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就已经孕育产生了。14至16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发。当时,腐朽的封建势力和宗教统治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一斗争在文化教育上的反映,就是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它是继古希腊、罗马文化繁荣之后在欧洲出现的第二个文化高峰时期。文艺复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是在回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但其真实的意义是要利用古代文化中反映人性和人的世俗成就的思想去对抗神学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并以此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从而
2、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世俗人文学科新思潮的人则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这一运动的主要思想旗帜,被用来反封建神学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它要求解放人的个性,恢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反对宗教对人的发展的禁锢。这一运动促进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又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向封建统治发动了进攻。新教反对旧教的斗争有较广泛的群众性。这一斗争动摇了罗马天主教廷对欧洲教会的统治,使教会从属于
3、国家,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成长与独立,并对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发端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波及尼德兰(约当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法国、英国等国家。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尼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1469-1536)、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拉伯雷(1494-1553)、蒙旦(1533-1592)、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478-1535)等,他们都在不同的国度里探索、实践,著书立说,阐发希腊罗马教育之所长,汲取中世纪城市大学之精华,把一种清新、活泼的学风带进了学校。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令人
4、耳目一新,伊拉斯谟的愚人颂、拉伯雷的巨人传、莫尔的乌托邦,更是表达了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先声。归纳这些教育改革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这当然不是单纯的对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恢复,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之上。因为随着政治斗争的激化、生产的发展、新航海的发现,这时资产阶级上层所要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僧职人员,也不再是参加奴隶主政治的雄辩家,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面的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因而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儿童和青年所受的教育,应该是使教育的
5、有关的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他们要求学校注意体育,以培养儿童和青年健康的身体;注意美育,以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注意广泛的科学知识,以培养他们具有丰富的才能;还要注意德育,以培养服务于他们的地位、名誉、权力的品质,如勇敢、意志、克制、爱国心等等。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在一些人文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除贵族子弟外,还有平民子弟参加,受教育的面扩大了。针对教会学校宣扬的人生来有罪的谬说和普遍流行体罚儿童的状况,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宣传要热爱儿童,指出儿童个性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他们要求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儿童的自尊心,强烈反对对儿童施用体罚,反对抑制儿
6、童才能的那些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他们要求父母、教师以身作则,重视儿童独立自主的精神,建议用儿童的荣誉心、竞争心去替代用体罚作为推动儿童学习的手段。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他们所需要的有教养的人的要求,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对学校教学内容应加以扩充。中世纪以来,学校的教学内容,只限于“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而在这“七艺”当中,“后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向来不受重视;前三艺又渗透着神学的性质。现在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新的学科的出现,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就应该相应地加以扩充,如增加历史、道
7、德哲学、自然、物理、地理等学科。尤其是注重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与作品的研究。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打破中世纪教会学校崇尚繁琐考证、压抑学生主动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家很重视对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反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提倡发挥主动的学习精神;反对机械地、枯燥无味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主张教学要启发儿童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多运用直观方法;反对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提出学生应理解所学的知识;此外,有的人还主张有关的学科,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及运用参观、访问和旅行之类的方法,等等。人文主义这些改革的要求和实践,比起中世纪的僧侣主义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
