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陕西宝鸡陈仓区西高泉春秋早期墓葬发掘简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4851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宝鸡陈仓区西高泉春秋早期墓葬发掘简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陕西宝鸡陈仓区西高泉春秋早期墓葬发掘简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陕西宝鸡陈仓区西高泉春秋早期墓葬发掘简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03 发现与研究陕西宝鸡陈仓区西高泉春秋早期墓葬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摘 要:198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陕西宝鸡西高泉村发掘春秋早期墓葬 18 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小墓。墓向以东西向居多,墓主以屈肢葬为主,多有葬具一椁一棺,并多见头箱,未见腰坑、殉人。出土铜器、陶器和玉器等文物,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仿陶礼器、日常陶器两类。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可看出这批墓葬为典型的秦人墓葬,为了解秦人进入关中之初的文化特征,研究秦文化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关键词:宝鸡西高泉秦墓春秋早期陶器Abstract:In 1981,the Institute of

2、 Archaeolog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xcavated 18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mbs in Xigaoquan Village,Baoji City,Shaanxi.These tombs were small rectangular earthen pits with vertical shafts.Most of the tombs were oriented east-west.The owners were mostly placed in the flexed

3、position.Many tombs contained one inner coffin and one outer coffin.Headrests were also commonly found,but there were no waist pits or human sacrifices.Arte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s included bronze objects,pottery,and jade items.Among the burial goods,pottery was predominant,with two main types

4、:imitated ceremonial pottery and daily use pottery.Based on the tomb structures and burial goods,it is evident that these tombs represent typical Qin burials.The early Qin tombs at Xigaoqu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Qin peoples entry i

5、nto the Guanzhong area and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in culture.Key words:Baoji Xigaoquan;Qin tombs;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pottery1978 年初,宝鸡县杨家沟公社(现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西高泉村发现古墓,宝鸡市博物馆(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等单位抢救清理春秋墓2座,出土了鼎、簋、壶、鬲、盂等一批陶器1,并征集到周生豆等铜器2。墓地位于西高泉村北农田区(现村幼儿园)一带(图一),距秦武公钟、镈的出土地太公庙村仅1千米,被认为是秦宪公徙都平阳

6、的范围3。1981 年下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又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勘探发掘,清理东周时期的秦墓 71 座,另有汉墓 1 座和晚期墓 2 座。71 座东周秦墓分布在西高泉村北侧东西约 100米、南北 135 米的范围内,1978 年清理的 3 座墓葬位于墓地中部略偏西南的位置。依据出土器物的形制特征,并参照个别墓葬间打破关系,可确定分布在墓地北部原生产路东西一线的 18 座墓葬属春秋早期,占墓葬总数的 25%。现将 18 座春秋早期墓葬的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宝鸡太公庙秦国陵墓与城址聚落考古发掘报告”(项目编号:17BKG011)的阶段性成果。图一西高泉墓地位置示意图 04

7、 文博2023 年第 4 期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18 座春秋早期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为东西向11座,南北向7座。墓葬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约1米。墓葬开口处一般长2.153、最长者 3.3 米,口宽 1.25 1.7、最宽者 2.1 米,面积较小。多数墓葬深2 3.5 米,个别浅者 0.6、最深者为4.9 米。填土一般为比较纯净的五花土,夯打较坚实,夹杂有绳纹灰陶片等。均发现木质葬具痕迹,绝大多数为一椁一棺,仅 1 座为一椁二棺。棺内多保存有墓主骨骼,葬式以屈肢葬为主,其中仰身屈肢葬 8 座,侧身屈肢葬 6 座;另有 4 座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主要是日用的鬲、盂、豆、罐、甗和仿铜陶

8、礼器鼎、簋、壶等,也有个别小件铜器和玉器。随葬品一般放置在墓主头端棺椁之间的空档或头箱,个别置于足端的足箱或空档中,小件玉器等多置于人体的头、胸等部位。(一)一椁一棺墓17 座。此类墓的墓圹大多较规整,墓壁上下垂直,有部分壁面不对称者,少数为口小底大及口稍大外敞者。葬式以屈肢葬为主,个别为仰身直肢葬。M35 位于墓地的西北角偏东,方向 295。长方形墓圹上下垂直,东西长 2.15、南北宽 1.4、深 2.3米。墓内填土为经夯打的五花土。葬具为一椁一棺,椁长 1.99、宽 1、高 0.84 米,棺长 1.44、宽 0.7、高0.64 米。棺底板下有厚 20 厘米的淤土。葬式为侧身屈肢,头向西、面

