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缺失中的欲望之思——《中国奇谭》中《鹅鹅鹅》一集的欲望书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4930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缺失中的欲望之思——《中国奇谭》中《鹅鹅鹅》一集的欲望书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缺失中的欲望之思——《中国奇谭》中《鹅鹅鹅》一集的欲望书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缺失中的欲望之思——《中国奇谭》中《鹅鹅鹅》一集的欲望书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美化生活 BETTER LIFE0302023.08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之鹅鹅鹅以货郎在鹅山奇遇为主线,运用隐喻与转喻的方式,建构起极富张力的文本阐释空间。动画中的人物与情节在隐喻层次上表达意义,这些意象“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变成了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分”,作品以货郎和狐狸书生等个别意象为起点,最终将一切意象收束到“鹅山”这个最高的系统之中,完成了对象征系统的建构。故事从进入鹅山开始,以迷失于鹅山结束,故事持续推进而鹅山相对静止,在静止的环境中显现出动荡的思想变化。第一部分以舒缓的节奏呈现货郎与书生间的微妙互动,以“缺失”为起点引发货郎与欲望的关联;第二部分以嵌套结构引入其他欲

2、望主体,为货郎上演欲望主体之间层层“欺骗与占有”的“滑稽戏剧”,同时在货郎从旁观者逐渐成为套中人的过程中呈现出他幽微曲折的内心流动;第三部分中狐狸书生以强硬而快节奏的方式将延伸出去的嵌套链条收回,解构出一片缺憾的空白,货郎最终无奈接受幻灭的现实而选择“迷失”在鹅山。整部动画围绕货郎与狐狸书生的互动展开,实际则是货郎代表的理性力量与狐狸书生代表的欲望力量之间的“拉扯”,以下将以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并结合拉康的欲望理论,分析动画如何呈现出个体与欲望的纠缠关系及以“缺憾”为特质的人性之美。主体欲望的认知:自然欲求与个人理性的张力拉康在其理论中指出“欲望是缺失存在的隐喻”。胡睿(鹅鹅鹅导演)在采访

3、中谈及作品时曾表示:这是文/李建婷缺失中的欲望之思中国奇谭中鹅鹅鹅一集的欲望书写一个关于“缺憾之美”的故事,而货郎成为欲望主体的起点确实是从“缺失”开始的。首先,货郎的职业即他的身份,狐狸通过吞食货郎的两只鹅,实际使货郎失去了事业,这造成货郎在社会中价值的缺失。其次,在更大层面上,狐狸书生威胁了货郎的主体性,他始终让货郎感到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够作出自主选择,最终造成主体性的缺失。狐狸书生一步步为货郎营造着“恐惧”的威胁,例如其有意显露其“狐狸”面目和人类所不能及的特异力量,这些原始的死亡威胁促使货郎完成“自我意识主体萌生”,即萌生出逃离狐狸书生的辖制的欲望。在山道处遇狐狸书生,狐狸书生脱下知书

4、达理的伪装下露出骇人的真面目,货郎感到巨大恐惧袭来,几欲转身逃离,却发现已无路可退,这亦呈现出两者力量间的巨大鸿沟。在向山顶进发的途中,货郎因不适应狐狸的操纵而濒临坠崖,此处画面则显现出令货郎胆颤的更大一层恐怖鹅山中不可测的深渊。此处的鹅山深渊和狐狸对于货郎来说是不同层次但同一性质的事物,它们都以“恐怖”的面貌出现并迫使货郎做出违背本心的决定。总之,事业的缺失和主体性的缺失共同构成了货郎的“存在缺失”,促使货郎产生补足缺失的冲动,成为欲望主体。任何缺失都会自然萌生出“满足”的欲望,狐狸书生看似在这一阶段扮演阻碍性角色,使两者形成对立,但实质上狐狸书生同样承担着激活货郎“欲望”的角色。因为造成货

5、郎“缺失”的进程是狐狸书生主导的,而行动的欲望则来自对“存在状况”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上述书生与货郎的互动中。而后续鹅女的出现,实际恰好对应满足货郎前期两种“缺失”的可能性。于是,与之陷入爱情自然成为货郎重新建构自我主体性的一种方式。以上“缺失”为后来货郎“欲望”的觉醒做了充分铺垫,而欲望觉醒的过程主要在第二部分的嵌套链中体现。整个“嵌套”并不是独立推进的,它不断同货郎进行着互动,进而引发货郎逐渐“觉解”的理性与欲求的必然冲突。作者采用第二人称来披露货郎的内心,补足无声画面的缺失,展示了他从受胁迫者羡慕者共谋者爱人者的转变。货郎看似是看客,实际已逐渐脱离“丧失生计”的事业失败而向情感诱惑靠拢,直

