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208302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县二O一O年农业综合开发 --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初步设计说明书 X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X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 二O一O年八月 目 录 1概述 1 1.1项目背景 1 1.2项目区概况 2 1.2.1项目区选址 2 1.2.2自然地理概况 3 1.2.3社会经济状况 5 1.2.4基础设施 8 1.2.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0 1.2.6工程地质 11 1.3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11 2建设内容及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12 2.1建设内容 12 2.1.1工程措施 12 2.1.2工程规模 12 2.2技术设计方案 14 2.2.1工程总体布置 14 2.2.2工程设计 14 3工程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25 3.1工程量 25 3.1.1水利措施工程量 25 3.1.2农业措施工程量 29 3.1.3合计工程量 29 3.2工程投资概算 33 3.2.1概算编制说明 33 3.2.2工程概算 36 3.3资金筹措 65 4、经济效益分析 65 4.1经济效益 65 4.2社会效益 66 4.3生态效益 66 4.4财务评价 67 4.5效益分析 69 5组织实施与运行维护 70 5.1施工条件 70 5.1.1交通 70 5.1.2设备、材料 70 5.1.3施工场地 70 5.1.4施工用水、电 70 5.2组织机构 71 5.3实施方案 71 5.4管护措施 72 5.4.1管理范围 72 5.4.2工程运行管理 73 6环境影响与评价 73 6.1环境现状分析 73 6.2对策及措施 74 6.3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75 7附图 1、X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位置图 2010NZKF—01 2、X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现状图 2010NZKF—02 3、X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总平面布置图 2010NZKF—03 4、X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结构图 一本 X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 1概述 1.1项目背景 X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是Y通往滇南重镇蒙自、开远、个旧的交通要道,县城距Y市143km,距Z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50km,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X县是云南省红塔集团的重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被列为“滇中农业现代化示范县”。改革开放以来,X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县情,抓改革、打基础,保稳定,促发展,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突破口,根据人多地少,自然条件优越,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高,农民种植技术相对较高的特点,坚持适当压缩粮食面积,主攻单产,扩大蔬菜面积,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方针,从政策、资金、科技、信息、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压缩到7.1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0.46万亩,总产5.52亿公斤,蔬菜种植品种达300多个,粮经比例达20:80,成为云南省种植规模大、产量高、外销多的蔬菜大县,而且在国内外也小有声誉。X县现有耕地面积22.78万亩,10.5万亩属中低产田,正常年粮食平均亩产在500kg以下。2.14万亩低凹冷浸田,粮食平均亩产不足400kg,如出现暴雨集中、杞麓湖水位上涨,农田被淹,产量更低,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 3.5万亩处于湖盆区中部,由于排灌设施不完善,沟、路、渠不配套或损毁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经常出现旱、涝灾害,粮食产量不稳、也不高,对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影响较大,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随着X县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项目区内的大量良田被占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仅为0.82亩,农业生产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矛盾日益加剧,人地矛盾突出。 