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以“以为”和“认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6681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0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以“以为”和“认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以“以为”和“认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以“以为”和“认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研究得到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文章曾在“第十一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上报告,承蒙与会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导师陈振宇教授对论文的完成给予了悉心指导。承蒙 语言科学 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文中错谬概由笔者负责。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 以“以为”和“认为”为例姜毅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提要文章基于大规模语料库考察了“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论证了反叙实是“以为”的隐涵义但未完全规约化,在表达个人意见和询问时具有非叙实性;“认为”是非叙实动词,仅在特殊语境下才有反叙实用法。“以为”和“

2、认为”反叙实用法实现的条件首先是出现在叙事语篇中,其次是与一些反叙实提示成分共现,包括否定性评价、反预期标记和明示事实的语句。“以为”反叙实义规约化后在句法上表现为:常与“自”共现,共现时宾语小句以反事实解读为主;经常与第二人称认识主体的“你”共现;经常出现在反问句中。关键词以为认为反叙实叙事语篇反叙实提示成分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问题的提出认识类动词()讲述主体的认识,“以为”和“认为”是其中的重要成员。根据 和 ()、(:)、沈家煊(:)、袁毓林()等,“叙实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都预设其宾语小句所表示的命题是一个事实;“反叙实词”与之相反,肯定式和否定式都预设其宾语小句所表示

3、的命题与事实相反(反事实);“非叙实词”不预设其宾语小句的真值,即非叙实词的宾语小句所表示的命题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反事实。汉语的“以为”“认为”宾语小句可为事实和反事实,因此都是非叙实动词。例如(例句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 语料库):()遥望半里许,入丧者之家。讶之以告人,知者以为煞神,卜其必贵,后果然。(熙朝新语 卷)萧绎当时即认为这很不吉祥,后来徐妃果然不守妇道。(古今情海 卷)()虎以为然,随而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一)先前我认为是病,现在一日比一日肚子见大,脸上毫无病容,所以知道必是身孕(三侠剑 第回)汉语学界一直关注“以为”的反叙实用法。吕叔湘(:

4、)指出,用“以为”做出的论断往往不符合事实,需要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关于“以为”和“认为”的语义区别,作者指出“以为”多用于与事实不符的论断而“认为”只用于正面论断;许光灿()指出“认为”用来单纯地陈述观点,“以为”比“认为”多了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态度。从已有的研究看,对“以为”的认识可分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以为”是一个纯粹的反叙实词(;李明 )。第二种观点比较折中,认为“以为”可以分作两个,“以为”相当于“认为”,不预设其宾语小句的事实性,“以为”是反叙实词,能够预设宾语小句的命题与事实相反(沈家煊 :;张邱林 ;许光灿 )。至于“以为”在什么情况下是“认为”的用法,什么情况下是反叙实词的用

5、法,研究者们没有给出解释。如果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以为”看作反叙实词,那么“以为”是如何发展为反叙实词的?李明()指出,“以为”最初客观地叙述主语的观点,但特殊语境中受话人可推理出“以为”后的命题与事实相反,此时“以为”带有说话人的预设。随着“以为”反叙实义的频繁使用,特殊语境下的语用义便凝固为“以为”的词义,“以为”最终发展为一个纯粹的反叙实词。这是主观化的过程。问题是,即使带有预设就带有了主观性,但为什么“以为”一定要预设其宾语小句表达的命题是反事实而不是事实?李明还指出,与第一人称、过去时态、否定、转折的后续小句共现时“以为”的反叙实义更为显豁。至于这些特征在历史上究竟是哪个起着主要作用

6、,又是如何主导“以为”的叙实性发生变化的,作者没有讨论。综观现有研究,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第一,“以为”的反叙实用法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是否可以将“以为”看作典型的反叙实动词?第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以为”的宾语小句偏向反事实解读?这些因素对“认为”宾语小句的事实性解读是否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第三,“以为”和“认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叙实动词还是程度差异,是同一个语法化过程不同阶段的呈现?本文首先通过统计“以为”和“认为”宾语小句为反事实的例句数量来观察“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法发展的大致趋势,接着分析“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法出现的语言环境,找出影响其宾语小句事实性解读的因素,

