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5192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陈 寅 摘 要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轨迹,鲜明地显现出“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联。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阶段特征的嬗变来看,先后经历传承性发展和模仿借鉴、实验性引进和本土改造、规模性引进和自主创新等三个阶段,并展现出共同美、个性美和典雅美三个审美特质。在不同阶段和形式的引进、对话中,世界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主要形态都在中国出现并得到发展,促进了中国电视综艺制播理念、方式与技术的现代化;而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独特发展路径及审美特质的形成,则彰显出中国电视综艺独树一帜的美学风貌。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化 电视综艺节目模式:“”

2、“”,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陈寅,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艺术与文化、电视与网络视听文艺。,“”,“”“”,;:;作为一种技术媒介和文化产品,电视是可标准化、模式化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工业、技术和商品属性。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产生后,更进一步增强了电视的可流通性、可移植性和可贸易性,带动了全球电视产业发展,还以其审美性变迁折射出全球电视节目模式发展演进的普遍规律与独特路径。曾经被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认为“在审美上贫乏不足道”的电视,通过将文化消费与经济贸易深度结合,促成了资本主义娱乐工业生产机制的优化,生成了以明星、时尚、消费、快感为内核的全新审美风

3、尚和趣味。在此基础上,电视综艺节目模式获得了作为全球性文化产品的合法性,产生了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全球流通的历史进程也受到了“本土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抵制。一方面,各国和地区需要直面以“产业标准化”为特征的电视节目“国际化模式”,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参与电视节目模式的流通,促进本国和地区电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对电视节目模式的形式内容、价值功能、发展路径等做出“本土化选择”,特别是保护业已形成的电视节目模式“本土化内容”及其审美风格,避免电视节目模式的强商品属性对电视审美属性产生较大冲击,以此彰显“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产业标准化”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冲

4、突,恰恰是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物的电视节目模式在进行全球流通时的天然矛盾冲突,也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正是“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深度碰撞的必然结果。一“全球化”与“本土化”: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引进与嬗变的基本语境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模式而言,“全球化”和“本土化”意味着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模式的“标准化生产”和“多样化表达”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其实质则是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全球产业模式与本土文化特色之间的矛盾在电视综艺领域的反映,它们既相互对立冲突,又相互统一融合。(一)“全球化”及其对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多样性的影响“全球化”赋予艺术作品以商品的使用价值,

5、以此将艺术作品转化为文化产品,并进入全球流通环节,同时使艺术的审美价值让渡于以满足快感、追逐时尚为诉求的娱乐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资本主义娱乐工业体系,打造了一个具有全球辐射力和统合力的文化工业模式。世纪末,以影像媒介和新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全新文化工业潮流呈现出对世界各国的席卷之势。作为文化工业的重要成果,电影、电视、网络视听产品在全球范围的进一步扩张,体现着文化与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全球新政治经济格局下各国之间的“黏合剂”。以文化工业为驱动力,全球化完成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想象。特别是电视产品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普及,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交往的阻碍,增强了

6、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互动与文明互鉴,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要意义。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文化互动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掌控传播权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产品的建构及其价值传递是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尤其令诸多国家和地区警惕的是,全球化在二战后越发呈现出明显的“美国化”趋向,全球化进一步演变为以美国为轴心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主导。马特拉描述了“美国化”成为全球化表征的主要原因:美国是“历史上第一个 全球化社会”,“技术革命的主要普及者”,“是一个比别的社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会 传播 得更多的社会”,而最为核心的原因则在于美国“是惟

7、一成功提出现代性全球模式、行为图式和普遍价值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其拥有的技术、传播优势转化为具体文化产品的全球流通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当中,也必然融入到文化产品流通的链条当中。因此,包括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流通是美国“全球模式、行为图式和普遍价值”全球传播的重要一环。客观上看,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等文化产品代表了全球科技、文化、产业等方面发展的前沿趋势,确立了文化产品领域创新研发与国际流通的统一标准。这也有利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全球化机遇,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生产中,迈向全球先进行列。源于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全球化客观