针对上述原因,X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贯彻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有关精神,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要求,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X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并设立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实施项目材料的申报和项目实施工作。现根据省、市农开办的要求,对2010年土地治理项目按初步设计的深度进行了实地勘测、精心设计,预以上报。 1.2项目区概况 1.2.1项目区选址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项目库,结合X县“十一五”规划及“Z市X县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2009-2020年)”,项目区选在杞麓湖湖盆区(2010年度安排在--入湖口灌区,涉及A、C两个乡镇),该区具有气候条件优越、可耕地面积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科技水平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及群众积极性高等条件,符合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符合国家土地治理项目的要求。 1.2.2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X县地处云南省中南部,位于东经102°30′26″-102°52′53″,北纬23°55′11′-24°14′49″之间,全县国土总面积721km2,东西长37.97km,南北宽36.32km,呈海棠叶形。县人民政府所地在A镇距省会Y125km、距市政府所在地47km,东与华县交界,西连峨县及红塔区,南与州的两县接壤,北与毗邻。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为西部的螺峰山,海拔2441m,最低为曲江河谷的马脖子,海拔1350m,是以杞麓湖湖盆为主体,由湖盆、曲江河谷及二者之间的中山山原三种地貌组成。 X县杞麓湖湖盆区,面积354 km2,涉及W\M\KL\L共七个乡镇,45个村民委员会。2010年项目通过竞争立项,选择安排于--入湖口灌区进行,本项目区涉及A镇的黄龙、东村和C镇的云龙共三个村委会,本年度计划治理改造中低产田6900亩。 A镇位于X县境内东南部,地处东经102°42′-102°47′,北纬24°05′-24°07′,平均海拔1820m,镇政府所在地为X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省会Y125公里,距Z市红塔区47公里,东接C镇,南与里山乡交界,西与B镇连接,北邻杞麓湖。C镇位于X县东北部,杞麓湖的东南岸,东经102°48′,北纬24°08′,东接华宁县,南邻里山乡,西与A镇相连,北起杞麓湖。离县城4km。总面积96.77km2。项目区--入湖口灌区地处A镇和C镇交界,有通华、通建、通玉、通江公路通过,并与昆玉、玉元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二、气象 本年度规划项目区--入湖口灌区地处低纬高原,夏秋两季主要受孟加拉湾西南和北部湾东南两支暖湿气流控制,热湿多雨,冬春两季受来自北非、西亚及印巴半岛等干燥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控制,湿燥少雨,具有四季寒暑不分明,干湿季分界明显的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6.1℃,最热月均温19.9℃,最冷月均温9℃,全年有霜期27天,≥10℃的活动积温4929.7℃,太阳幅射量128.079千卡/cm2,年平均日照2225小时,日照百分率52%;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季风,最大风速27.0 m/s;雨量适中,多年平均降水量881mm,蒸发量(20cm蒸发器观测值)1773.5mm。气候条件优越,项目区内耕地土质为砂壤土,土壤呈微碱性,PH值7.4-8.1,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矿物质含量较高,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三、土壤 本年度规划项目区--入湖口灌区农耕土地土质多为砂壤土类,开发利用悠久,土壤肥沃、肥力较高,土层深厚,矿物质含量较高,PH值为7.4-8.1,属中性或微碱性,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但是,由于项目区内农田常年以种植蔬菜为主,使得土壤养分比例不协调,富氮磷缺钾,特别是化肥用量高,有机肥施用少,造成土壤板结,微生物降低,影响作物生长。 