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7691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6 月第 38 卷 第 2 期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Jun.2023Vol.38,No.2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任小伟,张利锁,王海菲(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摘 要:清入关前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从清王朝结束到新中国成立的发端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初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时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时代主题的变换,以及人们知识结构的变化等原因,使清入关前史在研究领域、深度、理论、方法等方面,既存在继承、延续的内容,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进入新时代,全面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以史为鉴,深入挖掘清入关前史的历史价值,既是时代主题的需要,也是历史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关键词:清入关前史;唯物史观;展望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23)02-0061-08物换星移,转瞬即逝。回首过往,清史研究从清王朝结束至今,已经走过110年的发展历程。百年来,数代学人几经开拓,几经耕耘,在清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凡成绩,硕果累累。要准确认识清代历史,进而认识整个中国历史,清入关前史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突破口。有清一代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问题、民族问题、中外关系等方面,实际上都导源于入关前。

3、因此,深入研究清入关前史,对于深刻理解有清一代的历史发展,把握历史问题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回顾学术研究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史学研究亦是如此。清王朝结束后,国内矛盾、民族危机日益激烈和加深,清史研究也在此环境下艰难起步,曲折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地位,史学研究有了革命性的飞跃,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科学的时代。然而,受革命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干扰,清史研究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得到真正贯彻实施,清史研究也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以此为线索,

4、清入关前史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从清王朝结束到新中国成立(1912-1949年),为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发端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1949-1976 年),为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初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1976 年以来,包括两年的徘徊期),为清入关前史研究的繁荣发展时期。应该说,每一时期的史学研究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发端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在延续传统的同时,研究理论、方法、编纂体例等均出现了变革趋势,进化论、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章节体的编纂方式等被引入到研究中,呈现出中学与西学互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鲜明特色。这一时期的清史研收稿日期 202

5、2-09-25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清前期多民族视域下国家认同观念的建构.项目编号:HB19ZZ001.作者简介 任小伟(1970-),女,河北廊坊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张利锁(1981-),男,河北邢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历 史 研 究62邢台学院学报第 38 卷究大都属于初创阶段,论证不够严密。然而,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经受住了历史与时间的检验,至今仍然是研究者的必读书目。这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赵尔巽等 清史稿、萧一山 清代通史、孟森清史讲义等。1914 年,民国政府设立清史馆,由赵尔巽担任主编,历时 14 年,于 1928 年刊印出版,因时局动荡未能

6、定稿,故称为清史稿。萧一山清代通史采用西方章节体形式写成,相对于中国传统史学体例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创新。延至20世纪30年代,孟森作 清史讲义,认识深刻,论证严密,成为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此外,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也代表了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对清史研究的总体状况。总之,虽然这一时期关于清入关前史研究的专门著作尚未出现,但在通史性著作中都有所涉及,对清入关前史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孟森对八旗制度的研究等。这些学者的开创之功、奠基之作,为此后清入关前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二)初步发展时期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带来新机遇。高翔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

7、中国的成立,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随着全国的解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现代学术彻底摆脱了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中国现代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1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社会形态研究为主体的史学研究体系。这一崭新的学术体系,将中国现代史学与传统史学、近代史学彻底区别开来。史学家们沿着历史唯物主义指引的方向,以严谨求是的学风,考察了人类社会变迁的内在轨迹,特别是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

8、,对“五朵金花”的研究,成为中国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这一时期,史学界围绕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形态、满族的形成、后金(清)政权的建立、明清之间的关系、八旗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围绕入关前满族社会形态问题,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女真社会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满族的封建制开始于何时,莫东寅(满族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尚钺(清代前期中国社会之停滞、变化和发展,教学与研究1955 年第 6 期)、张维华(满族未统治中国前的社会形态,文史哲1954 年第 10 期)等人认为满族没有经过奴隶制,而直接进入到了封建制社会。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满族经

9、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等完整环节,但在满族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以及具体特点上,却存在较大分歧。“文革”时期,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史学界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加强了对中苏关系特别是边界问题的研究。就清入关前史研究方面,1975年历史研究发表纪实文章清入关前对东北的统一驳苏修篡改中俄东段边界史的谎言,驳斥了部分苏联学者否认满族人是中国人,否认满族人居住的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的谬论,证实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东北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繁荣发展时期1976 年,“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经过两年的徘徊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逐渐得到贯彻和

