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编 清代文学 概 说 公元1644年至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时期。 清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政权,它实际上与明朝并存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势力范围只不过是在山海关以北地区。1644年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明王朝瓦解后,清人大举入关,才正式开始了清朝时期。 清朝政治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自始至终存在着民族矛盾。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除了军事之外,其它各方面都落后于汉人,加上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是在经过残酷的杀戮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所以,汉人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始终都没有消除,这种矛盾在清初和清末表现得尤其突出。作为被统治的汉人来说,他们总要寻找机会来反抗清政府
2、,或通过其他形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作为清朝统治者来说,他们总对汉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怀疑汉人的言行。由此也就产生了清朝政治的第二个特点,即它对文化实行的高压禁锢政策。这主要是通过文字狱、禁止和销毁书籍以及科举考试等进行的。在清朝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文字狱不下数百起,动辄杀人数十,株连数百。这些文字狱的起因往往都是清朝统治者怀疑文人的作品中有反清思想,例如著名的明史案、沈天甫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汪静祺案、吕留良、曾静之案等。清政府想以此来恐吓威慑文人在文化领域里的反抗情绪。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维护政权的稳定,将一些他们认为有负面作用的书籍销毁或改动。四库全书的编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就是为了把“辞含激忿,意存感慨”的异端书籍清理出来,集中加以销毁。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对政权的隐患,清朝政府继续沿用了明朝政府的办法,以孔孟思想和程朱理学为内容,实行科举考试,以孔孟思想和理学来禁锢束缚人们的思想,以八股文来吸引人们参加考试,毒害人们的心灵。以上两个方面对清代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清代文学中各种样式、各种体裁最为完备,而且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它集封建文学发展之大成,乃是三千年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清代的长篇小说在清代文学中成就是最高的,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的长篇小说,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典范。清代长
4、篇小说的题材非常丰富,因此而形成了清代小说的多种类型,有历史小说、家庭小说、志怪小说,武侠小说等。清代小说的类型虽多,但也表现出一些共性。首先,描写婚姻爱情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一时,可说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例证。这一特点同样表现在其他小说中,例如红楼梦等。其次,反映科举制度是清代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科举作为清代知识分子的主要出路,自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中心。这在清代的小说中有不同的反映,一种是从正面来反映,表现知识分子“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人生理想。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另一种则是从反面来批判或表现科举制度的问题,儒林外史是这方面的代表。清代的剧坛也是
5、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这是因其社会、政治及文化思想的复杂性所决定。这时既有传统的传奇、杂剧,又有京剧及其他地方戏,还有从西方输入的“文明剧”。清代的传奇继明代之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作品。从数量来说,清代传奇留存下来的是最多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戏曲的衰落也正是从清代开始的。也不能不看到,从元代以后,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学由于本身的僵化,缺乏创造性,尽管文人们还乐此不疲,终究失去了唐宋诗歌的那种活力,清代诗歌和词也是如此。 清代文学是中国新旧两种文学的一个交叉点。旧的文学及其形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逐渐在发挥殆尽中趋于消亡,新的文学及其形式却正在发展成长。所以,清代
6、的两百多年,文学上成就最多,变动也最大。 top第一章 聊斋志异 我国文言小说自魏晋南北朝盛行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作品,但大部分作品,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却远不逮,更无独创可言。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用唐人传奇法来写志怪,使我国文言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以其斋号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热衷科举的家庭,少
7、时颇有文名,但科场始终不如意,一直考到六十余岁,也未能得第。为了谋生,他一面应考,一面做私塾教师,时间长达四十年。蒲松龄一生著述丰富,有诗词文章、戏曲小说、俚曲、杂著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实际上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用文言写成,收集了近五百篇作品,此书是作者几乎花费毕生精力写成的,前后共达到40多年。书中的故事来源有: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亲友所提供和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但更多的是作者的虚构。 聊斋志异流传至今的版本有:一是乾隆十六年(1751)历城张希杰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的铸雪斋抄本,为较完整的抄本。存目四百八十八篇,有目无文十四篇,实存四百七十四篇。二是乾隆三十一