四、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有春旱、夏秋洪涝、冰雹及地震。春旱对经济作物生长及作物插种有一定影响,洪涝灾害及冰雹会造成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X县地处云南省“山”字型的前弧内缘曲江断裂带,地震灾害比较频繁,据历史资料记载,自1517年至1970年453年间七度以上震灾9次,如1970年发生的7.7级强烈地震,受灾死亡15621人,水库等水利工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2.3社会经济状况 X县交通便捷,与境外均有高等级公路相通,社会经济较发达,下辖65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33个村(居)民小组(其中居民小组27个),360个自然村。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回族、蒙古族、傣族、哈尼族、白族、壮族等18个民族。X县全县土地总面积为721km2(1081446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51.87km2(22.7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2亩。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人口276325人,其中农村总人口为239020人,全年财政总收入为33867万元,总支出为41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21元。 2008年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9.9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64亿元(占工农业总值的13.3%),工业总产值69.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7%)。全县农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为26:74,农村人口经济收入以烤烟、蔬菜、花卉、畜牧业为主,其中烤烟收入1.09亿元,蔬菜收入3.91亿元,花卉收入2717万元,畜牧业产值5.58亿元。农业基本上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次之,渔业、林业为辅的格局。县委、政府按照“农业富民,工业强县”的战略,在做好“三农”服务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行业整合、支柱产业培育,深化企业改革和改制,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有力地拉动了GDP增长。 2010年度项目区地处--入湖口,涉及A和C两个乡镇。 至2009年底A镇共辖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个村民委员会,35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0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871万人,农村现有劳动力2.3078万人,耕地面积1.5227万亩,人均耕地0.40亩。现价社会总产值24593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756万元;C镇共辖11个村民委员会,61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3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079万人,农村现有劳动力3.3465万人,耕地面积2.7667万亩,人均耕地0.56亩。现价社会总产值23.8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600万元。 2010年度项目区地处A镇和C镇交界的--入湖口,直接受益村组为A镇的黄龙村、东村和C镇的云龙村,共有耕地7492亩(人均耕地0.56亩),其中本项目区耕地6912亩。2009年蔬菜种植19056亩,产量4548.45万千克。项目区基本情况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单位:亩、万千克、人、万元、元) 项目 村委会 耕地面积 项目区耕地面积 蔬菜种植 现有人口 农业人口 农业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面积 总产 A镇黄龙村 2463 2433 6642 2019 4909 4719 2158 4483 A镇东村 2655 2455 6570 1848 4899 4735 3499 6017 C镇云龙村 2374 2024 5844 1636 4089 3958 2258 4289 合计 7492 6912 19056 5503 13897 13412 7915 4930 复种指数:1.66 2010年度项目区(--入湖口灌区)地处A镇和C镇交界,涉及黄龙、东村和云龙三个村委会,2009年末该区现有总人口13897人,其中农业人口13412人,共4321户,全区劳动力人数7358人,农民人均收入4930元。项目区主要社会经济情况详见表1-2。 