10、执行,哲学社会科学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之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深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这为清入关前史研究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新时期新形势,也要求史学工作者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清入关前史,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事实上,这一时期,史学界在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了一大批专门性著作。在改革开放前的 20 世纪,基本没有出现专门的清入关前史著63第 2 期作。改革开放后,学

11、者们逐渐重视相关研究,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是我国第一部清入关前史研究专著,对清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兼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学术开创性。此后,史学界出现了一大批专门性研究成果,比较重要的有:周远廉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齐鲁书社 1997 年版)、刘小萌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 年版)、孙文良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袁闾琨、蒋秀才等清代前史(沈阳出版社 2004 年版)、阎崇年 清朝开国史(中华书局2014年版)和 森林帝国(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

12、8年版)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由朱诚如、白文煜主编的清朝前史(辽宁师范大学 2017 年版),全书共 5 卷,257 万字,以女真族的兴起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民族融合与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后金(清)对辽东地区的政策措施及其作用、明金(清)之间的交往与战争为主线,构建起后金(清)从氏族部落到国家,进而入关取代明朝的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目前学术界内容最为丰富、体系最为完备的一套清入关前通史,也是迄今为止无人整体超越的一部巨著。这一时期,史学界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八旗制度、明清战争、历史人物等方面。(1)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关于满族社会性质的讨论,一直以来是清入关前史研究关注

13、的重要内容之一。周远廉从诸申身份的变化看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社会科学辑刊1979 年第 1 期)和关于满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79 年第 4 期)认为,万历十一年(1583 年)以前女真社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此后逐渐进入奴隶制阶段,占领辽沈地区以后,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也持有类似观点。薛虹认为贝勒与诸申的关系,决定了女真社会的性质,进入辽沈地区,旗地出现,改变为封建依附的阶级关系。经过讨论,满族社会经历奴隶制阶段的观点逐渐得到史学界认同。(2)八旗制度研究。关于八旗制度的建立时间问题,李鸿彬认为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牛录制度基础上建立的,到万历四十三

14、年,努尔哈赤创设了八旗制。白新良 满洲政权早期前四旗考(南开史学1983 年第 1 期)认为八旗制度经历了一、二、三、四固山等长期发展的过程。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杜家骥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和清代八旗官制与行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年版)、张佳生八旗十论(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 年版)等对八旗制度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此外,日本学者对八旗制度进行了新探索,如杉山清彦 大清帝国形成八旗制(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015 年版)、谷井阳子八旗制度研究(京都大学出版会2015 年版)等,开阔了学术视野,促进

15、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3)明清战争。明清战争是清入关前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史学界对辽沈之战、松锦之战等重要战役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朱诚如 清入关前辽沈地区满汉人口交流(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认为,清入关前满汉民族的杂居共处,交流融合,使辽东地区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根据地,为取得对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孙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战争史略是目前国内研究明清战争的第一部重要专著,该书认为明清战争从根本上讲是双方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既不是民族战争,更不是民族征服战争。张玉兴明清之际反民族压迫斗争中历史人物的褒善贬恶(清史研究1998 年第 2 期)认

16、为清入关前的战争是明朝中央政府对后金地方叛乱的征讨。经过讨论,史学界普遍认为清入关前的政权属于明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明朝对清(后金)政权的战争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性质。(4)历史人物。清史学界对入关前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阎崇年 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藤绍箴 努尔哈赤评传(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对后金(清)创业之君努尔哈赤的生平、主要功绩、历史贡献等方任小伟,等: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64邢台学院学报第 38 卷面进行了考察,探索了清朝开国历程。孙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对皇太极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17、学者们对历史人物既作全面叙述,又作深入分析,通过具体的人物研究,揭示出明清之际历史发展的特征。2.清代断代史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清代断代史研究成果中有涉及清入关前史部分,资料翔实,结构完整,也可以说是高水平的清入关前史研究著作。自 20 世纪 20 年代萧一山出版清代通史后,史学界几乎再无清代通史之作。鄂世镛等清史简编上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清朝通史。此后,清代通史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主要有郑天挺清史简述(中华书局 1980 年版)、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 1980 年、1984 年版)、郑天挺主编清史上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王戎

