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打电话》教学预案2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打电话”(综合应用)的探究,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
师:3月是我们学生的什么主题月?
生:学雷锋月。
师:小明在上学路上看到卡车上掉下几十个小纸箱,司机一个人在搬着,他赶紧上去帮忙,小明因此迟到了。如果正好我们全班同学看到了,你们会怎么办?
生:也去帮忙呀。
师:你们不怕迟到吗?
生:人多了,所用时间会很短,不会迟到的。
[课前谈话让学看到参与的人越多,所用时间会越少。很好地发散教学的难点。]
一、开门见山,揭题置疑
1、揭题:
同学们都会打电话吧?
打电话里面也藏着不少的数学问题,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问题。(板书:打电话与数学)
2、示例: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样打电话呢?
[情境的创设归根结底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由于本课的探究活动本身就是建立在生活情境之中的,并且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所以没有必要创设更多的情境,在导入上也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开门见山”地提出数学问题,能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另外,将板书的课题定为“打电话与数学”,兼顾了情境载体与学习主题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是有关数学的,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目标区别开来。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打电话中还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引导探究,感悟方法
单独思考,个人展示。
可能的课堂生成。
(1)一个一个地通知,一共需要15分钟;
(2)分组通知。
²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案。
² 让学生利用白板和磁块摆出方案。
可能出现的方案:逐个通知用了15分钟;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5人,通知完15人至少需要7分钟;如果平均分成5组,每组3人,则需要7分钟;如果按(4,4,4,3)分成4组,需要6分钟;如果按6,5,4分成3组。需要6分钟……
² 交流:
通过汇报、比较得出分组的方案用时越少,但不是分组越多用时越少。
(3)让学生分成5个组的同学说出他是如何打电话的。
如果学生回答:先由老师打给5个组长,用了5分钟,5个组长又分别打给2个队员,又用了2分钟,一共用了7分钟。
师:为什么前5分钟只通了5个人,而后2分钟却通知了10个人呢?
生:因为后2分钟是5个人同时在打电话。
师:看来同时打电话的人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少。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亲身感受。顺应学生探究的步伐逐步从学生说不清发展到画图,从图中看不出所用时间发展到用各种方法标明所用时间,使得所画的图能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后面的学习“最快”方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选定最优
猜想:还有更快的方法呢?
探究: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设计方案画出来,最后计算一下时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所需要的时间最少。
交流:
(1) 先让交流合作方法。
组中每位同学各设计一种,再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讨论出最优方案,再画出设计图。
(2) 汇报小组设计出的方案。(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论)
(3) 学生表演实际打电话的情境。
如果出现了最优方案。可通过表演检验是否最优。
如果没有出现最优方案,通过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最优的打电话方案。
活动设计:
16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当老师,其他人是需要通知的队员。)
班上其他同学喊时间(按分钟喊1234)
第一分钟:老师拉上一位同学站在第二排
第二分钟:老师和同学拉上两位同学站在第三排。(如果同学站着不动,老师要引导其他同学提醒他。并提问:现在接到通知的有几人?知道通知的共有多少人?其他同学填表。表格如下表)
第三分钟:先让学生猜猜会通知到多少人?为什么?接着拉上4位同学站在第四排。老师板书:接到通知的同学都继续要通知其他同学。)
第四分钟:同第三分钟
师:大家看到共用了多少分钟?
板书:每分钟接到通知的同学都继续要通知其他同学,所用的时间就最少。
[给予学生更充分空间和时间。以猜想“点燃”学生的创造力与策划力。关注学生差异,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人都能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在评价上,既引导学生关注方案本身的设计,还点拨学生挖掘不同方案间的内在差异,不同比较,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运筹”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突出了学生“做数学”的课堂主旋律。]
四、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人数太多时,画图难,引出列表法。
(1)如果老师要通知50位同学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
学生画图,可是人数太多很难画清。
讨论得出列表法。
(2)学生填表
第几分钟
l
2
3
4
5
6
…
接到通知的总人数
1
3
7
15
31
63
…
知道演出通知的总人数
2
4
8
16
32
64
…
(2)交流列表法的优缺点。
2、归纳出“倍增”规律。
如果人数更多,列表的方法也很难解决问题呀,大家能不能归纳出更好的规律呢?
分组讨论并汇报
(1) 每增加1分钟,通知到的人数就扩大2倍。
(2)小组交流发现的规律。
(3)各小组汇报交流。
(4)小结: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人数的2倍,即知道消息的人数是成倍增加的。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比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少1人。
(5)(师生)用算式表示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和时间的关系(填空)。
第1分钟(2)人;第2分钟(2×2)人;第3分钟(2×2×2)人……
(板书第1分钟(2)人;第2分钟(2×2)人;第3分钟(2×2×2)人……
倍增规律)
3、应用:运用规律,快速抢答:
(1)如果一个合唱团有8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能通知每个人?
(2)10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从设计图到列表再到倍增规律层层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了方向,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并不要求写出像2n-1这样高度概括的式子,只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规律,一步一步地完善认识,既调动了不同能力的学生资源,又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回归生活 应用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发现了“打电话”中“倍增”的规律,这个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价值呢?
1、刘明是一个推销员。有一天,老板要求刘明在10分钟内打电话通知国内120个代理商向公司总部汇报营销情况。按每个电话1分钟计算,传统打电话的方式要用120分钟,可刘明只用7分钟内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2、小东是一个业务员。有一天,他帮老板谈成了一批业务,让公司赚了200万元,老板很高兴,要拿出2万元奖励小东。小东说:“不要,您只要从现在起第一个月给我100元的奖金,第二个月2000元,第三个月4000元,如此递增下去,连续奖我10个月就行。”老板一听,高兴极了,就答应了。你们知道第10个月要奖励多少元吗?
体验交流。通过对刚才两道题的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六、交流收获 总结学法。
1、交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体验?
2、总结:生活中许多看似很复杂、很费时间的事情,利用数学知识去合理地安排,不仅会使事情进行得有条不紊,更重要的是,能够节省出宝贵的时间。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学习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计划、讲效率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