化发展新格局,要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经济与生态的一体化建设,统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共

21、进与高质量发展。这条新现代化道路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双促进的现代化,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平衡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双向循环与互利共赢的现代化,是高效利用与节约集约的协同推进、高质量生产与高品质生活携手共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一体化绿色低碳转型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为内涵的现代化新路这条新道路辩证地解决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经济与环境、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彰显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新路是习近平多次强调的“绿

22、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重要论断的深刻体现,是人与自然生态利益共同体的生动表达,是将人的利益追求与自然的生态需要有机结合、将自然的生态和谐与人类的社会和谐高度融合的现代化新路。这条新道路既超越了西方单一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物质主义现代化道路,也超越了西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开创了一条将人、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三者利益公平兼顾,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进共荣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人民日报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69.王建明,金一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

23、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 4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四)以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富裕的生态民生为内涵的现代化新路党的二十大把“共同富裕”明确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和特征中,体现了党“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人民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共同富裕,还有在生态上的共同富裕;不仅是指人与人的共同富裕,而且还指人与自然的共同富裕。因为这两个共同富裕是互联共生的,而且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丰富性、生态生产力的富足性与可持续性,是社会中人与人走向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与自然前提,没有自然界充裕的生态福祉,就不可能有人类富足的民生福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

24、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绿水青山、干净水源,等等,都是良好生态环境的主要标志,是大自然无私奉献给人民共有共享的生态产品,是人类最普惠的环境权益和生态民生福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美好物质生活等各类需要有共同的新期待,同时对事关生态民生福祉的美好环境需要也有着极大的新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现代化道路就是要致力于满足人民一切的美好向往,统筹协调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民生、精神民生、政治民生、社会民生和生态民生福祉,以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上述五大民生福祉、走向共同富裕的自然前提和生态基础,是所有人民福祉的绿色底板。因此,这一

25、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示的是绿色化的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走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新路,是对西方社会两极分化、人与自然分裂冲突的现代化旧道路的批判和超越。(五)以推进共建共享美丽世界与美丽地球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现代化新路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保护环境是人类应有的共同责任。当代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再走西方国家那种掠夺自然、征服自然、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老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和美丽清洁世界的新现代化。它不仅追求国内的“天人和合”以建设美丽中国,而且主张各国积极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承担各自应尽的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倡导共同参与全球环境

26、治理。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和国际会议上积极倡导协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美丽地球家园,携手建设生态文明,为子孙后代共同开辟一条共建、共促、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新道路。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更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大本质特征之一,从内在结构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自身内在的五大基本特征。(一)高扬了红绿双重主题: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和谐”西方的现代化是因资本的逐利而繁荣,但这种现代化的繁荣,一方面以阶层之间

27、、地区之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35-438.46间、国际之间的不平衡、不公正,乃至两极分化和冲突为特征,本质上是以牺牲社会正义为代价;另一方面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冲突为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走的是主宰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道路,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大量污染、大量破坏自然界为向度的,严重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互利共生关系,本质上是以牺牲生态正义为代价,从而导致人类陷入了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老路,

28、高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双和谐”的红绿主题。1.弘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红色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三大基本矛盾,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强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这一“双解放运动”,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制度,消除两极分化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未来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传统的红色革命理论看来,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社会正义理论,凸显的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的红色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便是弘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正义的红色主题思想。在生

29、态哲学视野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关系领域,同样也表现在生态环境领域。尤其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性转嫁污染和世界性的生态扩张与掠夺、企业环境成本的大量外部化等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便是发生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典型的非正义现象。这些现象均属于生态非正义问题,其病症在自然,病根却在人类社会,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对大自然不尊重的态度与不合理、不道德的行为所致。因此,从当代绿色革命维度看,要全面实现“人与人和谐”这一社会正义的红色主题,必须坚持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首先意味着要维护和促进当代人之间公正的环