7、最后探讨“以为”和“认为”的性质。语料调查“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法考察“以为”出现很早,据姚振武()考察,上古汉语的“以为”有两种理解。例如(例句引姚振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诗经魏风葛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墨子非名下)第一种是“以”“为”连在一起,但分属不同的语法层面,需拆开理解,如例()。第二种是“以为”是一个词,相当于“认为”,其后只能是陈述性成分,如例();第二种“以为”是从第一种“以为”演化而来。演化过程中,属于不同层面的“以为”分化出了“以 为”和“以 为”两种格式。例如:()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姚振武例)先君以寡

8、人为贤,使主社稷。(左传隐公三年)(姚振武例)“以 为”中“”后移形成“以为 ”,这最早发生在 墨子 中,因此对“以为”的调查从战国开始,标准为“以为 ”或“以为”,即“以为”后为小句,表达一个具有真值的命题。“认为”是后起词,在不同结构中有不同理解。当出现在“认为”结构中,“认为”理解为“认语言科学 年月 战国以后,有些例句虽然是“以为”,但由于缺少“”作“以”的宾语,“以为”后的名词失去了指称性,只能按照陈述性成分来理解,如例(),我们将这类语料也统计在内。作”。当出现在“认为”或“认为 ”结构中时,“认为”的宾语小句便是一个可以判断真值的命题。这样的用例最早出现在北宋。需要说明的是:)战

9、国至民国时期的数据来自对 古汉语语料库所有用例的调查。民国以后的数据则来自对 语料库所收录的老舍和王朔的全部作品进行的调查,两位作家的作品分别代表着“以为”和“认为”在现代和当代的新发展。)表中空白表示语料库中没有用例。)表格中有的例句数很少,如宋朝时期的“认为”,这种数据稀疏现象会导致统计意义的丧失,可以忽略不计。)表中非叙实用例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可以明确知道宾语小句是事实;二是即使有上下文,也无法判别“以为”后的命题是事实还是反事实,此时的“以为”和“认为”仅用来说明主体的某种认识。这两种情况的区别与本文的主要议题无关,故不再标注。下面是语料调查的结果。表“以为”与“认为”的反叙实用法考察

10、时代以为反叙实总例比例认为反叙实总例比例战国 西汉 东汉 六朝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民国 老舍作品 王朔作品 “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法的影响因素“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例中首先存在有提示成分和无提示成分的对立。“提示成分”是促使听话者倾向于将“以为”和“认为”的宾语小句理解为反事实的语言成分。如果没有这些成分便只能根据事理常识或后文进行判断。根据“以为”和“认为”的宾语小句解读为反事实的具体情况,将有提示的成分分为表过去认识的时间词、句前明示事实的语句(在句子前已经表达了有关事实的情况)、否定性评价、反预期标记、“自”(自以为、自认为)、第二人称认识主体、反问句七种。通过考察历史中

11、各种情况的分布比例可进一步观察影响“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法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详见下页表):)明朝以前,“以为”句依赖提示成分获得反叙实用法的比例较高,宾语小句的反事实是语用推理的结果。明朝以后,提示成分逐步减少,没有提示成分也能表达宾语小句为反事实的比例增多,这说明“以为”因大量地用来表达宾语小句的反事实,已经开始向反叙实词发展,即使句中没有提示成分,宾语小句也倾向于理解为反事实(默认解读)。姜毅宁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 从表的数据来看,“以为”无提示成分的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一直未超过半数,这是因为以上提到的七种提示成分性质不一样,后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证。另外,从

12、战国至王朔作品,“以为”无提示成分的例句比例呈现出波动式上升而非直线式上升,这与语体、个人风格、话语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这里反映的只是大致的发展趋势。表“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法影响因素 调查项目时代 无提示成分总数比例有提示成分时间词(过去认识)否定语语句(明示事实)提示成分(反预期)“自”第二人称(认识主体)反问句以为 战国 西汉 东汉 六朝 唐 五代以为宋 认为元明 清 民国 老舍 王朔 )“认为”出现较晚,目前还处于语用推理阶段。不但宾语小句为反事实的例句少,而且也依赖提示成分。现阶段,“认为”与“以为”的反叙实用法尚未成为主流时的反事实解读规律基本相同。)在所有的反叙实提

13、示成分中,表过去认识的时间词、否定性评价、句前明示事实的语句和反预期标记对“认为”和“以为”宾语小句的反事实解读有着重要影响。虽然“以为”和“认为”与否定性评价和表过去认识的时间词共现的总比例不高,但正如“认为”和早期“以为”的语料所反映的那样,例句中出现了表过去认识的时间词、否定性评价、明示事实的语句、反预期标记这些提示成分,便有极大可能倾向于反叙实用法,而且这些因素的影响一直都在。因此,这四个因素是“以为”和“认为”反叙实用法实现的语义和语境条件。由于“以为”大量地用于这种语义语用环境,反叙实义便逐渐规约化。当“以为”的反叙实用法成为主流后,“以为”在句法上倾向于与第二人称认识主体共现,也

