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7799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彭志胜,冯志文(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基于 20112019年 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验证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在不同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下均可显著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并且随着分位数由低端向高端变化,数字经济对其促进作用加强。区域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和特大型城市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最后提出统筹城市特征和发展差异,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关键词: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分位

2、数回归;异质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3)03-0044-08收稿日期:2022-12-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YJC790134)作者简介:彭志胜(1976),男,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公司金融等方面研究。第 19 卷第 3 期2 0 2 3 年 7 月Vol.19 No.3Jul.2023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DOI:10.13888/ki.jsie(ss).20

3、23.03.007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下,以5G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奇迹。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年均增长2%,数字经济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的提高为城乡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现阶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人口分布与空间格局的适配性较弱,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违背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利用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新型经济模式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广泛讨论的议题。一、

4、文献综述现有文献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的概念与测度上。20世纪90年代Lane N在文章中描述了21世纪数字经济的前景,数字经济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1。对数字经济内涵及其特征的描述,张勋等认为数字经济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互联网革命,其产生的新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绝对的技术代差优势与强大的网络传播效应等特点2。数字经济的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部分学者采用腾讯研究院所公布的互联网指数作为数字经济的代理指标3,但该指数只能衡量省级层面,且只包含 2015 年以后的数据,时间跨度较短。另外一种则是运用熵值法、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指标进行测度,该方法学者使用较多,刘军等除选取

5、数字基础设施相关二级指标外,还加入了数字化交易构建指标体系衡量地区数字经济水平。4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内涵、测度及影响因素上。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口素质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 23。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评价方面,多数学者用综合指标来测度。唐鸿等从人口就业、公共服务、科研创新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衡量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因此其影响因素也比较多6。马海涛和李强则探讨了人力资本、土地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7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定性研究数字经济对新型

6、城镇化影响,数字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城镇“硬设施”;另一方面还可提升城镇的“软环境”。数字经济具有结构优化效应,通过扩展生产要素渠道、优化资源配置8,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从而吸引相关投资,带动城镇生产能力的提高9。此外,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打造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城镇管理系统10,无形中影响人们的生活理念,新兴技术的运用满足了人们出行就医、教育购物等需求,使得新型城镇化建设朝着更加智能化发展11。二是从数字经济对城乡关系产生影响而展开实证研究,曾庆均等构建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得出数字经济能够加速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从而有利于实现城乡商贸一体化的结论12。多数学者

7、认为数字经济可缓解信息不对称及“数字鸿沟”问题,在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下数字经济可提高就业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带来“数字红利”1314。梳理相关文献,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定性分析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实证中主要从互联网、数字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城乡关系,且较少文献从城市异质性的视角实证分析这一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已有文献未考虑到不同水平的新型城镇化受到数字经济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已有研究进行完善。本文基于2011 2019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不同新型城镇化水平下发展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同时,从城市所在地理位置和人口规模的角度,探讨数字经

8、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异质性,研究结果对数字经济赋能城镇化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理论分析1.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理论分析数字经济通过加速要素流动与优化资源配置,促使新型城镇化的人口分布、公共服务、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推动地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在人口城镇化领域,数字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就业质量。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各地区大力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就业者的素质与质量。提供就业岗位,助力收入增长。抖音电商等新兴平台业态的兴起,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增加了收入。在经济城镇化领域,数字经济

9、凭借 5G 技术、人工智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社会城镇化领域,数字经济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务。比如共享经济的兴起满足了绿色出行的需求,大数据的应用降低执法部门的管理成本。在环境城镇化领域,作为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数字经济可以助力城市走低碳集约型道路。在科研创新城镇化领域,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速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形成,从而激发城市创新发展能力。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助推地区新型城镇第 3 期彭志胜,等: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45第 19 卷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化水平。2.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由于我

10、国幅员辽阔,城市自身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可能存在区域异质性。城市本身具有内生属性,集聚水平高的城市利用数字经济的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更容易吸引高素质劳动力,为城镇化的建设带来人力资本支持。因此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可能存在基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异质性。因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三、研究设计1.变量选择与测度说明(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新型城镇化(Nurb)。首先依据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定义,基于人口、经济、科研创新等七个维度

11、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6 15;其次通过熵值法测度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表1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目标层新型城镇化水平(Nurb)数字经济综合指数(Dige)系统层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城乡统筹一体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科研创新城镇化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数互联网相关产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数字金融普惠发展指标层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全行业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建成区所占比重、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中学和小学专用

12、教师数、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人均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等院校师生数、科学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专利授权数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从业人员占比(%)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元)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核心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经济综合指数(Dige)。参照现有研究4,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加入数字交易建立指标体系(见表1),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市数字经济水平16。(3)控制变量。参照现有文献 1619,选取以下控制变量。金融发

13、展水平(Fin):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政府干预程度(Gov):用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对外开放水平(Open):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Ais):借鉴付凌晖的做法,用夹角余弦法衡量产业结构升级19。Ais值越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越高。2.数据来源鉴于数字经济测度起源于 2011年,本文采用20112019年283个地级市(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缺失值采用插值法填补。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新型城镇化均值0.251,最小值0.075,最大值0.525,表明各城市之间新型城镇化差异较大,数字经济等

