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以草明《延安人》为中心的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826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以草明《延安人》为中心的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以草明《延安人》为中心的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 以草明延安人为中心的考察刘相美柴旭杰(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摘 要:主要聚焦草明的情感实践与创作转型以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延安人为切入口分析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交互影响 讲话发表后一系列情感实践促进了知识分子主体的情感转向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转变也影响了革命文艺的生产与建构 草明延安时期的创作及其转型具有典范性 在宏观层面作家的情感实践促进革命文艺生产的同时革命文艺创作活动也在滋润着创作者的情感认同 创作者投身革命文艺生产的场域之中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实践 知识分子的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相互成就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变革的一条有效的内在

2、路径关键词:情感实践革命文艺生产草明延安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年 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计 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成为此后指导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 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政治的角度要求文艺工作者转变思想和立场深入工农兵与工农兵相结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延安人”转向草明便是其中之一在关于草明的研究中首要关注点集中于工业题材领域的拓荒对草明的情感转向缺乏具体分析对延安人这样写农民的文本几乎无人关注 在既有的延安文

3、人心态研究文本中研究者多注重丁玲、何其芳、周扬、萧军等作家对草明关注较少 学界对草明情感转向的忽略和研究者试图发掘延安文艺转型中的异质密切相关 将知识分子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对峙作为思维底音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着眼于作家主体转向中的错愕与踟蹰而忽略了延安文艺转型中个体自觉后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刘相美()女河北省昌黎县人编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单向奔赴由此对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之间的双向补益认识不足 基于此对草明的情感实践及延安人的研究并非单纯着眼于该作家作品研究而是期望对已有延安文人心态转变及成功经验做进一步的补充讲话发表后一系列情感实践促进了知识

4、分子的主体情感转向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转变必然影响到革命文艺的生产与建构 反过来看正是因为知识分子肩负着革命文艺生产的时代任务故而有责任也有条件和群众打成一片革命文艺生产本身亦可以看作一种情感实践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不同程度地改造着自身 草明将聆听讲话作为自己“创作上的转折点”从这时开始作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下决心进行自我改造 正是在这个维度上草明的“延安人”转向具有标本意义 想要洞悉作家创作转型的深层动因就要将作品嵌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就必须重视讲话对知识分子主体心灵的影响“应当将文艺回嵌到社会的动态场域里去理解革命知识分子的主体状态、政治感、社会感以及群众认知”不同于为人熟知的

5、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于 年的延安人是草明学习和接受讲话精神后改变自己创作倾向的典型作品渗透着更多的转向信息 作品主要讲述了延安当地农民吴老太太与毛泽东主席的偶遇一次简短的谈话使得吴老太太的情感和生活发生重大转变 在 年蒋胡军进犯延安时她坚决留在延安并把敌人引诱到遍布地雷的山道中情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勇牺牲 身份与情感的转向结果最终会在文本的叙述与脉络中流露出来而作品本身亦可以对创作者的情感转变形成返照 一、讲话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情感实践与草明的“延安人”转向 毛泽东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情感转向之于知识分子改造的重要性、复杂性“在理论上或者说在口头上我们队伍中没有一个人把工农兵群众 看 得 比 小 资 产

6、阶 级 知 识 分 子 还 不 重 要的”可是“在实际上在行动上他们是否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对工农兵还更看得重要些呢”毛泽东进一步将“大众化”与知识分子情感转向联系起来所谓“大众化”就是“文艺工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情绪打成一片”可以说毛泽东在讲话中所倡导的就是要把政治理念的转变浸入“情感”这一日常生活层面之中把理性的对于群众的同情理解转变为情感上的自觉认同 知识分子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是要把对于人民群众的“他者性”关怀改造成一种真正的感同身受的情感 而情感的转变十分具体地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与生活之中愿不愿意穿工人农民的衣服嫌弃不嫌弃农民脚上的牛屎毛泽东认为这些事情都能看出知识分子的