14、以出现在反问句中为常,而“认为”却没有这样的倾向性,因此,第二人称认识主体和反问句是“以为”反叙实义逐渐规约化以后才表现出的句法特征。“自以为”宾语小句的事实性解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倾向,不过明朝以后,“自以为”的用例逐渐增多,反叙实用法更占优势,由此可推断,“自以为”也是“以为”规约化后的句法表现之一。综上,可将“以为”反叙实用法的发展以老舍作品为界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语用推理阶段,反叙实义的实现离不开语义和语境条件;第二个阶段是规约化阶段,反叙实义成为隐涵义(),非叙实用法仅在特殊语境下才能实现。反叙实用法所依赖的语义语用环境不断弱化,伴随着规约化后句法表现上的倾向性。“认为”还处于语

15、用推理阶段,反叙实用法仍依赖特殊语境。语言科学 年月 表中大部分时期的例句总数超过表反叙实的例句总数,这是因为有些标记,如“自”、否定语等几种语言成分经常共现,标记共现的例句需要重复计算。反叙实用法的实现条件 叙事语篇与过去的认识老舍作品以前“以为”和“认为”的反叙实词用法多出现在叙事语篇()中。例如:()管仲磗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管子以为小白死,告公子纠曰:“安之,公孙小白已死矣!”(吕氏春秋开春论)傻英雄一较力,虎爪按在水底,向前一爬,肩头一晃,上面的铁链子哗啦啦又响了一阵。这几个喽卒头目齐抄鱼叉,都认为是大鱼撞进了闸板。(三侠剑 第回)这是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时期,随着小

16、说体裁的兴起,“以为”的反叙实比例稳步增长,“认为”作反叙实词的用例也主要出现在小说中。小说最典型的特征是叙事,这就为“以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但“认为”后来却经常用在非叙事语篇中,所以并未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叙事语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认为叙事语体具有时间连续性()且关注动作的主体()。因此,叙事语篇中叙述者(言者或写作者)讲述连续的事件,随着事件在时空中展开,总有叙述主线和叙述的主要对象行为主体(方梅 )。反叙实用法的获得,与叙述语篇的时间顺序原则最为相关。)叙述的事情在无标记状态下往往是已然(过去或现在)的事物,或者是说话者已有的知识,所以事件的事实性是确定的,要么是事实

17、,要么是反事实,而不能是不确定的事实。)叙事语篇常有明确的时间表达,时间词表明“以为”和“认为”的内容为过去的认识。例如:()臣初以为必无是事,既而知人言非妄,不胜骇诧。(隋唐演义 第 回)叶若谷起初认为她是出外观灯,找错了门,于是不便酬应她。(古今情海 卷)时间词可以是显明的,如句首的“初、起初”,也可以是隐晦的,如以另一事件为时间参照。这些时间词或相当于时间词的事件起到了定位作用,将事件定位在(相对)过去的时间论域中,使“以为”和“认为”的宾语小句所表达的命题仅在该时间论域内有效,超过该时间论域则不一定有效。“此前过去的认识”常隐含着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具有“昨是今非”的语用涵义,如()中“

18、既而”表示时间变化。这就导致了一个主要倾向,当说话者特意强调某种认识是过去的认识时,是在表明该认识与事实不符合。)后文出现表示时间变化的语词,表明前面所说的认识是过去的认识。例如:()今天师不复为其说也,以为已足,复见天师言,乃知其有不足也。(太平经 卷)例句中“复”“乃”表示后来发生了变化,即提示“已足”是而且仅仅是过去的认识。表达说话者的否定性评价在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也主要用于叙事语篇,但是宾语小句的反事实解读,往往是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例如:()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庄子齐物论)汉世自有此一途,如张释之、司马相如之属皆是也。后世误以为纳钱买爵,如今开事例耳。(

