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乾县乾陵陪葬墓的发掘.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201107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乾县乾陵陪葬墓的发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乾县乾陵陪葬墓的发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19600年8月开始至1972年2月,陕西省博物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乾陵文教局、乾县文管会等单独或联合对17座陪葬墓中的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燕国公李谨行、中书令薛元超等6座墓进行了发掘。后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三墓墓道清理复原,对外开放参观,将另外3座提取文物后回填,其具体发掘情况如下: 永泰公主墓 发掘工作由1960年8月8日开始至1962年4月14日结束,其墓位于乾陵东南2.5公里处,东距西安76.5公里,西临韩家窑,东为东金村,背靠西金村,南临马家坡。地面封土堆为覆斗形,东西南北各长56米,高14米,目前留有土阙一对,阙以南14米有石狮一对,身高1.85米,东西相向,张口蹲踞,姿态雄健,牙齿,耳朵残损,石狮以南4.75米处有武士石雕2对,东西两相对,南北相距29.50米,双手握剑,直立,神态肃穆,4个冠饰稍异,姿态相同,高2.41米,面部须眉口鼻等部分被风化,但轮廓完好,武士雕像像南4.7米处里有华表一对,东西分置,柱身为八棱体,顶上昂莲宝珠,下面基座雕铺地莲花,柱径0.64米,通高10.25米,柱身每面均用线纹阴雕回折花纹,原来路与地面的部分,多被风雨略注。线条模糊不清,埋在地下部分保存较好。西边柱顶残缺补休。 四周原有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220米,整个墓区占地61000平方米。 永泰公主墓的结构:可分为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四个部分。墓道部分可细为墓道口,过洞、天井、等部分,结构材料可分为土筑和砖砌两种。 墓道:为一南北向,由南到北呈18°斜坡形,墓道南北水平长23.35米,南宽4.5米,北宽3.5米,墓道全用红褐色土夯筑,每层厚6厘米—12厘米。 过洞:紧接墓道口,向北经过间隔的4个天井,至第五天井南口下共有五个过洞,每两个过洞之间开一个天井,各洞高2.1米,宽2.7米,第一个和第四个过洞的前后出入口用一层平面小砖、一层立砖相间切成,砖的大小不一,一般长0.42米、宽0.20米,厚0.09米,有一层为生坯砖。 天井:位于两过洞之间,共有6个,为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上大下小,个天井大小略一,一般东西宽3.3米,南北长2.1米。第一至第四天井均直下通至墓地底,第五与第六天井下部为砖砌劵洞,内部填土夯筑。 甬道:可分二段,第一段南接第五过洞,北边继续一段墓道的斜坡,至第六天井下的被贬斜坡尽处直至前室为平底,第二段在前后市之间。 墓室:可分前后两室。 前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向外略有弧度,南北两壁正劵有门洞,室内东西宽4.9米,南北长4.7米,高5.35米。 后室:位于最北部,南壁偏东劵有门洞,建筑结构形式与前室相同,略呈方形,各边异有弧度,东西宽5.45米,南北长5.3米,高5.5米,全墓南北水平距离为87.5米,最深处6米,前甬道、前后两墓室均用砖砌筑,用房砖铺地。 墓道壁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此墓虽被盗过,但出土的文物仍很丰富,除石门、史馆、墓志铭外,其他文物共达1300多件,其中各类彩绘,三彩俑占878件。 懿德太子墓 发掘工作于1971年7月2日开始至1972年2月2日结束,其墓位于乾陵东南偶,在今乾县城西北约3公里处的乾陵乡韩家堡村北面。