7、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 与政治理念、思想认识、知识结构的转变相比情感的转变困难许多“要彻底地解决个问题 非有十年八年的长时间不可”因为情感、习性的难以变更才必须重视情感实践的方法与措施 正因如此在既有文人心态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重视并发掘作家转型中不适的一面现实生活、情感实践与创作转型之间的裂隙成为主要聚焦点而忽视或者无视主流话语引导下的成功经验“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草明有长期接触群众的愿望和条件这是其情感转向与创作转型的基础 然而对于外来的延安文人来说情感的转向颇为艰难并非持续接触就能使“外来人”彻底融入农民集

8、体之中从而转变为“延安人”事实上在延安下乡运动中很多知识分子虽然也积极参与群众生活但情感上依旧有隔膜之感:周立波曾讲自己与群众接触时的心理“在前方我敬爱战士但止于敬爱对于他们的生活心理和情感我是毫不熟识的”另外还有多次下乡的孔厥“常常觉得自己是在矫揉造作给一种虚伪的感情支配着”正如丁玲所说虽然积极下乡“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我在那里有知己我的知己还是作家”从既有史料亦可以窥见草明颇为微妙的心路历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毛泽东就曾向草明了解并交流相关经验这时便听闻毛泽东要作家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 和许多知识分子相同此时草明的内心是震动和不解的“我心想自己参加革命都十年了难道脑子里还是非无产阶级思想?十

9、年来我写的是工人和劳动人民 难道我还不熟悉他们?”可以说座谈会召开前草明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小资产阶级倾向问题更遑论进行积极的情感实践来转变情感 年 月草明 第 期 刘相美等 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在大会现场聆听了讲话并反思自身存在的小资产阶级倾向问题之后多次强调讲话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草明曾坦言:“听讲话以前我写工人爱他们、同情他们、替他们说话都是对的但很不够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不是有意识地探入生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他们的生活和阶级关系 我也没有与工人同艰苦、共命运那种密切的血肉关系 一句话:不深、不透”草明的反思和见解是深刻的和同时期其他知识分子相比在学习讲话之后她清楚地

10、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情感”转向问题而作用于具体的创作历程自然地呈现出前后两种迥异的作品风貌 在讲话之前的创作中草明只是凭借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缫丝工人的一些生活结合自己的革命理解将其反映出来 在语言方面不熟悉群众的语言和生活只能用欧化的知识分子语言表达 在内容择取上不善于用马列主义观点筛选素材多是对现实境况的直接反映内容多有芜杂之处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认识到自身存在“情感转向”问题只是自我改造的一个开始质言之情感问题不是简单地就能“想明白”的而是在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间潜移默化生成的 情感转向根植于长时间的具体群众活动之中从情感的维度来看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同时也是具体的情感实践运动 学习讲话后草明

11、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改造通过访谈、下乡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学习先后深入到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地的工厂生活达 年之久 具体聚焦于 年讲话后到 年创作延安人这一时期不难发现情感实践之于草明创作转变的重大影响 讲话后草明先后访问了两位红军战士听他们讲述前方战事后来写了短篇小说史永平 与前期创作相比内容已是全新的语言也有努力转向的痕迹这种变化虽然只是初步的但已经能看到草明创作转向的欲望 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往往透过细节流露 年初草明随西北文工团下乡进行巡回演出为时一个多月这期间草明白天到老百姓家访问、谈家常收集民间歌曲“临走时他们(乡亲们)恋恋不舍老太太还使劲喊:回来回来”在大生产运动中她亲自纺线种西红柿、

12、菠菜和农民做同样的工作在这里草明亲近农民群众浸入农民生活一步步展开自我从里到外的奔赴加深了对讲话的理解推进着自身的情感转变 此后草明因病进入党校疗养院疗养与一位经历过长征的女红军萧月华同住朝夕相处间进一步了解了人民军队也在悄悄地改变着自己“默默地注意去掉自己那种小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某些习惯 例如清高、孤僻等不良习惯”在考察作家情感转向时一方面应该充分重视情感问题的复杂性与隐蔽性另一方面在发掘作家富有张力的心路变迁的同时也应避免陷入心理主义的陷阱 年 月草明到张家口宣化龙烟炼铁厂开展工会工作虽然已经历上文所述的一系列情感实践活动但仍然存在着心灵上的隔膜“在龙烟炼铁厂时我接近工人感到没有办法”“

