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提升自然类主题展陈品质的理念及方法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8436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1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自然类主题展陈品质的理念及方法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提升自然类主题展陈品质的理念及方法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提升自然类主题展陈品质的理念及方法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doi:10.16703/ki.31-2111/n.2023.04.013韩蒙.提升自然类主题展陈品质的理念及方法探析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4):83-88.提升自然类主题展陈品质的理念及方法探析韩蒙深圳博物馆0?引言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博物馆行业发展空前迅速,尤其是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成绩斐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自然博物馆新馆先后落成,使得中国自然博物馆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1。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新馆及国家海洋博物馆也已建成开放,成都自然博物馆已进

2、入建设尾声,保定自然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都将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在自然博物馆数量增长的同时2-3,自然类主题展陈的策划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传统的自然类展陈多以“物品”为主,采用教科书式的展示方式,介绍其分类学信息4,这些显然已无法满足现代公众对自然博物馆展陈形式和内容的需求及期待。近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发展经历着“以物为核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深刻转变。面对新世纪自然博物馆的新宗旨、新目标、新功能,本文以展陈的内容策划为切入点,试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提高自然类展陈策划的理念和方法。1?运用教育传播学的方法开展展陈内容策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

3、文化服务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代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已由“收藏”转变为“教育”。早在 19 世纪,一些欧美国家的博物馆就开始致力于强化博物馆的教育角色,但在国内的博物馆中尚不明显,“重展”不“重教”已成为我国博物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5。笔者认为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与展陈相配套的教育拓展活动中,而是在展陈策划之初就应该运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尤其是自然类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最具价值的社会教育手段之一6,更应该在展陈策划中贯彻“教育”的目的。目前我们的确经常看到一些自然类展陈,其主题不明晰,展示内容缺乏科学内涵,很难激发观众的观展兴趣。要改进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进行内容策划之初,

4、就需要把握明确的教育传播目标。那么在策划具体的展陈主题和内容时,应将什么作为科学教育传播的目标呢?朱幼文曾提出,应该把关于科学的“大概念”“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和未包括其摘要由自然类主题展陈的内容为切入点,围绕教育传播学展陈目标的把握、展陈内容的定期更新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三方面进行了简单探讨,旨在形成有利于提升博物馆自然类主题展陈品质的理念和方法,以期从理论与实践上对我国自然博物馆展陈策划提供参考意义。关键词自然博物馆展陈策划教育传播学定期更新学术研究83-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中的其他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

5、的概念,在展陈各层次科学教育-传播-展示目标中加以明确,并且将其作为策划展陈各级主题和分主题的依据7(2010 年国际科学院联盟在 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中提出了 14 个科学“大概念”8;2011 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出版的 K-12 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9以及在此基础上 2013年发布的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10中,明确列出了“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和“科学与工程实践”,这些大概念、学科核心概念及跨学科概念,或可统称为“核心科学概念”,即是“能反映学科概念的关键性科学知识”)。展陈的科学教育传播目标、最上位的科学概念,应是确定展陈主题的出发点,如果不能找到最有教

6、育价值的科学概念,主题策划就如同“缘木求鱼”7。但也应注意,在教育学、传播学的视角下提炼出展陈主题只是第一步,在具体的展示内容、语言风格以及形式表达等方面,也要结合教育传播学的理论进行开展。展示内容应具有能充分表达展陈主题的故事线,不应只是碎片化、拼盘式的知识点。展陈的语言风格及形式表达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基于教育学、传播学的理念、特征和效果追求而进行场景/情景的设定。以深圳博物馆“征程从鱼到人的演化”展为例,该展主题为“脊椎动物的演化”,讲述了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从寒武纪到第四纪 5 亿年间的发展脉络。在分主题中,策展方选择了“来自海洋”“登陆先锋”“爬行帝国”“羽翼

7、飞天”“哺乳为王”和“猩球崛起”这 6 项内容,以生物的演化为故事线讲述了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拥有一个共同祖先,那就是鱼类。之后由鱼类演化出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我们人类所属的哺乳类。虽然现在人类是地球上的优势物种,但是回看整个地质史,没有哪一个物种可以永远保持优势。这些主题及内容充分体现了“生物进化”中几个核心概念(表 1):即共同祖先(所有生物都拥有一个共同祖先)、自然选择及适应性(生物的变异会受到自然选择作用的筛选,对生物适应有利的变异会得到保留,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通过对这些核心科学概念的准确把握,才有可能传输出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的展陈。另外,考虑到本次科普展览的受众多为亲子家庭或青少年