表1-2 项目区主要社会经济情况表 乡 镇 行政村 (个) 总人口 (人) 农业户数 (户) 农业人口 (人) 农业劳动力(人) 耕地面积 (亩) 中低产田面积(亩) 农民人均收入(元) A 黄龙 4909 1497 4719 2394 2463 2433 4483 东村 4899 1569 4735 2361 2655 2455 6017 C 云龙 4089 1255 3958 2603 2374 2024 4289 合计 3 13897 4321 13412 7358 7492 6912 4930 1.2.4基础设施 项目区地处湖盆区南部,通建公路北边,是Y通往滇南重镇蒙自、开远、个旧、建水的交通要道,与境外均有高等级公路相通,交通便捷。项目区各村民小组均有10kw线路相通,交通、道路、电力基础设施较好。 项目区内有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适合各类经济作物的生长,是X县蔬菜主要种植区,而且农民科技意识强,积极性高,具有较好的种植基础,极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 项目区内近年来虽已建设了一些水利、道路基础设施工程,但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但水利设施依然滞后,雨涝、晴旱现象较为严重。项目区田间生产道路虽配套,但机耕路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机械化耕作程度低,农用物资及农产品运输困难,农业生产劳动效率不高。其次、沟渠损毁严重,大部分仍为土渠,农田灌排保证率低;分布不均匀,沟路狭小,淤积、渗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6左右,提水灌溉用水费用高,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项目区水利基础设施情况详见灌溉工程现状表(表1-3)及排涝工程现状表(表1-4)。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先进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对其实施改造,进行土地治理。 表1-3 项目区灌溉工程现状表 序号 单元名称 灌溉 面积 (亩) 可供 水量 (万m3) 灌溉 泵站 (kw/座) 水库坝塘总库容(万m3) 引水量(万m3) 灌溉渠系工程 输水渠道(km) 配水渠道(km) 长度 已衬砌 长度 已衬砌 1 --入湖口灌区 7150 410 68/4 123 120 30.3 10.2 15.5 5.8 2 合计 7150 410 68/4 123 120 30.3 10.2 15.5 5.8 说明:1、单元划分以灌区为单元; 2、可供水量是指抗旱时水利工程分配给灌区的水量,利用河流及长流水源的可按选用灌区泵站在抗旱时能提供的水量; 3、引水量指抗旱期间可供的引水量。 表1-4 项目区排涝工程现状表 序号 单元名称 汇水 面积(km2) 现有排 水流量(m3/s) 排水达到的标准(年) 排涝泵站(m3/s/kw/台) 排水渠系 (km) 冷浸田 面 积 (亩) 1 --入湖口灌区 31.5 2.2 10 3/348/12 30.5 3300 2 合计 31.5 2.2 10 3/348/12 30.5 3300 说明: 1、汇水面积指暴雨流经汇入项目区的集水面积(包括自身和客水面积); 2、现有排水流量指项目区现有排水工程能排出的水量; 3、排水达到的标准指项目区现有达到的排涝标准。 表1-5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现状基本情况表 乡镇(个) 行政村(个) 总人口(万人) 农业 人口(万人) 农业劳动 力(万人) 土地总面 积(万亩) 耕 地 面 积(万亩) 水 田 面 积(万亩) 粮 食 总 产(万公斤) 人均纯收入(元) 2 3 1.3897 1.3412 0.7358 1.5 0.74 0.34 41.14 4930 中低产田改造(万亩) 园地(万亩) 林地( 万亩) 水产 养殖(亩) 机耕路(公里) 科技服务体系(个) 水资源总量(万m3/年) 现状工程可供水量(万m3/年) 0.69 50 15.5 2 700 600 骨干水利工 程完好率(%) 田间工程配套率(%) 灌溉保证率(%) 渠系水利用系数(%)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除 涝 面 积(万亩) 防 洪 保 证(%) 森林覆盖 率(%) 50 35 75 60 0.47 0.53 80 25 1.2.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本项目“十五”可行性研究阶段已作过详尽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灌溉用水主要从杞麓湖提灌,部份由小蓄水塘引灌。经来用水计算分析,项目区丰水年(P=25%)余水3750万m3,平水年(P=50%)余水740万m3,枯水年(P=75%)不足1945万m3。供水量不足已成为制约项目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科学、合理地用水,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X县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1.2.6工程地质 X县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地带,湖盆区为一直向突出的新月形断坳盆地,其延伸方向与山字型构造前弧一致,区内第四系湖积发育,据物探资料厚度为290m,底部基岩为中生界、古生界和震旦系地层。