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摘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本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我国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背景下,结合我国正处在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旨在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消亡这一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理论的参考。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Research on t
2、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base on the Background of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Abstract: Chinese national sport is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created by ancestor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It displays the own cultural value concept and aes
3、thetic sense of our each minority。In this paper, the UNESCO adop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sued a Decision on Strengthening work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other context of our society is a special peri
4、od of transition;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state analyzed. Some minority seeks to traditional sports are dying out of the practical issues discussed then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believes that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for some theoretical ref
5、erence.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of Chain; non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protection; development1 前言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改造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五千年的中华历史,脱胎于56个民族不同的风俗和人文,经历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进化过程,承载着中华各民族崇高圣洁的精神祈求、奋力超越的意志力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然而我国少数
6、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般都落后于沿海和内地。一些少数民族在本世纪中期还停留在资本主义以前不同社会的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在少数民族地区迅速蔓延。伴随着这股浪潮,外来文化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行着猛烈的冲击。“当人类放缓了发展的脚步,抬头四顾, 才发现传统文化面临着普遍的生存危机。”2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如何保护和开发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现实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1989年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1993年建
7、立了“活态文化财产”制度, 2000年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2001年11月在第32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10月在第32 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对此也作出积极的响应: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
8、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3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
9、计518项)。其中, 杂技与竞技类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包括: 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聊城杂技(山东省聊城市)、天桥中幡(北京市)、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维吾尔族达瓦孜(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德霍童线狮(福建省宁德市)、少林功夫(河南省登封市)、武当武术(湖北省十堰市)、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沧州武术(河北省沧州市)、杨式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 和陈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邢台梅花拳(河北省邢台市)、沙河藤牌阵(河北省沙河市)、朝鲜族跳板、秋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和蹴鞠(山东省淄博市) 。全球化是目
10、前世界发展的趋势,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以寻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的位置。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多样性”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以差异并存为美,以消除差异为丑。正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说“我就从这种自我心理体验出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43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衰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深厚的古文化遗存的积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保守的口传身授为其文化承继方法。因此它也就保留了其文化起源时期的本质和特色,国内外文化界就有必要关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这个“活化石”。 即保持原真, 就是为
11、了维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历史的传承, 毕竟还是需要依据的,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 提倡写实的三国志, 而不是对历史真实进行成功演绎的三国演义。5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加快;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式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文教事业和社会开放程度较之过去有了质的提升,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正处于不断地前进状态中。全球化的经济浪潮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12、, 势必造成许多传统体育文化的流失。6据资料统计,一部分过去在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中影响深远的竞技、游戏活动如彝族的跳牛、满族的跳马、黎族的堆沙、新疆的赛骆驼等都已经失传。而另外一大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如彝族三笙、土家族的摆手舞、布朗族的刀舞、独龙族的溜索等目前则正处于濒危边缘。74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中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4.1 以“民运会”为平台 ,大力发展进入民运会的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运会是少数民族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窗口。能够进入民运会的体育项目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中仍在开展的一些项目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一类是竞技性的项目 ,一类是表演性的项目
13、。每一届民运会上 ,都是表演性的项目远远多于竞技性的项目 ,这也反应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布局和开展的实际情况 ,即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明显的民族性特点。民族间缺少共同点 ,强弱参差不齐 ,无法公平竞争。体育竞技必须建立在广泛普及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应该在少数民族间大力普及民运会的体育项目 ,制定适应于竞技的比赛规则 ,逐渐减少表演性体育项目 ,增加竞技性体育项目。从1953年至今民运会已举办过七届,这近半个世纪的民运会历史就是一部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史。民运会是将少数民族体育引出文化共同体的向导; 是连接中国各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体育的桥梁; 是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舞台; 是敦促