18、笙主编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李治亭 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朱诚如 清朝通史(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郑天挺 清史 下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冯贤亮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倪玉平清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等。这些著作尽管侧重有异,风格不一,但都具有勇于创新、学风严谨的学术品格。其中由王戎笙主编,李洵、薛虹著的清代全史(第一册)是关于清入关前史的专门著作,资料丰富,论证严谨,代表了 20 世纪 90 年代清入关前史研究的较高水平。在该书中,作者从“清朝前史”的角度,探讨了清朝势力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分析了其由小

19、变大、由弱转强的本身机制和环境机遇,特别关注后金(清)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政策和制度,以及对入关后清朝历史甚至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总进程的影响。大量清入关前史研究著作的出版,不仅促使学术界站在理论的高度,从综合性的角度,全面把握清入关前史的发展脉络,探寻历史治乱兴衰的根源,而且使人们有了可以学习和参考借鉴的学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清入关前史研究向纵深发展。3.专题性研究日益深入。与清入关前史专门性著作,以及断代史中涉及清入关前史部分相比,专题性研究显得更加深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满洲民族共同体相关问题的考察,如本书编写组满族简史(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孙文良主编满族大辞典(辽宁大学出

20、版社 1986 年版)、李燕光主编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1 年版)、张杰满族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徐凯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李治亭 清代满(洲)族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的变迁(辽宁大学学报2012 年第 3 期)、黄彦震清入关前满洲民族联合过程与满洲对索伦部的政策(北方论丛2015 年第 1 期)、杜家骥清代满族的“诸申”问题(清史研究2020 年第 3 期)等。这些满族发展史研究成果的出版,为满族研究,特别是清入关前史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12月国家成立“清史编纂委员

21、会”,以著名清史专家戴逸为主任,组织协调全国清史领域专家学者,开始实施清朝断代史清史的编纂工作。2003 年春,“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时至今日,该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进入审稿结稿阶段。“清史编纂工程”的开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有清一代历史的深入、全面研究,掀起清史研究的又一次高潮,而且也对清入关前史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学者们广泛关注关于“新清史”问题的讨论。1996 年,美国学者罗友枝(Evelyn Rawski)在全美亚洲年会上发起关于“新清史”问题的讨论。此后,“新清史”代表人物欧立德、柯娇燕、路康乐等先后发表著作,阐扬观点,其在“种族”“

22、族性”认同理论指导下,探讨“内陆亚洲”“超越中国的帝国模式”等理论与问题。他们认为“中国的概念只是一种设想”,中国是“满洲帝国的一部分”,不承认满洲属于中国等等。这些观点引发中国学者对边疆、民族以及国家认同理论的关注,部分学65第 2 期者从传统王朝边疆治理角度予以回应和反驳。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郭成康也谈满族汉化(清史研究2000 年第 2 期)、徐凯关于 15 至 17 世纪东北地区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以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为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2期)、刘凤云等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年版)、李治亭“新清史”:“新帝国

23、主义”史学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年 4 月 20 日第 728 期)、刘文鹏正确认识“新清史”与“内陆亚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3日第737期)、祁美琴、陈骏中国学者研究中的“内亚”概念及其问题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 年第 3 期)、杨念群 清朝“正统性”再认识:超越“汉化论”“内亚论”的新视角(清史研究 2020 年第 4 期)等。总体来看,国外“新清史”在研究理路、方法上确实与中国学者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一定启发性。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方理论和方法在历史传统、学术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不同,研究中国历史必须从本土化的观念和研究理路出发,在中国去发现中国的历

24、史,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更加理性、科学。综上可以看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历史研究迎来了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春天”,加之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清入关前史研究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成果突出的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清史研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二、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反思回顾百年来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清入关前史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方面体现在清入关前史研究繁荣兴盛趋势,主要表现为史学界系统梳理、总结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趋势不断加强,在一些重大学术问题上逐渐取得共识,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

