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以译本《追风筝的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5355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1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以译本《追风筝的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以译本《追风筝的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46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以译本追风筝的人为例以译本追风筝的人为例马俊(湖北商贸学院,武汉,430079)【摘要】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各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由于各国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我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困扰。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所著的畅销作品,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追风筝的人两个版本的译本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讨论。【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翻译

2、对比一、引言一、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杨荣,2007)。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各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翻译既是语言的转移,也是文学之间的交流。而翻译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文化之间的进一步沟通。文学翻译的困难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原文作品本国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语境以及文学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二、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二、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是指将某一特定

3、文化语境下的作品内容、风格、精神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文化的“移植”和“传真”(姬卫敏,2011)。翻译的产生与存在是因为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相互了解的需要和渴望,他们想从译作中了解不同于他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所以译者的根本任务是再现原文风貌,真实全面地传达作品中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原著语言层面上的意思表达出来,我们还要将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气息展现给读者。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扰。为了更好地翻译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差异,更要熟悉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刘若雷,2011)。翻译

4、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可以说,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三、追风筝的人作品分析三、追风筝的人作品分析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 12 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的童年往事以及他成年后为自己和父亲的罪过追逐心灵救赎的过程。该书作者为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与小说主人公一样,胡塞尼也从小在阿富汗长大,后随父亲移民到美国。虽然卡勒德胡赛尼的母语是达里语(一种波斯语,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之一),但是他仍然坚持用英文

5、写作。胡赛尼在原著中用了很多非英语外来词,如普什图语、达里语、阿拉伯语等。这些外来词在小说中被有意地多次重复使用,如 Inshallah(如真主的意),Mashallah(赞美安拉),Salaam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47alaykum(愿你们平安),Tashakor(谢谢你)等。追风筝的人原著中大量外来词的使用使得这本书充满了异国情调。在汉译这本书时,译者势必会遇到许多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对阿富汗、美国、苏联的历史、政治有所了解,并且在汉译的时候尽量避免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就以追风筝的人两个译本(李继宏译本和李静宜译本)为例,分析该文中应用到翻译的

6、技巧和理论。四、追风筝的人译本对比与赏析四、追风筝的人译本对比与赏析(一)文化差异与加注补义法(一)文化差异与加注补义法汉语和英语类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两者具有迥然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汉语是侧重意合的语言,英语是侧重形合的语言。由于各国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译者很难将源文本国家的风土人情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发现即使有时候对某句话或某段文字的翻译已经做到了意义相同、语义对等、文体相当、风格接近,但读者读起来仍然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用加注的方法来弥补。“加注”是指按照字面直译会造成原文意义丢失时,译者所加的注释(林煌天,1997)。加注通常有两种常见

7、的形式,一是音译附加注释或说明,如“太极拳”taijiquan(Chinese shadow boxing);二是直译加注。例 1:He was taking us to Jalalabad,about 170 kilometers southeast of Kabul,where his brother,Toor,who had a bigger trunk with a second convoy of refugees,was waiting to drive us across the Khyber Passand into Peshawar.李继宏译本:他把我们载往喀布尔西南 170

8、 公里外的贾拉拉巴特,他的堂兄图尔在那边接应,负责再送逃难的人一程,他有一辆更大的卡车,会载着我们通过开伯尔隘口,去往白沙瓦。Kyber Pass,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重要隘口,长 60 公里。Peshawar,巴基斯坦中部城市。李静宜译本:他要把我们载到喀布尔东南方一百七十公里处得贾拉拉巴德,他的兄弟图尔会在那里接应,负责第二段运载难民的车程,用一辆较大的卡车载我们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帕夏瓦。Peshawar,位于阿巴边界的巴基斯坦城市,有花园城市之称。在这段话的翻译中,两位译者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对城市名称进行加注。根据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的要求,“名从主人”是各国翻译外国地名必须遵循的一条

9、基本原则(朱亚兰,2010)。遵从“名从主人”,就是说地名的翻译应以地名所在国或地区的语言的发音来译,这是尊重地名所在国或地区主权的具体表现。因此,在翻译时,恰当地在译名后加注,略加说明,能对译文读者起到释难解疑的作用。例 2:Behind them,a woman in a brown burqa carried a large clay pot on her shoulder,down a ruttedpath towards a string of mud houses.李继宏译本:他们身后,有个穿着棕色长袍的女子,肩膀上扛着大陶罐,沿着车辙宛然的小径,走向一排泥屋。李静宜译本:在他们后

10、面,一个穿着咖啡色布卡的女人肩扛大陶锅,在辙迹遍布的小径上,朝一排泥屋走去。Burka,这种服装从头覆盖到脚,只留一个开口,以利呼吸和观察。阿拉伯语“Burka”这个词语在追风筝的人里出现了至少 3 次。布卡是阿富汗妇女穿的一种从头到脚的袍子。这种服饰体现了阿富汗,特别是塔利班统治下妇女所遭受到的残酷压迫。李继宏先生把只“Burka”译为了长袍。李静宜女士对“Burka”先做了音译,然后再提供一个脚注予以说明,以有利读者的理解。事实上,中国的长袍是一种传统的长礼服或长外衣,与布卡相去甚远。在李先生的译本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情况,他都将这些外来词语译成了中国文化中已有的解释。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