19、万历野获新编 补遗卷)那些喽兵不曾看得清楚是自家寨主镇山大王,反误认为是敌将,当下不分皂白,合力将他按住,群起乱殴。(七剑十三侠 第 回)姜毅宁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否定评价也与叙述语体有关,是叙事者叙事时加上了自己的否定评论。叙事语体作为叙述事件的语体,除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叙述,有时还贯穿着叙事者的评论(和 :)。例()和例()的评论针对认识主体,例()针对事件。李明()认为,特殊语境中受话人可以推理出“以为”后的命题为假,这时“以为”带有说话人的预设,因此可以被理解为反叙实词。所谓的特殊语境,主要是指叙事者直接表现自己对“以为”的主体或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如“愚者”“误以为

20、”等,它直接表明句中主体的认识是错误的,也即“以为”宾语小句所表示的命题与事实相反,这也是“认为”具有反叙实解读的重要原因。明朝以后,“错以为”“误以为”已经形成固定用法,十分普遍。明示事实的语句有两种明示事实的方式,第一种是叙述者在讲述事件时采取顺向叙述的方式,即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进行叙述。此时,说话者先讲出真实的情景(下例中波浪线标出的部分),再讲述句中主体的认识,这也直接表明了句中主体的认识是错误的。例如:()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荀子解蔽)第二种情况是通过说明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来直接表明句中主体的认识是错误的(下例中波浪线表明的部分),这其实是说

21、话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进行的说明,与否定评价不同,叙述者或者说话者只是客观说明缘由,没有感情色彩。例如:()狐疑、紫光不知其由,以为乃师卧矣。(秀云阁 第 回)丽娟常以琥珀为佩玉,把它放在衣裙里面,不让人知道,而自称骨节自鸣。他人不知是假,竟认为她是神怪。(古今情海 卷)表达认识主体的反预期反预期标记()表示事实与预期不符,它出现的语句多是陈述既成的事实(谷峰 )。当语篇中出现了反预期标记,“以为”和“认为”的宾语小句便偏向反事实解读。原因是,叙事语篇中用“以为”和“认为”表达某一主体的认识时能够引出相应的预期。随着事件的展开,事实性也确定了下来,与句中主体的预期形成对比,从而得到事实或反事实的解

22、读。理论上讲,事实与反事实解读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叙事时,无论是虚构的事件还是亲历的事件,正常情况下都是以回溯的方式赋予情节(:)。回溯是指说话者站在已经确知结果的位置上,去回溯有关的条件、前提或预期。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只有站在不和谐的角度去回溯才能得到更高的信息价值,即从预期与当前信息不符合的角度回溯才有更高的信息价值(陈振宇和姜毅宁 ),因此,宾语小句的反事实解读就占显著的优势。叙事语篇中反预期能够造成故事的跌宕起伏,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因此,反预期是无标记的表达,而符合预期的(正)预期信息才是有标记的表达。语料也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反预期的用例不但占绝对优势

23、,而且往往没有标记,叙述者或句中主体直接在后文讲述实际情况,与前面的预期形成对照。但如果前面的预期成真了,反倒需要用“果、果然”等标记来表明。但这并不是说不用反预期标记。实际语言科学 年月 根据陈振宇和王梦颖()对预期的定义,当“以为”和“认为”单纯表达说话者对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认识时,“以为”和“认为”表达的认识便是说话者的预期,如“我以为他不会来了呢”(预期:他不会来),“我认为他不会来了”(预期:他不会来),这是预期的显性表达。一些例句中“以为”和“认为”直接表达说话者的认识,预期需要通过推理获得。但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是因为说话者有一个潜在的预期,后一小句的反预期正是针对这个预期而言的。

24、上,有标记与无标记的对立是包括的关系。无标记项可以不加标记也可以加标记,而有标记项则较为强制性地要求加上标记。语篇中的反预期标记还有“还、呢、还呢、谁知、哪想到、敢情、实际上、其实”等(陆方?和曾君 )。例如:()又只得凭他作践了半日,直到日西才去。以为他此后也便不好再来,谁知次早黎明天气,又来照旧嚷骂。(醒世姻缘传 第 回)我还认为把他给打坏了,实际上砖碎了,把他只是给镶在里头了。(雍正剑侠图 第 回)“以为”与“还”“总”等连用的时候往往还需要用其他的语言手段来使其宾语小句偏向反事实解读。与“还”共现的主要是语气词,如“呢、哪、嘞、了”等,而“总”常与时间词共现,表示过去与现在的对立。“以