构造复杂,近期仍在不断上升。 1.3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X县--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支持下,保护农业和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项目区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质量下降,产出率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效益低。项目的实施,将明显减小旱、涝灾害危害,把项目区建设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农艺、生物措施的结合,将使项目区依靠科技创新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现项目区蔬菜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设内容及工程技术设计方案 2.1建设内容 2.1.1工程措施 农业增收是农民的核心问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全面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项目区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010年度项目(--入湖口灌区)计划改造中低产田6900亩,具体措施为:配套农田水利、田间道路设施,改善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对原有工程加强管理,维修、充分挖掘其潜力,发挥其效益,并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工程、农艺和科技措施相结合,土地治理与水土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把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 2.1.2工程规模 X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6900亩,修筑机耕路9条长4373m;支砌排灌沟渠36条长18173m,;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科技措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水利措施 2010年--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水利工程措施主要是排灌沟渠的衬砌,分布在通建公路以北、杞麓湖以南的--入湖口灌区,涉及A镇黄龙、东村和C镇云龙三个村委会。详见下表。 表2-1 2010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水利措施表 乡镇 村委会 灌溉沟 排涝沟 闸(道) 支撑梁(道) 抽水站(座) 沟渠编号 A 黄龙村 2 14 49 855 DXH-18~DXH-33 东村 2 1 6 0 DXH-34~DXH-36 C 云龙村 2 15 34 79 DXH-01~DXH-17 合计 6 30 89 934 二、农业措施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灌区内农业措施主要为配套建设田间机耕路,本年度规划建设机耕路9条,路面宽5m,总长4373m。详见下表: 表2-2 2010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业措施表 乡镇 村委会 路面规格 路宽(m) 数量(条) 长度(m3) 编号 备注 A 黄龙村 风化料 5 8 4118 DXH-19~DXHDXH-21,DXH23~DXH26,DXH-29 东村 风化料 5 0 0 C 云龙村 风化料 5 1 255 DXH-04 合计   9 4373   三、科技措施 --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除采取水利措施及农业措施外,还将从科技措施方面入手,促进项目区内中低产田早日向高稳产农田转变。采取的主工科技措施为在项目区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同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植保措施及平衡施肥技术。辐射、引导、带动全县蔬菜种植向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 2.2技术设计方案 2.2.1工程总体布置 X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入湖口灌区计划改造中低产田6900亩,修筑5m宽机耕路9条、长4373m,支砌排灌沟渠36条、长18173m。详见X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入湖口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平面总布置图。 2.2.2工程设计 2.2.2.1水利措施 一、灌溉沟渠设计 (一)灌水模数及灌溉用水量平衡分析 ①灌水模数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建设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取75%,根据项目区农作物种植比例(详见表2-3)及灌水定额,经计算并对灌水模数图进行修正,求得灌水模数q净为0.39m3/s.