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汉语的古今演变。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知识整合
解引子
通过阅读引子部分的内容,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活动
阅读“古人云,今人说”,说说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要点
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语语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语语法的演变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叫词类活用?它有哪些类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什么是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基础
1.下面对汉语演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由于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也逐渐变成了一般人不懂的书面语。
B.汉语的演变包括语音的演变、词汇的演变和语法的演变。
C.语音的演变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组合规律的变化。
D.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平”指平声字,“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入声调在现代已经彻底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了。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奚以知其然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寂寥而莫我知也 D.惟兄嫂是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有活用现象且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③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④死生亦大矣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⑦而后乃今将图南
⑧襟三江而带五湖
A.①②③⑥ B.①④⑥⑧
C.②⑤⑥⑦ D.③④⑦⑧
考点对接
题型一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例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 B
解析 “可以”“以为”,这两个词语古今义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亲戚”,古代“亲”指有血缘关系的,“戚”指有婚姻关系的;现代泛指跟自己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范围大了。“作息”,偏义复词,指劳作;现代指工作与休息。“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其”相当于“他”,“实”是“实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至于”,古汉语“至”是动词“到”,“于”是表处所的介词;现代汉语“至于”是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解题技巧 解答此题,要明确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发生的变化,如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以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然后再对题中的词语鉴别,看看这些古代语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何变化。
例题2 下列各句中,与“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 D.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A、B两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C项为主谓倒装。而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解题技巧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用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因此,在判断时,也应将其先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古今对照,判别二者之间的不同,也就能分辨出属于什么句式了。
题型二 文言文翻译
例题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1)反复往,又不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君有赐,不我骄,我能勿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者)回去后,又前往,(曾子)仍不接受。
(2)即使国君有赏赐,对我不骄横,我能不害怕吗?
解析 这两句考查的文言特殊现象较多,如省略、通假(“反”通“返”)、词类活用(“骄”为形容词作动词“骄横地对待”)、宾语前置(“不我骄”应为“不骄我”),因此,在翻译时要先找准这些知识点,再依据上下文准确翻译。
解题技巧 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①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②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a.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b.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c.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③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④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此情况大致有两种:a.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b.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内容。
⑤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即时演练
1.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选出归类正确的一项( )
a.云青青兮欲雨 b.独善其身
c.籍吏民,封府库 d.恐为操所先
e.面刺寡人之过者 f.日将暮,取儿稿葬
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h.秦师遂东
i.将军身披坚执锐 j.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A、ach/bd/efg/i/j B、ac/bd/efg/i/jh
C、ab/dch/efg/i/j D、ad/b/echfg/i/j
3.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宾语前置形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阅读下面的古文,翻译画线句子。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欧阳修《归田录》)
(1)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达标
1.下列关于汉语词汇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B.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C.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由于种种社会原因,都为现代汉语词汇所代替,如:人风——民风。
D.古代汉语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2.下列关于汉语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B.古代汉语中常常用“……者……也”来表示判断语气,而现代汉语中通常用动词“是”来表达。
C.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而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的宾语都是放在动词后面。
D.“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句( )
例句:虽杀臣,不能绝也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门虽设而常关
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7.下列句子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C.宏兹九德