13、过了一个星期我才开始尝试去访问工人的家庭可是接触的面很狭小更不深我竟写不出作品只写了几篇通讯、散文”很多年后草明依然对此问题记忆深刻“在那待了五个月收 获 不 大 脑 子 里 还 没 留 下 工 人 的 形象”作家情感的自我觉知往往是和自己的创作感受相关联的吊诡的是作家越是想要从群众中汲取创作素材创作者意识越是强烈就越难以转换自己的身份与视角隔膜之感就越难以消除 年草明北上到哈尔滨奉命去接收邮政局因为工作人员较少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全由她一人来做 在开始工作前草明首先想到的还是对于素材的采集和积累“我想这回我应该好好的注意搜集点材料积累一些工人的形象了”然而当地的工作使得草明无暇分心“我忙工

14、作都忙不过来那还有时间来考虑搜集什么工人形象写文章”面对工作上的困难草明不得不向当地工人请教“就这样我和工人们成天在一块儿形影不离有商有量 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和工人们一块儿共同度过苦和乐结下了较深的感情 后来当我调离工作和他们分手以后几个工人的形象却不知不觉地留在我脑海里了”这其中涉及情感实践浸润内心的肌理问题过强的自我意识与目标意识会阻碍转变的进程尽管知识分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但投入群众生活的工作内容、状态亦会对情感转变产生重大影响 草明将其形象地称作“革我字的命”可以说隔膜之感的消逝与情感实践的质变是从忘掉自我开始的 从这个角度看 年在哈尔滨的工作已使草明的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河北科技

15、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从根本上说情感转变的困难与复杂源于既有情感的难以磨灭“根据科学的纲领性目标对幼年起开始形成的情感世界进行改造这是内心的一件最困难的工作”在延安文艺的生成过程中“外来者”后天的情感实践和幼年起就形成的情感世界不断形成拉扯一方面是情感实践的方式、程度问题具体体现于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群众如何接触、怎么接触另一方面则是原有主观世界与目标规范的距离以及作家的态度、性格、禀赋 如果说从前者看草明与其他被改造的知识分子并无太大不同都曾在同一时空以相似的方式积极主动向群众学习那么可以说后者为主要差异之处 草明出身底层从创作一开始就关注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很多作品虽然艺术上较为粗糙

16、但非常纯粹地书写着下层人民的辛酸苦痛 从群众中来她的写作和时代变化、群众诉求、革命需要是较为一致的“即她从一开始就没有出现诸如丁玲那样的对自我女性身份的分裂与质疑 而是将有关女性命运的思考纳入到了革命叙事的范畴”故而可以说与同一时期其他作家的转型相比草明的“延安人”转向本身就具有先天性的优势这也是其情感转向的一大积极因素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比起作家的情感转变时下研究者想要确证延安文人心态及转变的难度亦不遑多让这和作家“情感”研究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 以档案、作家生平、自传、回忆录等史料来洞察作家心态是十分必要的但仅仅据此来实证作家心态转变并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 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历史现场语境对于史

17、料记录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在于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情感”问题的隐秘性 除了追寻情感生发与转变的现实处境、实践活动的原点意义外应在考虑偶然性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并考察情感作用的终端即重视典型作品的情感分泌以此返照作家的情感实践 将 年草明在哈尔滨的情感实践与转变视作质变的关键节点那么创作于 年的延安人便是这个维度上的典型文本 二、人物形象的“突变”与风景书写的“入乡”情感转向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会影响作家文本创作的深处创作转型根源于创作者思想感情与经验结构的转变 研究作家的“情感”并不是单纯地将作家的生命与创作放置在社会历史的场域中予以观照还要将其与具体的作品关联起来互相映照情感研究在根本上