8、,所以整个展陈的语言风格偏向活泼化,形式设计更加具象化。如展陈中的“登陆先锋”篇章,展板文字形容鱼石螈为“长了四条腿的鱼”,展柜背景使用了从海洋到陆地过渡的展现形式,这样有教育学意义的“情景”使得展陈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图 1)。图 1“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展陈第二篇章:登陆先锋表 1 K-12 科学教育框架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关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核心概念”及其细化9-10学科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细化生命科学从分子到生物体:结构与过程A.结构与功能 B.生物体的成长发展 C.生物体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D.信息加工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动力学A.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 B.生态系统

9、中物质和能量传输的循环 C.生态系统动力学、运作和恢复 D.社会互动和群体行为遗传:遗传和变异的特性A.遗传的特性 B.变异的特性生物进化:统一性和多样性A.共同祖先和多样性的证据 B.自然选择 C.适应性 D.生物多样性与人类84-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此外,在展品方面依然要考虑教育传播学的理念。自然类博物馆展品主要有微生物、动植物、岩石矿物、古生物、天文等类型的实物标本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辅助展品。这些展品不仅具有其本身所含有的“物性信息”,还包含了发现、采集挖掘、研究及其背景等相关的“社会信息”或称“人为信息”,蕴含了

10、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等内涵11。还是以“征程从鱼到人的演化”展为例,该展在“脊椎的出现”部分展出了“天下第一鱼耳材村海口鱼”的化石标本。首先在说明牌上写出了这块鱼化石标本的名称、时代、产地等,这属于展品本身的分类、生理、生态等信息;然后展陈介绍了科学家在云南昆明发现海口鱼的过程以及在标本中发现了起支撑作用的棒状结构脊索的过程,这就传达了标本的第二层信息,表达了科学家发现该标本及通过研究得出其自然科学信息的过程;最后展陈中写道“海口鱼代表了目前人类已知最早、最原始的脊椎动物,脊椎的出现使动物体内有了骨骼的支撑,进而促进了它们内部器官的发展、体型的增大以及运动能力的增强,这些性状提高了它们的生

11、存能力,经过 5 亿多年的演化,现在才有了人类的出现”,这就展示了展品所蕴含的第三层信息,结合展陈启发观众对于人类认识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等的思考:人类的远古祖先竟然就是这么一条小小的鱼类,纵观脊椎动物 5 亿多年的演化史,我们人类其实只是其中的小小一环,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很多动物都因环境的改变而灭绝了,所以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因为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变化也极有可能最终导致人类的灭亡,保护环境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展品传达了上述所讲的三层信息(参见表 2),才算是真正传达了一件展品的教育传播价值。而我们也看到很多博物馆的说明牌及

12、单元板,在介绍自然类标本时仅仅介绍标本的物种名及产地、时代,再无其他有价值的科学信息,这种教育、传播还局限于知识和原理层面,仅达到了传达第一层信息的标准,这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还要重视展品组合。陆建松曾在 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2一书及 博物馆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几个理念12一文中,将博物馆展览按传播目的和构造分为“审美型展览”和“叙事型展览”。自然类展览大多属于“叙事型展览”,应注重展品的背景故事、展品间的关系,以及这个关系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而不能只是大量展品的堆砌。通过一组标本(一个展项群),共同说明一个故事,将科学的信息和知识融入到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之中,以此让观众获得情感与价值上的

13、满足,这才达到了展陈与观众之间的有效沟通。2?通过定期更新展陈,保证其科学性、前沿性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面对快速发展与进步的自然科学主题,很多博物馆的常设展陈却几年甚至几十年一成不变,这必然会导致其内容陈旧,甚至出现严重错误。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自然博物馆必须要关注自然发现与科学快速发展的客观现实,将这些变化与发展体现于博物馆的展示与教育工作,这样才能维持观众对自然类主题的兴趣。以自然博物馆中无法避免的生物分类为例,传统的分类学主要是依靠形态及生存模式进行划分,后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分子间的亲缘关系为生物进行分类逐渐成为主流,这也导致了很多物种