8、最大的功绩是使千百年来被中世纪僧侣视为异端的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在课程中取得了合法的优势地位,经院主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教育实践往往落后于教育理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只是在少数杰出的教育家的学校中获得体现,并且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在大部分学校中,仍然是死记硬背枯燥的古典拉丁文,体罚严重。同时,人文主义教育也有着它本身内在的缺点。因为这一教育一般是建筑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照搬和模拟的基础上,向前看与向后看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既想从希腊、罗马的自由思想中取得解放的力量,又因珍视希腊、罗马的文化
9、,以致言必称希腊,事必以罗马为师,而且越到文艺复兴的末期,这种崇古的倾向越占上风。学者们在阅读古代经籍中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大家一味贪求博学和摹仿文体,鄙视现实实用的学问,其结果导致了古典主义的泛滥,在教法上又回到了繁琐主义的老路上去,重新把大批青年人引入故纸堆。在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形势面前,这种教育当然是必须进一步改革的。总之,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欧洲各国的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所有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端,它还没有普及到所有的学校中去。教育仍然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权。二、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也对欧
10、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人文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理论探索。下面分别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位。(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维多里诺(Vittorino de Feltre,1378-1446)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18岁入巴都亚大学,获得文科学位,又研究数学。学业结束后,在巴都亚教文学、数学达20年之久。嗣后又到威尼斯进修希腊文,并在那里办了一所学校。几年后,便开始了创建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生涯。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他刻苦锻炼、严格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卓越的骑手、
11、舞蹈家和剑术师,为了使身体能抗拒严冬酷暑的侵袭,他冬夏穿着同样的衣服,冬天也只拖着一双凉鞋,因此平常很少生病。维多里诺还善于用理智控制激情、情欲,一生保持童贞。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优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
12、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
13、并采用直观教具。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9-1536)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教士家庭。幼年曾在兄弟会办的学校里读书。1492年投身宗教界,当了一名教士。1493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神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
14、是对希腊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伊拉斯谟曾去过欧洲许多国家,访学并从事写作,并结识了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 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痛绝。后来,他在他的名著愚人颂中,对这种已失去“启蒙”作用的学
15、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通过“愚人”登台演说的形式,以大量事实,以犀利的笔触,对教皇、僧侣和经院派哲学家,一一进行了讽刺和嘲弄。他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教会的愚民行径,嘲讽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抨击经院哲学的迷妄以及中世纪教育的种种弊端。指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蠢”,而经院学者挂着“哲学家”的招牌,实则是一些“蠢学家”。那些文学家“表面上被认为是学问最渊博的那些人”,实际上“他们可能是一些最可怜、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204页。伊拉斯谟在抵制陈腐的经院教育的同时,对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认为人性本善,坚信自
16、然是仁慈的、博爱的。如果以古典文学陶冶人性,其发展必定是向善的。他并不反对宗教,但他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宗教信仰绝非是情绪的、神秘的,宗教乃是人类的理智作用。为此,他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和教学。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发展,认为只有自由和快乐、知识和理性才能构成道德和良心的重要因素。他所理想的是一个治理有序、和平相处的国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极为重视教育、教学的巨大功能。他说:“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2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伊拉斯谟认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明达善良之人。他说:“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人始为人是理性使
17、其为人。”道德规范约束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目的融于道德的目的之中。他主张儿童的教育要从早期开始,甚至从襁褓时期,就要趁儿童思想尚未形成之机,使他们的心灵充满有益的思想,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204页。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人热爱并认真学习自由学科,习惯于基本礼仪,为生活做好准备。伊拉斯谟很重视儿童成长中后天教育和学习的作用。他指出个人发展应依赖于三个因素:第一,自然,即“部分是先天接受教育的能力,部分是对美德的天生爱好”,这种天性、禀赋,显然是遗传因素;第二,教导,