8、上促使发展中国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始终伴随着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矛盾冲突,而因为关涉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及信息舆论等因素,文化领域的问题更使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并且极易引发争议和冲突。当资本主义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模式席卷全球的时候,有关本土文化及审美传统受到冲击的观点日益受到重视,人们意识到文化产品的全球流通直接导致了文化及审美多样性的弱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能因此丧失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进而动摇文化主体性。(二)“本土化”及其对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产业性的调谐根据文化相对论的核心观点,每种文化都有自身

9、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合理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的独特环境,都在生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法 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 页。法 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 页。文化相对论是二战后西方人类学界的一种流行思潮,也是一种研究文化的态度。它由英国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在其 道德观念的起源于发展 一书中首创。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将其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理论。这一思想最终由赫斯科维茨加以完整化和系统化。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它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

10、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博厄斯主张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身独特的“行为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质、文化价值和文化身份的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与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生活观念和行为等要素密切关联。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模式”可以相互交流借鉴,但绝不可能相互置换取代。也因此,任何文化领域的异质内容和元素进入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都需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指的是异质性的内容和元素向适合本地特质和诉求转化的过

11、程。无论是经贸领域的物质产品,还是文化领域的精神产品,都要依据当地的具体环境、固有习惯等因素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特定市场的需求,否则将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状况。“本土化”是与“全球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和一种思潮。在文化领域,全球化浪潮加速了曾经相互隔绝的“文化模式”之间的碰撞交融,但其所塑造的“标准化生产”与“国际化模式”却造成了文化的“趋同化”和文化产品的“同质化”,使得原有的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模式”受到冲击,影响了“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元性”的有效释放。与此同时,“本土化”理念和思潮的产生也成为有效抵抗全球化所引发的“趋同化”“同质化”、维护各民族和国家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多样性主

12、张的重要方式策略。本土化的内涵不是否定全球化,而是抵制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本土化的前提本就是异质内容和元素的进入,所强调的是面对异质性事物进行在地改造的一个过程,秉持的是在全球化大框架下的一种“趋利避害”的理念与方法;但同时,本土化的归宿是能够展现出本土内容和元素的独特性,彰显本民族和国家“文化模式”的影响力,以文化多样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标准化”“模式化”产生反作用力,以维护国际文化秩序的公正、合理与平衡为诉求。作为文化产品全球流通的标识性事物,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全球化标准生产和本土化内容改造、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之间的交融平衡,符合“全球化”与“本土化”协调发展的宏观

13、语境。特别是对其文化特质与审美风格的凸显,有利于总结提炼各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独特路径、主要模式及审美特质,彰显全球电视综艺的多样化发展格局。电视综艺节目模式所凝聚的文化特质和审美风格恰恰体现出各国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它的多样性价值和功能的释放,不仅有益于克服全球化弊端和市场逐利等负面影响,还能够促进各国电视业迈向以自主创新为驱动的本土化发展之路。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二传承借鉴、引进改造、自主创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发展的阶段特征电视节目模式源于英美电视节目模式交易,而后成为全球性产业并引发娱乐革命。美国学者艾伯特莫兰将全球电视节目模式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创新节

14、目模仿期()、模式交易萌芽期()、模式产业形成期()、作为全球范围重要产业的稳定期()。中国与西方电视业的交流互动是从改革开放后正式拉开帷幕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才真正开始了中国特色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探索之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版权引进再到自主创新的历史进程,在融入世界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产业链条的过程中,不断彰显着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本土特质与审美风格,并为世界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一)从传承性发展到模仿借鉴:全球模式产业形成期的嬗变特征依据莫兰的划分,全球电视节目模式的发展在经历“创新节目模仿期”“模式交易萌芽期”之后,于 世

15、纪 年代进入“模式产业形成期”,并延续至 世纪末。这 年的电视节目模式发展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从宏观发展格局来看,从“英美两强”转变为“欧美多强并立”,由英美之间有限的、缓慢的电视节目模式交易转变为欧美主要国家间的多元、迅速的资源聚集。二是从产业状况来看,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全球贸易额显著增长,模式开发呈现出多元趋势,模式传播和影响范围遍布全球。到 世纪末,全球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产业已经形成。三是从内容生产来看,电视综艺节目出现“超级模式”(“”),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由早期的单一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世纪 年代是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实现飞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超级模式”诞生的重

