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故乡》讲学稿.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198653 上传时间:2024-1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讲学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故乡》讲学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故乡》讲学稿 学习目标:1、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重点) 2、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难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预 习: 一、给画线字注音。  脚踝(  )  獾( )猪  惘然( )    瓦楞( )   胯( )下   秕( )谷     潺潺( ) 鹁鸪( )    絮絮( )  蜷( )缩   寒噤( )  折( )本   断茎( ) 心绪( ) 亲戚( ) 祭祀( ) 颧骨( ) 隔膜( )  二、解释下列词语: 苍黄:灰暗的黄色。本文形容天色不好。  悲凉:悲哀凄凉。   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  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伶俐:动作灵活。  景况:光景,情况。本文指生活状况。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定规:成规,一定的规矩。  潺潺: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偶像:原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切近:靠得很近 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 茫远:渺茫,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 三、通读全文,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文章以                           为线索,按照“ ”——“ ”——“ ” 的情节安排,故事的背景是                 。 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变形题: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 ②杨二嫂: ③“我”: 4.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学习过程: (一) 了解写作背景、作家及作品:  (二)学习课文 1、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 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 ) 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我”回乡的目的。  第 二部分:( — )写“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  第一层:( -- )写老屋的寂寥和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 -- )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 -- )写“我”见到了杨二嫂。  第四层:( -- )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 -- ):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2、朗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①、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                                                                                        (2)、第二段中的“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3)、怎样理解“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一句的含义? 答: 三、随堂练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  )       愕然(    )    嗤笑(    )  惘然(   )        潺潺(    )      恣睢(    )( )  2、选出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阴侮  影像  心绪  谋食      B、蓬隙  寓所  獾猪  愕然  C、潮汛  打拱  瑟索  恣睢      D、隔膜  惘然  箫索  展转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4.从文中找出与下面各词相近的词  (1)阴暗( )    (2)萧条( )    (3)寂静( )  (4)悲凉( )    (5)鄙视 ( )   (6)崇敬 ( ) 5、辨析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  ①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  ②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③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④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四、拓展延伸: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 )(贵港市中考题) A、 迸裂( )猝然( ) B、 纤维( )怪癖( ) C、惆怅( )贮藏( ) D 、 笼罩( )游弋( ) 、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 分析人物形象: 1、闰土  朗读第12—30自然段和55~77 自然段 (1)、找出对闰土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有关语句,完成下列表格: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2)、少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3)、对闰土形象的刻画,小说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 答: 2、杨二嫂 朗读39—52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对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有关语句  (2)杨二嫂前后有什么变化?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写?这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 (三)、课堂探讨: 1、见课后练习一、二题 2、课文中主要进行了哪几组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答: 3、“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 答: 4、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                                        三、随堂练习: 阅读第二部分中的12~30和54~77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说闰土“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那么我记忆上的闰土是怎样的? 答: 2、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为什么既是“欢喜”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答: 3、为什么“我”见到闰土时,“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但却说不出来? 答: 4 、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5、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6.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四、拓展延伸 根据你对家乡贵港的了解,仿照划线句子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07年贵港市中考题) 我的家乡贵港,她依偎在三江怀抱之中,山青水绿,人杰地灵,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她的山,西山南山平天山闪闪秀丽;她的水,郁水黔水浔江水 她的话,白话壮话客家话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读第78-88自然段 ,探究下列问题: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 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为什么?  答: 2、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分别是什么含义? 答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答: 4、“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 6、小说反映了什么的主题?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随堂练习 阅读文中最后三段,回答问题: 1、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 而辛苦,闰土为    而辛苦,别人为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2、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3、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          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5、“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水生么。”一句中的“我想”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有几点?   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这“新的生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选文中的“我”指(    )  A.主要人物    B.线索人物      C.鲁迅      D.暗衬人物  8、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忽然害怕起来了?  9、“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一句中“切近”“茫远”包含着什么意思?  10、文中两个“偶像”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1)偶像 (2)偶像 1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希望有没有都可以              B. 希望没有用  C. 希望在黑暗社会不以实现        D. 不能空有希望 12、“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①这句话中“这”指的是(    )  A.希望      B. 希望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C.生活道路        D.故乡美好景象  ②这句话中“成了路”比喻的是(    )  A.有了希望        B. 地上的路  C.家乡变得美好    D. 希望得以实现  13、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都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 _____                                                             ___ (四)小结 (五)延伸拓展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09年贵港市中考题) 是什么原因让你想学习而找不到方法?是什么原因让你由于畏难而害怕学习?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于你来说,也许缺乏的是感动,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感动是学习的动力。有感动才有信心,有感动才有动力,又感动才有激情…… (1)论证“感动是学习的动力”这一观点,用下列作论据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感动,曹雪芹写下了《红楼梦》 B、因为感动,鲁迅弃医学文学问 C、因为感动,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 D、因为感动,张海迪自学成才 (2)班上准备开展一次以“感动是学习的动力”为主体的演讲比赛。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文字优美的开场白(不少于50字)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