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208678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镇江新区七年级语文教学案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手抄报,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中秋话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注音与字词 3、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放录音,整体感知 。 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自由朗读,感悟全诗 ,思考下列问题 a“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b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c“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4、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A: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C:你有没有不同的见解?请你说一说。 (三)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艾青,现代诗人,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人写了这首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与结构。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了解本诗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 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 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品味朗读,体会诗情。 1)根据分析,学习朗读这首诗。 2)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和重音。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4、自由朗读,驱遣想象。 (1)读过这首诗,你的头脑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看着圆圆的明月,你会想起什么? (3)为什么不能把月饼咽下? 5、 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字词与注音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等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 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将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文章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和联想 2、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赏析名句 七、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 八、归纳小结   九、作业布置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三)同步导学 板书 《水调歌头》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作业 一、预习作业 1. 查找资料,搜集作者相关信息及写作本诗词背景 a《十五夜望月》选自《   》,作者 ,  代诗人。 b《水调歌头》是 名,是宋代词人的一首 兼 的抒情之作。作 年 节,当时作者与其弟 已经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 c《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 , 代诗人,原名 。 2.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给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并解释 a中庭地白树栖鸦(     ):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二、课后训练: 1. 反复诵读,感知诗词内容填写相关词句 2、《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写中庭月色,用 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的名句 ,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诗中暗写诗人望月,点题的诗句是 。明点望月,推己及人,扩大望月范围的诗句是: 。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表现得蕴藉深沉。尾句中“ ”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 《水调歌中头》中 , , ,和 ,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把无形的 说成是有形的 。可见作者对亲朋团聚的渴盼。 3、《十五夜望月》描绘的情景是: 《水调歌头》描绘的情景是: 《我的思念是圆的》描绘的情景是: 4、阅读理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就文中的某一艺术特点自拟题目,并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作业答案 预习作业略 课后训练1-3略 阅读理解 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3.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6.略  7.婉约  李清照  柳永 第8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