30、境权益。从当今时代人民的现实利益维度看,人人都拥有平等的环境权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归根结底是为了保障人民获得公平的环境权益,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实现社会的公正,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更高质量的和谐;其次意味着要维护和保障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人之间获得公平的环境权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事关未来世代的生存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利益,是实现和谐的代际关系以及未来世代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基本前提;再次意味着要维护和实现全球各国之间公平的环境权益。从人类利益的视角看,西方经典现代化道路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因资本主义追求的资本逻辑导致的,本质上是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

31、中国家在自然资源能源与环境权益等方面的不平等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解决全球资源环境危机的新道路,是化解国际环境冲突的新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正义的红色主题在生态领域的新扩展。2.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正义的绿色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一方面呼唤人与人的和解,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另一方面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解,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资本对自然的生态剥削和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占有与征服,而造成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的分裂,提出了人王建明,金一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 47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32、学版)2023年第3期类应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之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的著作中所阐述的生态自然观,一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人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利益服务。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实现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美好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通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主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的目标指向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它的发展理念就是绿色发展,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赢发展之路

3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超越人与自然相冲突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致力于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生态正义的绿色主题:一是要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生态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四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五是坚持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参与并引领美丽世界和美丽地球家园建设,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成果。综上所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的“双和解”与“双和谐”思想,

34、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和建设的红绿主题,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美丽地球建设提供了新图景。(二)演绎了生态辩证思维:“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走上了人征服自然自然报复人类的恶性循环道路,其深层原因是近现代以来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或还原论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结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一条新现代化道路,就在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坚持了“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观。交往实践观哲学范式由任平教授首先提出,该理论认为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交往实践危机,其全部问题的症结在于西方“主体-客体”两极关系模式。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一方面该两极模式把“人”理解为抽象的

35、、同质的单一主体性,自然环境这一客体仅仅面向的是单一的主体,因而单一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只看到“自然环境”,而看不到“自然”背后涉及的千丝万缕的多极相关主体的利益,从而遮蔽了他人与后代人的环境利益,最终必然走向随意占有和征服自然;另一方面,该两极模式导致偏狭的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中只有“主客关系”,没有“主体际关系”,从而必然造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者是把“自然”理解为主体,主张“人与自然”是“主体-主体”关系,从而走向另一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这种把人与自然关系仅仅理解为“主体-客体”的单一关系模式,正是西方征服自然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深刻的认识根源。

36、因此,消除生态危机必须走出“主体-客体”两极思维模式,走向“主体-客体-主体”的多极关联思维模式。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是多级主体性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交往关系,他者与我相互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48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该多极模式是双重关系模式,一方面是包含了“主体(人)-客体”关系,人面向或在自然之中;另一方面是包含了以自然为中介的“主体(人)-主体(他者)”关系,自然在多极主体利益的环抱之中,从而形成了人与人的利益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

37、相统一、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及美丽地球相统一的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强调的人与自然既是生命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生动地表达了“主体(人)-客体(自然)-主体(多极利益相关者)”的多极主体与自然交往的辩证思维。大自然是主体生存之根,它中介着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多重利益关系;个人、民族、国家和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必将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因此,遵循人与自然的交往实践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三)强调了红绿一体融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绿色现代化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归根结底在于坚持了中国产党的领

38、导,这是建党百年来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这条现代化新路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胜利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和社会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迈向现代化。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步走”战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红色道路始终是不断发展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亮出了“红”与“绿”一体发展的鲜明特色,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红色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底板地

39、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社会共同富裕与生态共同富裕、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一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加以追求,非常鲜明地体现了红绿一体化融合的新现代化特征。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态文明这一绿色主题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布局与各环节,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这一绿色路径全面通向社会主义五大文明,美丽中国跻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体系,美好生活与美好环境得到同向同步建设。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方位体现了红绿一体融合的重要特征。(四)明晰了绿色价值指向:人民至上与全面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

