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俗的浪潮》教学设计
课 型: 作品鉴赏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大众文化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的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众文化与美术之间的联系
难点:让学生认识艺术的“雅”、“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游戏:分四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最喜欢的明星?最喜欢的歌曲?最喜欢的电视剧?最熟悉的广告?)最后每组总结各自的问题答案派代表在最快的时间一口气说出10个以上的内容,回答的最快最多者为胜。
教师总结:指出这些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的话题进入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正课做铺垫。
二、 引出主题——通俗的浪潮
三、 新授内容(用历史典故中的宴会的形式一一来解答本堂课的知识内容)
1、烧尾宴(注:烧尾宴盛行于唐代,是专门为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和通俗美术的关系,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最后达到成功
本环节的主打菜: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图片展示:芙蓉姐姐(目的,让学生对通俗文化的形成有个更直观的了解,首先流行于底层)
作品分析:日本的浮世绘作品和19世纪后期印象派的关系
学生活动:能否看出日本的浮世绘作品和欧洲的印象派之前的有何联系?从色彩、表现形式、内容上找联系。
品尝后的滋味:通俗文化为美术创作提供新题材和新的表现形式,通俗文化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美术观念的出现。
设计思路:通过一个宴会的形式让学生对通俗文化有个递进的了解,正和宴会的形式一样,不同的宴会形式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烧尾宴的宴会形式是正好和通俗美术有“俗”发展成“雅”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顺便让学生了解了我们中国文化内容的一部分。
2、文会宴:(注: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和通俗美术的关系,交流通俗美术的“俗”和美术作品中的“雅”如何看待和区分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是:雅俗如何共赏。
主打菜:主张艺术平民化和个性化
图片展示:代表例子——后舍男孩、上海的达人秀(目的:直观了解、活跃气氛)
作品分析:
⑴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林黛玉》和《西厢记·窥柬》。
学生活动:两幅画上有哪些民间或大众文化的因素?
教师提示:改琦和陈洪绶都是有名的画家,但都创作版画插图。大众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它们是流行很广的戏曲、小说的插图;印刷出版,广泛传播;采用比较工致的线条,这是文人画家不屑于用、认为“匠气”的手法;人物形象都是纤弱的女性,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等等。)
⑵月份牌香烟广告女郎》。内容、形式、技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这些广告女郎有何特点?能吸引你们地方有哪些?
(教师总结:这种月份牌不是“正经”的美术作品,而是随商品附送的,和现在商店附送的商品广告完全一样。这幅画用擦笔水彩法画成,完全是一种西方的技法;因此人物比例结构都很准确,肌肤和衣服也有逼真的质感;画的是一位从服饰到发型都很时髦的女郎,相当于现在的时装模特;它没有崇高的目的,仅仅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虽然当时的文人认为这样的作品“俗气”,“格调不高”,但很受老百姓欢迎。)
加深理解:展示课外图片做例子
品尝后的滋味:
作为通俗文化的现成品,美术在对传统进行着挑战,并形成了很多新的语言。“雅”与“俗”是艺术品中常用的标准,大众文化常被归入“俗”的一类,但美术的诸多元素又频频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反过来大众文化又被作为“高深”的经典艺术。比如“广告”
设计思路:文会宴本来就是一个文人交流的宴会,以文会宴的形式切入正好符合这以环节的主体,大家一起讨论“雅”“俗”如何看待。
3、鸿门宴——斗智斗勇方取胜。(课外延伸,简单的说下)
鸿门宴:主打菜:产生了“精神分裂式”的潮流
图片展示:代表例子现在思潮中出现的男的女性化和女的男性化的现象
概念:“精神分裂”表现在艺术家在创作中不再遵循传统规律,不再恪守艺术创作的承接关系,而是出现了反叛和批判的潮流,抛弃了历史留给艺术家的记忆,而是开始他们个体化的思考。
作品代表:波普艺术
刺激后的滋味:
通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解放人性的功能和消费理想和神话的功能同时存在。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是课外延伸的环节,如果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让学生对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通俗文化都可以发展成美术作品,真正的美术作品也是在通俗文化的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获得成功的。
总结:理解了什么是通俗文化,掌握了通俗浪潮的实质后,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个旗帜鲜明的艺术家,一位位令人尊敬的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