14、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滞后现状改观的催化剂; 是吸引全社会关注少数民族体育的焦点; 是培育竞技体育人才的沃土。4.2 以“全民健身”为契机 ,大力开展具有明显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和实施 ,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内涵,既有明显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又可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它仍是我国广大地区一种理想的健康娱乐手段。然而,随着农村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到来,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面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那些近乎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由于缺乏时代感而受到冷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自觉舍弃一些不符合
15、科学原理甚至对身体有害的活动,借鉴现代体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传统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近年来 ,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全民健身项目 ,不但在本民族中流行 ,也被其他民族采用 ,并进入城市社区。在国家体育总局征集的全民健身项目中 ,就有多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朝鲜族舞蹈“道拉吉”、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跳生”等民族舞被许多地方推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将摆手舞、板凳龙竹龄球、武术等民族体育项目列入全民健身计划 ,经常有 10万人参加活动。射弩已成为一些城市娱乐中心的健
16、身娱乐项目。蹴球不但是北京的推广项目 ,在上海也被定为健身项目而进入社区。在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城乡共有陀螺场地 216 块 ,县城的几十块场地从早到晚都有人打陀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成为广为人知的全民健身项目 ,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4.3 以打造“体育旅游”品牌为目标 , 大力开发具有体育旅游生命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途径。体育与旅游的嫁接就是其中之一,而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少数民族之中是少数民族开展旅游的特色部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日渐升温 ,特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旅游热点。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
17、,合理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趣味性、观赏性强的体育项目,使广大游客在观赏当地自然风光的同时 ,也能够领略到当地的民风民俗及人文景观。还可以开发一些游客也能够参与的体育项目 ,使广大游客切身体验和感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体育旅游项目的合理开发 ,必将使当地的旅游业增色不少 ,吸引更多的游客 ,也能够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合理的传播。例如,2004年,国家体育局公布了批准在全国建设了16个“体育圈”的项目,其中“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被列为第一。“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凭借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高原体育,依托青海独特的山峦、冰川、河流、草原和沙漠等,着力修建登山、攀岩、攀冰、滑
18、水、赛马、赛耗牛等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体育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青海旅游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4.4 以“民俗节日”为窗口,大力开展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节日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造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特别是西部地区涵盖的面积广,民族人口多,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沉积的璀璨的民族地方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娱乐项目,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各
19、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如果说传统节日是土壤,那么民俗民间体育就是这肥沃土壤上开出的艳丽的花朵。这些艳丽的花朵点缀了节日的气氛,充实了节日活动的内涵,丰富了节日活动的形式。传统节日为民族民间体育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与发展的空间,使民俗民间体育充满生机与活动。同时,民俗民间体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被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中成为民众百姓日常生活的密切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某些民俗民间体育从传统节日中“脱胎”出来,逐步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现代化,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育赛事或健身娱乐项目。比如:武术中的太极拳、散打;龙舟竞渡、风筝
20、节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及影响。这些走向现代化的民俗民间体育几乎完全脱离传统节日这块“土壤”,而被经过改造移植到现代体育这块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继续绽放它美丽的花朵。即从节日的体育走向体育的节日,如世界杯、奥运会、NBA等这些都是现代体育的盛大节日;而民运会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盛会。4.5 以“各地学校”为依托,抓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与研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体育,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 ,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冲突中形成的。由于地理气候、物资条件、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各异。因此 ,各地学校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 ,应该选择
21、那些地域文化特征明显 ,锻炼内容独特 ,健身价值高 ,表现形式新颖 ,群众基础好 ,又适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的项目。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又提高了当地学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在高校开展特色项目时应在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上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系统性研究 ,使该校成为系统研究某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术权威 。例如:湖南吉首大学身处湘鄂渝黔交汇处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扎根成长在当地肥沃的少数民族土壤中。由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挖掘整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竞速”被列为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2001年该院被湖南省民族委员会确定为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2
22、00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样才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 ,更容易为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 ,也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5 结论在体育全球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各种文化交融构成的复合体,因其存在环境的变迁也必然会产生其文化本体的变迁。在竞技运动日盛一日的今天,人们对传统体育的前途和命运无不表示关注。“不要说中断传统、丢失遗产,即使它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光辉和作用,那也是严重的失职,
23、甚至是罪过”。8在全球化浪潮中,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承担着守护者责任。努力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使之成为繁荣新时代健身娱乐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有效手段,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基础上,积极将部分发展成熟的项目推向世界,参与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9参考文献: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民族出版社,20042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3孙家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4余秋雨:21世纪肯定不会是中国文化的世纪,2006年8月31日上午在北京跨文化传播论坛上的发言5韩保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只能是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J.文博, 2006, (1)6白永生.方征.马辉,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及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6)7张宏宇.李小兰,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和保护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8王岗. 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