25、为”反叙实性的句法表现“以为”因大量地用于表达认识与事实不符合的语境,于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语境所表达的语义吸收进来,这在句法上表现为:“自以为”的反叙实用法开始占优势,大量地与第二人称共现,倾向于出现在表达否定的反问句中。由于“认为”的反叙实用法还是语境义,因此,这些句法表现不明显。“自以为”的反叙实比例提高“自以为认为”比较特殊,宾语小句是否为反事实取决于叙述或言说者与句中主体的立场。当叙述者与句中主体的认识立场不一致时,叙述者讲述句中主体对某一事件的认识,用“自”来强调这种认识仅仅是句中主体自己的认识,造成叙述者和句中主体的立场对立()。这表明,叙述者不认同句中主体所“自以为认为”的命题

26、。因此,“以为”和“认为”的宾语小句会偏向反事实解读。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叙事语篇中。例如:()王太史自以为是千妥万当的了,不想到了吉期的前一天,又闹出花样来。(九尾龟 第 回)刘瑾自认为自己计谋之高,无人能识得破,谷大用与刘瑾玩笑说:“刘公公该设宴了,那个赌还是刘公公输了。”(武宗逸史 第章)另一种情形是叙述者虽与句中主体分离,但用“自以为”和“自认为”来说明这是句中主体自身的某种认识,至于叙述者是否赞同这种认识,语篇没有提及。这种情况不会触发叙述者与句中主体的对立,“自以为”和“自认为”的宾语小句就不再偏向反事实解读,如例()。还有一种情况是叙述者或言说者是句中主体,叙述者或言者的认识也是句

27、中主体的认识,不存在叙述者与认识主体是否对立的问题,所以“自以为”和“自认为”的宾语小句也不再是反事实,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对话中,如例()。例如:()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陶渊明集)“兄台不便着急,我自认为与兄台是知己,才不敢隐瞒真情,不然,我也不敢直言奉上,旁边若有外人,还拿我当了奸细!”(彭公案 第 回)在所有“自以为”的历史语料中,如果叙述者与句中主体处于相对的立场,则其宾语小句解读为反事姜毅宁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 (:)认为立场表达包括两个立场主体和一个立场客体,立场主体指互动的对话双方。立场客体指的是互动双方所谈论的焦点,包括人、物、

28、情况等。指称语是直接体现说话者立场的方式之一。当叙述者与句中认识主体不一致时,包括认识主体为第二人称的情况,句中主体的认识常常是叙述者根据句中主体的行为表现推理得知的,所以这种认识不一定真的是句中主体所具有的。在叙述语篇中,由于叙述者是在已知晓事件结果的情况下去推断句中主体的认识的。因此,叙述者知晓事实,代表着认识权威()。当叙述者不认同句中主体的认识时,也就表明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合。实的比例偏高;反之,反事实比例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影响“以为”宾语小句的事实性解读因素中,“自”的独立性是最差的一个,尤其在早期阶段,非常依赖否定性评价,如前例中的“愚者自以为”等。但是王朔作品中“自以为”

29、跟其他标记同现的用例大为减少,而且宾语小句解读为反事实的比例已达。因此,可以认为“自”跟成熟的反叙实词“以为”连用更容易触发叙述者与句中认识主体的对立,从而造成“自以为”的宾语小句解读为反事实的可能性提高。与第二人称“你”共现认识主体的人称类型也与立场表达相关。当认识类动词的主体分别是第一、第二人称时,宾语小句的事实性有很大的倾向性。)当认识主体为第一人称,如“我、吾、臣(自称)、朕”等,“以为认为觉得”表达的是说话者的自我认识立场,这类短语被称为认识立场标记()。说话者用认识立场标记表达自己当前的观点,由于在表达自己当前的认识时一般不会同时否定自己。因此,认识类动词与第一人称结合的时候,认识

30、动词的宾语小句排斥反事实解读。例如:()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庄子田子方)李明()指出,“反叙实义与第一人称共现时更为显豁”。但调查表明,认识类动词与第一人称共现时是排斥反叙实用法的。只有与其他标记共现才能使宾语小句具有反事实解读,如表过去认识的时间词或表达反预期的语言成分。例如:()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庄子天地)吞铁球我以为是变戏法耍钱呢,原来不是。(三侠剑 第回)当“我以为”不与其他标记同现时,即使在王朔作品中“以为”的宾语小句也可理解为非事实。例如:()在庸作充斥的文坛上再多一部庸作我以为不必要,何苦来?(王朔 王朔全集)这