18、试图勾连起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知识分子改造与情感实践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创作者的写作转型之中但要注意以往创作分期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创作者的主体情感与现实生活形成种种微妙的张力关系而非简单地接受、迎合、抗拒 在具体创作中“则将落实为诸如具体的农民形象、叙述视点、风景装置、话语与声音等形式上的转变”而非简单笼统的形式变更 从情感转向的维度观照文本即要从作品的裂隙中发现情感的渗透具体来说一是要以其他文本为参照发现文本内外的细节信息所携带的情感实践内容二是要在分析“写什么”的同时更加关注“怎么写”尽管上文已较为详细地论述草明情感转变的心路历程这对转型后的草明创作具有整体性的影响但在分析具体作品时仍需注

19、意文本内容的特殊性在延安人这部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变革”就在于人物形象的“突变”与风景书写的“入乡”延安人中的主人公吴老太太是典型的被歌颂的“农民英雄”代表既是普通延安人的一员又是觉醒了的理想农民形象 可以说草明是坚决地根据讲话精神进行创作的 和其他同类型农民形象的艰难成长不同草明所刻画的吴老太太有着堪称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弧光 在见到毛泽东之前吴老太太不热心革命工作“大会她不愿 参 加 平 常 宣 传 队 到 她 家 时 她 也 不 上劲”甚至有很强的传统思想残留“认为女人就该呆在家里沉默的做活”而从见过毛泽东的这天起“吴老太太热烈地响应着边区的每一个号召”自己的家里也大变了样“单间的房子现

20、在变成了三眼新窑”“全家穿的盖的都换上了新的”除了生活上起带头模范作用外还在敌人侵入延安时坚决留下临危不惧将敌人哄骗到布满地雷的山道使敌人的“四五十个士兵和马匹全尸体横飞”草明也毫不避讳这突然的转变甚至在作品中直接进行描写吴老太太“和毛主席谈了一番话和获得大伙的尊敬她突然起了变化”关于这一点读者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失败但草明并非不懂人物形象建构的真实性原则也不能简单地将吴老太太的出现看作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这和草明该时期的情感 第 期 刘相美等 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实践关联密切“因为在决定倾向之中情感有时还比思想起更大作用”吴老太太是因为见到毛泽东后才

21、发生突然转变的这背后牵涉的其实是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之于草明的情感分量与意义 一方面草明曾多次和毛泽东产生直接的工作联系由衷地崇敬与信任党和领袖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领袖对知识分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直接作用到草明的微观情感世界高效反哺到人物形象的建构上 据草明自己回忆毛泽东与其见面谈话多达六次其中有讲话召开前征求建议的工作接见同时也有很多体贴入微的生活关怀如在 年草明向毛泽东汇报自己的工作困难三个孩子送不出去上不了学毛泽东当即找相关同志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 年草明离开延安前与毛泽东见面毛泽东还勉励她说“岁算不 了 什 么 岁 还 可 以 为 党 工 作 好 多 年嘛”此外还询问整风中受没受到委屈、与欧阳山

22、的离婚情况等 可以说在一系列工作与生活接触中领袖的光辉形象早已根植于草明的思想世界深处作为符号的毛泽东形象于是便充分具有了这扭转人心的伟力延安人的创作过程是对其情感世界的真实书写自然地将自我情感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从而产生形象的突变作家将自我情感移置到主人公吴老太太身上领袖的言谈成为人物转变的根本诱因恰恰体现的是延安文人情感转向中的信仰维度即在民族危亡的环境之中尤其在接受讲话精神后作家真诚地信任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理想转变与作家自身的转变形成一种历史的偶合草明同期还创作了多个成长与转变的人物形象例如同年创作的新夫妇 中的刘兰秀等 可以说此时草明本