6、到天鹅的出现彻底唤醒了货郎弥补“缺失”的冲动。货郎和鹅女是一组极对称的人物,他们既有能够互相理解的相似处境,又有互相钦羡、互相吸引的独特品质。张德明在解释拉康欲望理论时认为欲望可以分为两类:被动的自恋欲望和主动的他恋欲望。前者“渴望被他者所爱、所尊敬、所仰慕”,后者渴望将欲望对象拥为己有,具有很强的进取性、占有欲和攻击性,以最大程度上实现理想自我。前者对应货郎被压抑和威胁的现状,后者对应货郎弥补失去的“鹅”的期望。鹅女在嵌套链的末端出现,与兔子和山猪形成了对比,三次出场的动物中唯有天鹅能兼灵巧与力量之长而接近山顶的天空,飞翔的力量即为逃离鹅山的力量。对于货郎来说,与其说是爱上鹅女,不如说是爱上

7、天鹅所具有的飞向自由的力量。同时,货郎自身在山外所经历的斑斓生活亦是鹅女所向往的。因此,鹅女不仅是货郎期望中的“理想自我”,同时也是满足货郎“被承认”欲望的客体,这让货郎能够0312023.08ARTISTIC LIFE 艺术生活超越狐狸书生的威胁,再次感受到了被压抑的主体性。然而这两种欲望是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主动他恋的欲望促使货郎主动爱上鹅女,而被动自恋的欲望却使其不得不落入谨慎踌躇之中。但此处的谨慎踌躇并不是货郎天然的品质,而是被“嵌套链”景观激发的。嵌套链的“真相”带来的实质结果是货郎理性的苏醒。嵌套是货郎对“欲望”的一次观照,或者说是针对欲望作用于人的“效果”的观照:嵌套链中的窘境是货

8、郎无法接受的,这实则也是理性对人放纵欲求的一种驱逐。“情欲”是人天然的本能,但货郎通过观照“觉解”出与自然情欲相反的力量在理性规制下的自我约束和忠诚,这场“嵌套滑稽剧”变相为货郎提供警示,但又必然将货郎引入保全自身独立的理性与追求爱情的自然欲求之间“二律背反”式的难题之中。觉醒理性的货郎面对鹅女时表现出渴望与担忧的双重态度是必然的,徘徊于两端间的货郎注定无法在任何一方得到满足,理性拉扯使他不可能完全投向欲望的怀抱,但是欲望却吸引着他,使他不安于理性的否定与怀疑,双重欲望的破裂最终会使货郎处于上下漂浮的悬空境地。这一瞬间货郎实际上同时被个人理性和自然欲望所抛弃而直面两者皆空的无力真相,因此自我困

9、顿被无限放大,成了疏离的双重流放者,进而陷入自我欲求与理性选择的矛盾拉扯的窘境。深渊之后的空白:缺失中的欲望之思货郎在迷茫中将故事带入“悬而未决”的尾声,鹅女留下的耳环风化为一群天鹅徘徊于群山,货郎和狐狸书生也在故事中隐退不见,这是极富有山水留白气质的一幅画面。其中发生在货郎身上的难题没有得到解决,因而造成了既是打结,又是解结的结尾,前者是货郎一次爱情悲剧的结束,后者是货郎下一次“两难”的开始,或是下一个“货郎”的到来。整个作品是没有结局的,或者说结局具有无限包容的循环,这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审美接受层面形成了层次性,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深渊”的效果是由多种艺术要素构成的。首先,在

10、作品第一部分中出现的深渊,是整部作品最大的象征。深渊其实是比狐狸书生更高层次的存在,因为狐狸书生是依附于鹅山生存的,深渊在鹅山深处,赋予鹅山神秘的无限性。深渊以模糊的面貌出现,它是一切欲望赖以生存的源头,是永远“不在场”的模糊所指,而狐狸书生只是这巨大力量的“踪迹”(trace)。这一短暂的画面便已为整个故事的整体结构铺设了一个不定的“深渊”。其次,整部作品始终处于生成过程中,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作品本身也是一座无尽发展的深渊。鹅女的离去并非一场“春梦了无痕”之事,她为货郎留下了理性与欲望纠葛中永恒的“缺憾”,正如深渊的黑洞。正是这“缺憾”让货郎“主动”迷失在鹅山。因为“缺憾”会带来“缺失”,而

