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探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9524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探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探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探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9探索与交流引言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中职业教育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不能回避的趋势,符合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将思政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抓手,丰富职业教育类课程内涵,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通过隐性渗透的方式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与职业教育类课程交融互促、相得益彰。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覆盖面窄,尚未形成完善的建设体系,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足,教学设计和评价未能体现课程思政特色,这些问题阻碍了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类课程的融合进程,对此高职院校要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不断反思,寻找融合教育的科学路径,让职业教育呈现出新面貌,体现出更高的价值。一、融合教育面临的挑战1.融合教育

2、体系未形成,课程思政覆盖面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尚处于探索时期,大部分院校仅有少数试点课程,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融合范围有限,“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当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缺乏深刻认知,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倾向,课程思政运行模式不 完善。2.教师思政素养欠缺,育人意识薄弱个人能力、专业特长、精力限制等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高职思政教师也存在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全面、立德树人意识薄弱的典型问题。此外,高职专业课教师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但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水平仍有待提升,这也是阻碍职业教育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原因。3.教

3、学设计碎片化,教学评价实效性不高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完善,专业课程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之融合度不高,两部分教学内容衔接不到位,融合方式和教学方法单一、低效,教学设计体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此外,从思政教育的特性和目标来看,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中量化评价难度大,评价指标监测难度大,使用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难以获得精准的评价 结果。二、融合教育原则1.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因此为保证融合教育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达到精准融合、自然融合的效果。职业教育类课程是面向职业学生、以提升其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让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4、、形成职业技能,而不同专业课程在内容、育人目标、学习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未来从事相应行业工作的专业学生所具备的思政素养要求也有不同侧重点,由此可见,思政教育融于职业教育类课程中切入点并不完全相同,教师要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让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确保专业课程依然在培育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思政教育融入要参考职业教育类课程内容要点和教学侧重点,避免融合教学过于生硬。2.准备充分的融合教育资源合适的教育资源是支持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推进课程思政同样需要充足的融合教育资源。当前职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尚未完成,需要教师从融合教学方法、融合教学流程上采取合

5、适的优化措施,以此为依托选用合适的融合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具体来说,实施融合教学之前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重新梳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与融合教学需求相符合的辅助教学工具,全面整合教育资源。3.适度调整教学评价维度和方式课程思政背景下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不再适用,教学评价的维度和方法需要适度的创新和调整。职业教育类课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探思吕皓(江西省景德镇市高级技工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高职院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具体体现。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在职业教育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下

6、文具体分析高职职业教育类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以此为基础分析融合教育的原则和路径,旨在推动高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交融互促、同向同行。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课程课程思政200世纪之星程教学评价重点面向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但思政教育融入后的课程教学评价则要将侧重点调整到基于思政教育引领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成效上,融入生活观察、细节分析手段,聚焦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政治素养、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展开综合性评价。三、融合教育路径1.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其一,课程目标设置体现OBE教育理念。一是基于政策变化灵活调整课程目标,基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7、规划明确思政教育需求,精准定位思政要素,从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果、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指向出发,使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体现清晰的思政育人导向,对照目标梳理思政教育元素。二是重视元素提炼,在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中提炼出思政元素,形成具体的思政教育目标,三是动态调整、更新完善。按照“国家院校专业”层面的职业人才培养规划动态调整课程思政目标。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明了“增强使命担当”的思政素养新内容。其二,思政教育内容强调隐性渗透、自然融合。一是挖掘思政教育内容,让教学设计从课程思政视角展开,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点、切入点的确立要从职业教育类课程特点出

8、发,对课程内容内涵的哲理价值、投射出来的思政元素展开深度剖析。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挖掘不同专业的历史文化底蕴、价值观导向,展示专业的发展史和重要人物的奋斗史,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依托教学实践分享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思想、人生经验。如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可以聚焦创新精神、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方面,而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渗透可以聚焦工匠精神、工程素养层面上,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渗透可以聚焦法治教育、服务意识、岗位责任等方面,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渗透可以聚焦爱国情怀、民族情感、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等方面1。二

9、是探讨思政教育融合方法,思政元素顺利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并不是随机的、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有方法、有规律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的效果取决于融入方法,选择合适的融入方法则更利于让学生对思政观点形成认同,进而内化思政理论,让思政教育体现价值引领的作用,深化思政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以渗透教育的方式落实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把思政教育生硬地嵌入或者植入到课程中去,而是以恰当的、合理的方式自然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依托引申提炼法、案例渗透法、专题嵌入法、类比映射法、体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比如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案例渗透