8、年(1766)赵起杲所刻的青柯亭本,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印本,共十六卷,成为此后通行本之底本。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张友鹤辑校的“三会(会校会注会评)”本,收入四百九十余篇,采录宏富,是目前较完备的本子。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一、写作原因 作者自称:“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志异自序)。 王士禛为聊斋志异题辞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余集在聊斋志异序中说:“世固有服声被色,俨然人类;叩其所藏,有鬼蜮之不足比,而豺虎之难与方者,下堂见虿,出门触蜂,纷纷沓沓,莫可穷诘。惜无禹鼎
9、铸其情状,镯镂决其阴霾,不得已而涉想于杳冥荒怪之域。以为异类有情,或者尚堪晤对;鬼谋虽远,庶其警彼贪淫。呜呼!先生之志荒,而先生之心苦矣!”二、作品内容 聊斋志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的作品:一种主要采用史传文学及唐人传奇的体制,以人物生平遭遇为中心,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篇幅比较长,。一种以记事为中心,多描绘一个场面或记述某些事件,情节简单,篇幅适中,受古代记事散文影响较明显。一种则是保留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多为偶记琐闻,写法亦属粗陈梗概,一鳞片爪,故篇幅短小,但其中亦不乏寓意深刻之作。其中第一类作品成就最大。 蒲松龄由于科举失意,长期为官宦人家私塾教师,这对聊斋志异创作的
10、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科举制的抨击与批判,反映了科举的弊端是聊斋志异的一个主要内容。作品一方面揭露考场的腐败不公,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认为考官“心盲或目瞽”(如司文郎、王子安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考生灵魂被扭曲的情况(如叶生、胡四娘等)。 由于蒲松龄身居下层,深知民间疾苦,所以聊斋志异中有许多揭露黑暗之作,如席方平,通过“冥间”一件冤狱的处理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现实社会中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和人民的含冤莫伸。还有促织、窦氏、向杲等等,这些作品表现了蒲松龄对黑暗势力的痛恨,也表现了他的正义感。 蒲松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促使他写作了许多表现婚姻爱情的作品。如娇娜、婴宁、青凤、黄英等。在这一类
11、作品里,女主角往往集年轻、美丽、聪明、活泼、温柔于一身,更多的或是青春貌美的花妖,或是情操高尚、才识过人的狐魅。她们扮演主动追求爱情的角色。男主人公则往往是潦倒、不得志的中下层书生。这些作品都强调了平等自由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理”与“礼”。这除了作为现实的一种补偿之外,其中还蕴含对两性关系的思索。这一类作品是聊斋志异中最动人的篇章。 我们也应看到,聊斋志异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的作品对某些野蛮、阴暗的现象颇感兴趣,如犬奸;有的则宣扬陈腐的礼教,如耿十八、金生色等,都对妇女不能守节大加鞭挞,认为她们活该受罪。这种复杂性的出现,或许与作者思想复杂、题材来源丰富以及创作期之漫长有关。第
12、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一是采用传奇的方法来志怪。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又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小说的主体是人间人事人情人态。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二是情节委曲,叙次井然。作者反对“硬铺直陈”,加之写的是花妖鬼狐之事,便于驰骋想象,所以许多作品情节怪异谲诡,变幻莫测,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同时,它们也有自身的逻辑性,合乎人情物理。 三是描写丰美,形象生动。较之
13、以前的文言小说,作品加重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表现等方面的描写。如:连琐开头便写杨于畏“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为鬼女连琐的出场设置了阴森的环境。红玉写红玉初见冯相如:“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生动地表现了两情相悦的情景。 四是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如婴宁中,写婴宁爱笑,就用了“笑容可掬”、“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微笑而止”、“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浓笑不顾”、“孜孜憨笑”、“笑处嫣然”
14、、“笑极不能俯仰”、“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总共不下二十余处,但无一处相同,各有特色,且符合不同的情境。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此以后,文言小说就雄风难再了。聊斋志异之后,虽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但已难成气候。第四节 聊斋志异的影响 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文言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这时产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说专集中,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是传奇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斋志异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聊斋志异。而志怪体为主的笔记小
15、说,则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影响最大。阅微草堂笔记全书共一千一百余则,其成就主要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中国小说史略)。尽管如此,阅微草堂笔记在内容上不可与聊斋志异相比,体制上又与聊斋志异抗衡,其价值显然不可与聊斋志异相提并论。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制上,反对聊斋志异在传统的志怪小说中,用“描写委曲”的笔墨,广泛反映社会生活。而是努力模仿汉晋笔记小说,“尚质黜华”,记事简要,多做议论,要求回到古代笔记小说的水平上。二是内容上不同于聊斋志异是通过志怪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作者孤愤,它记述见闻,是要“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 top第二章
16、 儒林外史 鲁迅说:“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及其创作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自称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到他时家道已经衰落。他少年聪敏,从小就受到“科举世家”的传统教育,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中。最终绝意仕进,以卖文为生。走上了封建叛离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是:家庭败落、科场失意、民主思潮的影响。这些为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奠定了生活与思想基础,作品除儒