11、“缺失”作为一种尚未完成(not yet)的圆满将永远酝酿着下一次欲望的发生。或许珍珠耳坠化作的飞鸟将一直飞行下去,而货郎也将在寻觅鹅女的途中保持永恒的生成状态(becoming)。美化生活 BETTER LIFE0322023.08再者,作品最终指向的真正意义亦是指向无尽欲望的追逐。在货郎的弥留中,我们得以窥见狐狸书生的真正目的将货郎留在鹅山,然而狐狸能够将货郎留下的原因并非想要以“欲望本身”引诱货郎,反而是以“欲望的破灭”让货郎主动选择停留。由此,狐狸和货郎两方面的行为都值得我们仔细考量。狐狸书生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他虽然吞食货郎“生计”、胁迫货郎为其服务,但并没有作出任何伤害货郎的实质性

12、行为。同时,狐狸书生还邀请货郎饮酒使货郎醉酒而放松警惕,以一场“嵌套闹剧”给予其警示,并且最终仍然对货郎以礼相待。这些情节又表明狐狸书生是有意为货郎展示一场“嵌套景观”的。如果说这一切是为了激起货郎的欲望,那为何要增加一场“嵌套戏剧”使货郎窥见人在欲望中的某种“真相”,从而觉醒理性与怀疑呢?从故事结局狐狸书生的得意一笑中,我们可以推断一切安排符合狐狸书生的预期,所以货郎所陷入的挣扎实际正在狐狸书生的意料之中。可以确定,狐狸书生将货郎困于鹅山的手段并不是“欲望”的萌发,恰恰是人在理性觉醒后压抑欲望而导致的“缺憾”的迷恋。再从货郎一方来看,他最终与狐狸书生达成某种平衡:他没有将嵌套中的秘密告诉狐狸

13、书生,只是相互作揖分别,这也是人的理智对狐狸书生所代表的不可控欲望的妥协。货郎接受在狐狸操纵下的“嵌套规则”,即接受了欲望放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向虚假、占有和放纵的一面,他的确成了鹅山规则的一部分。但是,正是这欲望中所包含的另一面对另一个理想自我的追寻,才使货郎愿意留在鹅山与欲望周旋,即使他目睹了欲望中的残酷真相。货郎在鹅山的徘徊状态,依据拉康的理论是在“想象界”(the imaginary order)与“象征界”(the symbolic order)的徘徊,从他和鹅女的关系顺承而来。黄汉平在解读拉康理论时认为,想象界产生于镜像阶段,但并不随镜像阶段的消失而消失,而是继续向前发展,进入成

14、人主体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即发展至象征界并与之并存。鹅女即货郎的理想自我,他们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处于被威胁的地位,都有试图逃出鹅山的愿望;但又有微妙的不同:鹅女拥有货郎不具有的追求自由的力量,这就是镜像阶段中的理想自我。嵌套链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关系是鹅山的规则,正如社会中以语言、法律、制度等代表的符号世界,即象征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自我,货郎有了“爱”鹅女的欲望,即使最后被狐狸书生宣告破产,却仍然选择留在鹅山。一方面,他不得不对鹅山规则妥协,建立与鹅山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他又拒绝鹅山的符号规则,他始终坚持重归理想自我的境地。最终,理性与欲望的分裂在货郎人格中完成统一,欲望主体货郎不得不

15、游走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想象界承载了货郎“完满”的欲望,而为了追寻想象界中的理想自我,他又不得不以理性周旋于象征界之间,如此达成共存局面,因此留在鹅山是货郎唯一的选择。在这个弥留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寄寓的对人与欲望关系的看法:或许人们所追求的“欲望”终究是一场空幻,但它留下的灿烂晚霞是真实存在过的,它们将积淀为浮沉于欲望世间的人类对纯粹理想之美的不懈执着。货郎、狐狸书生最终归于鹅山,不如说鹅山即人心,他们是人心中两种异质而又统一的存在,相互纠缠不休。如同浮士德中的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关系一样,货郎与狐狸书生亦是看似对立但又相互促进的角色,狐狸书生主导的“鹅山”一游,是人必然要经历的理性与

16、欲望的自我整合。人总是在奔向欲望的顶峰时被理性束住手脚,最终游荡于遗落之地,但正是对于欲望理智的追求才使得欲望呈现美的特质。作为整个故事中最大的失意者货郎,他失去了一切,在鹅山,货郎唯一的收获是一个美丽的遗憾,但也正是这美丽的遗憾,使得货郎虽在鹅山弥留却永远不会真正向放纵的嵌套规则妥协。因为在未来的追寻中,货郎将无数次回想起与鹅女在夕阳下的相遇:“这晚霞,这时光,你觉得很美,你想让它片刻停留。”这是化用了浮士德中的语句,不仅承载了浮士德式的不可穷极的对理想之我的赞美,也是浮士德式的对抗梅菲斯特时对理性之美的讴歌,更是导演对于人性发展的信任它始终闪烁着真善美的温和光芒,温润着一场看似冷酷颓废的哥特式默剧。(聊城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