23、人也期望着自己能够像吴老太太、刘兰秀一样完成自己的理想转型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转变会影响到创作者观察人、事、物的视点与方式在延安文人心态变迁中集中表现为知识分子无限接近群众观看世界与感受生活的方式这尤其体现在延安人的风景书写中 如果说吴老太太形象的突变可以从情感实践中找到原因那么与叙事者话语相咬合的风景书写则是与这时期作者整体性的情感实践及转变相关联的 新文学发生以来“风景书写已由调节叙事张弛节奏的修饰性闲笔和审美主体心情变化的意象性陪衬逐渐演化为对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的铭刻和意识形态的潜在书写”正是因为在对自然风景化的建构过程中融汇着创作者无意识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营构小说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之外创

24、作者发现并选取了哪些风景进入文本以及对这些风景的体认与态度都能反映出创作者本身的意识形态、主体情感和身份认同 草明擅长以大量具体的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而多是用简洁的笔墨交代环境且看延安人篇首叙事者讲述的故事环境入眼是“四五家土房子”“摆着一些一目了然的货物:咸盐、干红枣、木圆夹子、铁钉和棉线”还有墙上是“牲口用的笼头粉红色的洋袜子和毛巾”再看远处“大道下去是一道平平的土坡和宽阔的河滩哗哗不息的延河顺着河滩往东奔流”比照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陈念慈入眼是“柳树的密密的细长的叶子荫蔽着的走道”紧接着铺陈颜色来描写环境“墙壁是雪白的医生和护士的衣服、帽子也是全白的搪瓷的桶子和担架床也是全白的也许因为嫌白

25、色过于寒素因之走廊的栏杆和门扇一律涂上了赭红的颜色 柳树向日葵撇兰草和槐树的葱翠的颜色仿佛是人世上的最主要的最高贵的色素”恰如鲁迅所言:“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风景的发现亦同此理风景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阶级的观看”沿着柄谷行人的思路“所谓风景乃是一种认识性的装置”在中国小说转型的历史现场在创作者个性经验之外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是最普遍的认知装置 草明自述她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可以说她的风景启蒙来自于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 正是在这样的拟态风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下陈念慈中的风景书写呈现出极度欧化的色彩工人

26、同志曾经给草明的创作提建议说她塑造人物时还挺像工农的味道“但一写景就知道你自己在说话”自然环境以景观化的方式出现其实是精英阶层的常规表达而工农大众只会自觉聚焦于自身劳作的大地、工具与成果延安人中的场景恰恰是群众视点筛选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正是因一系列情感实践促进了草明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纠正潜意识深处的小资产阶级审美倾向对延安人中风景书写的症候性阅读不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在于发现视觉聚焦点的转变还要注意风景话语化的建构 草明饱含真情地将视线对准了普通民众所在意的生活物事同时将外在风景不断内化从而实现革命意义的孕育和生成 运输的牲口群的清脆铃声混合着水响

27、声“成了一种悦耳的合奏 这种合奏增加了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爱恋吆喝牲口的脚夫都是他们生活里天才的诗人”信天游“充分显示人们准备付出一切去越过层层不绝的山头冲破落后和贫瘠与敌人的封锁”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外在的物理风景被征用到革命话语的叙事形式中铃声水声也能增强人民对美好的向往最普通的脚夫也可以是延安圣地的天才信天游的歌声则直接被赋予克敌制胜的战斗色彩 除了人物形象、风景书写的转变延安人的叙事语言和人物对话也值得称道 形式的问题曾深深苦恼着草明“讲话以前我(草明)的文章是属于所谓的欧化那一类的起码要中学程度才看得懂”到创作延安人时草明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想要写浅些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 在延安人中草明竭力避

28、免长句子能用短句处绝不用长句用来叙述的句子长则十几字少则不到十字人物对话则更为简练 除了精简句子以外草明所用的语言多是契合当地生活的群众语言牧民直接被称作“脚夫”动物群写作“牲口群”还插入两段当地的“信天游”在文字使用上和工农群众亲近不少 在此基础上草明还竭力避免心理描写、状物描写和自然描写只保留必要的地方要人揣摩的地方都尽量删去一切都是为了工农大众可以读懂 三、革命文艺生产与情感实践的双向反哺 从草明的创作转型中可以看到情感实践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影响作品生产而对于文本的剖析亦可以返照作家的情感实践 而在更为宏大的层面上情感实践在促进革命文艺生产的同时革命文艺创作活动也在滋润着创作者的情感认同