墓的形制同永泰、章怀墓相同,但规模较大,地面上的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整个陵园南北长256.5米,东西宽214.5米,占地104亩,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堆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 墓道:由南向北呈28°的斜坡,全长100.8米,宽3.9米,水平长26.3米,墓道用红褐色土夯筑,两侧墙上有壁画,从墓道入口处东未着盔甲、穿战袍的仪仗队相列。以后对后面有青龙和以北为背景的城墙、阙楼。城墙转角为方形,阙楼在城墙南面,城内有大批仪仗队进状。墓道西壁壁画除白虎(对青龙)外,余与东壁壁画相同。 过洞:6个。为劵顶土洞,长宽高随墓内坡度不同而异,一般高3.15米,长3.72米,宽2.44米,地面用土夯实,洞顶用长条砖砌筑,一层平卧,一层立砖,其中有一层土坯。过洞有笔画,第一过洞东、西壁分别画牵豹男仆四人,身穿黄袍,脚穿长鞋,左手牵一豹,其中两人,腰带训豹工具,过洞南壁两侧宫殿,第二过洞东壁画男仆四人,其中两人为训鹰者,第三过洞东、西壁各画内侍七人,身穿圆领长袍,手持一板,分别穿紫红黄袍,脚穿长靴和手持团扇的待女两人,头结半翻,上穿红色短衫,下穿红色长裙,肩披绿巾,第六过洞东、、西壁分别画提炭盆的宫女两人。 天井:7个。均在过洞之间,墓内看到的有五个,另2个是暗天井,天井有自然地面直通墓底,长宽深不等,一般越长2.85米,宽3.75米,深8.5米至15米左右,四角画红色柱子,上绘斗拱,第6/7两个天井开在前甬道内,然后砌砖封闭劵顶抹灰,在墓内看不见这两个天井的痕迹,天井两壁有壁画,第1、2天井东、西壁画大型间架四个,每架上插戟12根,戟头下为虎头,虎头下面有红绿黄各色彩带,戟架前站立两队仪仗队,每队12人,分3排,分别穿紫红绿黄袍,腰间佩弓和剑,唐代的戟制度表示品味,12戟架在陕西尚未第一次发。第3天井西壁分别画车一辆,车上坐一人,身穿红袍,车前站立四人,两人举团扇,车后两个相对而立。 前、后甬道:前甬道长20.3米,宽1.6米,高2.39米,后甬道长8.45米,宽1.68米,高2.29米,全部砖砌,砌筑方法一平一立,然后由两边起劵,第6、第7两个暗天井即开在前甬道内,前甬道西壁发现到东一个,洞口长0.6米,宽0.4米,前后甬道东西壁画宫女像,右手捧包裹、手持琵琶或手拿生活用具的,甬道顶部画宝相花、蔓草或云鹤。懿德太子墓发现玉册残片11片,为大理石质,欧体字,后甬道口附近设一石门,门楣,门框,皆线可各种纹饰。 前墓室:长4.54米,宽4.45,米,高6.3米,东、西壁略呈弧形,顶为穹窿顶,顶悬挂油灯的铁钩一个,四壁有壁画,东壁两组壁画,一组画宫女六人,头一人为领队,分别手托蜡烛,持包裹,另一组画宫女七人,头一人为领队,分别手头盘、瓶、蜡烛、杯、团扇等,西壁画一组宫女14人,顶绘天体,东是金乌(太阳),西是玉兔(月亮),深灰色的天空,白色星点密布在银河的两边。 后墓室:长5米,宽5.3米,高7.1米,东、西比略呈弧形,定位穹窿重顶,顶悬挂油顶灯的准购一个,后室壁画以东比较完整,画面两组宫女19人,分别手托果盘,持琴、抱琵琶、捧蜡烛,捧包裹等。顶部画天体,东是金乌(太阳),还有银河和星星,墓室西侧放置石棺一具,棺内残存两幅被搅乱过的人骨架,经鉴定,在男骨盆上有一条明显的骨线。断定其年龄不超过20岁,与文献记载懿德太子卒年19岁合以裴已死之女为冥婚合葬墓均相符合。 此墓以虽被盗,但出土文物仍多达1200多件,有整批的三才和彩绘漆马桶群等。 章怀太子墓 发掘工作由1971年7月2日开始至1972年2月结束,其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的乾陵乡杨家洼村北面高地上,据乾县城西北约3.5公里东侧约300米处。 章怀太子墓风土呈覆斗形,地部长、宽各43米,顶部长,宽各11米,高约18米,封土堆南约50米上有残存的一对土阙,高4.5米,地补偿、宽各5米,土阙南面有并列的一对石羊,四周原有围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西、东、东北三面的墙角仍残留于地面,整个墓区约占地26000平方米。 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场71米。 