18、即“教育和指导的熟练的应用”;第三,练习,即“放手运用我们自己方面的能动性,亦即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并借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 引自西方教育史,第176页。他认为此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然”强而有力,辅之以“教导”和“练习”则更为有力。3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伊拉斯谟重视古典学术和人文学科,尤以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认为古典语文和古典文献中包括了人类各种重要的知识。因此,他积极提倡研究古代文化,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他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欧洲的社会、政治、宗教的改良都应以希腊、罗马为楷模。他相信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人的著作有助于人类摆
19、脱愚昧,有助于人类道德的提高,甚至可以改良社会,净化基督教。他强调古典文学对教导和练习的价值,要求学生孜孜不倦,陶冶其间,日久天长,就会改变气质,成为完美的人。由于珍爱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伊拉斯谟因而也很重视儿童古典语言的学习。他认为教学始于语言。而学习语言首先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因此,他主张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其次,才是学习文法和表达技巧。他反对死记语法规则。4认为学习既需要勤奋努力,又需要培养浓厚兴趣在学习方面,伊拉斯谟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要培养浓厚的兴趣。首先学习态度要勤奋刻苦。他说:“在我而言,我所知道的学习方法,不外是艰辛的一项工作,献身于学习的精神,端赖于
20、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已!” 转引自徐宗林:西洋教育思想史,台湾文景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勤奋刻苦。其次,伊拉斯谟非常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他认为儿童对事物的兴趣不可摧残,儿童的学习若缺乏兴趣的伴随,是难以坚持的。所以他奉劝教师要研究儿童,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大人一样的行为举止。他指出,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总想让他们一下子变成大人。他们总爱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和要求孩子们幼小的智能。他告诫教师要记住,你的学生眼下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你自己从前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一思想对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因此,他要求教师在教学
21、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用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5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伊拉斯谟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至关重要,要选择优秀教师任教。为此他主张,国家和教会应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师,来促进教育事业。认为整顿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其重要性决不次于整顿一支军队”。进而,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主张教师对儿童“首先要爱”,决不能使他们感到畏惧,要以一个自由人可以接受的指导性或批评性的话作为我们的棍棒,我们的纪律要温和的而不是惩罚的,即使使用惩罚也要以尊重学生的方式进行,他坚决反对对儿童进行恐吓和体罚。(三)拉伯雷的教育思想拉
22、伯雷(Francois Rabelais,1494-1553)是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曾受过经院教育,当过教师,后在著名的蒙特皮列医学校里研究医学,做过医生和解剖学教授。拉伯雷在他的著名的教育小说巨人传中,对封建主义教育作了有声有色的讽刺,而高度赞扬了人文主义教育。拉伯雷的主要教育观点是:1对中世纪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讽刺、鞭挞。小说里描述了国王高朗古杰请了许多经院派学者和牧师来教育他的儿子高康大。这位特殊的学生高康大生下来就大喊大叫要喝东西,一喝就喝了一万七千头奶牛的奶,用了一万二千匹布给他做衣服。一位最优秀的经院学者奥罗芬花费了五年多的时间给他的学生教字母,而后又用了50年的时间
23、教高康大研读经院主义的文法和修辞学教科书,其学习成绩竟如此“优异”:“在试验时不但能把它们全部背出来,甚至还能颠倒背诵。”在经院学者的安排下,高康大的生活方式是:早晨起床很迟,起来后塞下一顿很饱的早餐;早餐后进教堂照例做多次弥撒,然后做半个小时的功课;又去午餐,餐后做打牌游戏,喝酒,然后就午睡三个钟头;醒来后又喝酒,最后又是一顿丰盛的晚餐。由于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有益”的课业活动的结果,使高康大变成一个“十足愚蠢、呆钝、忧郁和奇怪”的人物。2对人文主义教育加以赞扬、肯定。鉴于如此糟糕的教育效果,国王赶走了这些经院学派的教师之后,又请来了一位新式教师坡诺克拉特。拉伯雷就在这位新式教师对高康大及其儿
24、子潘德格尔罗施行的新教育的例子上,展开了一幅人文主义教育的宽广图画:高康大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整个的教育根本改变了,他起床很早,锻炼身体,用大部分时间受智力教育,同老师一起散步,还留下不少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他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各类科学,勤读各种书籍,时常跟教师谈话,利用实物教材,观察自然现象,还进行参观、访问。除此之外,他们还接受美育,学习音乐和唱歌。这样,高康大和教师的全部教学“变得如此愉快、轻松,富有吸引力,以致觉得与其说它像学生似的学习,不如说它像国王似的消磨时光。”3提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从拉伯雷小说里所叙述的见解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内容。他指出了以下
25、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注意体育的练习;重视广泛的智力教育;在教学方面注意教学的吸引力,估计到学生的兴趣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谈话、参观访问、旅行);提倡美育等。(四)蒙旦的教育思想蒙旦(又译蒙田、蒙台涅 Michel Eyguem de Montaighe ,1533-1592)是另一个杰出的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他在其以优美著称的散文集里,陈述了他对教育问题的许多进步思想。蒙旦尖锐地讥笑经院哲学的学究气和教条主义。他说:“迂腐之徒用自己的见识涂抹了人类的健康理智。”他把学生已能背诵但未经深思熟虑的知识称作“从书本里抽出来而放在舌尖上的知识。”蒙旦要求发展学生的思考力、自动性和积