16、要时期。年代产生了四大“超级模式”,包括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老大哥()、幸存者()和 流行偶像()。这四大“超级模式”分别树立了益智类、户外真人秀类、室内真人秀类和选秀类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标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极大影响。,“:,”,(),游戏类向着多样化的新兴类型节目延伸拓展,并以此进一步夯实了电视娱乐工业及其全球交易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与全球化潮流不断深入对接的中国电视业,在这 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电视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和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力为基础,电视登上了中国“第一传媒”的宝座,电视综艺节目成为荧屏内外引人注目的景观。在全球电视节目模式产业形成并快速发展的时

17、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发展呈现出以“传承性发展”和“模仿借鉴”为主的阶段性特征。在传承性发展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以艺术审美为特色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戏剧四大文艺节目品类进一步式微,甚至一度退出电视荧屏。但同时,体现中华美学传统和电视文艺综合性特征的电视晚会类节目兴起,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节庆主题晚会模式”在继承内生性本体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特色演艺类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基本范式。在模仿借鉴方面,中央电视台创办 综艺大观 正大综艺 两档冠以“综艺”之名的节目,正式确立了中国电视的综艺概念及生产方式。其中,正大综艺 成为较早跟上全球电视节目模式风潮

18、的中国综艺节目。受开放风气影响,身处改革前沿的一些地方电视台通过观摩方式从港台地区借鉴移植了一些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如广东台 万紫千红、上海台 快乐大转盘 等均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特征。其他省份电视台也纷纷开办新兴类型的综艺节目,特别是地处中国中部的湖南台以一股“快乐旋风”将游戏类节目推上中国强势综艺节目模式的宝座。虽然这比欧美国家开办游戏类节目和进行游戏类节目模式交易晚了将近半个世纪,但中国电视综艺的娱乐理念及其市场化生产方式正是在这一时期真正确立。(二)从实验性引进到本土改造:全球模式产业蓬勃期的嬗变特征 莫兰将 年之后称为电视节目模式“作为全球范围重要产业的稳定期”,由于提出这

19、一观点的时间是在 年左右,有中国学者在此基础上,将 年之后的全球电视节目模式发展历程又进行了细分,即模式交易的全球酝酿期()、模式交易的蓬勃期()、模式产业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的多元竞争期(年至今)。本文以十年为界,将 世纪之后全球电视节目模式产业的发展分为“蓬勃期”()和“竞争期”()。其中,“蓬勃期”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从模式数量、贸易额度、流通速度、影响范围等各项指标来看,标志着全球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二是在 世纪的全新传播环境中,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本土化趋势更为显著,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引进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编以因应本国观众对综艺节目的强烈需求

20、和本国电视业的激烈竞争;三是真人秀类综艺节目模式兴起,并细分出才艺比拼、相亲交友、生活互换、改造训练、户外旅行、观察体验等诸多子模式;四是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版权保护问题受到重视,电视节目模式保护机构陆续创设,电视节目模式跨国交易的国际规制不断健全完善。中国于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全球化格局。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外市场进一步向中国开放,中国电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与世界电视业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对接紧密、同频共振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西方电视综艺节目“超级模式”对中国电视产生强烈影响,并冲击到中国电视综艺的审美属性和传统模式

21、。西方电视综艺节目的四大“超级模式”几乎“毫无保留”地进入中国电视市场。中央电视台率先实验性地引入国外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幸运 开心辞典 的开播成为中央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市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属性受到其市场属性和娱乐属性的冲击,以“春晚模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电视综艺节目模式遭遇挑战,这些节目面临着受众关注度下降甚至停播的风险。其二,对西方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本土化改造同步展开,尤其体现在对其价值理念的排斥与剥离。西方电视综艺的“超级模式”虽然在内容创意上具有引领性,但在价值理念层面却与中国电视节目抵牾、互斥,如益智节目所展现出的博彩元素、一夜暴富的理念等,户外节目中的冒险

