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诗词三首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下列各项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雕饰(dio) 衰鬓(shui) 大散关(sn)B.豆蔻(ku) 洽谈(qi) 塞上(si)C.弥望(n) 窥视(ku) 怆然(chun)D.砌墙(q) 荠麦(j) 夜雪初霁(j)解析:A项,“大散关”应该读“sn”;C项,“弥望”应该读“m”;D项,“砌墙”应该读“q”。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豆冠 伯仲 窥江 雕栏玉砌B.俊赏 感概 黍离 舞榭歌台C.雪霁 弥望 戌角 荠麦青青D.衰鬓 斑白 萧条 塞上长城解析:A项,豆冠豆蔻;B项,感概感慨;C项,戌角戍角。答案:D3.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了(完结) 雕栏玉砌(台阶) 只是朱颜改(红颜)B.书愤(悲愤) 铁马(配有铁甲的马) 伯仲间(相提并论)C.荠麦弥望(满眼) 予怀怆然(悲伤的样子) 度曲(创制)D.淮左名都(都市) 清角吹寒(号角) 豆蔻词(描写豆蔻的词)解析:D项中的“豆蔻词”是指杜牧的赠别诗,里面有“豆蔻”一词,但不是描写豆蔻的词。答案:D4.下列句子的停顿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解析:根据词义,C项的停顿应为“纵/豆蔻词/工,青
3、楼梦/好,难赋/深情”。“纵豆蔻词工”从朗读的感觉上好像应读成“纵/豆蔻/词工”,而这不符合语句的意思。答案:C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国神游B.便纵有千种风情 纵豆蔻词工C.便胜却人间无数 却上心头D.自胡马窥江去后 独钓寒江雪解析:B项,都解释为“纵使”。A项,分别解释为“国都”“国家”。C项,分别解释为“胜过”“可是”。D项,分别解释为“长江”“江水”。答案:B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黍离:表示故国之思。B.千载谁堪伯仲 间伯仲: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C.纵豆蔻词
4、工 豆蔻:形容少女的美丽。D.荠麦弥望 弥望:满眼。解析:“豆蔻”的意思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答案:C3.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诸葛亮 B.李广 C.檀道济 D.范仲淹解析:“塞上长城空自许”意谓为国捍边扬威的愿望落了空。“塞上长城”,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这里作者用以自喻。答案:C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化用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感情?解析:由出师表可知指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坚持北伐,匡复汉室。结合南宋偏安一隅,对北方少数民族妥协求和的史实及陆游贯穿一生的“王师北定中原”的宏愿可知答案。参考答案:诸葛亮。蜀汉建兴
5、五年,诸葛亮伐魏,临行时上表后主刘禅,后人称为出师表。诗中陆游借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来表明自己恢复中原的决心。5.对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落笔从眼前景物写起。奇语劈空而来,看似问得好奇,实则表现词人对人生的绝望,厌倦春花秋月之无穷无尽。B.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陷入对往事的缅怀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C.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东风轻拂,使词人不禁催生出新的想像:明月下的故国究竟怎样了。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不堪今日阶下囚的处境,隐晦地表达出想复国的愿望。解析:词人李煜没有要复国的愿望。答案:D6.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6、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说这样充满忧愁的日子何时结束。B.“故国”是说南唐都城金陵,代指已经失去的江山。C.“只是朱颜改”是说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说这愁绪会像江水一样一去不返。解析:D项里的这句话是说愁像江水一样滔滔不绝。答案:D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1题。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一)1.解析:答案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7、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问路,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像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之后
8、,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参考答案: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聪明(机灵)、天真可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
9、怎样理解“黍离之悲”?3.词中,姜夔大量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有人认为有“掉书袋”之嫌,有人认为他写得很含蓄,你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二)2.解析:要了解“黍离”一词的典故。参考答案:是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之情。3.解析:此题为开放型题,言之成理即可。但判断用典的好坏应以是否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诗的艺术成就作为标准。答案:略(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书 愤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了怎样的意境?5.这首诗中有哪些对比?(三)4.答案:写出
10、了当年战场上作者及他所在的军队英勇作战,并取得了胜利那一豪迈的意境,写出了当年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5.解析:从句与句之间思考,然后再考虑全篇。参考答案:一组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组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秋 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6.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诗中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他什么样的感情?(四)6.解析: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
11、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补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参考答
12、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78题。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7.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8.试从色彩、动静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五)7.(1)解析:全诗没有写到人,但末句“红旗直上天山雪”却暗写了人,其手法是映衬。若能读出这一层,那么诗句里的人的精神也就容易答出了。参考答案:用映衬的手法描写了戍边将士