26、极性。他很重视体育,把着重点放在骑士的训练游泳、击剑上,他还要求把体育同智育紧密地联系起来。蒙旦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就蒙旦的教育观点来说,他算是洛克和卢梭的先驱者。然而因为蒙旦比他们早生了一百多年,所以许多为他们所发展的进步思想,在蒙旦不过是发其端而已。(五)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的教育思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学者。他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法官家庭,就学于牛津大学,英王亨利八世时,历任国家重要职务,后因被诬控为叛国罪而被判处死刑。著有乌托邦一书,于1516年出版。该书对当时英国的国民经济和政治制度做了最彻底的批判,指出
27、社会生活的基本罪恶是私有财产,并且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的轮廓图。莫尔生活的时代,正当英国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羊毛生产日渐发达。同时从15世纪末叶起发生“圈地”过程,小农的土地被大地主侵占,并被改作育羊的牧场;农民稍有反抗,就被判处绞刑,使得农民过着乞讨的生活。莫尔用“羊吃人”这句名言,刻画了英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期间所运用的野蛮手段。1教育思想的社会学基础莫尔是历史上试图描绘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人。他称他所描绘的幸福之岛为乌托邦,是“乌有之乡”。由此产生“乌托邦”一词,用以标志最初尚未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其基本特征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消灭差别。具体是:莫尔所描绘的乌托邦由若
28、干城市联合组成,每一个城市都附有经营农业的土地。除了担任社会职务和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以外,所有成年人,无论男女,都从事生产劳动。基本的生产单位是家庭,每个家庭都从事某种一定的手工业生产,专门的农村居民是没有的,所有乌托邦的人,都必须轮流进行两年的农业劳动。莫尔想用这种方法来消除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由于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寄生现象,所以一切生产品都很充裕,可以根据国民需要来分配,所有人的劳动以六小时为限,空闲的时间用来从事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由于莫尔提出“乌托邦”还在中世纪,资本主义尚在黎明时期,在他的社会观里,还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公爵政权的保留;做肮脏工作的奴隶的存在;理论性的宗教等。2主要教育观点一
29、是首倡普及义务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在莫尔的乌托邦里,很重视教育问题。莫尔指出,乌托邦的所有儿童,都会接受带有普及义务教育性质的良好的初等教育,岛上的男女公民在工作之余,都可以进图书馆和博物馆自修,他要把科学和艺术变为全体劳动者的财产,使“乌托邦的公民精通一切当代的学问”。二是规定广泛的学科,提倡直观教学和本族语教学。在学校中,除了阅读和写作外,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辩证法和自然。在数学方面,提倡直观教学和本族语教学。乌托邦人广泛应用直观教材,全部教育都用本族语教学。三是重视成人教育,主张消灭体脑对立。乌托邦人热爱古代希腊的文化和哲学,乌托邦对从事科学艺术研究工作的人,采取由教师介
30、绍和人民选拔的办法。如果学生学习成绩欠佳,就把他从学校中叫回去,改任体力工作。相反地,许多由自修而获得高深学问的手工业者,却可以转入“学者阶级”。四是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主张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乌托邦岛上的学校重视体育,而且采取了雅典的体育制度,以体操和军事练习发展健美强壮的体格。学校还重视劳动教育,儿童在学校里,一面学习农业基础知识,一面被领到郊外的田野里去实际观察别人怎样从事农业劳动,自己也参加劳动,有教劳结合的进步思想。本节小结:正像恩格斯高度评价的那样,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31、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这次伟大的变革中,许多人文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有的还亲自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也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问世奠定了基础。第四节 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夸美纽斯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与著述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nius,1592-1670)是杰出的捷克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驱。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由“兄弟会”担负其学费,受完中等教育(在普利洛夫拉丁学校上学
32、)和高等教育(在德国的赫尔朋大学、海得堡大学上学),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1616年大学毕业后,被选为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的学校,且被推为普利洛夫学校的校长。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时夸美纽斯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残酷镇压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斗争。战争爆发后,他和兄弟会的其他会员同时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有几个月被迫躲居于崇山森林之中。战火中,夸美纽斯失去了他多年的心血全部书稿和珍贵藏书,瘟疫又夺去了他妻儿的生命,在祖国与家庭连遭不幸的日子里,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社会政治性学术著作世界的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教会的黑暗、侵略的罪恶和人世
33、间的不平。1627年,德国皇帝下达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为坚持新教信仰,兄弟会3万户居民于1628离开祖国,赴波兰的黎撒城。当他们离开捷克时,曾在边境的山顶上面向祖国跪下,失声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会迁居于波兰时,在黎撒城,夸美纽斯又主持已改为古典中学的兄弟会学校,长达13年之久。在此期间,夸美纽斯由于所写的几本有关教育的著作的出版而享有世界声誉。这些著作是:语言和科学入门、母育学校、大教学论、物理学概论、泛智先声等。1641年,英国国会邀请他研究所谓“泛智”问题。他到英国后,由于英国发生内战,使他的关于泛智的研究工作中断了。1642年,夸美纽斯因希望当时的瑞典政府能够帮助捷克人民取得独立