11、48例如:将“watan”译成了“国家,家园”“Mashallah”译成了“我的天哪”“hindu kovi”译成了“庙”等等。这些词语有些体现了阿富汗的异域风情,有些则有关宗教问题,李继宏先生的译本中则将这些都省略了。李先生认为,有时直译无法迎合中国读者的思维与习惯,中式译法更能让中国读者通晓全文,没有必要为体现原文中的异国情调而死抠字眼,从而为理解译文设置障碍。李继宏先生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则选择了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李静宜女士的翻译则更符合原文的风格。(二)文化差异与意译法(二)文化差异与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尊重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不去过度揣摩原文的细节,使翻译更为流畅和自然。意

12、译不必注重原文的形式,包括原文的结构、修辞等(高强,2008)。意译法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翻译方法,既能正确传递原文的思想内容又不会受到原文语言框架的束缚。但进行意译并不等于删除或添加的原文的内容,翻译时必须仔细考虑原文,掌握原文强调的重点,呈现给读者原文的风貌。例 3:The polar trees lined the redbrick driveway,which led to a pair of wrought-iron gates.They inturn opened into an extension of the drive way into my fathers estate.The

13、 house sat on the left side of thebrick path,the backyard at the end of it.李继宏译本:那条通向两扇锻铁大门的红砖车道两旁植满白杨。车道延伸敞开的双扉,再进去就是我父亲的地盘了。砖路的左边是房子,尽头则是后院。李静宜译本:白杨树排列在红砖车道旁,通向双扉的锻铁大门。大门开启,车道延伸直通我父亲的宅邸。房子在砖道的左侧,尽头则是后院。这段话如果按照直译的方法就会译成“白杨树在红砖车道的两旁,红砖车道通向一对锻铁大门。它们轮流打开进入到延伸的车道来到我父亲的地产。房子坐落在车道的左边,后院在车道的尽头。”这样的译文读起来就非

14、常不通顺,显得有些冗余。两位译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意译,对句子的结构和选词做了一些改动,读起来就好理解得多。(三)文化差异与分译法(三)文化差异与分译法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不论是句子还是文章结构都讲究一环套一环,逻辑层次鲜明,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大段大段的长句;而汉语则是讲究意合的语言,汉语主要以流水短句为主。在翻译文章的时候,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分译法。分译法是指为了使译文忠实、易懂,有时不得不把一个长句分译成两句或更多的句子。例 4:The story ended with the man sitting on a mountain of pearls,knife

15、 in hand,weeping helplesslyinto the cup with his beloved wifes slain body in his arms.李继宏译本:小说的结尾是,那男人坐在一座珠宝山上,手里提着刀,怀中抱着他深爱的妻子的死于非命的尸体,无助地将眼泪滴进魔法杯。李静宜译本:故事的结尾是那人坐在珍珠山顶,手握刀子,无助地落泪到杯里,他心爱的妻子却横尸在他的臂弯里。李静宜女士将后面的一个长句分成了两个短句;而在李继宏先生的译本中,这句话被则翻译为了“怀中抱着他深爱的妻子的死于非命的尸体”。例 5:We were a few kilometers west of M

16、ahipar Falls when Karim pulled the side of the road.Mahipawhich means“Flying Fish”was a high summit with a precipitous drop overlooking the hydroplant and Germans had built forAfghanistan back in 1967.李继宏译本:卡林把车停在路旁,这时我们在玛希帕瀑布以西数公里的地方。玛希帕它的意思是“飞翔的鱼儿”是一处山峰,壁立千仞,俯瞰着下面 1967 年德国人为阿富汗援建的水电站。李静宜译本:卡林在路旁边停

17、车时,我们约在玛希帕瀑布西方几公里处。“玛希帕”意思即“飞鱼”位于陡峭悬崖的山顶,俯瞰德国人一九六七年替阿富汗人盖的水力发电站。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49两位译者都将长句分成了几个小短句来译,这样更加有利于读者理解原文。事实上,在追风筝的人当中这样的长句比比皆是,译者不仅要准确理解原文,还要理解当地的文化和一些比较隐晦、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句子,这对译者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当然,要把原文准确生动的再现给读者更是要极高的文学造诣。五、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五、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一般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

18、 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认为译作应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而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陈丹,2009)。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创作的,但是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许多具有阿富汗本地特色的词汇,这使得整个故事极具异国情调。在翻译这些外来词汇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是将这些外来词音译然后做一个加注来解释呢?还是直接把阿富汗语的意思译成中文呢?李继宏先生在翻译追风筝的人时采用的是偏向归化的翻译方法。他在翻译这些外来词时极少使用音译,而是用中文里容易理解的词句来描述,又或者是在页底对这些词语进行加注。李先生认为,这本书的受众目标是大众群

19、体,所以就有意识地塑造他的译文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本书的内容已经决定了它对中文读者来说很异域,因此没有必要只是为了突出所谓的“异国风情”,再对流畅度设置障碍。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杨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融合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4):157158.2刘若雷.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及对策分析J.作家,2011(2):2.3 姬卫敏.小说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读者接受以浮躁及其英译本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1):163165.4 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5 朱亚兰.英语地名翻译点滴J.四川省郫县阿坝师专学报,2010(

20、7):4345.6 高强.浅谈直译法与意译法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263264.7 陈丹.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34):224225.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马俊(1992),女,硕士,湖北商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E-mail:。A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trategies inLiterary TranslationACase Study of The Kite RunnerMa Jun(Hubei Business College,Wuha

21、n,430079)Abstract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bridge for human communication,and an inseparable part ofcultures in each country.In other words,it can be said that language condenses all of a nations culture.Due to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cross countries,we often encounter obstacles caused

22、 by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practice.The Kite Runner,written by theAfghan-American writer Khaled Hosseini,has gained wide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This article focuseson the analysis of two versions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of The Kite Runner,thus discussing the culturaldifferences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Cultural difference;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comparis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