25、化;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随着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学术分歧依然存在,学术争论仍然很激烈。(一)繁荣兴盛趋势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系 统 整 理 总 结 的 趋 势 明 显。20 世 纪八九十年代是清史研究的一个高潮时期,清入关前史研究也蔚为大观,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进入新世纪后,部分学者开始系统梳理前一时期研究成果,预示着清入关前史研究开始进入整理总结的阶段,应该说,这一趋势是与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时代步伐是一致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清入关前史研究没有创新,而恰恰值得注意的是,清入关前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价值认识在新时代出现了某些新变化,研究领域、深度也不断开拓和深入。2.在一些重大学术问

26、题上取得了共识。清入关前史研究全面、深入地开展,促使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不同认识、观点也渐趋一致。如在清史分期问题上,学术界以往将清史主要分为三段:即 1644 年清军入关之前,上溯至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为“清前史”;清军入关至1840年鸦片战争,为“清史”;1840年以后直至1912年清朝灭亡,为“近代史”。“清前史”又往往归入明史范畴。经过长期研究、讨论,学术界基本取得了共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也明确将清朝全史包括这三段历史,将“近代史”改称为“晚清史”。诚然,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清入关前史研究(当然,也不局限于此)形成了多方面共识,反映出相关领域研究的显著进步。3.

27、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随着社会环境、时代主题的变化,新的理论方法的引入,清入关前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此前不太为人注意的领域,转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比如清入关前的生活方式、一些此前不太注意的历史人物等。一些专题研究也更加具体和深入,比如对清入关前政权机构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八旗制度、内三院、都察院等少数几个中央机构上,现在研究逐渐开始关注八旗内部的一些组织和制度。研究的深入,视野的扩大,为我们全面、准确衡量清入关前社会状况、发展水平奠定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清入关前史研究的方法已任小伟,等: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66邢台学院学报第 38 卷经日益多元化。社会学、政治学、文

28、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陆续被引入清入关前史研究,马克思 韦伯的理论、年鉴学派的思想也逐渐被引入相关领域,一些现代哲学观念、社会思想,日益影响到人们对清入关前史的解析。(二)存在的分歧我们在对清入关前史研究良好发展势头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以往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学术分歧,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学术分歧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史料或史料不足,对史实是否成立难下定论;二是史实清楚,但由于学者立场、观念或价值认识的不同,给予其不同的解释,结论也大相径庭。总体来看,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学术界对此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目前仍存在一些

29、分歧,比如后金建国前的女真社会,是否经历过奴隶制社会阶段;女真社会是否存在农奴制社会阶段;满族的封建制是从何时开始的等。2.明金(清)战争的性质。明清战争是贯穿清入关前史的一条主线,但对战争的性质,史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明清战争是双方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也有研究者主张清入关前的战争是明朝中央政府的平叛举动,更有人坚持八旗满洲对明朝的战争是“民族征服”战争。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人物研究是清入关前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如何评价清入关前的一些历史人物,特别是一些汉族降金(清)的人物上,也存在一定争议,比如对洪承畴、袁崇焕、吴三桂等,有学者认为洪承畴“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2

30、也有研究者认为其“品行有亏”。34.清军入关的必然性、偶然性问题。清军入关是明清更迭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史学界对此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清军入关是历史的必然,皇太极在世时已经作为既定方针确立下来,并且为入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清军入关纯属偶然,是因为吴三桂“请兵”这个偶然性事件而发生的。当然,清入关前史研究中存在的分歧还有很多,在此仅举几例。应该说,学术研究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是学术常态。共识与分歧都是相对而言,二者也相融共存,相互促进。史学界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消解学术分歧,才能达成共识。三、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展望清入关前史是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不可或缺。

31、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也正是清史研究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回顾以往,总结得失,正是为了更好地将清入关前史研究,乃至整个清史研究置于更加理性、科学的位置。(一)存在的不足在以往清入关前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学术创新能力不足。改革开放的前 20 年,可以说是清入关前史研究最为繁荣、成果也最为突出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无论是专门性研究,还是清代通史著作中清入关前部分,多为前人涉及不多的领域,创新的意义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清入关前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研究框架、方法日益成熟,除增加一些新的文献史料