17、林外史外,还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的版本,主要有几种:最早刻本为嘉庆八年(1803)的卧闲草堂本,共五十六回。光绪十四年(1888)有东武惜红生序本,另外插入四回,共六十回。解放后出版的本子,是以卧闲草堂本为底本整理的。因多数学者以为最后一回非出吴敬梓手笔,故将其作为“附录”,置于书后。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八股取士制的批判。儒林外史讲的是明代故事,但反映了清代现实。它是明清之际批判八股取士制的进步社会思潮的组成部分。它采用小说的形式,将这个批判的历史课题与哲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作品批判八股取士,是以功名富贵为轴心,以各类型士大夫的“文行出处”为切入口展开的。
18、 一、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科场的腐败。如主考官周进,因与范进有相似的遭际,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第一遍看他的试卷,“心里不喜”;第二遍,“觉得有点意思”,到第三遍,竟发现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举业并没有什么客观依据,中与不中,不在学问的高低,关键在考官的好恶。二、是揭露官场的黑暗。科举制的产物是官僚制度,腐朽的官僚制度又制造了大批横行乡里的地主豪绅,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压榨人民,有的交通官府、狼狈为奸;有的关人牲口、横行霸道;有的夺人田产、为非作歹。而恰恰是这样无恶不作的败类,却能受到上级的嘉奖,号为“能员”,并得升官。原因就在于有科举功名这张护身符。三是揭露程朱理学的罪
19、恶。在八股取士制实行的同时,程朱理学成为维系世道人心,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作品中“做了三十年秀才”的王玉辉,他的三姑娘出嫁不到一年就死了丈夫,他竟鼓动姑娘自杀殉夫,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姑娘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其实王玉辉的笑充满了凄伤与痛苦,他如此变态、迂腐,是因为他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使自己与女儿成为理学毒害下的牺牲品。四是揭露八股取士制蛊惑人心,摧残人才。如六十多岁的周进,因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或忍受新进学的嘲笑,或替新中举人清扫垃圾,以至于一见贡院号板就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当有人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爬在地上磕头不止,表示变马变驴也要
20、报答。原本出身贫困、纯洁朴实,一直用自己的劳动养活父母的匡超人,自从热衷举业后,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成为忘恩负义的无赖。从另一个角度说,儒林外史意在为儒林(即士人、知识分子)画像,它主要刻画了几类知识分子:第一类是热衷科举,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吴敬梓在刻画这一类人时,主要表现的是他们如何通过科举来达到做官的过程。这一类人里,有些人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性格已完全被扭曲,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如周进、范进等。有些人则付出了终生努力,但仍未能在科举上有所收获,成了遗憾终生的悲剧人物,如马二先生。第二类是做了官的知识
21、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他们只知一心往上爬,做官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第三类是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这些人最初也是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只是在碰了壁后,转而清高起来了。他们其实是一些庸才。第四类是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人物。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儒林外史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小说最突出的思想就是对科举制度的大力抨击。一方面,他通过范进、周进等,揭示科举对人的摧残,通过娄三、娄四公子来反映科举对士林的破坏。另一方面,又通过王冕、杜少卿等,说明只有不受科举影响,摆脱政治权力
22、体制,才能保持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特殊的艺术地位。 首先,从结构来说,它不是严格的长篇小说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人物在一部分成为主角后,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成为点缀,或不再出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论及:“全书无主干,仅趋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以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而娱心,使人刮目矣。”这样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一个个中短篇小说串连起来。这在以前的长篇小说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是儒林外史的一大创造。其次,小说塑
23、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大部分都极为生动,各具个性。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也是性格各异。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写的是平凡人、平凡事,在平凡而又典型的细节中见人物性格,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在这一点上,它足以与金瓶梅媲美。第三,将讽刺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儒林外史之前,西游记、西游补、金瓶梅等小说中,已有讽刺的成分,但是,往往不是流于插科打诨,就是等同谩骂,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则不同,正如鲁迅所说:“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可见,儒
24、林外史足称讽刺之书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出于公心。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由于个人遭遇,深受科举之害,或是由于对某个人的不满,出于愤激之情才写出的,而是出于公心(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等),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普遍危害和士林的种种丑态,才有这部小说的问世;二是能用比较冷静、客观、委婉的手法来写,从真实可信的细节和语言入手来讽刺,既能感受到作者的忧世之心,同时又可见讽刺之意。儒林外史对清末的谴责小说有直接的影响。 top第三章 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多方面突破了小说传统的思想与写法,成为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巨著。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曹
