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科学学科评价册的研究一、研究背景:1、初中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的学校教学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2、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他们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人文观点渗透在教学中,他们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都是应该关注的对象;他们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对学科学习的
3、信心;他们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课本教材的组织应用中,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真正是课本为人服务,而不再是人啃课本。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围绕着“有效教学”组织课堂,达成目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关注教学效益,不是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更多地关注可测性与量化,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学生的几个基本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如: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
4、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总之,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虽然出现各种困难,但总的目标与方针是与新课程改革相一致的,同时学生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巨大的潜能。2、中考、高考的现实压力;随着社会整体改革的深入,教育系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虽然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给学校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部分教育工作者、很多家长都是在用唯一的“分数”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中学的招生广告中,我们总是能看到“去年学校考进重高人数再创新高”“学校中考上线几人,上500分有几人”的宣传词,事实上家长关注的就是这些。对
5、于学校来说,生源是学校的发展之本,如何招收优秀学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于是最能体现学校的优质教学、吸引优秀学生的中考上线率被无限地夸大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业绩如何是每个人关心的,评价一名教师的优劣往往是与所任教班级的中考成绩挂钩的,教师当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卷面分数。在这样的外界与内部压力下,虽然初中的新课程已实施三年左右,但是我们对学生的学科评价仍然有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象,而忽视评价的激励、发展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评价中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有比较多
6、的教师面临两难冲突:新课程与中考压力,比较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用新课程的理念完成教学,用应试教育的老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加深。我们的学生也已经感受到这点,他们喜欢“新课”,因为这是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设计的课堂;他们厌倦复习,因为这时考试的压力摆在每个人面前,学习不再是乐趣。3、学校如何才能既保证社会认可,又真正地进行新课程改革;从学校的长远规划来看,新课程是最佳选择,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思想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它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发展,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它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它强调参与与互动、
7、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在当今几乎全社会都在重视应试教育之时,学校必须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重新建立一个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个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综合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才可能达到。我们的学校地处高教园区与农村交接点,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差异极大;家长对学生的分数的认可与理解差异很大;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同时满足社会认可、家长接受、学校实用、教师理解的学科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帮助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教学。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1、英国国家学习的评价主要包
8、括3种类型:其中,第一种是改善学习的评价,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伴随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基础,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它应成为今后促进课程学习质量提高的主要评价形式。第二种是教师对课程学习的评价,这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当一个单元学完,或学年末,或关键阶段结束,或结业,就要对照全国标准检测学生的课程学习成就。该评价以国家的达标要求为基础,通常还要打分。它是收集数据,改进管理的有效手段。第三种是国家对课程学习的评价,以全国性课程考试的形式进行,也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它为每个学生在各关键阶段结束后的达标情况提供了清楚的证明,也为每所学校依据学生的达标水平
9、改进学校教学和管理提供了参考。2、德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改革主要反映了这样一些新的理念。如:多元化的成绩要求与多样化的成绩评价;教学评价不但要考虑校内的成绩,而且要考虑校外的成绩要求与学生的校外成绩;教学评价应当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信心;教学评价必须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且也要评价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应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应当以一定方式吸收学生参与等。3、1999年,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了所谓的初中每学期成绩手册的样式,其中按口头和书面成绩对学生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在学校的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考
10、评,并对之提出进步的建议。初中学期成绩手册样式如表3.8。表38 法国初中学期成绩手册样式 学 科 分数 学生班级 总评(知识、 技能、行为)学科和行为中的 进步与努力。 进步建议 书面 口头 书面 口头 书面 口头 出勤率(缺课、迟到次数) 校内行为 创新尝试 自治 责任心教学小组的总体评价: 校长签名: (资料来源:汪凌: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石法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全球教育展望,2印1年第4期。)在这里,评估不是制裁性的,而是形成性的,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参照。就评估的具体内容和标准而言,法国也尝试跳出遵循学科逻辑的圈子,从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和整
11、体能力,如严谨性、细心、注意力、努力程度、对时间的有效管理、创造性和尝试精神、对学校生活的参与等。而且,评估应该整合并重视理科的实验方法和学生在所有学科中的口头表达情况,建立一种多学科的个人档案考试。4、相对评价又称常模参照评价,它是通过将某一个体的成绩与其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相互比较,从而确定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相对评价的方法是:(1)Z分数或T分数法。(2)百分等级法。5、个人内差评价是借助T分数或百分等级来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学科内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差异的一种评价类型。它包括:(1)横向评价。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或同一学科领域不同教学目标的测验成绩进行比较。
12、(2)纵向评价。是指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同一学科成绩或同一教学内容的测验成绩进行比较,以确定个体的学习进步的稳定性的一种评价。三、研究方案设计:1、研究目的:(1)探求符合新课程的评价思想的切实有效的具体评价方法,初步建立学科综合评价体系;(2)研究设计学科综合评价册,并进行试用与分析研究;(3)尝试使用统计曲线来比较学生的成长历程,并建立合适的解释体系;(4)研究如何使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尝试用评价去校正课堂教学设计。2、研究方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等3、研究内容:(1)对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思想与评价方式的学习与研究;(2)寻找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发展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法;
13、(3)设计学科综合评价册,进行试用,对反馈进行分析研究;(4)建立学生成绩统计资料,利用统计数据与统计曲线评价学生的学科发展,并建立解释系统;(5)利用有效的评价去影响课堂教学设计,使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4、研究步骤:(1)2004年底,学校各教研组已初步完成各组的教学调查,建立初步的学科综合评价思路,有的教研组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2)2005年3月科学教研组根据学校学科综合总评价课题确立子课题,完成课题方案设计;(3)2005年4月6月,课题组组织调查与学习,根据学科情况设计学科综合评价册,确定学生成长档案的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渗透;(4)2005年
14、7月8月,课题组进行阶段小结,寻找问题所在,修改课题方案;(5)2005年9月11月,继续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并尝试用评价来校正课堂教学,建立学生成绩的统计数据库,寻找合适常模;(6)2005年12月,修改学科综合评价册,完善学生档案,初步应用统计曲线来解释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7)2006年1月2月,进行阶段性小结,在家长与学生中进行调查,获取反馈意见,修改统计曲线的解释体系;(8)2006年3月5月,课题结题。四、预期成果:(1)新课程学科综合评价的相关论文集;(2)学生学科综合评价册;(3)学生学业发展情况的评价曲线及解释体系;(4)含有课堂教学评价的优秀教案集。五、课题组成员:组长:程芳 中学高级教师 校教学处副主任组员:马可蓉 中学一级教师 初二科学备课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