9、朝南;骨架双手交叉置于腹部,下肢蜷曲较甚呈跪状。随葬器物置于头端棺椁之间空档的东部,为陶鬲 1、豆 2、盂 1、罐 2。其中 2 件陶罐出土于棺下西北角淤土中,应是早期雨水灌注漂移所致至(图二)。M39 位于墓地东北部,与东侧的 M40、M41 相邻,方向 285。长方形墓圹四壁垂直。墓圹东西长 2.64、东宽 1.46、西宽 1.28、深 1.61 米,内填比较坚实的五花夯土,夯层厚约 10 厘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椁室两端挡板均突出侧板,插入二层台约 0.1米。椁长 2.14、宽 1.04、高 1.06 米,椁板厚约 0.06米。棺长 1.77、宽 0.66、残高 0.18 米,棺板厚 0.

10、06米。墓壁与椁之间有活土二层台,经夯打,土色纯净。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面朝上。骨架保存状图二西高泉墓地 M35 平面、剖视图1.陶鬲2、4.陶豆3.陶盂5、6.陶罐图三西高泉墓地 M39 平面图1、2.陶豆3.喇叭罐4、5.陶鼎6.陶盂 05 发现与研究况较差,性别不详。棺、椁之间头档中西部置1组陶器,为陶豆 2、喇叭口罐 1、陶鼎 2(内置兽骨)、陶盂 1,棺椁之间置有 1 段羊肢骨(图三)。M40 位于墓地东北部,西南侧为 M39,南邻M41,方向 296。墓口长 2.48、西宽 1.7、东宽 1.66米,墓底长 2.48、西宽 1.53、东宽 1.46、深 1.95 米。填土为较为

11、坚实的五花夯土,内含少量料姜石。一椁一棺,椁长 2.32、宽 1、残高 0.5 米(因二层台塌陷,椁壁已非原来高度),椁盖板共八块,几乎铺满墓室,厚6厘米。椁东部置一厚约5厘米南北向木板,将椁室分割成两部分。西部置木棺偏于北侧,棺长 1.63、宽 0.68、残高 0.12 米,棺板厚 0.06 米。东部为放置随葬品的脚厢,面积较小。墓壁与椁之间有活土二层台,前后狭窄,左右两面较为开阔。葬式为仰身屈肢,头向西,面偏北;人骨保存较差,头骨、盆骨破碎,双手交叉腹前,两腿互相叠压呈跪式,性别不详。脚厢内随葬 1 组陶器,有陶豆 2、陶鼎 2、陶壶 2、陶盂 1,另有完整的 1 段羊肢骨。棺内头侧还随葬

12、石圭、陶圭各 1 组(图四)。M48 位于墓地北部中间,东邻M49、西北邻M66,方向279。墓圹不规整,墓口南长 2.36、北长2.6、东宽 1.6、西宽 1.54 米,墓底南长 2.3、北长 2.44、东宽 1.36、西宽1.54 米,深 2.83 米。墓内填未经夯打的五花土,夯层厚约 10 厘米,夯窝径 6 7 厘米。东、南壁各有一排五个脚窝,间距约 1 米。木质葬具位于墓室偏北处为一椁一棺,椁长 2.2、宽 1.02、高 0.86 米,板厚 6 厘米;棺长 1.73、宽 0.68 米,板厚 6 厘米。人骨保存较差,可辨葬式为仰身屈肢,头向西、面朝上,性别、年龄不详。随葬品主要为陶器,均

13、置于头端棺椁之间的空档内;另有石圭 1、小石块1,分别置于墓主头部上方陶鼎及口部(图五)。(二)一椁二棺墓仅 1 座。M42 位于墓地北部东南端,其南、西、北分别与 M44、M43、M45 为邻,方向 290。墓圹修整规范,四壁垂直,墓东西长 2.4、南北宽 1.4、深 2.75米。木质葬具,为一椁二棺。椁长 2.16、宽 1.04、高0.77米,椁板厚6厘米。椁两端挡板均伸出侧板外,嵌入南北活土二层台壁。双棺位于椁室南部,外棺长1.57、宽 0.78、残高 0.2 米;内棺长 1.42、宽 0.62、残高 0.16 米。葬式为仰身屈肢,头向西、面偏南;墓主双手交叉置于腹部,双腿内收,膝部耸起