25、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先原为汉人,后被满族贵族掳走成为家奴,入了满洲正白旗包衣。以后地位不断升迁,终于成为康熙亲信,祖孙三代四人担任过江宁织造这一要职,其间又兼两淮巡盐御史,共约六十年。成为显赫几代的大家族。雍正皇帝继位后,由于政治斗争,曹家地位一落千丈,到曹雪芹时,生活穷苦,境遇潦倒,已经过的是“举家食粥”也难以为继的生活了。他以坚韧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与修订。乾隆二十七年,终因贫困交加而离开人世,遗留下来的只有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为八十回抄本系统,一为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系统。抄本系统均为八十回,题名
26、为石头记,大多附有脂砚斋评语,比较重要的有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排印本系统为一百二十回,最早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排印,书名改为红楼梦。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比较重要的版本有程甲本、程乙本。 至于后40回,有功有过,应当说是功大于过。首先,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其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倾向。第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二节红楼梦
27、研究概况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了各阶层的广泛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嘉道年间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叫做“红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种红学派别,主要有: 1、评点派。采用评述、评点的方法,以探索作品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脂砚斋等人的评语。 2、索隐派。所谓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去发掘被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 3、新红学派。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新红学派的代表之作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1921)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辩(1923)。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局面。他们的主要
28、贡献有: 一是肯定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并对曹的家世生平做了不少有益的考证。二是对红楼梦的版本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考证。三是关于红楼梦思想艺术的评论。能把红楼梦还原为文学作品,使红楼梦的研究纳入了科学的轨道。 4、五十年代后,由于学术环境、研究条件的改善大批历史和档案材料以及重要版本陆续被发掘并公之于世,使红楼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三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复杂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故事为主线,表面看来似乎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却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它的着眼点并不在爱情,而是以爱情为线索,通过贾府由盛
29、而衰的描写,展现了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以及许多人的悲剧命运、广大的社会生活面、深入的人生体验、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冲突等。其思想之复杂、内容之广泛、主题之模糊,中国古代小说中无出其右,正因为如此,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解释空间,而这也正是红楼梦的巨大魅力之一。 小说在内容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复杂,二是书中强烈的悲剧气氛。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之广,是罕有其匹的。从皇帝、后妃到贩夫走卒、婢女优伶都有所反映,而且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既反映了阶级压迫、贵族生活的豪富、下层人民的困苦,也反映了科举制度、封建礼教、不同人的命运等。用形象化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展示了社会
30、全貌,这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小说。这也是红楼梦的巨大成就之一。另外,红楼梦中的悲剧气氛是非常强烈的。小说中,整个社会不断走向衰落,贾府及其他三大家族也不断衰落,贾府中的人,特别是那些纯洁、美丽,惹人怜爱的女性也一个个无可挽回地酿成悲剧,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有。这一切都像宿命一样,令人遗憾,但又无可奈何。当那些美的代表或象征走向毁灭的时候,没有人不为之深深叹息。这种悲剧气氛正是红楼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之一。从红楼梦描写贾府衰败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一代王朝走向衰败的社会面貌,与过去小说、戏曲中那种廉价的大团圆结局与之相比,红楼梦的这种结局无疑要深刻动人得多。 另外,作品还有对理想与光明的颂扬。而这一倾向是
31、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理想人物来体现的。贾宝玉,是有理想,有追求,热爱人生,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的叛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道德观、价值观上反映出来。他离经叛道,反对“仕途经济”。其次,在妇女观上,反对“男尊女卑”观念。再次,在爱情观上,追求真挚爱情与自主婚姻,反对封建礼教。 林黛玉,也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由于寄人篱下的处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自尊与自强。二是纯洁、脱俗而富有诗人气质,“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她的人格追求。三是从不看重功名富贵,并把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贾宝玉引为知己。四是反对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为条件的封建婚姻,对有共同思想和情趣的爱情忠贞不渝。第四节