34、,便应邀到了瑞典,他在瑞典几年的工作期间,受该国政府的委托,编辑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可是他希望从瑞典得到对祖国援助的希望未能实现,便于1648年再度回到黎撒城。这时,“捷克兄弟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匈牙利,夸美纽斯便接受匈牙利一位大公的邀请,担任匈牙利常年学校顾问,并撰写了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准则和世界图解,其中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是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欧洲流行了200余年。此后,1656年,瑞典和波兰发生战争。与瑞典交战的波兰执政者疑心捷克兄弟会成员同情瑞典人,便把兄弟会的最后避难所黎撒
35、城放火烧毁了,夸美纽斯又一次失去了自己几乎是全部的手稿。当时,文化教育较发达的荷兰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去荷兰工作和定居,夸美纽斯于是又辗转避难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荷兰的第二年,1657年,阿姆斯特丹的元老院决议出版了他的教育论著全集、走出经院哲学的迷宫等。在荷兰,他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教育工作,于1670年11月15日去世,终年78岁。二、时代与世界观夸美纽斯置身于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撰写了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的入门、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
36、教育问题,揭露与抨击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教育见解,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因此,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夸美纽斯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从幼年起就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把圣经看作学生的“最甜最好的乳汁”。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英国哲学家弗培根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学工作应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企图凭靠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社会秩序。 三、主要教育思想(一)论
37、教育目的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首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中的宗教观和世俗观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他承袭圣经的观点,对人生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人的现实生活并非最终的目的,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趋向一个更高阶段,即永生。他确认“现世的人生,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它存在的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项”,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夸美纽斯对现世生活所持的观点,与天主教僧侣们所持的观点相反,他不以消极和禁欲来对待现世人生,也不把现世生活当成黑暗与罪恶的根源,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来理解现世生活。他认为现世生活的目的
38、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因此,人们的现实生活就应以其服务与享乐为其主要内容。所谓服务,就是为社会、国家和别人服务。所谓享乐,主要是指心灵的快乐。为了使生活美满,心灵得到快乐,能为社会、国家服务,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和万物的主宰。也就是说,人应该具有万物的知识,并能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总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把人类培养成具有广博知识以及终身为祖国服务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二)论教育作用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首先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夸美纽斯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把人看作最优美、最完善的创造物,因而教育能
39、对人施展重大的作用。他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只是由于在最适当的年龄,即在儿童时期受到了所应当获得的那种教育。他确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 大教学论第十二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他认为,人都有接受知识的智力,智力低到不能接受教育的地步的,“在一千个人里面难找到一个”,即使对于这种智力极低的人,教育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大教学论第十二章。 其次,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扰和倾轧”等。再次,他重视儿童的差异和后天教育。夸美纽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对于儿童天然素质或
40、品质的差异也很重视。对于这些不同素质和性格的儿童,教师应该“用合适的训练,使他们变为有德行”,他认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夸美纽期还认为:“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但实际上却有人缺乏爱好学习的倾向,这是由于“父母的溺爱,社会环境的引诱以及教师没有尽到责任所致”。他郑重提出:“一个做教师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前,必须使学生渴于求得知识,能够接受教导,因而准备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三)论普及教育夸美纽斯在17世纪30年代,继莫尔之后,又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他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有一个同一的目标:他们要成为人,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他们都应