14、。随葬图四西高泉墓地 M40 平面图1、2.陶鼎3、4.陶壶5.陶盂6、7.陶豆8.石圭9.陶圭图五西高泉墓地 M48 平面图1、2.喇叭罐3、4.陶鼎5.陶盂6、7.陶簋8、9.陶豆10.陶鬲11.石圭12.陶圭 06 文博2023 年第 4 期品有陶器、石器和小件铜器。其中陶器一组置于棺椁之间头厢的中北部,为鼎、簋、壶、豆各 2,甗、小罐各 1。豆内有兽骨。大、小石圭数件均涂有朱砂,置于甗内。小罐亦放置甗内,羊肢骨数节置于甗西北角。另有铜刀 1 置于外棺西壁板上(图六)。二、出土器物此次发掘的墓葬均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铜器及玉器。(一)陶器18座早期墓共出土完整和修复的陶器近1

15、25件,各墓出土数量多不相同,少者出土 4、5 件,多者出土 12 件。器类有鼎、簋、壶等仿铜陶礼器,鬲、甗、盂、豆、罐等日用陶器及陶圭。鼎 17 件。均为泥质灰陶。出土于 9 座墓内,除 1 座墓出土 1 件鼎,其他墓均出土形制基本相同的 2 件鼎。标本 M67:8,直口,平沿,直腹较深,双耳外侈,斜立于口沿,平底,下接较粗的三蹄足。腹中部饰两道旋纹。口径 16、腹深 7、通高 16.5 厘米(图七,5)。标本 M58:3,直口,平沿,方形耳直立于沿外,折腹较深下部斜收,平底,三柱足较粗,腹内壁有一道旋纹,腹外折线下饰一道旋纹。口径 23.3、腹深 12、通高 24 厘米(图七,4)。标本

16、M42:3,口侈微,平沿,方形耳直立于口沿,略束颈,浅折腹,下腹弧收微垂鼓,平底,三蹄足较粗。素面无纹饰,折腹部有一道棱线。口径 24、腹深 8、通高 20.5 厘米(图七,6)。簋 11件。均为泥质灰陶。出土于6座墓内,除1座墓出土 1 件簋,其他墓出土形制基本相同的 2 件簋。标本M48:7,带盖。器敛口,方唇,窄平沿,盂形腹微外鼓,双环耳立于腹部,平底,矮圈足微外侈。钵形器盖,中间有一圈形捉手。盖上有一道折棱纹,上腹部饰瓦棱纹三道,耳上各有四个小乳突饰。口径13.8、腹深7、器高9.5、带盖通高13.5厘米(图七,1)。标本 M42:6,腹较浅,圈足略高敛口,平沿,垂腹,扁平圆环耳,略上

17、翘,喇叭状空心高圈足,钵形器盖,上有一圈形捉手,盖沿与器口沿平齐。器盖饰一道棱线纹,腹部饰两道瓦棱纹。口径 15.5、器高 10、腹深 6、通高 15.1 厘米(图七,3)。标本M42:5,敛口,平沿,垂鼓腹,扁平圆环耳,喇叭状圈足,钵形器盖,上有一圈状捉手,盖沿与器口沿平齐。器盖有一道棱线纹,腹部饰三道旋纹。口径16、器高 11.5、腹深 7、通高 17 厘米(图七,2)。壶 8 件。均为泥质灰陶。出土于 4 座墓中,其中 6 件椭方形的壶出土于三座墓葬中,2 件圆形壶出土于另一座墓中。标本 M43:2,椭方形,带盖。直口,窄平沿,方唇,直领较高,鼓腹,平底,喇叭状空心圈足,圆环耳低于器口,

