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球化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与联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0719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与联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球化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与联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球化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与联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49时代论坛全球化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与联系近年来,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随着人们的不断反思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随着全球化不断加剧,公民的概念不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覆盖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土公民;同时环境问题的范围趋于全球化,其生态影响范围逐渐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危机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平衡被打破。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与日渐恶劣的环境问题,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生态文明建设则应着重强调人与自然

2、的和谐关系,既要注重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提倡可持续性发展,也要保留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性。维系“人与自然”平衡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人自觉自律,更需要社会公民教育与道德规范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将德性教育回归到“人与自然”关系视角,将公民德性问题回归社会发展的视野中,将公民教育融入公共治理问题中。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强调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的追求和向往。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维护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系统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颜璟(华东师范大学马

3、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近来年人们愈发重视的社会议题。构建生态文明环境,解决社会污染问题,应回到“人”的源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入研究公民身份与环境责任和权利之间的联系,共同推行生态教育与公民教育。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公民教育密不可分。本文的研究主旨是从全球化视阈下厘清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与联系,将公民德性问题回归社会发展的视野中。关键词:全球化;公民教育;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的切身利益,实现这一目标

4、首先需要人对于自然生态树立正确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其二,人对于科学社会建设和发展平衡性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生态问题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民族之间的区域性问题,相反的是形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恶化。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人们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2各国之间都应建立起科学的生态建设观念,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关系,从而合理地进行改革。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并未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重视,这是由于资本国家的经济逻辑

5、和历史背景使然。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习惯将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仅仅舒缓了国家内部的环境污染与危机,却使得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面临逐渐恶化的环境危机。“因为环境质量与物质贫困或富裕相关,西方资本主义就逐渐地通过攫取第三世界的财富而维持和改善绿色,毁坏树木与土壤的有毒废弃物倾倒地而实现。”3将自身环境问题“嫁祸”与他国的生态建设理念是不可取的,这也更加强调了人对于科学建设与发展平衡观念的重要性。其三,人对于自身德性与社会伦理的需求。社会公民250 时代论坛 是一切社会公共建设的主体,因此同样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社会公民的自觉意识、道德水平与权利责任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

6、要的影响和制约。近年来,环境伦理学进入伦理学研究视野中。相较于传统伦理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环境伦理学旨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提高公民环境伦理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危机,我们必须反思当代世界公民的公共伦理缺失与生态文明观念扭曲。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层面需要回应“人应该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教育公民形成对自然权利的认可,从对自然权利的认可自觉转换为对自然的敬重与道德关怀。换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提升了全体公民的公共精神,重视自然价值与公共生态建设。培养具有自然道德关怀与公共生态保护意识的现代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

7、内涵和最终目标。卢丽华认为“公民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是判断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与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5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社会秩序及其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公民需要拥有诚信与道德素养。在公民诚信与道德缺位的情况下,法律难以维系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更没有植根的土壤与条件。因此,想要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行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重建,离不开有效的公民教育,应当要培养具有责任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深入研究推进公民教育。全球化视阈下的世界公民教育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世界公民”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关键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8、,由经济全球化带动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紧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各国联系紧密的过程中凸显了许多世界性的公共问题,而环境污染的生态危机反应的正是全球化经济发展下的不良后果及影响。在全球化时代,面临世界性的生态污染问题,需要各国以具有整体性、合作性的“世界公民”为培养对象,形成超越地区国家界限,重视人类发展问题的新思想。“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美国学者詹姆斯班克斯提出,作为全球共同体的公民,受教育者需要通过各种民主程序促进社会公正,积极参与到其文化共同体、国家、地区以及全世界的事务中去。6本文认为,以解决世界性公共

9、问题为目标,应当培养具有变革思维的世界公民。他们应主张:既认同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认同全球化造成的消极后果,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性公共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世界公民”教育的目的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世界公民教育在全球化时代下有着其独特的现实意义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由公民转变为世界公民时,世界公民身份的特征也就随之凸显出来。本文认为“世界公民”教育的目标主要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培养具有责任感与全球视野的理性世界公民。在人类道德共同体中,人类享受社会赋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了对应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从个人层面来看,责任感是面向家人、朋友与身边的人;从社会层面来看,责任感面向的则是社会