41、该达到一个境地,在合适地吸取了智慧、德行和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现世的人生,并且适当地预备未来的人生。” 大教学论第九章。 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他驳斥了有人认为天性鲁钝笨拙的人不能接受教育的意见,说:“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力衰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田地。”他也斥责了有人主张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的谬论,指出:“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心理和求知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 大教学论第九章。,夸美纽斯还设想使有才能的儿童在兄弟会的帮助下受到更高深的教育。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
42、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父母没有充分的能力和时间教导他们的儿童;儿童在大的班级里,可以起互相激励的作用;因此适应社会分工和人们职务专门化的,必须有学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关和教师这样专门的教育人员进行工作。 大教学论第八章。(四)论学校体系夸美纽斯从人的天然素质出发,把新生一代的生活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征,为每个年龄阶段应设立相应的学校。1幼年期(0岁至6岁),幼年期的特征是: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把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命名为母育学校。母育学校就是夸美纽斯所理解的在家庭由母亲担负的学前教育。
43、他首先论证了早期学前教育的意义。从儿童发展来看,早期教育易见成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习应从婴儿开始;从家庭方面来看,对子女实施早期教育才算父母“已圆满地完成了他们应尽的义务”,从国家方面来看,儿童教育搞好了,可以提高民族素质,使国家富强,使社会得到改造。其次,夸美纽斯为学前教育拟定了详细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方面,要注意合理喂养,保障儿童健康;注意安全,细心保护儿童身体健康;从而使幼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快。在智育方面,要教给儿童有关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具体有自然方面(水、土、空气、火、雨、花、草、虫、鱼)、天文方面(天体、日、月、星辰)、地理方面(山川、河流、城、乡)、算术方面(1到
44、10、多与少的比较)。同时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其语言,训练手的操作能力等。在德育方面,要使儿童在幼年期就习惯于从事家事和劳动,为此,要使他们从小就能认识家里的常用用具及其应用。夸美纽斯还注意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教育,如培养他们具有节制、整洁、爱劳动、尊长、顺从、忍耐、老实、公正和爱人等品质。2少年期(6岁至12岁),少年期的特征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设计了国语学校。按照夸美纽斯的设想,国语学校是为所有6-12岁的男女儿童设立的实施普及教育的初等学校。称国语,突出地指明在初等学校应运用本国语言进行教学,既便利于儿童进
45、行学习,也为进一步学习拉丁语铺平了道路。夸美纽斯明确提出国语学校的任务,在于把对少年儿童终生有用的知识教给他们。在这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会用国语阅读和写作;学会利用阿拉伯数字及用计算器计算,唱著名歌曲;学习世界通史的初步知识;学习宇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如天体、地球、海洋的潮汐、大海的形状、江河的流域、地球的主要划分、欧洲的主要国家,尤其是本国的城市、山岳、河流,等等。宗教课程和道德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此外,夸美纽斯还认为少年期的儿童还应当学习技艺,使受完国语学校教育的儿童既为将来升入中等学校性质的拉丁语学校打好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农业、商业或其他职业的儿童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3青年期(12岁
46、至18岁),青年期的特征是在少年期所已具有的特征之外,思维能力(理解与判断)有了更高的发展。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立了拉丁语学校。夸美纽斯把古典中学性质的拉丁语学校看作为学生打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以便为后来再接受高深的教导(大学)的预备学校 大教学论第三十六章。他认为拉丁语学校应使学生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除经院主义学校的“七艺”学科外,还增加了物理学(当时称为自然哲学)、地理和历史。在语言学科方面,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国语和一门现代外国语。 大教学论第三十六章。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语文(语法)之后,即转入学习自然哲学(物理学)、数学,继而学习哲学(伦理学、辩证术),而
47、以修辞学的学习来完成整个古典中学的课程。夸美纽斯分别以拉丁语学校六个年级的主要学科依次命名各个年级班,即(1)文法班,(2)自然哲学班,(3)数学班,(4)伦理学班,(5)辩证术班,(6)修辞学班 大教学论第三十六章。4成年期(18岁至24岁),成年期的特征是意志的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大学。夸美纽斯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培养神学、医学、法学等专门人才以及教师、国家和学校的领导人员。青年在大学里应学习其所从事研究的完全而彻底的知识。各类作家的原著应成为大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大学里的授课应采取讲演和自由辩论的方式。大学设神学、医学、法学等科,他还设想设立教学法学院。大学的入
48、学通过一种公开考试,选拔毕业于拉丁语学校的优秀学生入学,毕业时学位的获得应由国家选派的委员会进行公开考试。在第六年的末尾,学生以旅行作为大学的结束。很明显,夸美纽斯拟定了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单轨学制。这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使学校系统相互衔接,首尾一贯。且把有目的的系统地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前教育(母育教育)纳入统一学制,更是伟大创见。(五)论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17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历来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制度,在全年内的不同时期都招收学生,学生虽然同坐在一个教室内,但是教师对学生个人而不是对学生集体地进行教学和安排作业。教师时而叫这个学生,时而叫那个学生,对他们每个人个别施教,这就必然造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进程中精力、时间的浪费和不可避免地互相干扰。这种个别施教的教学制度,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扩大,以及文化科学的迅速进步的形势,因而亟须提高教学的效率。夸美纽斯适应了社会形势这样的迫切要求,并参照欧洲一些国家和教会(主要是耶稣会)已有的实行班级教学的实际经验,从理论上加以阐明,于是确立了班级教学制度。夸美纽斯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