18、耳上各有四个乳钉。带子口的圈状板盖,覆于器口之上。颈部及腹部各饰3道一组的旋纹,颈部及圈足饰稀疏模糊绳纹。口径 10.5、腹大径 16、腹深 17.5、器高 21、通高 23.5厘米(图八,3)。标本 M42:1,椭方形,带盖。圆角方侈口,窄平沿,高斜领束颈,球形鼓腹,平底中间微鼓,喇叭状圈足较高,两环状附耳竖于高领中上部,上端各饰两个乳钉。器口上覆一圈形捉手的长方形盖。圈足饰模糊绳纹,其余部位素面。口径 12.5、腹径 18、腹深 22、器高 29、通高 33 厘米(图八,5)。标本 M49:1,圆形,带盖。侈口,斜高领,圆鼓腹,平底,喇叭状圈足较矮,双环状竖耳附于领中部,上端各有四个乳钉。

19、器口覆带有子口的盘状盖。颈部饰少许被抹的绳纹,其余部位素面。图六西高泉墓地 M42 平面图1、2.陶壶3、4.陶鼎5、6.陶簋7、8.陶豆9.小陶罐10.陶甗11.铜刀12.石圭 07 发现与研究口径 11、腹径 16.8、腹深 22、器高 26、通高 28.6 厘米(图八,4)。甗 4 件。均为夹砂灰陶。标本M42:10,直口,平折沿,尖圆唇,直颈,鼓腹弧壁,束腰内有一周窄箅隔,鬲肩部圆鼓,平裆,三锥足。甑颈饰两道旋纹,腹中下部饰一周绳纹带,腰部抹光,鬲部绳纹加有二道旋纹,足尖有刮削痕。口径20、腹径22、通高 26 厘米(图八,2)。标本M41:2,侈口,平沿,方唇,腹较浅微鼓,束腰下接鬲

20、部,鬲为鼓肩,平裆,三锥形足较矮。通体饰交错绳纹,口沿下、腰部足尖抹光。口径 17.4、腰径10、腹通深 18.5、通高22.2厘米(图八,1)。鬲 9 件。均为夹砂灰陶。2座墓各出土形制相同的鬲 2件,5座墓各出土鬲1 件。标本 M35:1,直口,斜折沿,尖圆唇,束颈有矮领,腹部微鼓,联裆,三锥矮。颈部绳纹被抹,下界饰旋纹一周,腹部饰绳纹,足 尖 有 工 具 刮 削痕。口径14.5、腹径15.2、通高15.2厘米(图九,1)。标本M47:4,敛口,折沿微内倾,圆唇,腹鼓较浅,弧裆,三锥足。腹饰绳纹。肩部施一周旋纹,足图七西高泉墓地出土陶簋、陶鼎1 3.簋(M48:7、M42:5、M42:6)

21、4 6.鼎(M58:3、M67:8、M42:3)图八西高泉墓地出土陶甗、陶壶1、2.甗(M41:2、M42:10)3 5.壶(M43:2、M49:1、M42:1)08 文博2023 年第 4 期尖有工具刮削痕。口径 9、腹径 10、高 8.8 厘米(图九,2)。标本 M41:8,侈口,折沿,圆唇,束颈,溜肩,腹部较深,瘪裆,三锥足。足尖上对应肩部有小扉棱,其余部位素面。口径 12、腹径 13、通高12.5 厘米(图九,3)。盂 18件。均为泥质灰陶。3座墓出土形制相同的盂 2 件,余 12 件出土于 12 座墓内。部分带盖。标本 M48:5,敛口,斜折沿,尖唇,束颈,鼓肩,腹较深下腹弧收,平底

22、。钵形器盖上有一圈状捉手,盖沿与口沿平齐,局部扣合较不紧密。器盖上及肩部分别饰三道旋纹,下腹饰较稀疏绳纹。口径 19、腹径18.3、底径 9.5、器高 12.5、通高 19.5 厘米(图一,4)。标本 M67:7,微侈口,平折沿,方圆唇,束颈,溜肩,鼓腹下部弧收,平底,颈部内壁饰一道折棱,肩上饰三道旋纹。口径 17.4、腹径 18、底径 8.4、腹深 10.8、通高 12 厘米(图一,5)。标本 M49:4,侈口,平折沿,圆唇,束颈较甚,溜肩,圆腹,下腹斜收,平底甚厚。钵形器盖顶有带宽沿的圈形捉手,盖沿与器口沿基本平齐。颈内壁有一道折棱,盖面饰两组旋纹,间有竖线纹相连,腹中部饰旋纹为界的折线纹

