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 中国京剧一、 基本特征1“综合性”京剧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性就是“多样性”,主要指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戏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如贵妃醉酒里的歌与舞就密不可分。2“虚拟性”空荡荡的舞台,在戏里可以当作是宫廷、王府或是野外荒郊;一张桌子也可以看成是一张床或是一座山峰,一根鞭子可以代表一匹马或一头驴。这些场景和道具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是虚拟化表演的生动写照。高度虚拟化表演可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想象和意境,反映出京剧艺术在处理空间与时间问题上的智慧及灵活性。而且,这种虚拟的、写意的表演,同中国传统文化中
2、的美学观点是致的。3“程式性”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例如主要角色第一次出场时要念“引子”、“写场诗”和“自报家门”。不同的角色行当唱念时各用不同的规定的嗓音和声腔,如旦角尖细、花脸粗犷等。二、 重要特点:1“娱乐性”很强,规定了戏曲的审美观与娱乐性要一致,一切表演都要追求“好看”与“好听”。比如扮相、化妆,不仅要唱得好听,连说话也要有音乐性。2“教育性”“寓教于乐”,使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教育。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让观念在看戏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3历史性。京剧剧目中有大量的历史故事,可以使观众通过看戏了解历史。4群众性。一方面京剧产生并植根于广大群众之
3、中,拥有众多的爱好者,他们不仅爱看,爱听京戏,并且还爱唱、爱演京戏,被称为“票友”。另一方面,京剧的观众习惯于在戏院里对表演立即表态,“叫好”或者“喝倒彩”。第一讲 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 文化(一) 文化的含义1 文其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红、黄、白、青、黑)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引申义:A 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B 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C 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2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
4、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 文化文化并用,最早见战国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地理,以化成天下。”其中“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反映了“以文教化”的思想。一、 姓氏的主要来源1 最早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嬴等。2 以国邑为氏。周朝建立后,天子大封诸侯,包括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以及夏、商王朝的子孙。被封在哪个诸侯国,国民都姓国名。3 以官职为姓。
5、如司马、司空、司寇、史、理、钱、宗、帅等。4 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征之一。5 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为序,其后裔则可称为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6 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为最突出,王氏的来源不止一处,都与先祖封王或称王有关,故有姬姓王、子姓王、姒姓王,还有少数民族的王,在中国成为第一大姓。7 以居住地为氏。没有资格得到封地,就以居住地为氏。如:住在池边的以池为氏,住在柳下的人以柳为氏,还有西门、东郭、南宫、东方,等等。8 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9 以事为氏。如林氏,其祖为纣王叔
6、父比干,比干被杀,其妻有孕,逃往林中,产下一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以林氏。10 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姬姓改为周姓。唐代许多开国功臣都姓李。11 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部分,如宇文、尉迟、慕容、长孙等。一、 孔孟之道1 概说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它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巨星。“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民间。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替人办理丧葬礼仪,成为“小人儒”。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高于常人,到孔子时,其弟子众多
7、,“儒”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意义几乎包括一切美德。“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忠信,行笃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一切体现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的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自由电子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不主张强
8、权暴力。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孔子的落后、保守的一面。主张恢复周礼,看不起体力劳动,鄙视妇女,等等。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今山东邹城)。据说他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不仕,专以讲述为业。其主张见孟子。因其巨大贡献,后世常把儒家学说说成“孔孟之学”、“孔孟之道”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善”和“良知”。“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生取义”。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实行“仁政”。萨满教的主要仪式萨满教的仪式主要有成巫仪式、祭祀仪式、治病仪式、祈愿仪
9、式、除秽仪式等。男萨满被称为“博”“博额”,女萨满被称为“亦都罕”“巫都干”。学术界普遍认为萨满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所以最早的萨满教主持人是女性。目前,萨满所用法具有神鼓、鼓槌、神鞭、神刀、锣以及口琴、铜镜等,萨满的法服由法冠、神裙、神靴等组成。萨满神偶蒙古语称“翁衮”或“翁固德”。据研究,最早的“翁衮”可能是“人们把自己认为最凶恶的东西的形状用木头或石头仿制出来然后发展到人形的形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萨满的“翁衮”中既有虎、熊、豹等凶猛动物,也有萨满祖先神像。虽然地域不萨满教舞蹈相同,但基本程序是完全相同的:请神向神灵献祭;降神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立言;送神将神
10、灵送走。这样,请神(献牲)、降神(脱魂)、领神(凭灵)、送神便构成了阿尔泰语系诸族萨满仪式的基本架构。此外,阿尔泰语系诸族中的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相同内容的祭祀仪式,譬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都有祭敖包的萨满仪节;萨满教是原生性宗教。萨满教不是创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广义上的萨满教是世界的。萨满文化是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北部和中部,乃至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这是广义的萨满教。萨满教常赋予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雷电、云雾、冰雪、风雨、彩虹和某些动物以人格化的想象 萨满教和神秘化的灵性,视为主宰自然和人间的神灵。特别是由祖先亡灵所形成的鬼神观念以及人间的各种疾病与死亡造成的恐惧,是萨满教神灵观念的核心。认为各种神灵同人类一样有意志、愿望和情欲,更有善恶之分,不能违拗、触犯。各类神灵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各主其事,各行一方,地位大体平等,极少统属,绝大多数尚无等级差别,也没有主宰一切的上帝。但在进入封建社会的蒙古、满和达斡尔等族的萨满教中,出现了天神(腾格里)的观念,渐次升至高于诸神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