22、元素、个人主义的理念等。幸运 开心辞典 等节目都对原版模式的互斥元素进行置换和改造,以符合本土传统和审美趣味的方式进行了本土化创新。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殷乐:电视模式产业发展的全球态势及中国对策,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年第 期,第 页。其三,与中国电视综艺审美文化传统相适应的节目模式获得更大成功,反映出电视节目模式本土选择与调适的重要意义。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以 超级女声 中国达人秀 为标志,西方“偶像”“达人”模式受到中国电视业的热捧,成为后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规模性引进热潮的滥觞。这些节目模式虽为西方首创,但却与中国传统电视综艺模式的基本形态有着相似之处,更为贴近中国电视观

23、众的收看习惯和审美趣味,在世界先进制播理念方式与本土传统元素的调适中产生了突破性效应,甚至引发中国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型和审美风尚的变迁。其四,中国电视综艺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制播分离”探索正式开启。中国电视业以经济台、经济频道、控股公司等作为“先行先试”平台展开市场化探索,并开始与国外电视台、模式开发机构、国内社会化传媒公司展开合作。“制播分离”机制的探索在电视综艺节目领域初步展开,社会化传媒公司在电视节目模式领域展现出活力。(三)从规模性引进到自主创新:全球模式产业竞争期的嬗变特征 在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全球电视节目模式产业处于“竞争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世界电视业竞争日

24、益激烈,经典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层出不穷且深受欢迎;二是荷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以色列、日本、韩国等电视综艺节目模式领域的新兴国家崛起;三是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市场依然由欧美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跟风、模仿、移植的状态中,而很少能输出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模式,这也反映出全球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创新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四是西方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开发机构的拓展方式和交易方式产生变化,从将成熟的节目模式授权给各国电视台或制作公司进行改编,转变为直接参与各国节目模式开发、制作或本土化改造。这一阶段,中国电视综艺领域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国各大卫视频道在电视综艺领域的竞争加剧。中国成为电视综艺节目

25、模式引进大国,出现规模性引进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扭转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不利局面,在与世界电视业的对话中彰显中国特色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独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张建珍、彭侃:电视节目模式国际贸易发展简史,新闻春秋 年第 期。特智慧与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作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制播的主体,中央电视台和部分地方台以不同方式走向了市场化创新发展的共同之路。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省级卫视频道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性卫视频道,也成为引进节目模式的大户。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电视市场的活力,促进了本土制播理念、生产方式、创新机制等方面的革新

26、。而中央电视台继续坚守本土传统“超级模式”并展开创新探索,也通过 正大综艺 等零星节目平台引入国外节目模式。在地方台的激烈竞争中,中央电视台也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陆续开始了对节目制播模式和市场化的探索,比如成立控股的电视研发制作公司、积极展开与社会化传媒公司的合作等。其二,相对之前模式引进的滞后性,这一阶段中国对国外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全球潮流趋势基本同步,受到全球电视模式市场广泛欢迎的一些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基本都被引入国内。其中,电视真人秀节目成为中国电视荧屏的耀眼景观,诸多“现象级”综艺节目源于引进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如 中国好声音 我是歌手 爸爸去哪儿 奔跑吧兄弟 极限挑战 非诚勿扰 等

27、。同时,也引发全国范围内的跟风抄袭、版权争议和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冲击等负面问题,反映出中国电视在价值导向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版权保护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状况。其三,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引进的主打模式和审美风格在这一阶段中后期发生转向。节目模式版权输出国由欧美国家转向新兴国家,尤以韩国居多;引进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变化,演播空间由室内转向户外,节目种类由演艺竞技转向生活体验,节目风格由以娱乐为主转向以纪实为主,产生 向往的生活 亲爱的客栈 中餐厅 我家那闺女 等生活体验类综艺节目。其四,受相关政策限制、模式市场转型、审美风向变化、原创能力提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对国外电视综艺节目模

28、式的规模性引进热潮在这一阶段中后期逐渐退却,同时出现一批原创的电视综艺节目,以 中国诗词大会 经典咏流传 国家宝藏 朗读者 故事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 等为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类节目模式,体现出中国电视业对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审美属性及其价值的重新确认,也彰显了其以自主创新模式与世界电视业对话的文化自信。同时,中国网络综艺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节目的迅速发展受到世界电视模式市场的关注,成为未来中国综艺节目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潜力空间。三共同美、个性美、典雅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审美特质的嬗变西方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以产业性、娱乐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路线应和了西方文化工业的发展逻辑