3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结构宏大而精致。从纵的方面来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从横的方面来说,红楼梦中存在着三个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一个是大观园之外的社会、一个是隐约虚幻的神话世界。小说通过爱情主线将三个世界串连在一起,井然有序,丝毫不乱。书中的每个事件都有它的来龙去脉,而且相互贯通,一个事件与一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交织成一张巨大密实的网,令红楼梦所展示的生活画面,如同生活本身那样错综复杂、丰富多彩。 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突出的成就。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
33、达四百余人,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达数十人,而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探春、晴雯、袭人等,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具有极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了中国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作者善于通过不同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或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行为、语言,或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或通过对比、比较,或通过他人的评论等,这些手法运用得娴熟自然,浑然天成。红楼梦与前人塑造的人物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而不是脸谱化的。以前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好坏分明,阵营清楚,而红楼梦中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写法。一大批的典型人物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鲜明的个性和充分的真实性。红楼梦中
34、,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贾宝玉的性格最主要的特点是纯情、追求自由。他反对科举,不喜八股,这并不是因为他对科举有深刻的认识,而是出于追求自由的本性。他不满意强加给他的婚姻,视林黛玉为意中人,也是因为他要尊重自己的爱情感觉。他的心灵是一片未曾污染的净土,因此,不谙世故,不存名利。他与大观园中那些年轻美丽的女子是一种与肉欲无关的审美关系,他平等、善意地对待她们,是出于对美的尊重。如果说贾宝玉的特点可以用一个纯字来概括的话,林黛玉则更多地表现为真。尽管林黛玉多愁善感、说话尖刻,但是,她的心灵也是未曾污染的净土,她在本质上是最接近贾宝玉的,所以她与贾宝玉才是心心相印的恋人。薛宝钗与贾
35、宝玉和林黛玉不同,她更多的表现为世故。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复杂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她具有宽容的性格,体现了较多的人伦道德等社会因素。她之所以未能与贾宝玉心心相印,正是缘于这种本质的差别。 第三,红楼梦调动了我国诗词、散文、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诗化的性格和诗化的意境与风格,这又是对以前叙事体小说的一个突破。古代小说中的诗词,往往用于场面、人物外貌等方面的描写,常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红楼梦却将诗词歌赋与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融合一起,达到人境合一、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整体感、和谐感。 第四,红楼梦的语言有极高的造诣。不仅极具个性化,而且简洁文雅,语汇丰
36、富,俗雅得体,准确生动,是一种具有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自从它问世以后,有关的续书层出不穷。对红楼梦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即使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以致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top第四章 其他小说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虽篇幅有长有短、价值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共同为清代小说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第一节 水浒后传及其他作品一、水浒后传 陈忱(16151671),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他的水浒后传是清初的小说续书中成就比较高的一部小说依据原书的结局,叙写梁山未死的英雄再度
37、起义,由反贪官污吏,转为反抗入侵的金兵,最后到海外创立基业的故事。作品一方面寄托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江南遗民不肯臣服新王朝的普遍心理。作品在叙事模式上趋向寻常生活化,注重抒情写意。二、说岳全传 题为钱采编的说岳全传,是在各种“岳传”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作者生平不详。全书八十回。小说歌颂了岳飞等人坚决抗金的英勇斗争,痛斥了秦桧等人卑鄙的投降活动,爱憎十分分明。在小说中除了突出岳飞精忠报国特点外,还让他具有好结义友、待人宽厚等优点,这是作者顺应时势,把重视人民抗敌力量的卓越见识赋予岳飞。此为超越以往“岳传”之处。但作品仍存在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突出。三、醒世姻
38、缘传 醒世姻缘传,一百回,原署“西周生辑著,然藜子校定”,有人认为是清代蒲松龄作,但缺乏确证。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小说写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前二十二回写晁源携妓女珍哥射死一狐狸,后娶珍哥为妾,虐待妻计氏,使计氏自缢。此为前世。二十三回后,写晁源托生为狄希陈,被射死的狐狸托生为其妻薛素姐,计氏托生为其妾童寄姐。狄希陈成为极端惧内的人,薛素姐、童寄姐变为极端凶悍的泼妇,她们想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办法来折磨狄。后经高僧指点前世因果,诵金刚经一万遍,才得消除。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说因果报应来劝人为善。但同时也应看到,它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同