29、或者说创作者投身革命文艺生产的场域之中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实践 以往的研究往往重视政治动员式的自上而下的情感激发而容易忽略在创作目的的引导下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的情感交流和互相改造对于革命文艺生产与情感实践的同构与反哺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草明的创作转型及其“延安人”转向表现出与丁玲、何其芳等作家不同的经验和道路情感实践反哺革命文艺生产一方面体现在情感实践促进知识分子的创作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逐渐真正地走向大众化的文艺道路而扩大了革命文艺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在与知识分子朝夕相处的影响下更多的工农群众以创作者的身份进入到革命文艺生产序列当中从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样貌 先论前者在一般性的文学

30、场域之中创作者进行作品生产接受者进行消费并评价通过文学作品这一流动媒介本不在场的交流双方得以突破时空限制以一种在场模拟的亲切形式得到思想融通 倚仗文字媒介的交流毕竟只是一种延时的“对话”而非真正的亲临“见字不见人”也使得新文学大众化的道路颇为坎坷 作为口号的大众化曾在 年代被许多人提出并重视但成效不佳 除客观因素限制外原因还在于“文艺家不先深入到群众中去化了自己只停留在把大众看成落后或空想人物的观点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从讲话来看毛泽东所强调的情感转变问题即是为真正的文艺大众化服务的 大众化的实现需要创作者、接受者双方在思想感情、认知模式、生命境遇等方面接近并熟知不仅在理性上理解认同更在于情感上

31、共荣共生 具有文化素养优势的知识分子一方理应率先做出改变以开启整个结合的进程这也是讲话强调“普及”工作迫切性的原因所在文艺大众化的真正实现是在讲话发表之后在延安文艺的历史场域中创作者(即被改造的知识分子)和理想读者(即人民群众)具有了最为密切的联系不仅体现在知识分子有条件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空间上比邻而居更体现在经过情感实践的知识分子与群众感情深厚心灵上紧密相连这使得延安文艺得以蜕变为真正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艺 再论后者无论是知识分子的情感实践还是革命文艺生产群众都不应被忽视 在知识分子改造的特殊语境中群众一方面是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方面也是需要提升文化与思想水平的受教者 对于群众

32、来说与知识分子的交往不仅使得工农大众得以提升文化水平甚至还带动了群众的创作热情加入到革命文艺生产的队列之中 年晋察冀边区开展的“冀中一日”写作运动近十万人参与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群众文艺运动”年晋察冀边区阜平县高街村剧团演出穷人乐确 第 期 刘相美等 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立了“群众自己演自己”的标杆 群众写作运动的蓬勃开展和知识分子下乡开展文艺工作密不可分应该放在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中予以观照 草明就曾在工厂多次开展工人写作班“帮助鞍山文联办工人文学学习班是草明为地方服务和联系群众的方法之一”在鞍钢的十年草明先后培养了二百余位工人作家其中“涌现出了 多名知名作家”其散文一

33、天中记录了一位工人(潘恩学)受草明的影响想要开展小说创作的情景:“这么黑你还没回家么活赶完了么?有什么事情?说吧我可不可以写小说?我写小说行不行?自然可以 你可以写小说他被我的安详态度和肯定的回答鼓舞得欢喜起来稚气地笑了 整齐雪白的牙齿在黝黑的脸面中更显得洁白”对于长期被剥削被压迫而丧失社会地位的普罗大众来说有资格、有条件进行文学创作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舞与尊严获得也是群众“翻身又翻心”的重要标志 工农大众以创作者的姿态进入到革命文艺生产的进程中无疑丰富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多样性革命文艺生产反哺情感实践一方面体现在文艺创作目标之于情感实践的牵引性意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二者的同构性关系写作活动本身成