29、与价值功能。中国电视业在较长时间内虽然不存在西方文化工业意义上的“电视节目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存在有关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实践。特别是西方文化工业标准化生产对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审美性的弱化,恰恰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发展中得到凸显和强化。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独特发展路径及审美特质的形成,不仅彰显出中国电视综艺独树一帜的美学风貌,而且成为中国电视业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中国特色本土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表征。(一)共同美:传承借鉴时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审美特质传承借鉴时期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确立了“政治 抒情”审美范式,这既是对“十七年”时期人民美学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对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

30、美学热”的映射,其在“人民性”审美取向和“民族化”审美风格的基础上,表现出以“共同美”为核心的审美特质。由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积淀,人们形成了产生共同美感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因此人们对同一审美对象,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有时会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限制,产生共同美感。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同一民族的成员由于民族生活条件、民族历史传统与民族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共同心理素质的特殊作用,在审美爱好、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方面,必然有某些共同因素,对同一审美对象都产生美感”。传承借鉴时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是政治与文艺的紧密关系在当代电视文艺领域的具体显现,它在政治与文艺所要各自实现的价值及功能中寻求适

31、当的平衡、融合,从而在接受者中产生以共情、共鸣为特征的审美效应。这一时期中国电视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朱立元、张玉能:浅谈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潘家森:“共同美”研究简介,国内哲学动态 年第 期。综艺节目模式所生成的基本形态、高峰形态及多元形态,既体现了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政治抒情传统,又赋予了“共同美”以新的时代性内涵。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共同美”审美特质首先表现为人们在思想、情感、愿望和利益等方面的一致性,它超越年龄、世代、身份、背景等差别因素,具体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执政党奋斗目标的一致性。这也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

32、人民性”审美取向所决定的。作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基本形态,“节庆主题晚会模式”超越了一台文艺晚会所承载的艺术欣赏层面的价值功能,在展现集体主义精神、诠释“家国同构”与“家国情怀”、凝聚中华民族认同感,乃至在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在以电视化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方面具备重要价值与功能。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共同美”审美特质还体现在以艺术审美为纽带,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重要创意、制播资源,反映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在文化艺术层面的审美共通性,其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独树一帜的“民族化”审美风格。一方面,中国电视文艺创作者从中华传统优秀

33、文学艺术资源中汲取养分,在内生性本体探索中继承、延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及审美传统,并对各个门类的文学艺术资源展开创造性影像转化,实现了民族文艺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在与国外电视业展开对话交流的进程中,中国电视文艺创作者以艺术审美作为对话窗口,深挖中外电视业在艺术审美价值及诉求方面的共通性,将主流意识形态、精英审美与大众化、国际化审美风向相融合,既实现了对域外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鉴及对本国电视制播理念、技术的更新,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跨域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对景观之美的电视化呈现恰恰体现出人们对自然这一共同审美对象的欣赏与追求。诸如山水景观与艺术演出在和谐交融中所显现出的优

34、美感,演员与观众在工厂、农田联欢时所展现的质朴感,等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独特发掘方式、呈现方式与欣赏方式,更展现出中国人共同的艺术观、审美观和生态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中的“自然”并未像西方一样被作为展现野外冒险、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背景,而是一种对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电视化呈现。特别是由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的高度契合所生成的独具东方神韵的山水景观文艺晚会,使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所营造的中国式集体仪式中,还显现出一种社会美的共通性。在中国式集体仪式中,幕后创作者、演员乃至观众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

35、性,他们以内化于心的对“政治 抒情”审美范式规律的把握,共同促成了创作观念、接受观念与中华民族“家国同构”观念之间的相互呼应与契合,使“政治 抒情”审美范式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接受层面都表现出一种基于“家国一体”的整体之美和统一之美,以电视化的方式诠释和释放了中国人沉淀于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这种集体仪式还进一步分化出一种显现出高度一致性的政治动员或社会动员模式,幕后创作者、演员和观众在其中处于统一形象、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的审美状态之中,不仅使政治主题与艺术表达有了交融互渗的契机,而且也使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媒介功能在艺术审美中得到顺畅实现。(二)个性美:引进改造时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审美特