31、是现代汉语为数不多的“以为”的非叙实用例。这种用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标记的用法,句中的认识主体只能是第一人称,而且常与“个人”连用,具有“只是一种个人看法,不一定对”的语用涵义。用反叙实性的“以为”而不用非叙实性的“认为”来表达观点显得比较礼貌(等 :)。例如:()叶兆言的小说,尤其是 枣树的故事,我个人以为他可能有点过分迷恋于那种情节效果。这一点倒是格非注意得比较好,表现上非常节制。(当代报刊读书)当认识主体是第二人称时,如“你、尔、彼、卿、足下、君”等,容易造成对话双方的立场对立,导致叙述或言说者不认同第二人称主体的认识,“以为”和“认为”的宾语小句便偏向反事实解读。例如:()无名小辈,把寨

32、主爷诓出去,你们进来了,你以为寨主爷我不知道呢!(彭公案 第 回)兄弟,你认为我拿住韩宝、吴志广了?你给我道道谢,我看这谢就算了。是哥哥我把算盘打错了,让他们俩人跑了。(雍正剑侠图 第 回)明朝以前,第二人称与“以为”结合主要用来表达中性询问,没有事实性解读。例如:()踞谓毅曰:“愚有衷曲,欲一陈于公。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足下以为何如哉?”(太平广记柳毅传)明朝开始,“以为”的询问用法只保留在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以为如何”“以为然否”“以为可否”等。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罕见了。清朝及至王朔作品中,“你以为”为数不多的排斥反事实的句子,还有条件句,这是因为条件句是虚拟句,

33、事实性不确定。例如:()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了,只有成的理,没有破的理,你以为可,也是这样定了,你以为不可,也语言科学 年月是这样定了,你可知些进退。(儿女英雄传 第回)出现在反问句中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吕叔湘 :;陈振宇和杜克华 )。叙述者通过反问来表达对“以为”和“认为”宾语小句命题的否定,导致“以为”和“认为”的宾语小句偏向反事实。例如:()阿兰郭斡复道:“你以为我捏谎么?我如不耐寡居,何妨再醮,乃作此暧昧情事!你若不信,”(元史演义 第回)这种电视节目让外国人看了他怎么能认为中华民族是充满聪明才智的?(王朔 我是你爸爸)反问句虽然也会使“认为”的宾语小句偏向反事实,但语料显示,只在王朔作品

34、中出现了 例“认为”用于反问句的例子,而“以为”在明朝以后,用于反问句的例子才开始增多。这说明,反问句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反叙实义或者反叙实用法成为主流的语词来表达说话者的否定。原因是反叙实词也是表达否定的方式之一,它表达了说话者对宾语小句命题的否定。因此,二者语义相通。选择用“以为”来表达反问,能够加强语势,符合说话者使用反问句的目的。余论“以为”反叙实义的历时发展过程从特殊隐涵义()开始,用例不多,要靠语境来推导,后来这样的推导反复进行并且扩散开来,不需要靠语境和逐步推导就可以直接得出,特殊隐涵义变为一般隐涵义()。一般隐涵义可进一步固化,变成词语的“固有义”(),但因为“以为”在特殊语境中

35、还有非叙实的用法,反叙实义并未固化为“以为”的词义,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以为”不能看作典型的反叙实动词?一般认为,“知道”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叙实动词。然而郭光和陈振宇()发现,“知道”的叙实性倾向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当宾语小句是自主且主语对宾语小句有控制力时,在肯定的句法环境下体现出非叙实特点,在否定的句法环境下体现出反叙实特点,如“我当然知道去找,可我想不到他能去哪呀!”“大学生不知道帮助小学生,同学之间不懂谦让”。这说明,虽然“知道”被认为是典型的叙实动词,但叙实用法也不是一定会实现。因此,诚如陈振宇和甄成()所言,叙实性虽与词汇语义有关,但其根本上是语用修辞现象,由多重因素触发。但边界既然

36、是模糊的,就要考虑倾向到何种程度才能算是进入了叙实词和反叙实词的领域,何种程度才能称其为典型。这需要全面考察各种有叙实或反叙实倾向的语词,目前这一工作还无法完成。因此只能仅就“知道”和“以为”进行比较。据统计,王朔小说中包含 例“知道”句,去掉宾语为疑问小句和名词性成分的例句后共 例。其中具有明确事实性解读的例句有 句,约占,同一小说中“以为”反叙实用例占比约为,数据差别不大。如果“知道”是典型的叙实动词,那么“以为”就是典型的反叙实动词。参考文献 ,(陈振宇),(王梦颖):“”“”预期的认知模型及有关类型 兼论与“竟然”“偏偏”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姜毅宁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

