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A安慰剂效应:是指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甚至可以影响生理效应。
B半同胞分析:半同胞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根据所研究疾病的患病情况,可分析疾病或遗传性状来自父方或母方。
B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各国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即属于被动监测。
B病死率:表达一定期期内,患某病的所有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B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单位集中,短时间内忽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对传染病来说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B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物质,具有某种待研究的特性或行为。
B比值比(OR):是暴露于某因素发生疾病的危险性是未暴露于某因素的危险性的多少倍。
B病例对照研究 指选择一组患研究疾病的病人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B保护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发病率之差占对照组发病率的比例。
C长期趋势:也称长期变异,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测,在这个长时间内观测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C抽样调查: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期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的记录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C策略: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面工作的方针,如基本原则、重要策略和组织结构等。
C措施:是实现预期目的所需要采用的具体行动方法、环节和计划。只有在对的的防止策略计划下,采用合理措施,才干达成预期的防止效果。
C初级卫生保健: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成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可以承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C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涉及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C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所有过程。
C传播概率:也称传染概率,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概率。
D单纯随即抽样:是最简朴、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从总体N个对象中,运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抽取n个,构成了一个样本。它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n/N)
D第二代监测:是指以血清学监测和行为学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以达成提高敏感性和监测效率的目的。
D多级抽样: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经常同时将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集中抽样方法结合综合使用。
D调查表:是收集科研所需资料的工具,是研究者根据设计的研究目的,将内容具体化到一系列问题形式的一种表格。
D队列: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性的一个特定的研究人群组。
F发病率:表达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F分层抽样: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性提成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在从每一层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该法抽样误差比较小。为观测和分析的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因素而导致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F发病密度:是指在队列研究中以观测人年为分母计算出的发病率。
F分析性研究:通常指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F方法学质量:研究设计和实行过程中避免或减小偏倚的限度。
G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G归因危险度比例(AR%):又称为病因分值(EF),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与暴露的部分占暴露人群所有发病或死亡的比例。
G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之差的绝对值。
G观测终点: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H患病率:指特定期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H混杂偏倚 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H霍桑效应:指正在进行的研究对被研究者的影响,人们由于成了研究中特别感爱好和受注意的目的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H混杂偏倚: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叫混杂或混杂偏倚,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
J精确度:即随机误差的限度,一般用可用限的宽度来表达。
J金标准: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方法。
J疾病的季节性: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J健康: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J健康促进:是指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其自身健康的过程,是通过发明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和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免于发病。
J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通过度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
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用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疾病监测是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
J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疫苗进行防止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成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J决策三要素:指现有研究最佳的证据、现有资源、实际医疗卫生条件,以及病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K开放实验: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粗情况,不设盲。
K可靠性: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用某些测量工具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限度。
L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情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L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L类实验:一个完全的流行病学实验必须有对照、随机抽样分组、干预措施、随访观测结局这四个基本特性,假如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性,这种实验就称为类实验。
L临床不一致性:指临床医生在工作中经常发生临床意见分歧即同一医生对同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者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人的检查结果不相符。
L灵敏度:指实际有病,按该筛检实验被对的地判为有病的比例。
L领先时间偏倚:是指筛检诊断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为因筛检延长的生存时间。
L流行病学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率(概率)升高的因素,即有该因素存在,其发病率高于无该因素时的发病率。
L漏斗图:指相对于样本量的效应值,是以研究的效应估计值作为横坐标,样本量作为纵坐标画出的散点图,漏斗图分析就是根据图形的不对称限度判断meta分析中偏倚有无的一种简朴方法。
M描述性研究:指运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时间及人群特性分组,把疾病或健康以及影响情况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的展现出来。
M meta分析:是一类记录方法,用来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所取得的研究结果。比较和综合的结论是否故意义,取决于这些研究是否满足特定的条件。
N内部真实性:是指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限度。
P匹配过头: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也许徒然丢失信息,增长工作难度,结果反而减少了研究效率。
P匹配 每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性(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
P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称为偏倚。
P普查:指在特定期点、特定范围内的所有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Q潜在减寿年数: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的盼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是指死亡所导致的寿命损失。