10、中处于劣势的人,而站在世界公民角度,责任感应当延伸至对与人类与社会福祉乃至全球福祉的关心与行动中。世界公民的责任感将责任范围从亲属关系扩展至人类群体,将人类的未来发展路径作为自身的未来路径予以考虑,与世界各地的公民一起共享地球资源,维护地球的可持续性发展。考察人类发展路径意味世界公民具有关注全球治理问题的能力,关心大气污染、土壤盐碱化、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各地区环保举措实施不均衡等问题冲突,并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有强烈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民沟通、合作、协商的欲望,以寻求不同利益、长远利益、急迫利益的均衡与妥协。其二、推行世界性知识普及与世界问题的教育。世界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责任感与

11、全球视野的理性世界公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公民需要得到世界性知识与世界问题的教育。世界性知识是一整套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让公民了解世界现象的复杂性,从而进行认识与改造。以生态方面为例,世界地理教育与生态教育尤为关键,普及全球温室效应、土壤盐碱化等关联性的影响,将国家生态污染并入世界生态污染的范畴中,深刻体会全球各地区个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世界公民要认识到存在于世界关联性背后的责任与共同问题,环境保护教育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学者发现各国的环境问题及对应法律内容变得相似与趋同化,全球环境法应运而生。全球环境法是在人们通过对全球化的审视而改变观察视角后所发现的一种法律发展

12、趋势。7全球环境法的特征与目的也彰显了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全球环境法作为世界主义视角下的产物,是达成人类对于共同解决全球环境污染的共识。全球国家法作为跨国层面的法律,打破了国家内部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面向对象是由独立公民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全球环境法 251时代论坛是面向全人类的“共同法”,而环境保护教育应包含建立在全球环境法上的普法教育。全球环境法的提出是为了提供全球环境问题的新视角并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的法律体系。环境保护教育使人们得以认识法律、遵守法律并能动地实现法律背后的目的与意义。生态文明教育与世界公民教育是相互依存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在世界公民教育与生态教育的基础上,是因为

13、只有让公民了解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背景,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当地发生的事情往往与世界另一端息息相关,以便进行环境决策。世界公民教育依赖于生态教育学的实行,是因为全球多样化的社会危机和环境危机有着内在联系。通过教授生态教育学,从而帮助公民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实现世界公民教育的推行。在世界公民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批判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误生态观,建设起以全体人类为共同体的生态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首要的任务是驳斥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错误生态观念,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发展与资本剥削为根本目的,坚定一切以人的利益为中心,将自

14、然视作供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商品。在这种错误认识下,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实现经济发展,自然牺牲了其他利益,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平衡不和谐的关系。历史与人类实践证明,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不能解决生态危机,只有主张:尊重自然与人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才能实现共生互利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以全体人类为共同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本质上就是要对公民宣传和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从而自觉地、能动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界定全球公民个人与社会的权利义务,建设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体系。注重生态文明教育与世界公民教育都旨在培养能够充分参与改善社会的个人。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世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边界。世

15、界公民生态教育涉及社会环境权利和责任交叉的公民领域,全球化通过建立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公民框架,重构了我们认为的同胞范围。就像人们拥有多重身份一样,随着世界相互联系更加紧密,无国界化特征愈发显著,人们也有不同的公民权领域需要应对。因此公民身份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被定义为包含了全球和民族国家公民身份之间不同程度的公民联系。这种融合是社会环境福祉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了全球公民身份,社会之间的公民责任就超越了传统的公民责任范围,延伸到地方、全球和以人与自然为中心的范围,他们肩负起了解决维护后代环境问题的责任。因此讨论个人领域和公民领域的边界和区别非常重要,必须明确界定全球公民个人与社会的

16、权利义务,才使得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土壤。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公民生态教育在不同层面的普及和传播。通过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生态文明教育,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效生态教育体系。重视家庭对于孩童的启蒙教育,将“共同体”“绿色世界”“生态文明”等概念植根心中,从小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态建设自觉性,承担起共同治理世界环境问题的使命责任。从社会层面的教学来说,系统的环境教学包括课程、评估、资源和教学实践,对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在所有学段和所有学科的环境教学中都必须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要将生态文明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融入所有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不仅

17、要转变教学内容,而且要转变教学方式。应调整课程结构,实行“课程生态”。在国家层面,需要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理调控,通过法律约束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自上而下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近来年人们愈发重视的社会议题,其重要性不再赘述。本文认为,应正确认识并厘清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与联系,将公民德性问题回归社会发展的视野中,培养以全体人类为共同体的生态观念,构建三位一体的有效生态教育体系,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任务。注释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2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9-09(01).3 英戴维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404成强.环境伦理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5卢丽华,张桂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J.教育评论,2015(10).6万明刚,安静.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张力下公民教育的变革班克斯公民教育思想述评 J.教育科学,2010,26(5):28-32.7吴宇.论全球环境法的形成与实现D.武汉大学,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