14、分类地位的变化。在动物学中,大家身边常见的猪、牛、羊以及动物园中常见的河马、骆驼等都是偶蹄目中的一员。生活在海洋里的鲸鱼和海表 2自然标本类展品所承载的信息传达层次内容7信息传达的层次信息传达的具体内容第一层信息标本本身的分类、生理、生态等科学信息第二层信息该标本及其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信息第三层信息该发现给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85-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豚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属于鲸目的分类单元。之后经过分子生物学的分析,科学家发现鲸鱼与河马的亲缘关系很近,鲸的祖先很可能是原始的偶蹄目动物,于是提

15、出了“鲸偶蹄目”的说法。但是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分析,科学家认为鲸就是偶蹄目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因为长得特殊就区别对待,所以没有必要称其为“鲸偶蹄目”,而是应该直接把鲸并入到“偶蹄目”中13。所以在动物类的自然展陈中,如果有涉及到鲸豚与偶蹄目等相关的内容时,就需要自查是否按照最新的科研成果来表述?是否将其分类位置的变化表达清楚?在古生物学领域,这类问题更显突出。古生物学研究的是已灭绝生物,主要对象是化石材料。由于化石保存的偶然性及不完整性,人们对于演化历史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后期科学家又发现了保存更为完整的化石材料,那么就有可能推翻之前的假说,形成一种新的理论14。以棘龙为例,之前科

16、学界很多学者认为棘龙的身体形态无法正常游泳15。但是近年来通过对发现于摩洛哥地区更多更完整的棘龙类化石形态及骨密度的分析,研究者认为棘龙拥有一条强壮有力的大尾巴,可以帮助它在广阔的河道和浅海游泳,这项成果也发表在2020 年的 Nature杂志上16。这些新发现的化石材料有力说明棘龙不仅能够在陆地活动,也完全可以潜入水中游泳,已经是极为适应水生环境的一种大型恐龙。那么在自然类的常设展陈中,如果有涉及到棘龙生活习性的相关内容,就要注意及时更新,否则就向观众传达了不准确的科学信息。在策划相关的临时展陈时,大纲文本撰写者更要追踪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当然,这也并不是要求科研上的任何一点进展都需要在相关

17、的展示内容上有所体现,哪些该及时更新,哪些不需要,这也是对博物馆人学术研究能力及专业素养的一种挑战。也许有学者会担心,过于多观点多信息的更新或表达,是否会造成观众的思维混乱?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简单清晰地将尚无定论或尚存争议的议题诚实呈现给观众,也是促进科学与知识持续进步、培养观众具备批判性科学思维的途径之一。3?加强学术研究,增强自然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博物馆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凸显教育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学术研究。相反,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一定要重视科学研究,科研一直是自然类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17。很多欧美博物馆,通常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科研机构,有着许多的研究人员

18、。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有 200 多名专业研究人员,2018 年发表论文数 418篇,采集标本数 27?089 件18;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 348 名科研工作者,2021 年发表了 500 多个新物种19,走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前列。但国内的自然类博物馆大多还是以科普为主,做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相对来说较少16,这就导致博物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科研院所及高校严重脱节,也会导致一些博物馆展陈内容及科学知识缺乏专业性。科研工作是博物馆所有工作的基础,是不断提高博物馆各项业务水平、工作质量和干部业务素质的关键所在20,因此博物馆一定要注重基础性科研工作。前文已述及,展陈应全面传达展品的三层信息,而要实现这

19、一要求,就必定需要学术研究。比如,各地自然馆都会展出叠层石标本,其实叠层石的观赏性并不强,如果没有学术研究,那么观众可能只会认为这是平平无奇的一块石头。但是通过研究,我们能了解并向观众传达,叠层石其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代表了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在演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等知识内容。只有展陈中完整传达了这些信息,才有可能引起观众的观展兴趣。但这也并不是要求博物馆人员所开展的科学研究要达到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水平。出于职能及考核机制等差异,科研院所及高校一般主要从事生命科学领域中较为前瞻性的研究,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博物馆不管是在科研经费、仪器设备、还是信息资源上都无法与之相比。但自然博物