D.代百司之职役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夫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11.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1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14.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美不胜收”为开头、以“美不胜收”为重点扩展语句。要求: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90个字。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美不胜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这组句子是写“理想”的。仿照它的修辞形式和句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一个新的话题,内容不能和例句重复,意思要完整,不要求与例句字数相同。
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解引子
(1)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
(2)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变成了书面语。
析活动
(1)词义变化:①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意义没怎么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作为多音节词里的一个构词成分,或作为成语的一个组成成分。如“形”“修”“衣”“妻”“自”等。
②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通常是被另一个词代替了。如一些文言虚词:“之”“其”“何”“若”等。
③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如“服”的“穿戴”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了。
(2)句式变化:①有些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如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倒装句(忌不自信)、省略句(与坐谈)等。
②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作了一些改变,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不若君之美”,现在一般不会说“不如您的漂亮”,而是直接说“不如您漂亮”。
③有些文言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但是在用法上受到很大限制。如“之所以”“为……所……”“唯……是……”等句式仅仅在书面语中体现。
讲要点
1.(1)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声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2)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
2.(1)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窥镜”的“镜”,在现代汉语中则要用双音节词“镜子”来表示。
(2)词语的消长变化。一是产生了一些新词语。比如“上网、数字电视、基因、DVD”等。二是一些旧词语退出了词汇舞台。如“买办、知青、人民公社”等。三是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或者消亡了,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
(3)词语的替换变化。词语替换变化有社会的因素。比如由于避讳把“世”改为“代”。词语替换变化也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比如古代汉语中的“足、目”,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变成了“脚、眼”。此外,为了避免过多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就用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
(4)词语的引申变化。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引申。比如“朝”本来是名词,意义是“早上”,后来引申出了“朝见”,并进一步引申出 “朝向”等等。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3.(1)语序的变化:现代汉语所有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是在动词的后面。
(2)句式的变化: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如判断句。还有的句式,是后来才出现的,如“把字句”。
(3)词类的变化: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4.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5.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测基础
1.D [入声调在普通话里已消失,在粤语等方言里还存在。]
2.B [B项为定语后置句。]
3.C [②⑤⑥⑦均为名词用作动词,①④形容词用作名词,③动词用作名词,⑧名词的意动用法。]
即时演练
1.C [A项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B项处分:古义“处理、安排”,今义“一种处罚措施”;D项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2.A [a、c、h名词用作动词;b、d形容词用作动词;e、f、ɡ名词用作状语;i形容词用作名词,j动词用作名词。]
3.C [C项为“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其他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形式。]
4.(1)(朝士)想通过吕(蒙正)公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因”可译为“通过”,“以”可译为“来”,“知”可译为“赏识”“重用”,“献”后省略的“之”必须补出并翻译。)(2)很少嗜好(或: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好”读hào,根据语境可译为“爱好”“嗜好”;“为”一定要译为“被”,体现被动句式的特点;“累”读lěi,可译为“带累”“牵累”;“难”根据语境可译为“难以做到”;“……者,……也”一定要译为“……是……”。)
巩固达标
1.B [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旧事物的消亡,有些词汇也在逐渐消亡。]
2.A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如“月光便朦胧在这水汽中”中的“朦胧”。]
3.D [A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的果实”,属两个词,今义是“实际上”,是一个副词;B项中的“烈士”,古义是“志士,有志于功业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C项中的“牺牲”,古义指“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D项古今同义。]
4.A [A项“小大”是指大大小小;B项“异同”重在“异”;C项“国家”重在“国”;D项“作息”重在“作”。]
5.B [例句和B项中“虽”表假设,即使。A、C项“虽”均表转折,虽然。D项“虽”通“唯”,只。]
6.C [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7.D [③宾语前置句,⑤状语后置句,⑦定语后置句。]
8.D [A项,固:使……稳固;B项,下:居于……之下;C项,宏:使……光大。]
9.B [A、C、D为使动用法。]
10.(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解析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判断时结合上下文推断。
11.BD [A项为介词,凭借;C项为介词,用;B、D两项皆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12.(1)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也不加以礼遇,而且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13.担心他恃才傲物
解析 由“所忧者气峻而骄”推知。
14.知人善用
解析 王化基知鞠咏“气峻而骄”,所以对他“略不加礼”,等鞠咏“成其德”后,“首以咏荐”。由此可见其知人善用。
15.亚运会场的布置体现的是艺术之美,运动员的顽强拼搏体现的是生命之美,观众们的加油助威体现的是和谐之美,你我间的微笑问候体现的是礼仪之美。广州亚运会将是一个美的海洋
解析 扩展语句要求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丰富句子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所用语言要符合语境。
16.梅花,经过风雪的洗礼后才美丽;成功,经过逆境的磨炼后才可贵。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这两个句子中心话题应在后一句;运用类比、拟人手法,答题时应注意所举事物的相似性、句式的一致;内容上应注意立意、境界。做这类试题要对例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句子的内容特点,剖析句子的修辞特点,确定仿写的内容范畴,然后选用适当的修辞手法造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