13、顶风冒严寒雪里行军的壮阔场面,表达一种壮怀激烈、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8.解析:抓住诗中所用的意象加以分析。参考答案:本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910题。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9.这首词的上片勾画出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10.“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诗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六)9.答案: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夏夜
14、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乌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的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年景,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欢乐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注意:“说丰年”解释成“人在说”,也行。)10.答案: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112题。蝶恋花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1.“绿水人
15、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1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七)11.解析: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参考答案:“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12.解析: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参考答案: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
16、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17、。创新应用1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表达效果。解析:首先要理出诗句中所用的修辞。参考答案: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将一腔愁绪和长江之水相提并论,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形象可感,升华了思念故国的忧愁。14.(原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再补写出一段相关联的内容。 提起宋词,就会想到那长短不一,但又极富音律,如细雨般的词句;提起细雨,就会想起在那朦胧的细雨中,婉约词中男女主人公在残月下,垂柳旁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于是,细雨几乎成了宋词的代言人。读词,就像观听细雨:如帘般圆润的文字从文学的天空中飘下,连绵不断。听似无声,却能点滴,滋润着心灵,发出撼人思绪的共鸣。蒋捷在虞美人中这
18、样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不管是哪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细雨之词的共鸣。这共鸣,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细细密密,飘飘洒洒,轻轻扬扬、缠缠绵绵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文学的天空。_解析:第一段写看到宋词的遐想,词与雨的结合意境才美;第二段第一句有提示作用,文字与雨的结合,文学与心灵的结合是其写作内容。写作时,要与第一段的风格相似,语言要有诗意。参考答案:将自己的所怀所想,凝结成流云,点缀成繁星,抑或编织成细雨,然后装饰到自己的那片天空。或许有一天,当你不经意间抬头仰望时,你会发现已经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奇美瑰丽的文学天空! 15.(原创
19、)将下面8个句子,用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_。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炼”,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这真是荒谬的事情。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解析
20、:这段话的思路是:先点出现象,后有举例,然后表明看法。再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论证,最后作结。答案: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词名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名句,可以知古鉴今,可以畅想未来,可以体味情趣哲理,可以涵养道德品行;名句,或许能开启你的心扉,或许能激活你的灵感 请你以“读诗词名句随想”为题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章。引发“随想”的名句,可以是古诗词中的,也可以采自中外现当代诗作。写作提示:作文前先要审清题意所读的是“诗词名句”,如果疏于审题,写成关于名人名言、箴言俗语或散文、小说作品中的警句的“随想”,就从根本上偏离了题目的要求。此外,既然是“随想”,笔法尽可灵活,不能拘泥于对原
21、句含意的解说,而应联系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阐发开来;当然,如果能对所选的诗词名句作出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别解,那就更好了。高考链接17.(2007广东高考,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 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解析: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
22、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涵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参考答案:(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
23、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18.2007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12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书事张 耒虫飞丝堕两悠扬,人意迟迟日共长。春草满庭门寂寂,数棂窗日挂空堂。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张罗地:指门前可以张网捕鸟的地方,形容无人经过,门庭寂寂。(1)“一切景语皆情语。”上面两首诗歌是怎样通过“景语”表现“情语”的?请任选
24、其中一首,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两首诗都是在春日有感而作,但是触发诗人情感的缘由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张诗中通过空中的断丝飞虫、满院的春草、寂然无声的门庭、阳光穿透的空堂等一系列寂寞、萧疏、枯寂的景物,表现了一种春日闲居的寂寞与孤独之感。李弥逊的春日即事通过迷蒙的春雨、零落的残花、幽暗的黄昏等寂寥、凄迷的景物道出了他叹世情冷暖,诉寂寞忧伤之情感。 (2)张耒因春日闲居在家,慵懒无聊,借萧疏、枯寂的自然景物,来抒发寂寞、孤独、无聊之情;李弥逊因被贬斥回家后,门前冷落车马稀,诗人借自身处境的描写来抒发失意、不平之情(表现了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对世态炎凉的不屑之意)。快乐时光半杯水 一位信佛的老人告诉我,人好比一只空杯,里面的水满了,你得施一半给人家,待杯子里又满了,再施一半给人家。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这个杯子才会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如果只进不出,你那只杯子也就再也装不进了。 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意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7专心 爱心 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