37、”犢 狌 狔 犪 狀犑 犻 犪 狅 狓 狌 犲狔 狌犢 犪 狀 犼 犻 狌语言教学与研究 犔 犪 狀 犵 狌 犪 犵 犲犜 犲 犪 犮 犺 犻 狀 犵犪 狀 犱犔 犻 狀 犵 狌 犻 狊 狋 犻 犮犛 狋 狌 犱 犻 犲 狊 :,(陈振宇),(杜克华):,意外范畴:关于感叹、疑问、否定之间的语用迁移的研究 :,犇 犪 狀 犵 犱 犪 犻犡 犻 狌 犮 犻 狓 狌 犲当代修辞学 犆 狅 狀 狋 犲 犿 狆 狅 狉 犪 狉 狔犚 犺 犲 狋 狅 狉 犻 犮 :,(陈振宇),(姜毅宁):“”反预期与事实性 以“合 理 性”语 句 为 例 :“”犣 犺 狅 狀 犵 犵 狌 狅犢 狌 狑 犲 狀中国语文

38、 犛 狋 狌 犱 犻 犲 狊狅 犳狋 犺 犲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犔 犪 狀 犵 狌 犪 犵 犲 :,(陈振宇),(甄成):叙实性的本质 词汇语义还是修辞语用 :犇 犪 狀 犵 犱 犪 犻犡 犻 狌 犮 犻 狓 狌 犲当代修辞学 犆 狅 狀 狋 犲 犿 狆 狅 狉 犪 狉 狔犚 犺 犲 狋 狅 狉 犻 犮 :,犛 狋 犪 狀 犮 犲 狋 犪 犽 犻 狀 犵犻 狀犇 犻 狊 犮 狅 狌 狉 狊 犲:犛 狌 犫 犼 犲 犮 狋 犻 狏 犻 狋 狔,犈 狏 犪 犾 狌 犪 狋 犻 狅 狀,犐 狀 狋 犲 狉 犪 犮 狋 犻 狅 狀,:,犑 狅 狌 狉 狀 犪 犾狅 犳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犔

39、 犻 狀 犵 狌 犻 狊 狋 犻 犮 狊 :,(方梅)语体动因对句法的塑造 犡 犻 狌 犮 犻犡 狌 犲 狓 犻修辞学习 犚 犺 犲 狋 狅 狉 犻 犮犛 狋 狌 犱 狔 :,(郭光),(陈振宇)“”:“”知道的非叙实与反叙实 兼论“早知道”的语法化 “”“”犢 狌 狔 犪 狀犑 犻 犪 狅 狓 狌 犲狔 狌犢 犪 狀 犼 犻 狌语言教学与研究 犔 犪 狀 犵 狌 犪 犵 犲犜 犲 犪 犮 犺 犻 狀 犵犪 狀 犱犔 犻 狀 犵 狌 犻 狊 狋 犻 犮犛 狋 狌 犱 犻 犲 狊 :,犕 狅 犱 犲 狉 狀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犆 狅 狀 狏 犲 狉 狊 犪 狋 犻 狅 狀 :,犈 狆 犻

40、狊 狋 犲 犿 犻 犮犛 狋 犪 狀 犮 犲犻 狀犈 狀 犵 犾 犻 狊 犺犆 狅 狀 狏 犲 狉 狊 犪 狋 犻 狅 狀:犃 犇 犲 狊 犮 狉 犻 狆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犐 狋 狊犐 狀 狋 犲 狉 犪 犮 狋 犻 狅 狀 犪 犾犉 狌 狀 犮 狋 犻 狅 狀 狊,狑 犻 狋 犺犪犉 狅 犮 狌 狊狅 狀犐犜 犺 犻 狀 犽 :,犘 狉 狅 犵 狉 犲 狊 狊 犻 狀犔 犻 狀 犵 狌 犻 狊 狋 犻 犮 狊,:,:犈 狊 狊 犪 狔 狊 狅 狀 狋 犺 犲犞 犲 狉 犫 犪 犾犪 狀 犱犞 犻 狊 狌 犪 犾犃 狉 狋 狊,:,犛 犲 犿 犪 狀 狋 犻 犮 狊:犜 犺 犲犛 狋 狌