14、变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46表2描述性统计变量名称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样本量2 5472 5472 5472 5472 5472 547均值0.2510.0952.40619.9817.656.507中位数0.2450.0852.09517.457.5466.491标准差0.0560.0551.10710.1628.780.349最小值0.0750.010.5881.6030.0015.517最大值0.5250.827.8391.55249.17.6523.模型构建基于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分位数回归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参照既有

15、文献对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处理。lnPNurb,it=0+1lnqDige,it+jXitj+i+t+it(1)式中,lnPNurb,it为新型城镇化水平,lnqDige,it为数字经济。X为控制变量,i为个体效应,t为时点效应,it为随机扰动项,i代表城市,t代表时期,j为第j个控制变量的系数。四、实证结果与分析1.基准回归结果分析表3全样本分位数回归结果变量常数项数字经济控制变量个体效应时点效应可决系数样本量固定效应-2.733*(-22.61)0.019*(3.85)是是是0.982 92 547分位点10%-6.013*(-13.59)0.115*(4.89)是是是0.248 42 547

16、25%-3.391*(-15.38)0.135*(9.48)是是是0.338 12 54750%-3.089*(-14.00)0.140*(10.91)是是是0.432 22 54775%-2.968*(-19.17)0.145*(13.85)是是是0.519 32 54790%-3.142*(-12.04)0.167*(8.38)是是是0.519 32 547注:括号内为检验值;*、*、*分别表示通过10%、5%、1%的显著性水平。见表3全样本的回归结果。经豪斯曼检验的P值小于0.01,应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列 1结果反映,在控制其他变量、个体、时点效应后,数字经济在1%水平下显著地促进了新型

17、城镇化,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假设1验证。列2列6反映分位数回归结果。在所有分位点上,数字经济均在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并且回归系数呈现递增趋势,即新型城镇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促进作用越强。数字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载体,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提高生产要素供给质量,降低生产要素配置成本,优化城乡要素配置结构,推动城镇化绿色集约发展,这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资源集约、低碳环保”的宗旨不谋而合。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吸引更多的人口与产业推动其他配套产业的集群发展,加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2.异质性分析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差异较大,数字经济对

18、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本文首先依据地理位置将283个样本对应划分为东、中、西部,进行区域异质性检验,其次根据人口规模将样第 3 期彭志胜,等: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47第 19 卷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本划分为中小型、大型城市与特大型城市,进行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1)区域异质性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各区域在不同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下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数字经济对东中西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均有促进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分位点上,促进力度有所不同。表4分区域样本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变量常数项数字经济控制变量个体效应时点效应可决系数样本量东部地区25%-4.

19、003*(0.480)0.119*(0.0222)是是是0.403 890075%-4.483*(0.279)0.133*(0.0150)是是是0.581 8900中部地区25%-4.097*(1.014)0.114*(0.0479)是是是0.175 190075%-1.525*(0.216)0.129*(0.0282)是是是0.371 6900西部地区25%-2.891*(0.481)0.0938*(0.0343)是是是0.397 774775%-3.782*(0.352)0.148*(0.0319)是是是0.529 7747东部地区0分位点204060800.200.150.100.050

20、中部地区0分位点204060800.300.200.10-0.100-0.20西部地区0分位点204060800.250.200.1000.150.05图1分区域分位数回归趋势图1反映了各区域在不同新型城镇化水平下数字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整体呈现“倒U型”变化,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在分位数由低到高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层面的趋势基本一致。这表明东、中部地区在中等新型城镇化水平下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大,而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发优势的推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使得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假设2成立。(2

21、)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表5和图2报告了基于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结果。对于大型城市与特大型城市而言,在不同分位点下数字经济均能在1%水平下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整体而言,中小型城市与大型城市的回归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 型”变化趋势,特大型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边际提高效应也随之加强。特大型城市地理位置占优,政策支持力度更大,数字经济催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 篇幅有限,仅展现各区域在25%与75%分位点上回归结果,下同。48重要动力,与此同时,特大型城市的城镇化早已形成集群化的发展态势,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新鲜的土壤,实现新型城

22、镇化高质量发展。假设2成立。表5分区域样本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变量常数项数字经济控制变量个体效应时点效应可决系数样本量中小型城市10%-7.527*(0.694)0.315*(0.106)是是是0.837 49075%-9.284*(0.537)-0.000523(0.0807)是是是0.777 190大型城市25%-3.292*(0.284)0.120*(0.0225)是是是0.254 31 62975%-2.870*(0.227)0.127*(0.0181)是是是0.401 71 629特大型城市25%-4.033*(0.427)0.131*(0.0228)是是是0.537 982875%-3

23、.914*(0.303)0.156*(0.0229)是是是0.643 9828中小型城市0分位点204060800.600.400.20-0.200大型城市0分位点204060800.300.200.100.050.150.25特大型城市0分位点204060800.300.200.100-0.10图2分城市规模分位数回归趋势3.内生性讨论与稳健性检验数字经济能够提升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而新型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城市,其数字经济产业可能越发达,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虽然前文模型中尽可能地控制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并考虑了时点与个体效应,但依然存在遗漏变量偏差。本文通过工具变量回归来解决上述内