R人畜共患病:指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
R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限度。
R人群归因危险度比例(PAR%):是指全人群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中,归因与某种暴露引起的发病占总人群所有发病的比例。
S死亡率:表达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SMR(标化死亡比):是以全人口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测人群的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再求观测人群实际死亡人数与此预期死亡人数之比。
S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所有健康寿命年,涉及早死和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S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指病例来自某一拟定的社区人群,对照根据设计规定和条件在同一社区选择。
S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社区、工厂、学校等现场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称为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或称干预性研究。
S社区实验:是以社区人群整体作为干预单位的实验研究,常用于评价某种防止措施的效果。
S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均不了解实验分组情况,而是有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所有实验。
S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
S筛检实验:就是用于辨认健康人群中未被发现的某病患者或可疑患者,或高危个体的特殊办法。
S似然比:属于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某一筛检实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
S散发: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S生态学研究:是以人群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而进行暴露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即用代表人群组特性的量度来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S哨点监测: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哨兵医生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期定量的监测。
S双向策略: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防止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防止结合起来,两者互相补充,可以提高效率。前者称为全人群策略旨在减少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的暴露水平,它是通过健康促进实现的;后者称为高危政策旨在消除具有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的特殊暴露,它是通过健康保护实现的。
S伤害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因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和防制措施,并对措施效果作出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S伤害: 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性的能量互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导致的组织损伤和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称之为伤害。
S伤害发生率:指单位时间内(通常是年)伤害发生的人数与同期人口数之比是进行伤害研究与监测常用的指标。
T特异度:指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对的地判为无病的比例。
W危险因素:是指能引起某种特定结局(如疾病)发生,或使其发生的频率增长的因子。
W外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限度,外部真实性又称为普遍性。
X相对危险度(RR):是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即两组危险度之比。
X行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行为因素与行为相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改变行为因素促进和维护、防止疾病,同时进行措施效果评价。
X行为:是指人或动物为适应环境生存所作出反映或活动,它是脑功能或内在心理需要的外部表现。
X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涉及防止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X循证医学:是故意识地、明确的、审慎地运用现有最佳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
X循证临床实践:指基于证据进行个体病人的诊治。
X循证医学卫生决策:是遵循现有最佳的证据制定关于一组病人、一个医院、一个社区或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公共卫生措施和医疗卫生政策的学问。
X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设总体单位数为N,需要调查的样本数为n,则抽样比为n/N,抽样间隔为K=N/n。将每K个单位为一组,然后用随机方法拟定第一组的单位号,最后每隔K个单位抽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X现场实验:现场实验是在实地环境下进行、以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
X系统综述:是指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的二次研究。
X效度:是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时间的符合限度。
X信息偏倚:又称测量偏倚或观测偏倚,是来自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Y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实验阳性者患目的疾病的也许性。
Y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指病例和对照均选自医院。一方面病例选自医院病例,对照按照设计的规定,根据一定条件在病例来自的医院中选择,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Y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一探讨病因,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作用大小。
Y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及也许发生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Y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订防止或控制对策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方式、后果和防止控制方法。
Y因果关联:在拟定了暴露因素E与疾病D的时间先后关系后,排除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这些系统误差的干扰,得到的E和D的关联具有记录学意义,则可判断E与D也许存在因果关联。
Y遗传度: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限度称为遗传度。
Y遗传征询:遗传征询是应用医学遗传学与临床学的疾病原理与技术解答遗传病患者及其亲属或有关人员提出的有关疾病的病因、遗传方式、诊断、治疗、防止、预后等问题,估计患者亲属特别是子女中某病的再发风险,并对婚姻、生育及遗传监护予以指导。
Y依从性:指对象能服从实验设计安排并能密切配合到底的限度。
Z沾染:指对照组意外地接受了实验组的解决措施。
Z整群抽样:将总体提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测单位组成样本。
Z证据分级:是指将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质量有高到底进行排列。
Z对的指数: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达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
Z自然灾害:是指当自然因素超过特定条件下社会和人类的承受能力,产生了悲观作用,便称之为自然灾害。
Z积极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规定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积极监测。
Z真实性: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限度。
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y)^CDe2xU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测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zy_)
观测性研究重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p]n
实验性研究重要有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和整群随机实验; ]i,Mq
理论性研究重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 W2I1HEy
病因与病因推断 U8QR*"GmT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减少的因素有哪些? .v\\Tq&"| 答:升高的因素:①病程长;②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长;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诊断水平提高;⑦报告率提高。 )TmtS SS 减少的因素:①病死率高;②新病例减少;③健康者迁入;④病例迁出。 x?yD=Mq_
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有哪些?如何防止? 答:常见偏倚:①选择偏倚,涉及: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②信息偏倚,涉及:调核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倚。 @uleyB
防止措施:①抽取调核对象时,必须严格随机化原则;②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最佳一个不漏地接受调查;③选用不宜产生偏差的仪器、设备;④培训调查员,并进行监督复查工作。
什么是相对危险度?它的流行病学意义是什么?
