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总论部分一、名词解释1.针灸2.针灸学3.砭石4.针经二、填空1.针灸疗法具有_,_,_,_等优点。2.针灸起源于我国_时代。3.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_”。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_。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由_代_编著。6._代著名医家_在其著作_中绘制了“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7.灸法的起源与_的发现和利用有关,最盛行的时期是_。8.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于1026年撰成_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9.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_时期的医家_设计铸造的。10._代_于公元1341年著_;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11.明代针
2、灸学的代表作是_,由_编撰。12.我国针灸史上截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_,_和_。三、单选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十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焘E.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B.453C.354D.361E.3495.下列哪部针灸专著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
3、经E.针灸逢源6.最早提出十四经脉名称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帛书D.灵枢经E.甲乙经四、多选题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B.石针C.铁针D.金银针E.青铜针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A.绘制“明堂三人图”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E.提出十四经概念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5.明代
4、主要针灸著作有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A.针博士一人B.针助教一人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E.针生二十人7.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经C.素问D.难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8.北宋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著十四经发挥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五、简述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并叙述其主要内容。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并叙述其主要
5、内容。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六、论述1.试述针灸的起源。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针,即针刺,灸,即艾灸。针灸是指用针或艾灸刺激穴位,调整经络的功能,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2.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究经络、腧穴、刺灸法、治则与治法和作用机理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3.即石针,是针刺的原始工具,针的前身。4.即灵枢,是内经中的灵枢部分。二、填空1.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 2.远古 3.箴石4.灵枢 5.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 6.唐孙思邈备急千
6、金要方7.火隋唐 8.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9.彼巍跷?10.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11.针灸大成杨继洲 12.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三、单选题1.C2.B3.D4.E5.C6.A7.C四、多选题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7.AE8.BC五、简述1.针灸治病是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2.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书中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方法,针灸忌宜和常见病的治疗。该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3.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
7、十一脉灸经。该书论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和病候,及用灸治病的情况,反映了我国早期经络学说的面貌,为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4.第一次总结的标志是灵枢的问世,较系统的对针灸医学做了首次总结,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第二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其反映了晋代以前的学术成就,而且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大成的问世,其对明代以前的针灸学进行了完整、系统地总结。六、论述1.针灸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与原始社会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古代原始人类穴居的山洞,地处阴暗潮湿之所,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痛楚之时,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
8、,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从而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时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石,其下多箴石”这些文物和记载均是针刺起源与古代砭石的有力证明,灸法当起源于火的应用之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无意间认识到受烈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和缓解,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把灸熨用于治疗。材料也从各种树枝发展到艾。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HT5,6”火KG-*3芮HT。”同样充分说明了灸法的
9、起源与古代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2.针灸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种针灸专著是历代有加,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有: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从整体上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特别是对其中的灵枢又称针经,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对刺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其后的难经以阐发内经为要旨,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54个腧穴主治、操作,介绍了刺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隋唐时期,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
10、法,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倡用灸法。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订了明堂孔穴,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有助于研究经络。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一次总结,此外,还有徐凤针灸大全、汪机针灸问对、陈会神应经、高武针灸聚英等。清初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歌图并茂,便于学习,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用,列出经穴361个。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针灸对针灸学术有新的阐发,针灸著作或专著已有数百种之多,就举不胜举了。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一、名词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正经4.奇经八脉5.十四经6.
11、十五络脉7.十二经别8.一源三歧9.六合10.十二经筋11.十二皮部12.标本13.气街14.四海15.根结二、填空1.经络是_和_的总称。2.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外络于_。”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_、_、_三个方面而定的。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三阳经为:_在前_在中,_在后;手足三阴经为:_在前,_在中,_在后。5.足三阴经在_以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6.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_走_,手三阳经从_走_,足三阳经从_走_,足三阴经从_走_。7.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_交接,手足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_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
12、阴经在_交接。8.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肺大肠胃脾_肾_肝。9.奇经八脉是与十二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_,_,_,_,_,_,_,_,总称奇经八脉。10.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_,同出于_,称为“_”。11.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督脉的别络从分出后散布于头;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12.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的支脉。13.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_,结聚于_,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14.阴经属于_络_,阳经属于_络_。15.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_,支而横者为_,络之别者为_。”16.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_,_,_.三、单项
13、选择题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A.阴阳,五行,脏腑三方面的内容B.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C.阴阳,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D.五行,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E.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2.手足三阳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B.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C.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3.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皆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D.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E.以上都不是4.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A.
14、从手走头B.从胸走手C.从足走腹D.从头走足E.从足走胸5.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在A.额头部B.面部C.上肢部D.胸腹部E.下肢部6.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不直属脏腑B.无表里配合C.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D.没有专属的腧穴E.除带脉外都自下而上走行7.寸口之中的太渊穴处为何经之“本”?A.手少阴经B.手太阳经C.手太阴经D.手阳明经E.手厥阴经8.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A.足阳明胃经B.督脉C.任脉D.冲脉E.足太阴脾经9.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足太阳膀胱经C.阴阳跷脉D.阴阳维脉E.足少阳胆经10.督脉别络散布于A.
