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拟试卷(四)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40分。1.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属于:()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答案:C 2.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 A.温带常绿林;B.热带雨林; C.温带草原;D.落叶阔林。答案:B 3.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子是:() A.磷; B.碳; C.硫;D.钾。答案:A 4.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 A.食草动物;B.杂食动物; C.肉食动物;D.碎食动物。答案:C 5.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速率最高的是:() A.温带森林;B.热带森林;C.草地;D.北方针叶林。答案:B 6.香农
2、-威纳指数测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时,必须同时考虑下列因素:() A.丰富度和优势度;B.多度和密度;C.优势度和盖度;D.丰富度和多度。答案:D 7.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动物,其身体突出的部分有明显趋于缩短的现象,这可以用( )解释。() A.贝格曼规律;B.阿伦规律 ;C.约丹规律;D.高斯假说。 答案:B 8.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低的是:() A.河口湾;B.大陆架;C.海藻床或珊瑚礁;D.大洋区。答案:D 9.有一种生物是典型的r-对策的,其存活曲线是:() A.凸型的;B.凹型的;C.对角线型的;D.不能确定。答案:B 10.下面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 A.蜗牛;B.细
3、菌; C.藻类; D.蚯蚓答案:C 11.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天然气;C.煤; D.水能。答案:D 12.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答案:D 13.防治害虫时,应该做到:() 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 ;B.保护天敌;C.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 ;D.保护害虫种群。答案:C 14.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A.草原;B.森林;C.海洋 ; D.农田 。答案:B 15.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
4、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答案:D 16.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B 17.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答案:D 18.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答案:D 19.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 A.植食动物; B.一级食肉动物;C.二级食肉动物
5、 ;D.三级食肉动物。答案:A 20.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答案:A 21.下列答案哪一个是正确的。 () 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答案:A 22.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 A.雨林; 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答案:A 23.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
6、 A.化能合成细菌;B.真菌;C.蓝绿藻;D.蕨类植物。答案:B 24.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 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答案:A 25.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 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答案:A 26.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
7、来越多,或越来越少。答案:A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答案:D 28.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B.生产量为正值;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D 29.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 A.密度增长缓慢;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C.密度增长最快 ;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 答案:A 30.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
8、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答案:D 31.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 A.偏利作用;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中性作用。 答案:B 32.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 A.一群羊;B.一窝小鸟;C.一只鸡;D.一棵松树。 答案:D 33.下列哪一种生态锥体不可能发生上层大、下层小的现象:() A.能量锥体;B.数量锥体; C.生物量锥体;D.人口锥体。答案:A 34.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答案:A 35.当光强度不足时,C0
9、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答案:C 36.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答案:B 37.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答案:C 38.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
10、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答案:B 39.赤潮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A.全球气候变化;B.土地荒漠化;C.水体富营养化;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答案:C 40.决定陆地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吸收;B.降水的作用;C.温度变化;D.营养吸收。 答案:C 二、填空题:每空格一分。本大题共40分。1.在种群的无限环境中的离散型增长模型中,表示周限增长率,当 1时,表示 ;当 1时,表示 ;当 0 1时,表示 ;当 0,表示 。而在连续增长模型中,r表示 。 答案:种群上升种群稳定种群下降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
11、瞬时增长率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 、 和 。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地化循环可分为 、 和 三大类型。 答案: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4.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是 、 、 。 答案: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三个亚系统是 、 、 。 答案:生产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分解者亚系统 6.光辐射通过 、 、 等三个方面的变化而影响生物。 答案:光质变化光强度变化光照周期变化 7.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 。 答案:种群动态 8.利他行为可在 、 和 等三个水平产生。 答案:家庭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 9.低温对生物的危害包括 和 等两个方面。 答案:冷害冻害 10.生
12、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特征是 、 。 答案:能量流动的单向性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层层递减 11.在种群群的J型增长中,当r = 0 时,的值应该等于 。 答案:1 12.在LOGISTIC增长方程中,当种群的数量在 的时候,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答案:环境容纳量一半的时候 13.种群的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 。 答案:曲线渐近于K值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14.影响有机物质分解的环境因素最主要的是 。 答案:温度和湿度 15.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通常呈现三个规律: 、 、 。 答案:随纬度增长而减少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随水深增加而减少 16.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答案:群丛 17.生态锥体包括
13、等三种。 答案:能量锥体、数量锥体和生物量锥体 18.贝格曼规律 指的是 。 答案:在寒冷条件下生活的恒温动物个体通常会大些 19.生态学是 的科学。 答案: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1.有效积温法则: 答案: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必需达到一定的温度积累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或者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2.建群种: 答案:指群落的优势层的优势种。 3.生物圈: 答案: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适合生物生活的所有的环境。 4.协同进化: 答案: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5.
14、温室效应: 答案: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 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四、问答题:本题10分。1.请用热力学的定律来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征。 答案: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继续传递和作功的能量(自由能)外,总有一部分不能继续传递和作功而以热的形式消散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使熵和无序性增加。以蒸汽机为例,煤燃烧时一部分能量转化为蒸汽能推动机器作了功,另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消散在周围空间而没有作功,只是使熵和无序性增加。对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当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间传递时,食物中相当一部分能量被降解为热而消散掉(使熵增加),其余则
15、用于合成新的组织作为潜能储存下来。所以一个动物在利用食物中的潜能时常把大部分转化成了热,只把一小部分转化为新的潜能。因此能量在生物之间每传递一次,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被降解为热而损失掉,这也就是为什么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级的级数一般不会多于56个以及能量金字塔必定呈尖塔形的热力学解释。熵(entropy)是系统热量被温度除后得到的商,在一个等温过程中,系统的熵值变化(S)为:S=Q/T 式中,Q 为系统中热量变化(焦耳),T是系统的温度(K)。若用熵概念表示热力学第二定律,则在一个内能不变的封闭系统中,其熵值只朝一个方向变化,常增不减;开放系统从一个平衡态的一切过程使系统熵值与环境熵值之和增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