41、犱 狔狅 犳犕 犲 犪 狀 犻 狀 犵(狀 犱犲 犱 犻 狋 犻 狅 狀):,(李明)试谈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 犢 狌 犳 犪 犺 狌 犪狔 狌犢 狌 犳 犪犢 犪 狀 犼 犻 狌(狔 犻)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犌 狉 犪 犿犿 犪 狋 犻 犮 犪 犾 犻 狕 犪 狋 犻 狅 狀犪 狀 犱犌 狉 犪 犿犿 犪 狉犛 狋 狌 犱 狔(),:北京:商务印书馆 :,犜 犺 犲犌 狉 犪 犿犿 犪 狉狅 犳犇 犻 狊 犮 狅 狌 狉 狊 犲(狀 犱犲 犱 犻 狋 犻 狅 狀):,(陆方?),(曾君)反预期标记的形式与功能 犢 狌 狔 犪 狀犓 犲 狓 狌 犲语言科学 犔 犻 狀 犵 狌 犻 狊 狋

42、 犻 犮 狊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 :,(吕叔湘)犣 犺 狅 狀 犵 犵 狌 狅犠 犲 狀 犳 犪犢 犪 狅 犾 犲中国文法要略 犈 狊 狊 犲 狀 狋 犻 犪 犾 狊狅 犳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犌 狉 犪 犿犿 犪 狉 :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犡 犻 犪 狀 犱 犪 犻犎 犪 狀 狔 狌犅 犪 犫 犪 犻犆 犻(狕 犲 狀 犵 犱 犻 狀 犵犫 犲 狀)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犈 犻 犵 犺 狋犎 狌 狀 犱 狉 犲 犱犠 狅 狉 犱 狊犻 狀犕 狅 犱 犲 狉 狀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狉 犲 狏 犻 狊 犲 犱犲 犱 犻 狋 犻 狅 狀):北京:商务印书馆 :,犃

43、狏 犪 狋 犪 狉 狊狅 犳犛 狋 狅 狉 狔 :,(沈家煊)犅 狌 犱 狌 犻 犮 犺 犲 狀犺 犲犅 犻 犪 狅 犼 犻 犾 狌 狀不对称和标记论 犃 狊 狔 犿犿 犲 狋 狉 狔犪 狀 犱狋 犺 犲犕 犪 狉 犽 犲 犱 狀 犲 狊 狊犜 犺 犲 狅 狉 狔语言科学 年月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许光灿)“”“”也谈“认为”和“以为”“”“”犎 犪 狀 狔 狌犡 狌 犲 狓 犻汉语学习 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犔 犪 狀 犵 狌 犪 犵 犲犔 犲 犪 狉 狀 犻 狀 犵 :,(姚振武)“”“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 “”犌 狌 犺 犪 狀 狔 狌犢 犪 狀 犼 犻 狌古汉语研究 犚

44、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 犻 狀犃 狀 犮 犻 犲 狀 狋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犔 犪 狀 犵 狌 犪 犵 犲 :,(袁毓林)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 犢 狌 狔 犪 狀犓 犲 狓 狌 犲语言科学 犔 犻 狀 犵 狌 犻 狊 狋 犻 犮 狊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 狊 :,(张邱林)“”动词“以为”的考察 “”犢 狌 狔 犪 狀犢 犪 狀 犼 犻 狌语言研究 犛 狋 狌 犱 犻 犲 狊 犻 狀犔 犪 狀 犵 狌 犪 犵 犲犪 狀 犱犔 犻 狀 犵 狌 犻 狊 狋 犻 犮 狊 :作者简介姜毅宁,女,年 月生,河南周口人。在读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汉语

45、语法。犜 犺 犲犇 犲 狏 犲 犾 狅 狆 犿 犲 狀 狋 狅 犳 狋 犺 犲犆 狅 狌 狀 狋 犲 狉 犳 犪 犮 狋 狌 犪 犾犝 狊 犪 犵 犲狅 犳犈 狆 犻 狊 狋 犲 犿 犻 犮犞 犲 狉 犫 狊:犃犆 犪 狊 犲犛 狋 狌 犱 狔狅 狀“狔 犻 狑 犲 犻”犪 狀 犱“狉 犲 狀 狑 犲 犻”犇 犲 狆 犪 狉 狋 犿 犲 狀 狋 狅 犳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犔 犪 狀 犵 狌 犪 犵 犲犪 狀 犱犔 犻 狋 犲 狉 犪 狋 狌 狉 犲,犉 狌 犱 犪 狀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犛 犺 犪 狀 犵 犺 犪 犻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以为)”“(认为)”,;,“(自)”,“(你)”犓 犲 狔 狑 狅 狉 犱 狊 ;姜毅宁认识类动词反叙实用法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