万亩。 表2-3 项目区农作物种植比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项目 水稻 玉米 烤烟 蔬菜(全年) 薯杂(其它) 花卉(全年) 小麦 豆类 油料 种植面积(亩) 0 768 370 9631 0 218 422 0 91 种植比例(%) 0.00 11.11 5.35 139.34 0.00 3.15 6.11 0.00 1.32 注:复种指数1.66 ②灌溉用水量 对X气象站1959—2004年共46年降雨观测资料进行频率计算分析,选用1980年作为P=75%的典型年,经过对各种作物的需水量分析计算,求得各作物P=75%的灌溉定额(见表2-4)。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结合项目区内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设计保证率取75%,规划面积7492亩,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取0.8,田间水利用系数除水稻采用0.95外,其余作物的田间水利用系数均取为0.90。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因此水稻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6,其余农作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2。根据灌溉定额、灌溉面积求出灌区净灌溉用水量,便可求出灌区毛灌溉用水量,计算过程详见表2-4。 表2-4 --入湖口灌区灌溉用水量计算表 单位:万m3 项 目 灌溉面积(亩) 灌溉定额(m3/亩) 净灌溉用水量 毛灌溉用水量 水稻 0 490 0 0 玉米 768 150 17 23 烤烟 370 120 6 9 蔬菜(全年) 9631 325 453 629 薯杂(其它) 0 90 0 0 花卉(全年) 218 360 11 16 小麦 422 210 13 18 豆类 0 190 0 0 油料 91 220 3 4 合 计 11500 503 699 ③灌溉用水量平衡分析 由灌溉工程现状表(表1-3)可知,项目区现状可供水量为600万m3,而项目区全年净灌溉用水量503万m3,毛灌溉用水量699万m3,可供水量大于净灌溉用水量,能够满足项目区农业灌溉需求。 (二) 灌溉沟渠流量设计 根据以上计算的灌溉模数及沟渠的灌溉面积便可求出各沟渠的设计流量,并按35%的加百分比计算加大流量,η水取0.80,各沟渠流量见表2-5。 表2-5 灌溉沟渠设计流量表 单位:m3/s 乡镇 沟渠名称 编号 长度(m) 灌溉面积(亩) 设计流量 受益面积(亩) 9亩) C 云龙八组五圣殿沟 DXH-01 210 3398 0.17 115 云龙二组--埂东边沟 DXH-16 720 2403 0.12 410 A 黄龙五组窑沟西沟 DXH-18 1000 2403 0.12 431 黄龙大横沟 DXH-28 900 2943 0.14 528 东村五组排灌沟1# DXH-35 290 1634 0.08 611 东村五组排灌沟2# DXH-36 250 2583 0.13 827 合计 6条 3370 15364 0.76 2922 (三)灌溉沟渠纵横断面设计 根据渠线所经过地区的土质、地形、河源含沙量及渠道流量确定渠道纵断面,由选定的纵断面及以上计算的沟渠设计流量。经计算,并结合项目区地处县城东北边,所规划沟渠除承担农田灌溉外还兼具部分城市、村庄排水功能的实际情况及当地群众要求,选定沟渠设计横断面,同时在沟渠之中适当位置处设置钢板闸共12道。详见表2-6。 表2-6      灌溉沟渠设计成果表     乡镇 沟渠名称 编号 长度 流量(m3/s) 底坡 (‰) 断面 (b×h) 钢板闸 (道) 机耕、农作桥(座) C 云龙八组五圣殿沟 DXH-01 210 0.17 2 0.5x.8 2 云龙二组--埂东边沟 DXH-16 720 0.12 1 0.5x.8 2 A 黄龙五组窑沟西沟 DXH-18 1000 0.12 1 0.5x.8 2 黄龙大横沟 DXH-28 900 0.14 15 0.5x.8 2 东村五组排灌沟1# DXH-35 290 0.08 1 0.5x.8 2 东村五组排灌沟2# DXH-36 250 0.13 25 0.5x.8 2 合 计 6 3370 0.36 12 二、排涝工程规划 (一)排水设计标准和排水模数 按照《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及《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建设标准》,排涝设计标准中的暴雨重现期定为十年,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采用3日暴雨在2日排完,采用平均排除法(24h)计算得综合排涝模数q为0.55m3/s.km2。 (二)排涝沟渠流量设计 根据以上计算的排涝模数及沟渠的排涝面积便可求出各沟渠的设计流量,各沟渠排涝流量见表2-5。 