36、质 世纪前后的中国文化与传媒领域,产生了以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为特征的审美转向。大众文化、通俗娱乐及互联网的兴起成为促发这一转向的关键动力。其一,作为根植并伴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历史实践的大众文化,不仅获得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合法性地位,也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形成共生状态,并在抵牾磨合中交融互渗,呈现出追求个性美、感性美、时尚美的审美趣味与风尚;其二,互联网兴起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多元裂变则进一步引发审美创造和审美接受的垂直化、精细化,这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制播方式,更确立了基于网络社群的全新个性化用户需求及审美风尚。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这一时期的审美分

37、化及审美特质变迁,恰恰是中国文化与传媒领域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审美转向的具体体现,表现为以“个性美”为核心的审美特质,对中国特色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相较于“共同美”特质所表现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基于高度政治与国家认同的审美辐射,引进改造时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个性美”特质则表现为自下而上的特定群体对个性释放与自我认同的寻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发展趋势恰恰与这一分众化市场诉求及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相呼应对接。“个性美”审美特质的生成首先基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对其娱乐属性及其价值功能的凸显。一方面,这一变化促使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审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

38、嬗变美性发生重要转向,即由强调整体统一、审美共通的共同美转为追求个体差异、逐新趋异的个性美。这一时期,电视频道及电视节目的定位更为垂直细分,以往以普罗大众为收视对象的频道及节目逐渐分化、转型为满足特定群体收视需求的频道及节目。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者,特别是聚光灯前的嘉宾、演员及主持人均以个性化方式呈现,其形象、话语表达乃至动作姿态等都不再以统一、标准、规范为目标,其审美风格也不再以庄重、肃穆为特色,具备了成为时尚偶像的质素。另一方面,这一变化还促发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价值功能发生转向,即由审美愉悦为主转为以感官娱乐为主。以往对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媒介宣传及审美教化功能的过度强调,受到市场环境和大众

39、文化潮流的排斥与冲击。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所承载的宣传、教化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与释放,一种单纯追求社会压力缓解和闲暇时光调节的价值与功能逐渐得到强化和确认,观众在与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互动中既适当拉开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与日常生活而非集体仪式的审美联系。在中国电视业市场化探索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阶段,“个性美”审美特质的形成,还进一步明确了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商品属性,推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理念及制播、运营等机制朝着更符合市场规律及需求的方向革新。这一时期,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达成了更为紧密、相互促发的互动关系,文化生产以满足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作为主要诉求与目标,文化消费的热络则

40、进一步推进文化产品的再生产。“个性美”审美特质便是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密切关系的体现,它与个性化、多元化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状态相互呼应,总体上呈现为以丰富充盈的电视综艺节目形态、内容及元素的供给来回应观众的个性化收视期待。从生产理念来看,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发展恰恰经历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生产理念由“文艺”“综艺”向“娱乐”转换的重要阶段,传统的追求“老少咸宜”的大众化生产理念不再适应新的分众化市场环境;从制播机制来看,突破了传统小作坊式的栏目化制播方式,以体制内的实验性制播分离机制激发了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市场活力,深度对接了观众需求与市场风向;从运营机制来看,在市场竞争的态势下逐

41、步展开对节目内容的商业化、产业链式运作,不断拓展节目内容的商品价值,从体制内的有限空间逐步向全社会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文化产业范畴的电视综艺节目模式成为连接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成为兼顾大众物质与精神文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化需求的独特方式。(三)典雅美:自主创新时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审美特质进入新时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从规模性引进国外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到走本土原创之路的历史性转变。经过这一阶段的转变,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一方面,在连接中外的基础上形成兼容并蓄的开放状态,以产业化驱动电视综艺语言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在融通古今的