32、外,学术创新能力明显减弱,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2.缺乏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发展的本质,在于黜邪崇正,阐扬真理,达成共识,引领社会思想的发展。学术的健康发展,争鸣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近年来,清入关前史研究普遍缺乏争鸣,缺少对不同观点甚至错误观点的批判,如对后金(清)政权在辽东地区圈地政策的评价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与近年来的认识存在较大不同,究竟如何认识清入关前在辽东地区以致入关后的圈地政策,但学术界对此却很少争议。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暗流:一是部分书评、序言,对一些平庸成果大加吹捧,竭力赞扬,不顾事实,不肯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正常的学术批评不能容忍,对学术失

33、误百般辩解,不愿承认,甚至对批评者反相67第 2 期攻击。我们应该鼓励公开、公正、心平气和的学术争鸣,相互砥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清入关前史研究健康、有序、深入地开展。(二)未来的思考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的清入关前史研究应该对如下两个问题予以重视:1.将清入关前史置于明朝治理的话语语境下进行考察满洲及其先世生活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往清入关前史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注重满洲(建州女真)崛起、发展、形成的演变历程,强调其与明朝中央王朝的贸易交往关系,忽视满洲(建州女真)及其居住的东北地区对明朝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二是强调明朝中央政府对满洲(建州女真)的民族压迫与民族剥

34、削政策,肯定满洲(建州女真)反抗明朝统治的正当性。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近年来,学术界改变了以往对明朝中央政府民族政策的简单化认识,改用“治理”或管理边疆诸民族的提法来研究满洲(建州女真)的问题,强调明朝中央政府维护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将清入关前史置于明朝中央政府边疆治理的语境下予以考察,无疑更具有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2.深入探讨清入关前史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明道求真、以史经世是我国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研究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学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不仅出现了持续百年的“康乾盛世”,而且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清朝何以兴,何以亡?后金(清)政权如何从

35、一个偏远、落后的部落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取代明王朝,入主中原,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应该说,这些在清入关前已经蕴含了丰富的基因。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今天,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深入挖掘清入关前史的历史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往知来,我们回顾清入关前史百年来的研究历程,正是要在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对话中,追求学术的创新,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提供借鉴与智慧。这既是时代主题的需要,也是历史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参考文献:1 高翔.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学术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2):42-54.2 王思治.洪承畴

36、降清评议J.清史研究,1996(3):71-80.3 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91(责任编辑:刘春魁)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Before Entering the ShanhaiguanREN Xiaowei,ZHANG Lisuo,WANG Haifei(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Langfang,Hebei 065000,China)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37、before the Qing Dynasty entering the Shanhaigua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namely,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initial development period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period o

38、f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下转第100页)任小伟,等:清入关前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00邢台学院学报第 38 卷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nsumption Tax Reform on Financial Balance Between Governments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

39、ysis of the Three Major Items of ConsumptionTaxCHI Qiaozhu1,CHEN Qiuxing2(1.School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Fujian Business College,Fuzhou,Fujian 350506,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ease the financial pressure of local governme

40、nts,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posed to postpone the consumption tax collection process and steadily transfer revenue to local governments.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effec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financial balance brought by the three items of consumption tax levied in the consumption link.The result

41、s show that the shift of consumption tax collection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fiscal revenue of less developed areas.Th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balance of local financce resources is most obvious when the consumption tax is completely transferred to the local governments.The effect on making up for

42、 the fiscal gap in the developed areas is most significant when the consumption tax collection is moved back and divided down.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he consumption tax reform on the financial balance between governments,it is suggested to gradually postpone the consumption tax

43、collection step by step,choose the appropriate lower proportion and increase the types of main local taxes.Key words:consumption tax reform;fiscal revenue;local financial balance(上接第 67 页)the change of the theme of the times,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knowledge structure,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

44、ty before entering the Shanhaiguan not only has the content of inheritance and continuation,but also presen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nnovation in terms of research field,depth,theory,methods,etc.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philosophy and social s

45、ciences prospering in all-round way,it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times,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historians to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deeply tap into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history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entering Shanhaiguan.Key words:the history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entering Shanhaiguan;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prospec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