表2-7 排涝沟渠设计流量表 单位:m3/s 沟渠名称 渠道编号 长度(m) 设计流量 控制面积(亩) 实排面积(亩) 备注 云龙八组五圣殿后沟 DXH-02 200 0.22 610 110 云龙六组罗家湾1#沟 DXH-03 200 0.22 610 118 云龙六组罗家湾2#沟 DXH-04 255 0.19 528 131 云龙六组罗家湾3#沟 DXH-05 150 0.19 528 108 云龙六组罗家湾4#沟 DXH-06 160 0.19 528 104 云龙六组罗家湾5#沟 DXH-07 160 0.19 528 104 云龙五组小白鱼1#沟 DXH-08 230 0.19 528 119 云龙五组小白鱼2#沟 DXH-09 200 0.16 431 105 云龙五组小白鱼3#沟 DXH-10 240 0.16 431 107 云龙五组蔡家沟2#沟 DXH-11 242 0.19 528 121 云龙五、八组小桥沟 DXH-12 300 0.32 881 117 云龙八组红泥埂中沟1#沟 DXH-13 140 0.22 610 98 云龙八组红泥埂中沟2#沟 DXH-14 160 0.22 610 103 云龙八组红泥埂横沟 DXH-15 300 0.34 940 115 兼防洪,超高0.4m 云龙四组海埂沟 DXH-17 510 1.44 3921 173 黄龙五组老嘴子沟路2# DXH-19 760 0.22 610 122 防洪大沟,超高0.6m 续表2-7 排涝沟渠设计流量表 单位:m3/s 沟渠名称 渠道编号 长度(m) 设计流量 控制面积(亩) 实排面积(亩) 备注 黄龙五组老嘴子沟路1# DXH-20 740 0.16 431 97 黄龙四、五组沟路 DXH-21 1444 0.19 528 179 黄龙二组排灌沟 DXH-22 370 0.22 610 128 黄龙一组沟路 DXH-23 740 0.22 610 117 黄龙一、四组沟路 DXH-24 2192 0.22 610 235 黄龙一组新横路下沟路2# DXH-25 740 0.16 431 113 黄龙一组新横路下沟路1# DXH-26 740 0.22 610 125 黄龙一、三组海田沟 DXH-27 360 0.88 2411 187 防洪大沟,超高0.6m 黄龙二组横路下沟路 DXH-29 880 0.19 528 141 黄龙一组小湾西沟 DXH-30 480 0.16 431 172 黄龙一组大湾心沟 DXH-31 350 0.22 610 164 黄龙二组横路上沟1# DXH-32 420 0.22 610 129 黄龙二组横路上沟2# DXH-33 420 0.22 610 140 东村八组港口排灌沟 DXH-34 720 0.21 561 190 合计 30条 14803 8.15 22413 3978 (三)排涝沟渠纵横断面设计 根据渠线所经过地区的土质、地形、渠道流量确定渠道纵断面,由选定的纵断面及以上计算的沟渠设计流量。经计算,并结合项目区地处县城北边,所规划沟渠除承担农田排涝外还兼具部分防洪功能的实际情况及当地群众要求,选定沟渠设计横断面,同时在沟渠之中适当位置处设置钢板闸77道。详见表2-6。 表2-8 排涝沟渠设计成果表    单位:m 沟渠名称 编号 长度(m) 流量(m3/s) 底坡 (‰) 断面 (b×h) 钢板闸 (道) 机耕、农作桥(座) 备注 云龙八组五圣殿后沟 DXH-02 200 0.22 2 0.5x0.8 2 云龙六组罗家湾1#沟 DXH-03 200 0.22 2 0.5x0.8 2 云龙六组罗家湾2#沟 DXH-04 255 0.19 1.5 0.5x0.8 2 云龙六组罗家湾3#沟 DXH-05 150 0.19 1.5 0.5x0.8 2 云龙六组罗家湾4#沟 DXH-06 160 0.19 1.5 0.5x0.8 2 云龙六组罗家湾5#沟 DXH-07 160 0.19 1.5 0.5x0.8 2 云龙五组小白鱼1#沟 DXH-08 230 0.19 1.5 0.5x0.8 2 云龙五组小白鱼2#沟 DXH-09 200 0.16 1 0.5x0.8 2 云龙五组小白鱼3#沟 DXH-10 240 0.16 1 0.5x0.8 2 云龙五组蔡家沟2#沟 DXH-11 242 0.19 1.5 0.5x0.8 2 云龙五、八组小桥沟 DXH-12 300 0.32 2 0.5x1.0 2 云龙八组红泥埂中沟1#沟 DXH-13 140 0.22 2 0.5x0.8 2 云龙八组红泥埂中沟2#沟 DXH-14 160 0.22 2 0.5x0.8 2 云龙八组红泥埂横沟 DXH-15 300 0.34 1 0.8x1.0 2 兼防洪,超高0.4m 云龙四组海埂沟 DXH-17 510 1.44 2 1.2x1.5 2 防洪大沟,超高0.6m 黄龙五组老嘴子沟路2# DXH-19 760 0.22 2 0.5x0.8 4 黄龙五组老嘴子沟路1# DXH-20 740 0.16 1 0.5x0.8 4 黄龙四、五组沟路 DXH-21 1444 0.19 1.5 0.5x0.8 4 黄龙二组排灌沟 DXH-22 370 0.22 2 0.5x0.8 2 黄龙一组沟路 DXH-23 740 0.22 2 0.5x0.8 4 黄龙一、四组沟路 DXH-24 2192 0.22 2 0.5x0.8 5 黄龙一组新横路下沟路2# DXH-25 740 0.16 1 0.5x0.8 4 黄龙一组新横路下沟路1# DXH-26 740 0.22 2 0.5x0.8 4 黄龙一、三组海田沟 DXH-27 360 0.88 2 1.5x1.1 2 防洪大沟,超高0.6m 续表2-8 排涝沟渠设计成果表    单位:m 沟渠名称 编号 长度(m) 流量(m3/s) 底坡 (‰) 断面 (b×h) 钢板闸 (道) 机耕、农作桥(座) 备注 黄龙二组横路下沟路 DXH-29 880 0.19 1.5 0.5x0.8 4 黄龙一组小湾西沟 DXH-30 480 0.16 1 0.5x0.8 2 黄龙一组大湾心沟 DXH-31 350 0.22 2 0.5x0.8 2 黄龙二组横路上沟1# DXH-32 420 0.22 2 0.5x0.8 2 黄龙二组横路上沟2# DXH-33 420 0.22 2 0.5x0.8 2 东村八组港口排灌沟 DXH-34 720 0.21 2 0.6x0.8 2 合计 30条 14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