34、为一种情感实践的方式 讲话发表后纠正自身存在的创作问题创作出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艺作品是开展一系列情感实践活动的动因与旨归 而在具体的下乡活动中创作动机也在不断激励着作家深入群众生活从而转变自己的情感 知识分子下乡投入到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具体工作中的同时群众也以多样化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从而在无意中反哺情感实践 所谓的情感实践历程就是知识分子靠近群众并与群众“交心”的过程其背后其实是一种“共事共情”的情感生发机制那么从收集素材到进行写作再到完稿修改知识分子以群众为师的创作行为本身自然也是一种情感实践上文已提及情感实践在创作意识与情感转向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知识分子的改造

35、和情感转变本身便带着极强的创作目的但过强的创作意识又阻碍情感转变的开启身处群众中心却有隔膜之感 若作家失去创作动机或者情感实践的经历并未转化为实际的创作实绩那么从革命文艺生产的角度来看亦是一种失败的转向 故而情感实践的顺利进行只能依托于一种暂时的沉浸与忘却如果说风景的发现需要“内面的人”与颠倒的认知装置那么情感转向则需要暂时忘却风景回归并浸入到“外面”的群众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而随着生活的不断刺激产生新的情感与创作冲动 情感转变的进程同样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当情感发生质变创作活动本身便也成为一种在群众中的情感实践 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改造正是政治框架内最理想的成果愿景 从延安文

36、艺生成与转型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的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相互成就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变革的一条特有的内在路径 革命文艺生产与情感实践的双向反哺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必须注意的是贴近群众只是提升创作水平的其中一环而并非唯一要素“作者的主观动机和诉求是一回事能否完全落实和体现于小说文本则是另一回事”而群众文艺运动的蓬勃开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劳动与闲暇的悖论、业余性与专业化的冲突”业余作家在尝到稿酬的甜头后存在怠慢本职工作的倾向忙于业余文化生产也会使劳动效率降低这些都是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总的来看草明的“延安人”转向不同于丁玲转变中“深深的犹疑之心和迟缓沉重的脚步”也不同于何其芳旧梦的破

37、碎暂时中止了自己的艺术创作 相较而言草明的转向与成效较为理想突出体现在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中 在讲话精神的引导下草明数十年如一日地与工人站在一起虔诚地书写着工人群众的生活并持续地向他们学习 延安人的书写更像一种彼岸关怀而此岸是知识分子与群众的朝夕相处 草明的情感实践与其革命文艺生产交互影响最终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其中的历史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借鉴参考文献:余仁凯.草明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路杨孙晓忠程凯等.情感实践、主体转换与社会重造 情感政治视野下的解放区文艺研究.文艺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 ().

3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立波.后悔与前瞻.解放日报 ().孔厥.下乡和创作.人民日报 ().丁玲.谈写作/张炯主编.丁玲全集:第八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草明.五月的延安/草明.草明文集:第六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草明.作者小记/草明.草明文集:第一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草明.世纪风云中跋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草明.探索/文艺报编辑部.文学:回忆与思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王景生季耶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单艳红.论草明左联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路杨.革命与人情:解放区文艺下乡运动的情感实践.中国现代文学

39、研究丛刊():.草明.延安人/草明.草明文集:第一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朱光潜.谈美书简.北京:北京出版社:.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纪念草明.北京:作家出版社.:.郭小平.中国现代小说风景书写的话语实践.鲁迅研究月刊():.草明.陈念慈/草明.草明文集:第一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吴晓东.郁达夫与现代风景的发现问题 年 月 日在上海大学的演讲.现代中文学刊():.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草明.写原动力的经过/草明.草明文集:第六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刘白羽.新的艺术新的群众.群众():.孙犁.关于“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孙犁文集:第五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于敏.忆草明.新文学史料():.铁凝.在草明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理论与批评():.草明.一天/草明.草明文集:第六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逄增玉.工业题材小说中的“草明现象”.文学评论():.路杨.“创作劳动”如何可能?世纪 年代工人文艺运动的限度问题.文艺研究():.吴敏.延安文人研究.香港:香港文汇出版社:.(责任编辑:刘 燕)第 期 刘相美等 情感实践与革命文艺生产的双向反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