答: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当它有记录学意义时。 Bd QQ9$@5
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 E4hq}
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 _3I3AG0e
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 C\J@fpH(t`
试述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答:1)选择偏倚:在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时,由于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与,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都会导致选择偏倚。 rdFs?hO
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因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由此导致了失访偏倚。 dPRtN@3
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查不纯熟,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妥,以及询问技术欠佳导致结果不真实等。 X3 <SP
4)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偏倚。 IM$ 'J
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
答: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相同点:①都是前瞻性研究;②都可以用来检查假设,但前者检查效力要高于后者;③研究过程中都要设立对照。不同点:①前者是实验性研究,后者是观测性研究;②前者研究中有干预措施,后者无;③前者研究对象的分组采用严格的随机分派原则,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随机抽样的,不能随机分组。
4、列出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答: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要点如下:①明的确验目的;②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人群,即研究对象;③选择实验现场;④估计样本含量;⑤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⑥设立可比对照;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盲法干预。
2、试述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偏倚的控制要点
答:限制:针对某一或某些也许的混杂因素,在研究设计时限制研究对象的人选条件,得到同质研究对象,可防止某些混杂偏倚。 7e{X$'
匹配:在为指示研究对象选择对照时,使其针对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与指示研究对象相同或接近,从而消除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实验和非实验研究中均可应用。 zo7XmUI3P
随机化:常用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概率分派到各解决组中,从而使潜在的混杂因素也在各组中均匀分派。 Y!1^@;)^
记录解决:在资料解决阶段,可通过一定的记录学技术,如分层、多因素分析等对混杂因素予以控制。 rjAkpAT
简述混杂因素的特性
答:混杂因素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M 8j(1&(:
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假如不找出或不避开,所得研究结果也许不是研究因素导致的; slvs oN@
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记录学联系; gLMea:
混杂因素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
如何对混杂偏倚进行测量? /#qs(! d
答:可将具有该因素时的研究因素与疾病的效应估计值(cRR、cOR)与排除该因素时的研究因素与疾病的效应估计值[aRR(f)、aOR(f)]进行比较。混杂偏倚=[cRR—aRR(f)]/aRR(f),若该值=0,则无混杂;若该值为正值,则为正混杂;若该值为负值,则为负混杂。混杂偏倚值的大小表达混杂的限度。 k BiBXRt
试述潜伏期的流行病意义及其应用
答:(1)潜伏期的长短可以影响疾病的流行特性。一般潜伏期较短的传染病流行常呈爆发型,如流行性感冒;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的流行连续较久.
(2)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此可追踪传染源并拟定传播途径。
(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拟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查期限。一般期限为常见的潜伏期增长1-2天。对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的留验或检疫时间需按最长潜伏期来拟定。
(4)根据潜伏期可拟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防止措施的效果。如实行某项防止措施以后,通过一个潜伏期后发病数下降,则认为也许与该防止措施有关。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答:疫源地的消灭必须具有下列三个条件: B$^7h! (1)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状态; V }>n (2)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 {^5?)/< (3)所有易感接触者,通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末出现新病例或未受感染。 t|V0x3X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e*C6uz9N 1)经空气传播; 2)经水传播; 3)经食物传播; 4)经接触传播; 5)经节肢动物传播; 6)经土壤传播; 7)医源性传播; 8)垂直传播。 Sw8kI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