42、基础上形成具有东方风韵与民族气派的审美状态,以更为厚重的审美文化内蕴筑牢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文化根基,不仅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深具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模式,还从总体上表现为以“典雅美”为核心的审美特质。“典雅”即文辞有典据而高雅,是中国传统文学语言风格及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之一。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所倡导的“典雅”,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范、典范,内容上的纯正、精致,风格上的庄重、优美,并达到这些特质水乳交融的审美境界。中国美学范畴“典雅”中的“典范”与西方文化工业“模式”中的“标准”,都是为与之比较者和效仿者提供了可供选择、学习和模仿的典型。不同的是,相较于“模式”对电视综艺审美属性及价值的弱化,“

43、典雅”则强调规范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更为追求电视综艺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中国传统的“典雅”之美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在继承中的创新,而作为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审美特质的“典雅美”则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文化参古望今、融汇内外的气貌,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它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属性,以及通过现代化、综艺化方式挖掘深层次文化根源、凝聚全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与功能。在当下大国博弈的语境中,这更为显现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审美价值同时代潮流、国家战略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从中国特色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发展进程及其“典雅美”审美特质的形成过程来看,“全球化”与“本土

44、化”依然是观察新时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发展的重要线索,显现出中国电视业在全球化新环境下对民族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坚守,以及以具有时代性文化内涵的典雅深邃之美为世界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夏征农、陈至立主编 大辞海语词卷(一),上海辞书出版社,第 页。电视业所提供的中国智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执正驭奇”。新时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典雅美”首先体现在“正”与“奇”的辩证统一上:一方面,在电视综艺节目模式标准化、规范性的基础上,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形式与内涵突破其标准框架,赋予其更为本土观众所接受的艺术样态与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以主流价值观、正向精神来抵抗片面强调

45、奇特、过度追求怪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 故事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 等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模式中,既强调传奇性故事与新奇的表现形式,又保持着正向思想与文化内涵的引领,达到了“正”与“奇”交融互渗以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又如,在规模性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的热潮中,中国电视业基于本国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审美趣味等因素所展开的不同方式的本土化改造与创新,也形成一种以“正”“奇”之间的和谐交融来应对“全球化”负效应的微妙方式。二是“优美质朴”。在原创节目模式勃兴的趋势中,中国电视业将前沿电视制播理念、技术、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及社会现实相融合,以现代电视语言、高新技术手段

46、促发艺术与影像的创新,使中华文化资源及审美风格以更具质感的形式得到呈现,传递出秀丽、雅致、温和、敦厚、纯朴等特色,真正意义上显现出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中华风韵与气质。三是“悠远深邃”。在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娱乐、商品价值及功能之外,体现思想、文化与审美内涵的悠远深邃,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显著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独特价值。无论是以演艺竞技方式深挖中华文学艺术资源,建立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关联,还是以纪实方式深挖生活的本真意义,在生动鲜活的细节中传递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都展现了中国电视业突破电视综艺节目的短暂性、重复性、浅层性,实现产业与审美、

47、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内涵、感官娱乐与精神启迪之间和谐交融的独特追求。结 语在全球化新环境下,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本体性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全球的发展恰恰显现出这个现实问题在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呈现方式,以及各个民族和国家对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这个现实问题的具体解决方式。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轨迹,鲜明地显现出“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联。相较于单纯的抵抗乃至盲目排斥,在全球化新环境中实现本土原创研发、打造中国创新方案,成为应对全球化及国外电视节目模式负效应的有力“武器”,也更能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电视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种

48、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一方面来源于对世界电视业先进制播理念、技术、方法的吸收融合,另一方面则来自对本土价值理念、文化传统与审美风格的继承创新,形成了一种在与世界对话中完成自我审视与革新的独特模式,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优势与弊端、中外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有充分认知和把握,又能将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多重属性及其价值功能进行调和与平衡,以积极状态面对全球化新环境下世界电视业发展的正向价值与风险挑战。正是在与世界电视业的充分对话中,中国特色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全球价值得到体现;也正是在自我反思和建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模式自信和道路自信得以彰显。而从审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在引进和嬗变中所映照出的中国人的独特价值理念、文化传统、艺术品味和审美理想,具备了建构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与功能,也为世界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贡献了中国智慧,鲜活地诠释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之于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意义。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嬗变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个人的经历,读书 年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