23、带。口径 19.5、腹径19.6、底径 9.5、器高 11.6、通高 18 厘米(图一,6)。豆 32 件。均为泥质灰陶。除 2 座墓各出土 1 件,其余 15 座墓均出土形制相同的豆 2 件,另有 1 座墓出土泥豆 2 件,因无法修复形制不明。标本 M67:5,直口,尖圆唇,浅盘壁近直,外壁弧收,圜底较平,柄较细,喇叭状高圈足微隆鼓。盘外饰一道旋纹。口径 15、盘深4.2、圈足径 10.8、通高 12 厘米(图一,1)。标本 M40:7,侈口,盘壁斜直,盘底斜收,弧底,柄部较细,喇叭状圈足顶隆鼓,出平沿。盘腹饰一组弦纹。口径 19.2、盘深 4.8、圈足径 13.2、通高 14.5 厘米(图

24、一,2)。标本 M49:7,侈口,盘壁斜直,弧形底,柄部较粗上段有实心,喇叭状高圈足。盘腹内壁有两道泥茬痕,盘腹饰两道弦纹,柄部饰低棱箍及旋纹。口径 18、盘深 4.8、圈足径 13.2、通高15.2 厘米(图一,3)。罐 26 件。其中 10 座墓各出土 2 罐,大多形制相同,6 座墓各出土 1 罐。陶罐的形制较多,可分为较大的喇叭口罐、三足罐,还有小口罐等。标本M35:6,侈口,折沿,方圆唇,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口有一圆板盖,盖小于口沿。肩部饰图九西高泉墓地出土陶鬲1.M35:12.M47:43.M41:8图一西高泉墓地出土陶盂、陶豆1 3.豆(M67:5、M40:7、M49:

25、7)4 6.盂(M48:5、M67:7、M49:4)09 发现与研究三道旋纹,盖面、器身局部饰绳纹。口径 12、腹最大径 15.6、底径 8.7、通高 15.9 厘米(图一一,1)。标本 M47:1,喇叭状大口,平折沿,尖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微凹。肩部饰两组各三道旋纹,腹部饰模糊绳纹。口径 17、肩径 19.5、底径 9.5、通高 21厘米(图一一,2)。标本 M36:8,喇叭状大侈口,平折沿,尖圆唇,束颈,鼓肩,肩上饰两个索状耳,下腹斜收,平底。口沿下内壁饰三道弦纹,肩部饰三组弦纹,间饰一组竖线纹、一组折钩纹,下腹中部饰绳纹。口径 19.5、腹径 20.5、底径 8.5、通高 23厘米

26、(图一一,3)。标本 M41:6,三足罐,喇叭状大敞口,平折沿,圆唇,束颈,鼓肩,圆折腹较浅,圜底,三空心锥形足,左侧足佚。肩部饰九组阴弦纹,间饰竖线纹与折钩纹,底部有模糊绳纹。口径19.8、腹径21.6、通高19.5厘米(图一一,5)。标本M31:2,侈口,平折沿,圆唇,束颈,圆肩,鼓腹,下腹急收较甚,平底。颈部、腹部分别饰两道、一道旋纹。口径 9、腹径 13、底径 5.6,通高 10.2 厘米(图一一,4)。标本 M49:8,侈口,圆唇,斜直领较高,敛颈,溜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素面。口径 12、腹径 21、底径 11、通高 23 厘米(图一一,6)。圭 均作下端平齐的尖首长条形,偏平体

27、。发现较多,不少墓成组出土,但多残碎不可复原。(二)铜器仅出土小件的工具削刀、铃类乐器。刀均残朽不可复原,小铜鈴较完整。铃 标本 M31:14,菱形体,桥形方环纽,顶两面外倾,鼓部方折,三角形下口。铃身前后各有竖条状镂空。舞广 2.5、舞宽 2.3、铣广4、体高5.8、带纽通高7 厘米(图一二,3)。(三)玉石器玉器仅见玉玦和残玉璜各 1 件。石器主要是石圭,多座墓有成组出土,均为青灰色页岩磨制,体作扁平的尖首长条形,锋部多有双面钝刃。多数较小者不过数厘米长,少量较大可大 20 30 厘米。玉玦 1 件。标本 M43:9,环形圆片状,内有圆孔,肉有一窄缺口。外径 4.8、内径 1.6 1.9、