24、生性问题。参照黄群慧等的研究21,以历史上1984年邮局数量与上一年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交互项作为地区数字经济的第一个工具变量(IV-1);借鉴陈贵富等的研究22,选取各地级市地形起伏度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网民数的交互项作为数字经济的第二个工具变量(IV-2)。表6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变量IV-1IV-2数字经济过度识别检验弱工具变量检验控制变量个体效应时点效应可决系数样本量邮电局数*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数字经济0.001*(0.000)0.282745.0004*是是是0.518 12 547新型城镇化0.186*(0.024)是是是0.298 42 547地形起伏度*全国互联网

25、网民数数字经济0.001*(0.000)0.28324.57691*是是是0.509 72 547新型城镇化0.275*(0.023)是是是0.255 72 547第 3 期彭志胜,等: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49第 19 卷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表6是内生性讨论的回归结果。由列1和列3第一阶段可知,两个工具变量与数字经济在1%水平上呈现显著正相关,满足检验要求。列2和列4第二阶段回归结果表明,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后,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前文分析一致。此外,本部分分别采取5%缩尾处理、排除“宽带中国”政策影响、删除直辖市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

26、结果显示模型中的主要系数及显著性水平与基准回归的结果保持一致。五、结论与建议本文基于数字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一典型事实,利用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综合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验证了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结论如下:(1)数字经济在所有分位点上均可显著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并且回归系数呈现出递增趋势,即新型城镇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对其促进作用加强。(2)在区域异质性上,数字经济对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均有促进作用,但是在不同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下促进力度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整体上呈现“倒U型”变化,西部地区在分位数由低到高呈现出

27、递增的变化趋势。在城市规模异质性上,各类型城市在不同分位点下数字经济均能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小型城市与大型城市的促进作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特大型城市随着分位点的提高,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提升效应。上述结论在工具变量回归、排除外生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一是统筹城市特征和发展差异,促进数字经济均衡发展,助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由于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异质性,因此必须制定灵活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以满足不同个性化的城市发展需要;二是深化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借助数字经济的红利,激活新型城镇化

28、的发展潜力,利用数字经济的“长尾”效应,促进农民增收、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依托网络平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训练,加快户籍人口的城市化,通过环境调控改变居民生活观念,达到绿色、低碳、宜居的目的。参考文献1Lane N.Advancing the digital economy into the 21st century 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1999,1(3):317-320.2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等.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 J.经济研究,2019,54(8):71-86.3焦帅涛,孙秋碧.数字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联动的机理及其实证研究 J

29、.工业技术经济,2021,40(12):84-93.4 刘军,杨渊鋆,张三峰.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 J.上海经济研究,2020(6):81-96.5 张许颖,黄匡时.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标和政策框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3):280-283.6 唐鸿,刘雨婧,麻学锋.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应评价以张家界为例 J.经济地理,2017,37(2):216-223.7马海涛,李强.新时期中小城镇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解读 J.小城镇建设,2016(12):24-27.8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J.现代经济探

30、讨,2020(1):85-92.9 樊轶侠.数字经济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财政政策取向研究 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21(2):52-58.10李琪.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及策略 J.社会科学战线,2020(11):251-256.11王常军.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要点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3):116-124.12 曾庆均,唐菁,张娜.数字经济、区域创新能力与“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法 自2013年8月开始颁布,为排除对基准回归的影响,本文仅对2014年前的样本进行回归。限于篇幅,论文省略了这些稳健性检验结果的报告,结果备索。5

31、0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来自长江经济带的经验证据 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8):3-15.13 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 J.财经科学,2017(6):14-25.14 Fountain C.Finding a Job in the Internet Age J.SocialForces,2006(3):1235-126215 杨秀平,张大成.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J.生态经济,2018,34(8):112-117.16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J.管理世界,2020,36(10):65-

32、76.17王鹏,吴思霖,李彦.国家高新区的设立能否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4):17-29.18 杨仁发,李娜娜.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J.经济学家,2019(8):27-38.19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J.统计研究,2010,27(8):79-81.20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 J.经济学(季刊),2020,19(4):1401-1418.21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

33、经验 J.中国工业经济,2019(8):5-23.22 陈贵富,韩静,韩恺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不充分就业 J.中国工业经济,2022(8):118-136.23朱芬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房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3):325-330.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nd Heterogeneity of Digital Economyon New Urbaniza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on Quantile Regressi

34、onPENG Zhi-sheng,FENG Zhi-we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83 cities from 2011 to 2019,the entropy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level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and a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

35、l was constructed to verify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the new urbanization.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significantlyimproveChinas new urbanization under different levels,and with the change of quantile levels from lowend tohighend,the digital economy strengthens its promoti

36、ng role.The results of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regionaland urban size show tha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is more obviou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mega cities.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coordinating urban characteristics with development differences,and deeply integrating digital economy with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Keywords:digital economy;new urbanization;quantile regression;heterogeneity analysis第 3 期彭志胜,等: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