40、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领导力量和社会制度上,还体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立场指向上。资本的最终目的都是追逐实现利润的高增长,如同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指出的:“他的动机,也就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06-307.王建明,金一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 49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殖了。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走的是资源能源大量消耗之路、高碳排放之路、环境污染之路、生态毁坏之路,尽管政府和

41、社会投入了许多人财物加以生态环境治理,但是由于其制度的局限性,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而且还将这一危机逐渐扩散至世界各地,形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此,西方激进的生态哲学理论家们在反思批判西方现代化道路时,把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指向“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膨胀,提出了深生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主张在自然界面前人与自然的价值是绝对平等的,甚至认为相对于自然的价值,人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主张保护自然不能以有益于人类的价值尺度为根据,而应以生态价值或自然价值为利益尺度;而支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学者反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认为人类的利益是无法超越的,倡导人类一切以生态价

42、值为中心不具有现实性,等等。十八大以来,日臻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智慧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之争,确立了“人民至上”和“全面发展”的生态价值导向。首先,“人民至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持的价值立场。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地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不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导向,也不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而是人民价值导向。我们的绿色现代化是一切为了当代和未来人民的、民族的、人类的整体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利益。正如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与民族

43、未来;要站在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高度,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习近平强调指出,要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守护人类健康的高度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五)彰显了正义的全面性:致力于实现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的统一长期以来,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以人与人关系的分裂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为特征,呈现出社会的非正义与生态的非正义现象相并存的不和谐状态。西方现代化在

44、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谋求的是少数人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片面追求的是资本对自然的统治与征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满足少数人的利益,导致在工业化的文明进程中过度开发与无节制榨取大自然,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危机日趋严峻,最终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愈演愈烈。这种双重分裂特征和双重“非正义”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和谐”关系,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7-208.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J

45、.求是,2019(3):12-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55-365,435.50力于实现的是社会和生态的“双正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双和解”红绿思想的自觉遵循和最佳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双重扩张的本性:资本扩张与生态扩张的全球化;揭示了资本主义双重剥削的秘密:阶级剥削和生态剥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的这些“双重扩张”“双重剥削”“双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性所致,其导致的社会非正义与生态非正义自身难以消解。同时,共产党宣言 进一步从红色革命与绿色革命的视角,揭示了共产主义

46、社会的双重主题: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为了实现“双正义”的统一,马克思与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从根源上真正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平等,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和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统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红绿主题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社会正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红色主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必然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基本遵循,坚持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47、致力于促进自然财富向社会财富的价值转换,发展经济民生,消除物质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彰显社会正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生态正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绿色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追求的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顺应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现代化,是主张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民生与生态民生协同提升、社会的物质富裕与自然的生态富裕同步促进、人民的优美环境需要与自然的多样生态需要同步满足、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平衡需要同步协调、美丽中国与美丽地球建设共建共荣,从而把社会伦理关怀与环境伦理关怀统一起来,逐步全面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生态正义与社会正义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共产主

48、义。四、结语综上所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种生态哲学新范式,其内含的伙伴型生命共同体、生态利益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深刻意蕴,在自然观上是对西方征服论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生态自然观的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对我国以往“人定胜天”自然观的自我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的生态型新理念;在思维方式上是对西方主客二分与还原论思维的超越,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体-客体-主体”交往辩证法思维与有机整体论思维的内在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生态型新思维;在环境伦理上建构了公正平等的代内环境

49、伦理、代际环境伦理和种际生态伦理,从而超越了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王建明,王爱桂.红色经典的绿色视野 共产党宣言 中的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王建明,金一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 51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与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和合共生的新型环境伦理观。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式理论解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是以上述生态哲学新范式为基

50、本形态的生态实践哲学。这一现代化新路所内含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生态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生态观相结合,构建绿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富裕的生态民生,推进共建共享美丽世界与美丽地球可持续发展等五大实践性内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是现代化进程中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式实践性解答。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大本质特征之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不同于西方的生态现代化道路,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绿色现代化。其高扬马克思恩格斯“双和谐”主题,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演绎“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