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明确腐生、寄生和共生的区别。
4.进一步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熟练地解决有关探究实验的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实验方案的评价这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
态度
1.运用辩证地生物学观点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2.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辩证地看等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1.制作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2.编写并发放预习提纲。
学生:1.阅读教材,完成预习提纲 2.采集大豆的根。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
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
引入
多媒体播放死亡树木、鱼等动物的尸体、阿富汗被炸死的平民等,
设问:如果这些不腐烂的话,你想象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什么样吧?!为什么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呢?”
通过观察课件,参与讨论,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自主
探究
1.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它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 、 和 ,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 。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 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 生活,它们从 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等,而臂癣、足癣是由 引起的。
3.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 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如地衣是 与 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
合作
交流
精讲
悟疑
观察与思考: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投影:腐烂的梨、香蕉、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思考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一个作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看多媒体投影,结合导学提纲,小组内讨论导学思考题。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间质疑释疑。
1.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患哪些病?
2.足癣,南方民间俗称“香港脚”,北方称为“脚气”。脚气与脚气病有何区别?
细菌和真菌在动植物遗体上生活就会分解动植物遗体。但若细菌和真菌生活在活着的动植物身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1.要求学生举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关细菌和真菌使人患病的例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Ⅴ-36、37、38,重点解决以下思考题1、2。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区分脚气和脚气病:
脚气:由真菌感染引起
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1
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举出自己知道的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人类疾病
观察教材插图,识记相关疾病名称及引起该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1.地衣是哪两类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的?
2.这两类生物各起什么作用?
3.通过地衣的例子,请总结出什么是共生?
引导学生分析插图Ⅴ-39,阅读课本,思考、回答思考题第1、2、3题。
评价学生的答案
结合插图Ⅴ-40,要求学生分析采集到的大豆的根瘤中的共生现象。
指导学生阅读P70“以菌治虫”,了解细菌和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如下几个问题:
(1)我们应如何看待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呢?
(2)结合细菌和真菌生活需要的条件,你认为我们应怎样防止动植物或人类由这些生物引起的病症?
观察插图Ⅴ-39,明确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
讨论归纳出共生的概念。
应用共生的知识,分析解释豆科植物根瘤中的共生现象。
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树立正确的辩证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评价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回忆:
①探究实验的步骤。
②探究实验要设计成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应有几个变量。
2、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三个方案,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
回忆探究实验的步骤及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求
小组内分析讨论,逐一对三种实验方案予以评价。小组展示,小组间交流表达并质疑释疑。
拓展
运用
迁移
升华
寄生和腐生的相同点和区别;寄生和共生的区别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腐生和寄生都属于异养;腐生是靠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获得营养,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小组展示,小组间交流表达并质疑释疑。
课时
总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知,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还能与动植物共生,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板书
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与动植物共生
教后
反思
【同步训练】
1.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已有数不清的生物死亡,但我们却没有生活在遗体堆积如山的环境中,原因是( )
A.遗体被风化而消失了 B.遗体能够自我消失
C.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将遗体分解了 D.遗体都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
2.梨和香蕉的腐烂,是因为细菌将水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说明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3.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等多种疾病的微生物是( )
A.肺炎双球菌 B.枯草杆菌 C.链球菌 D.结核杆菌
4.痢疾杆菌生活在人的肠道里,靠吸收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 )
A.腐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5.地衣是哪两类生物的共生体( )
A.细菌和藻类植物 B.真菌和藻类植物 C.细菌和真菌 D.藻类植物和单细胞动物
6.下列生物中,营养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病毒 B.引起足癣的生物 C.小麦 D.人体内的大肠杆菌
7.夏冰同学把洗鱼后剩下的鱼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地里,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那里的菜长得特别旺盛,而翻开泥土,鱼的内脏却不见了。请分析:
(1)土壤中的 将鱼的内脏分解,所以过一段时间以后,鱼的内脏就消失了。
(2)鱼的内脏中的 被分解成了 、 和 ,这些物质被蔬菜吸收,成为制造 的原料,所以那里的菜长得特别旺盛。
(3)这种现象说明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扮演了 的角色。
8.为了观察橘子皮上的青霉,某班同学设计了3种实验方案,如下表。请你分析:
方案
接种前的培养基
甲组
乙组
方案一
未做灭菌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接种青霉
自然条件下接种青霉(暴露
在空气中)
方案二
甲组进行灭菌处理,乙组未做灭菌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接种青霉
自然条件下接种青霉(暴露
在空气中)
方案三
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接种青霉
自然条件下接种青霉(暴露
在空气中)
(1)以上三个方案中,你认为哪一个方案的实验设计最合理?并说明理由。
(2)找出方案三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当堂达标】
1.下列不能作为分解者的是( )
A.枯草杆菌 B.酵母菌 C.链球菌 D.蘑菇
2.下列现象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无关的是( )
A.清晨,小鸟在树上鸣叫 B.腐朽的木头上长出了蘑菇
C.苹果腐烂 D.用酵母菌发面
3.漆黑的海底深处火山口附近发现了“人丁兴旺”的生物村落。这里的细菌能把有毒废料当“早餐”,能利用硫化氢、铁、氢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来制造有机物,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这些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都可以
4.细菌和真菌能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具有这一作用的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应该是( )
A.共生 B.寄生 C.腐生 D.自养
5.饮用水是否合乎标准,常常通过检测水中的细菌总数和下列哪一项的菌落数来确定( )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乳酸菌 D.枯草杆菌
6.下图为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该图可看作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它
由 和 两部分组成。
(2)图中 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能够将生物遗体进行分解,其中分解产物
A是 ,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3)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答案部分】
自主学习
1.分解者 二氧化碳 水 无机盐 有机物 循环
2.寄生 活 真菌 3.不能 共生 真菌 藻类
同步训练
1.C 2.D 3.C 4.C 5.B 6.C
7.(1)细菌、真菌 (2)有机物 二氧化碳 水 无机盐 有机物(3)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8.(1)方案三最合理,因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在实验中,除了单一变量(接种的环境条件)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可见,只有方案三的设计排除了除变量外其他所有因素的干扰。所以,与前两个设计相比,方案三最合理。
(2)实验组:甲组 对照组:乙组
当堂达标
1.C 2.A 3.A 4.C 5.A
6.(1)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2)细菌和真菌 二氧化碳 (3)草→兔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