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普发生器蔡奇渊 启普发生器是一个简单、有趣的组合仪器,由荷兰人启普1864年发明。说它简单首先是构造简单,由两部分厚壁玻璃仪器组成,一部分称为球形漏斗,一部分称为容器。 球形漏斗就是长颈漏斗的美化,功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将缩脖歪嘴的丑鹬,变化成了匀称雅致的仙鹤。 容器是特制的,上部是圆球,下部是半球,它们弧顶相连,连接处有一个开口,球形漏斗通过开口处时,正好可以堵住,液体可以自由通过,大块固体则不行。 简单还体现在它的操作上,首先是气密性的检查,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制成,不宜受热,检查气密性时也不必加热,只需在仪器组装好之后,关闭导管上的活塞(或止水夹),向球形漏斗中注水,待漏斗口淹没后继续注水
2、,若在漏斗中形成稳定的液柱,说明气密性好。 原理很简单: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如果大于(或小于)大气压强,就能证明容器气密性好。在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中,曾用压力容器中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的结论,证明压力容器还是完好的,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球形漏斗中液柱所产生的压强,作用于容器内的气体,容器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加上水柱所产生的压强,大于大气压,所以可以用水柱来说明气密性好。 启普发生器气密性检查简单,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它适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制气体的实验。使用时,容器的圆球中放块状固体,放好后插入球形漏斗,块状固体被留在圆球中,液体由球形漏斗中加入。需要气体时,只需打开活塞,让容器与气体收集装置
3、连通,容器内气体逸出,压强下降,漏斗中的液体进入容器,淹没固体,开始反应,产生气体。 气体够用后,关闭活塞,此时液体和固体依然在反应,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容器中气体的量增加,根据克拉珀龙方程(PV=nRT),其他条件不变时,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物质的量成正比。容器内气体物质的量增加,气体的压强也增大,推动容器内的液体向漏斗中运动,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容器中的液面下降,当液面降到固体以下时,固体和液体脱离接触,反应停止。从而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效果,一个典型的自反馈机制。 启普发生器常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制气体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如锌粒(块状固体)和稀硫酸制氢气,大理石(块状)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4、,硫化亚铁与盐酸反应制硫化氢等。 既然启普发生器不宜受热,需要加热的反应不能用,产生大量热的反应也不能用,如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需加热,不能用。电石和水反应制乙炔,由于产生大量的热,也不能用。反应物为粉末状固体也不能用,因为粉末会进入容器的下半球中,关闭活塞时,液体不可能与固体脱离接触,反应不会停止,达不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效果。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二氧化锰是粉末,不能用,如果用水泥将它制成小块,就可以用的。说它有趣,“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像个有趣的玩具,可不是吗?打开活塞,漏斗中的液体流下去,固体上的气泡升起来。关上活塞,容器中的液面降下去,漏斗中的液面升起来。打开,关上,关上,打开,看升升降降自动进行,不是很有趣吗?真有点像孩子的一个新玩具。如果不小心,固体落到了下半球中,关闭活塞,液体和固体不能脱离接触,反应不会停止,它会一直工作下去,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产生了,当容器中的液面降到漏斗口以下时,漏斗中就会形成间歇喷泉:隔一段时间会有一个大气泡从漏斗中喷出,模拟了自然界的间歇泉。了解了启普发生器的原理,U型管、干燥管、甚至是破试管都模拟进行“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实验,变化一下仪器,乙炔也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