15、腹部B.胸胁部C.头部D.腰骶部E.以上都不是11.脾之大络分出的部位的穴位是A.丰隆B.内关C.大包C.公孙E.支正12.十二经络脉的走向规律是A.阴经会合于阴经,阴经归并于阳经B.呈网状扩散C.与十二经脉共同传注D.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E.以上都不是13.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A.奇经八脉B.十五络脉C.十二经别D.十二经脉E.十二皮部14.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浅表联系的主要是A.十二皮部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五络脉E.奇经八脉15.下列除外,其循行走向均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手三阴经E.足三阴经E.十二经络脉四、多项选择1
16、.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有A.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B.气功导引中体内气的流动C.腧穴主治功能的归纳D.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E.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2.经脉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手足三阴三阳经B.奇经八脉C.十二经筋D.十五别络E.十二经别3.“一源三歧”,起于胞中的奇经有A.冲脉B.带脉C.任脉D.督脉E.阴维脉4.根据灵枢卫气篇的论述,人体的气街部位在:A.胫B.胸C.肾D.腹E.头5.关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哪些是错误的A.阴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阳经B.阳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阴经C.督脉别络散于头D.任脉别络散布于胸胁E.脾之大络散于腹部6.足太阳膀胱经的根结部位分别是:A.涌泉B.至阴C.命
17、门(目)D.大敦E.窗笼(耳)7.手少阴心经的标本部位相应腧穴是:A.太渊B.神门C.内关D.心俞E.天池五、简述1.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2.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5.奇经八脉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六、论述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2.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3.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名词解释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干,有如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络,
18、指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2.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3.指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构成经络系统的主体。4.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阳跷脉,阴维脉,阴跷脉。5.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它们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部分。6.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7.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
19、、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8.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为“一源三歧”。9.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项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10.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11.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的所在。12.“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在上部,对人身而言,十二经脉的标部当在头、面、胸背的相应部位。“本”是树根,在下部,对人身的十二经脉而言,其“本”部均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
20、13.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聚集循行的主要部位,即“气街”。14.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指人体水谷、气、血、髓四者汇聚的部位。灵枢海论说:“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15。“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起始,十二经的“根”部就是各经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十二经的结部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这就是标幽赋所说的“四根、三结”。二、填空1.经脉络脉2.府藏肢节3.阴阳手足脏腑4.阳明少阳太阳太阴厥阴少阴5.内踝上8寸6.胸手手
21、头头足足腹7.手足末端的井穴头面部胸中8.心小肠膀胱心包三焦胆9.督脉任脉带脉冲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10.胞中会阴一源三歧11.腹部长强胸胁12.离入出合体腔13.四肢末端关节骨骼部14.脏腑腑脏15.里络孙16.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三、单项选择1.C2.D3.E4.D5.B6.D7.C8.D9.C10.C11.C12.D13.C14.D15.C四、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E3.ACD4.ABDE5.DE6.BC7.BD五、简述题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
22、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2.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其交接规律有:互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手足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3.十二经脉的传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系统。4.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在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
23、足三阴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为: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5.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既不直接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其作用有:(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溢和渗
24、灌的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而使之不至过盛,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及时,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工,犹如湖泽对江河之水的调节关系。六、论述1.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至头项(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例如: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顶,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别的作用特点是,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沟通和内外
25、联系,尤其是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疗头面、五官的病症,主要是由于其经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2.十二经脉中的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在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关系,指出四肢末端的一些腧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关系,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指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的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
26、”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指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称“四根三结”,由此可见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但“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更强调了经气两极间的关系。“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说明了头、胸、腹、胫是经气聚集循行的部位。但“四街”的位置即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又是标本根结中“标”与“结”的所在部位。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流注运行过程中的强弱变化和集中与扩散
27、情况,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突出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密切联系,临床上针刺根部、本部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在调节标部、结部脏腑经络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可以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治疗远隔部位的疾病,取头身穴治疗四肢部位的疾病。气街多在“结”与“标”部,基于这一理论,取头身腧穴治疗局部和内脏病症,还可取头身腧穴治疗四肢病症。如风池、风府为头部穴,可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下腹部的气冲穴主治腹痛、胎产诸疾。3.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正是依靠复杂的经