10、方法,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播放敦煌中国纪录片,展示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转化成果,依托真实教学案例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渗透爱国教育元素。2.基于课程思政视角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基于思政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类课程的现实,需要建立与课程目标、内容相匹配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对传统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精准反馈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利用教学评价的多元功能反推课程思政模式完善发展,不断提升教学效益2。现按照教学评价主体不同设置两个主要的课程评价方向,针对教学质量、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两个层面实施全面的教学评价。其一,

11、对思政教育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主要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类课程教学顺利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思政素养,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为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提供方向导引。而思政教育目标达成度则是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评估教学实施中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程度,即课程思政实施在促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也是衡量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核心指标。从思政教育的特性、特点来说,对学生思政素养形成和提升情况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兼顾发展过程和结果。此外,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中高度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状态,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侧重横向比较的特点,逐步调整为侧重纵向对比。其二,对课程思

12、政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以教师为评价主体。重点评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最终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既定要求、教学缺陷体现在哪些方面等,对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评价要“直击要害”,以对完善、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路径为最终目的3。此外,课程思政视域下形成了更为开放的育人环境,带动了教学模式的整体变化。在课程教学评价中提倡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学生、老师、督导、领导都应该参与课程教学评价过程;要求教学评价内容完全针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要点,将教法创新度、目标达成度、内容合理性、教学有效性等都纳入教学评价内容体系中去;教学评价范围上要求进行全覆盖的教学评价,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体现宏观视角;要求发挥

13、教学评价的辐射作用,力求教学评价结果对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合工作形成指导,达成良性相互辐射、协同发展、持续改进的效果。3.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建设强大师资队伍职业教育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对教师是巨大的考验,要求教师在融合教学中以先进的思政育人理念、科学的思政育人方法为基础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关注自身思政素养提升,同时做到言传身教,在思政教育中主动成为学生的榜样,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其一,强化育人意识。各类专业教师要走出传统专业课教学模式下常见的教学误区,深刻认识并主动承担思政教育责任,深入领会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价值,强化201探索与交流学科使命意识,增强职业使命感与社会责

14、任感,主动承担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以及价值观引领等育人责任,践行立德树人理念4。其二,提升思政素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以此为基础才能够顺利挖掘出职业教育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效组织教学,最终落实思政教育目标。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和国家的最新政策,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其次,强化时政意识,聚焦时政热点收集优秀的思政教育案例,并形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广泛涉猎教育学、哲学、艺术、心理、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当然,师风师德建设不能被忽视,因为师风师德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专业

15、课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深刻注意职业风范,力行为人师表。其三,提升育人能力。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关注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成长。具体来说,在职业教育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要具备精准提炼思政元素、选择恰当的融合教育契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呈现以及对价值观科学引领等基本的教学能力5。为此,专业课教师可能需要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培训、专业研讨会、集体备课、示范课等系列学习活动,并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求搭建合作教研、交流学习的平台,强化课程思政教学互动,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课教师提供交互、支持的教学互动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协同效应。4.基于课程思政视角构

16、建和完善保障制度其一,组织架构,制度建设。第一,院校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作为牵头机构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与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形成配合协作关系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6。第二,完善顶层设计,在院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展开提供保障。其二,多方协同联动,建立沟通机制。第一,重构工作机制,保证各部门工作责任明确且承担协同配合义务,发挥联动效应,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形成合力。第二,建立沟通机制形成密切互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组织专家开展指导工作,定期集体备课,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方法研讨会、优秀示范课

17、观摩会,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帮助教师积累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其三,重视考核工作,进行常态评价。第一,建立具有鲜明思政特色的考核机制,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工作考核体系中的地位,将该指标与教师的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挂钩7。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督导专家共同督导下构建“动静结合”教学评价机制,除了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外,还要基于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构建可推动问题整改的滚动性评价模式。其四,严格经费管理,落实项目资助。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财务部门和监察审计部门联合管理经费。严格管理针对课程思政的专题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审批,遴选优秀课程思政例课并设置相应的奖金

18、制度。结语高职职业教育类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职业教育属性,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以及职业能力培养。而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也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根本目的,因此说职业教育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可行的。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式教育,基于各类课程特点与内容提炼思政元素,以专业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可以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素质职业人才。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阻碍性因素,我们要不断探索解决困境的新思路,让职业教育的价值得到集中体现。参考文献1李小红.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职业

19、教育类课程的研究J.大学:思政教研,2022(01):116-119.2张晓青,杨靖.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5.3王茗倩,顾卫杰,杨保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6.4田应辉,徐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4):5.5侯国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路径探究以汽车维修类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01):5.6平静.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6(0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