20、馆的研究可以主要聚焦在生物分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学等基础领域,不以“高精尖”为目标,而是把科学研究作为藏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注意成果的转化。即自然博物馆科研的定位要准确,突出个别优势学科及专业团队建设,保留一些经典学科的研究86-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2022-07-04 收稿;2022-07-29 修回)作者简介:韩蒙(1990),女,博士,馆员,现从事古生物学科研与科普,自然类主题展陈的策划工作,E-mail:?。内容,发掘少数新型交叉学科,还要以科研促科普,二者相辅相成。4?结束语诚然,一个完

21、整的展陈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主题内容,还有展陈形式、布展、宣传、讲解等等,但内容设计可以说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内容开展。一个选题准确、展品运用及解读恰当、文字表述科学精准的内容是展陈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故在本文笔者从展陈内容入手,以上述三方面为例,浅要分析了提高自然类展陈质量的理念和方法,希望博物馆人能改变长期以来的定式思维,在加强自身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学习先进的展示理念,既重视科学知识的准确传播,又注重科学发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给观众奉献更多的高质量展陈。参考文献1徐凤文.中国现代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功能定位探析J.中国博物馆,201(41):112-

22、117.2陆建松.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徐善衍.我们正在迎来科学博物馆的第四次创新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2):5-9.4毕靖华.对我国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形式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3(3):40-45.5郑奕,陆建松.博物馆要“重展”更要“重教”J.?东南文化,2012(5):101-109.6张媛媛.引进“核心概念”,提升博物馆科学教育以自然博物馆的进化论教育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4):5-10.7朱幼文.教育学、传播学视角下的展览研究与设计兼论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创新的方向与思路J.博物院,2017(6):70-8

23、0.8温 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1-8.?9National?Research?Council.?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Practice,?Crosscutting?Concepts,?and?Core?IdeasM.?Washington?DC:?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1(87):?105-202.?10National?Research?Council.?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P

24、ractice,?Crosscutting?Concepts,?and?Core?IdeasM.?Washington?DC:?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1(87):?105-202.11雷鸣霞.自然类博物馆藏品使用的新思路探索J.东方博物,2016(2):119-123.12陆建松.博物馆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几个理念J.东南文化,2014(3):98-101.13Prothero?D?R,?Domning?D,?Fordyce?R?E,?et?al.?On?the?Un-necessary?and?Misleading?Taxon?Cetartioda

25、ctylaJ.?Jour-nal?of?Mammalian?Evolution,?2022(29):?93-97.?14郑文杰.博物馆古生物展示定期更新的必要性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S2):69-76.15Hone?D?W?E,?Holtz?T?R.?E valuating?the?ecology?of?Spinosaurus:?Shoreline?generalist?or?aquatic?pursuit?spe-cialist?J.?Palaeontologia?Electronica,?2021(1):?1-28.16Ibrahim?N,?Maganuco?S,?Sasso?

26、C?D,?et?al.?Tail-propelled?aquatic?locomotion?in?a?theropod?dinosaurJ.?Nature,?2020(581):?67-70.?17孟庆金.科研是自然类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博物馆,2013(4):14-21.18American?Museum?of?Natural?History?Annual?Report?2018R.?2018:?1-35.19Natural?History?Museum?Annual?Report?and?Accounts?2020-2021R.?London,?2021:1-70.20何周德.试论博

27、物馆的科研工作J.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05:155-159.87-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4)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Display Quality of Natural HistoryExhibitions/?HAN?MengAuthors Address?Shenzhen?Museum,?E-mail:?Abstract?Starting?from?the?exhibition?contents,?this?

28、paper?briefly?discusses?the?concepts?and?methods?of?improving?the?display?quality?of?natural?history?theme?exhibitions?from?three?aspects:?grasping?the?educational?communication?goals,?updating?the?exhibition?contents?regularly?and?strengthening?the?academic?research?level.?Hope?this?article?could?provide?some?theoretical?and?practical?reference?significance?for?the?exhibition?display?of?natural?history?museums?in?China.Keywords?natural?history?museum,?exhibition?desig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periodic?update,?academic?research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