28、络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进行。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由表及里,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由于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能通达内外的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
29、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二)指导辨证归经。鉴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以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一证,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在两侧多与少阳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症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三)指导针灸治疗,临床上可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
30、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由于脏腑、经络与皮部关系密切,故当脏腑有疾时可用皮部穴位贴敷或皮肤针治疗。经筋疾患,多因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治疗。上篇经络腧穴-第二章:腧穴总论一、名词解释1.腧穴2.经穴3.奇穴4.阿是穴5.特定穴6.五输穴7.原穴8.络穴9.郄穴10.下合穴11.背俞穴12.募穴13.八会穴14.八脉交会穴15.交会穴16.自然标志定位法17.骨度分寸定位法18.指寸定位法19.中指同身寸20.拇指同身寸21.一夫法22.活动标志二、填空1.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中记载经穴有_个。2.人体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_,_,
31、_三类。3.腧穴的治疗作用分为_,_,_。4.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是:本经腧穴能治_病,表里经腧穴能治_;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_病。5.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_、_、_、_、_穴。6._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7.常用腧穴定位方法有_,_,_和简便取穴法。8.骨度分寸中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是_寸,臀横纹至横纹是_寸。9.骨度分寸中,天突至脐中是_寸,横纹至外踝高点是_寸。10.常用骨度分寸中,腋前纹头至腕横纹是_寸,股骨大转子至横纹_寸。11.根据骨度分寸,两乳头之间为_寸,耳后两乳突之间_寸,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_寸。12.据骨度分寸,脐中至曲骨_寸,胫骨内侧
32、髁下方至内踝突_寸。13.在体表标志取穴法中,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_椎,髂嵴相当于第_椎。14.腧穴的名称是历代医家以其_和_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三、各项选择(一)单项选择1.内经一书论及穴名约为:A.160个B.140个C.180个D.200个E.以上均不是2.现有的经穴数目:A.360B.361C.362D.364E.3653.郄穴的数目是:A.12个B.8个C.15个D.16个E.以上均不是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A.内经B.难经C.甲乙经D.千金方E.帛书5.根据骨度分寸法除外两者间距离均为9寸:A.两完骨间B.腋前纹头至肘横纹C.天突至歧骨D.
33、两额角发际间E.歧骨至脐中6.“一夫法”是指:A.手指同身寸B.中指同身寸C.拇指同身寸D.横指同身寸E.以上都不是7.取列缺以何种取穴法比较正确:A.骨性标志B.折量法C.肌性标志法D.指量法E.动态标志法8.募穴的正确附加名称是:A.胃经募穴B.足阳明经募穴C.足阳明胃经募穴D.胃募穴E.以上都通用9.大椎的取穴法为:A.活动标志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C.骨度折量取穴法D.骨性标志取穴法E.简便取穴法10.阳白采用何种取穴法?A.骨度折量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C.骨性标志取穴法D.指寸法E.简便取穴法(二)多项选择1.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A.阳陵泉B.下关C.廉泉D.内关E.攒
34、竹2.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A.劳宫B.少府C.听宫D.曲池E.环跳3.折量法与骨性标志取穴结合应用的穴位有:A.膏肓俞B.中府C.支沟D.肩井E.悬钟4.颊车的取穴法是:A.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C.指寸法D.骨度分寸法E.简便取穴法5.三阴交的取穴法是:A.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C.拇指同身寸法D.骨度分寸法E.简便取穴法6.下列可用简便取穴法的穴位有:A.足三里B.三阴交C.风市D.血海E.肾俞7.头维的取穴方法为:A.骨度折量法B.手指比量法C.固定标志取穴法D.肌性标志取穴法E.简便取穴法四、简述1.简述腧穴的分类及特点。2.特定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腧穴
35、部位的标定方法有哪几种?4.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五、论述1.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含义。2.试述腧穴的治疗作用。一、名词解释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2.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督二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3.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4.即“天应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
36、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5.指十四经穴中的一部分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的称号。6.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7.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8.“络”有联络和散布之意。络脉在其别出正经处各有一腧穴,称络穴。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再加上任络、督络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9.“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10.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11.脏腑之气输注
37、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12.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13.指脏、腑、气、血、筋、骨、脉、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14.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以下。15.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部。16.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7.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骨度折量定位法。18.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19.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20.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8、。21.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22.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二、填空1.3612.十四经穴阿是穴奇穴3.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4.本经病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局部病5.井荥输经合6.阴7.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8.12149.171610.211911.89312.51313.71614.部位作用三、各项选择(一)单项选择1.A2.B3.D4.A5.E6.D7.A8.D9.D10.A(二)多项选择1.ABCE2.ABCD3.ABCE
39、4.BC5.AD6.CD7.AC四、简述1.人体腧穴很多,大体上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一、十四经穴:是指位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二、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三、阿是穴:此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2.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
40、“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3.临床常用的腧穴标定方法有以下四种: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二、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三、指寸定位法。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四、简便取穴法。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4.头面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12寸;眉间至前发际正中央3寸;第7颈椎至后发际正中3寸;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
41、下18寸;前两额头角之间9寸;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寸: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胫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横纹19寸;横纹至外踝尖16寸。五、论述1.五输穴是特定穴中的一种。为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向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象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
42、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它们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治疗眼疾。二、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此外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本经病变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疾患,如列缺,不仅治疗手太阴肺经的咳嗽,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