墓道:由南向北呈28°斜坡,水平长20米,宽2.5米—3.3米,东西两笔各有4组壁画,东壁为出行图,客使图、仪仗队和青龙图,西壁与之对称的是马球图,客使图,仪仗图、和白虎图。 过洞:4个,成拱卷形,长2.5米—3.4米,宽2.2米—2.4米,高2.8米—3米。过洞壁画共有10组,第4过洞的东西两旁,为一长廊建筑,中隔朱柱,东壁南面座一人,圆脸,面向北,身着翻领长袍,束带,右手握拳至于腿上,左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抵,北面一人面向南,服装同前,有胡须,右手伸开,置于腿上,左手稍举,手指微伸,似与南面坐着谈话,西壁两人一座式,一圆领,一翻领长袍,两手拢与袖中,至胸前。 天井:4个,第一天井在前甬道上,未发掘,其余3个,东西长各3米,南北宽1.8米—2米,深9米—12米。 甬道:分前、后甬道,前甬道在天井北,长14米,宽1.7米,高2.1米,有木门一道,已朽坏,由前墓室至后墓室有9米长的甬道、高、宽与前甬道同,甬道南端有石门一道,右扇已被盗者毁坏。前甬道东壁绘有壁画,为男侍一,侍女三。西壁四侍女,后甬道为锄花侍女图,后甬道口至雍王墓志铭。 前墓室:略呈长方形,长宽各4.5米,高6米,穹窿顶,绘有银河及日、月、星、辰。共8组壁画,其主要壁画,其主要有《观鸟捕蝉图》,北壁西侧《侍女图》、东壁南侧《仕女图》等。 后墓室:与前墓室同,长宽各5米,高6。5米,顶部日月与部分星辰贴金。喜碧的月亮与大部分星辰的贴金被盗墓人刮去,东壁太阳和星辰贴金仍保留。 前后室日月中分别绘有金乌,玉兔捣药,前室日月位置偏东南和西南,后室日在东部正中,月在西部偏西北角,甬道和墓室全席砖砌,方砖漫地。 后室有石棺一座,长4米,宽3米,高2米,由33块大石板组成,顶盖5快石板的最南一块已被盗者撬开,使馆东南角倚柱亦随之向南比倾斜。 石棺内於土深1.5米,未发现随葬品,木棺早已朽坏,在石棺内壁东北角发现两根腿骨和头骨碎片,已经扰乱,葬式不明。 章怀太子墓盗洞在第三天井东南角,长0.7米,宽0.6米,盗墓者再坏后通道石门及门框,将后试管内随葬品劫掠一空,但还出土文物六百多件,保存完好的壁画1200平方米。 薛元超墓 薛元超墓位于永泰公主墓东南700米处,于1970年发掘,出土文物210多件,有彩绘骑马俑,站立俑等。三幅壁画尤其珍贵,简笔精妙,敷以淡彩,简练活泼,意态生动,别具一格,是现在发现的唐代壁画中所仅见。 执桨人图:高74米,宽23米,会与墓甬道东壁靠近墓室口的地方。执桨人站在一个带有芦蓬的木头船上,背景为阔河野港,芦苇丛生,木船掩映于芦苇丛中,执桨人双手执桨,双目凝神前视,姿态凝重,执桨人身着白袍,黑靴,腰带上垂有杂物的带饰。头发束成一杏状小鬏,齐领,结成两根很长的飘带,当时少数民族服装,据《据梦溪笔谈》卷一载:系胡服,为唐一般庶人所穿,据此可知,执桨人当是下级水师人员,全画面几乎全用白描,只在面部和手部等处涂有彩绘,画面简练,线条准备均匀,丰采奕奕,相当传神,有一种绵里藏针的笔意。这一画风在一见到的唐墓壁画中是首次发现的,这幅执桨人图画于墓口,可能与薛元超的某一经历或立功事迹有关。 执扇女图:高72厘米,宽23厘米,会在甬道壁上,这幅图描绘了一位活泼健壮的女子,手执团扇,亭亭玉立,丰满面颊,给人一种名目整洁而纯朴的印象,女郎身着圆领衬衣,衬底上须有胸饰,外罩窄袖白色外衣,腰以下拢在裙内,长裙为条形饰纹,黑白形同间长至脚趾,这种服饰上不露胸,下不露膊,质朴大方,和唐代壁画中宫女的装束大不一样,女郎发束成一棵植物皮亚装,既非当时的高矮螺,也不想蝶形双环,无论唐画或文献记载中,均属罕见,在绘画技法上,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寥寥数笔,刻画出了人物的姿态,表情和性格,达到了形神兼备的造知,提供了考证写意画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人物图:高50.58厘米,宽20厘米,画在墓室西壁,原为一组人物画,现仅余一人,其余已不清楚,这幅话和前两幅的风格骤然不同,身着圆领袍服,侧身拱手,气度潇洒,系一年清官史,人物的装束有两点很特别:一是宽袍大袖,与当时圆领窄袖长袍不同,二是双足着带是的菊花头鞋,很少见,这幅画画得很生动,线条流畅,神气活现,衣纹作行云流水飘荡之时,使人能从人物的姿态,神情及长掘漂举的衣纹上,联想到四处景色,却为写意画纸上品,由此可证,所谓“吴装”始于吴道子的说法,不完全妥当,他仍然是由民间画师所创造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