39、时以家庭为中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说长达百万字,情节琐碎冗长,但人物写得较好,山东土语运用得非常生动。四、镜花缘 镜花缘的作者为李汝珍。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曾经做过河南县丞,终生不达。他学问渊博,精通音韵,鄙薄时文。著有李氏音鉴、镜花缘等。镜花缘一百回,是李汝珍根据山海经以及历代笔记杂著的记载,驰骋想象而写成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前半部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写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个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小说表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如主张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妇女、反对八股文等,对各种
40、丑恶现象也不乏批判。所以,小说中有才能的是女子,男人也缠足。小说的构思比较奇特,能通过想象的国度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揭示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恶俗的憎恨。但它最大的弱点在于人物形象多苍白无力,性格不够鲜明,尤其是后半部多为文字游戏,卖弄才学。 第二节 儿女英雄传及其他作品 清代道光以后,小说走向了衰落,但有两类小说是值得注意的,一类是以表现“英雄气”为主的小说,如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三侠五义等。一类是以表现“儿女情”为主的小说。如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 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三侠五义等。 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这部小说描写安骥与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将才子佳人
41、小说与英雄传奇结合,认为“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其中塑造的十三妹,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语言也比较流畅,但说教太多。荡寇志,共七十回,俞万春著。描写张叔夜、陈希真、云天彪等等擒杀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以表达对梁山英雄的痛恨。小说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思想倾向却是不足取的。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一百二十回。署石玉昆述。小说可分两大部分:前七十回主要写侠客义士协助清官包公断案,惩办豪强。后五十回主要写侠客义士协助清官颜查散剪除马朝贤、马强及襄阳王等邪恶势力的故事。小说思想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风格明快生动。
42、二、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 这些作品大多落入俗套,有些还写的是不健康的内容,如品花宝鉴写的是同性恋。青楼梦宣扬庸俗腐朽的富贵神仙思想。其中海上花列传是较有特色的一部。它描写清末上海租界高级妓馆的妓女与狎客的生活,内容不可取,但艺术上有其特点,结构严密,人物也写得生动,叙述用普通话,对白用苏州话,叙述冷静而自然,对现代作家张爱玲等有明显的影响。第三节 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 清末,随着政治的进一步腐败,人们对清朝政府已完全失去信心,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谴责小说,主要有李宝嘉(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这四部小说合称为清末四大
43、谴责小说。 一、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主要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等,官场现形记是其代表作。小说主要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官僚,这些官僚的共同特点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为了升官发财,他们残害人民、侵吞公款、卖官鬻爵、出卖灵魂。这是一部晚清官场百丑图,“妖魔鬼怪,一齐都有”。作者敢于把当时官场的种种罪恶,通通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故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称这部书为“讨伐当时官场的檄文”。在艺术上,受儒林外史的影响较大。全书结构也与儒林外史略同,由许多短篇故事连缀而成每个短篇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描写手法上也普遍使用讽刺手法。但有些地方结构松散,对于人物的刻画流
44、于浮光掠影。 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沃尧(18661910),字趼人。一生中写了30余种小说,其中有九命奇冤、恨海、痛史等较著名的作品,代表作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通过九死一生(作者的化身)在二十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描绘了官场官僚、洋场才子、三教九流等各行各业里各种人物的各种丑态,与官场现形记仅局限于官场不同。它以九死一生的见闻为线索,前后贯穿,结构集中。是当时一部有重要影响的作品。 三、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刘鹗知识广博,做过官,也是著名的实业家。小说以老残(实即作者)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
45、,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很成功。而且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四、孽海花的作者曾朴(18721935),字孟朴,常熟(今属江苏)人。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描写了晚清上层社会的各种人物。这部小说与其他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书中的人物大多以现实人物为原型,金雯青与傅彩云实际上就是洪钧和赛金花。全书结构受儒林外史的影响,又有所突破。表现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鲁迅说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总之,清末的这些
46、谴责小说均反映了清末官僚的腐败,表现了人们对清政府的厌恶,但这些反映多少有点漫画式,注重情节而忽视人物塑造,因此,总的来说艺术成就并不高。 top第五章 清初与清中叶的戏曲 清代的传奇继明代之后,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作品。从数量来说,清代传奇留存下来的是最多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戏曲的衰落也正是从清代开始的。清代的传奇以前期最为繁荣,可以看作明代传奇的继续,以后就不断衰退。因此,优秀作品基本上集中在前期。第一节 李玉与苏州剧作家 苏州在明代曾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之一,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出现了李玉、朱佐朝、毕魏、叶时章、张大复等等戏剧家,因他们大都是苏州人,所以称之为苏州派。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