28、缺口宽 0.3、厚 0.6 厘米(图一二,2)。图一二西高泉墓地出土玉器、铜器1.玉璜(M43:8)2.玉玦(M43:9)3.铜铃(M31:14)图一一西高泉墓地出土陶罐1.M35:62.M47:13.M36:84.M31:25.M41:66.M49:8 10 文博2023 年第 4 期玉璜 1件。标本M43:8,残余一端,外厚内薄,保存一管钻的钻孔,素面磨光。残长 5.8、宽 4、厚0.5 1 厘米,孔径 0.3 0.8 厘米(图一二,1)。三、结 语西高泉墓地18座春秋早期墓葬均为土圹竖穴的小型墓,绝大多数为东西向屈肢葬,少数为直肢葬,与陕甘地区东周秦墓的发现比较一致。随葬品有鼎、簋、壶、

29、盘、匜等仿铜陶礼器和鬲、盂、豆、甗等日用陶器,与其他春秋秦墓的发现较相似。但许多器物的形制和组合非常有特点,与过去的相关发现有显著差别,又与关中和甘肃东部西周晚期的周秦墓较近似,为认识春秋早期秦文化和埋葬习俗提供了难得的研究资料。西高泉墓地M35:1等斜折沿、带矮领的鬲,与礼县大堡子山M31、M32等墓出土的联裆鬲极为相似4,只是足尖有刮削而显特色。M48:5 等折沿、敛颈的鼓腹盂,则与大堡子山M31所出陶盂相近。M67:7等豆柄的喇叭口圈足背多有隆鼓,又与大堡子山M31、M32以及周原遗址等出土的西周晚期陶豆风格一致5。豆盘外施旋纹、带腰箍,更是自西周晚期以来流行的特点。M35 的侈口罐、M

30、47 等的喇叭口罐、M42 的甗等,分别近似于大堡子山 M31 出土的同类器。西高泉墓的陶器,与大堡子山同类器有某些不同,应略晚。豆、罐、盂更接近凤翔孙家南头春秋早期墓M41的同类器6。大堡子山墓的年代被认为在两周之际,属于秦嬴姓公族墓地的一部分。西高泉 M41 所出的素面鬲、三足罐与宝鸡谭家村 M24 出土同类器形制相似,谭家村 M24 等墓葬的年代约为春秋早期或稍晚7,说明 M41 等墓也可能略晚。据此推断,西高泉这批墓葬年代应属春秋早期的中晚段,下限在春秋早中之际。礼县大堡子山、甘谷毛家坪8等春秋早期或更早的秦墓,随葬品只有鬲、盂、豆、罐等日用陶器,未发现仿铜陶礼器,西高泉这批墓有 11

31、 座出土鼎、簋、壶等仿铜陶礼器。每墓内组合虽不齐全,但以两两成对的一类、两类或三类陶礼器与日用陶器搭配随葬,别具一格。就现发掘情况,随葬仿铜陶礼器的秦墓以西高泉墓地为最早,开创了秦墓此类葬俗的新风气,并在春秋中期开始各地普遍流行,成为秦墓的一个典型特点。西高泉早期墓仿铜陶礼器的鼎、簋、壶形制,具备大堡子山 M32 深腹鼎,南阳、宝鸡姜城堡所出簋9、壶等两周之际或春秋早期铜器的特征,明显是对同时代或略早青铜器的仿造。这批墓的日用陶器鬲、盂、罐、豆等,也以同型成对的组合随葬,与大堡子山墓葬多个器物同型,也与周原齐家北西周墓随葬品同型成对的组合类似10。综上所述,西高泉墓地与西汉水上游早期秦人墓密切

32、相关,也受到关中西周晚期葬俗一定影响,是认识居雍之前秦文化来源的重要材料。西高泉M41的三足罐形制独特,数量有限,在谭家村等墓地曾发现,但未见于甘肃东部早期秦墓,还有同出的素面鬲,都不属秦人自身的因素文化,或另有来源。总之,这批春秋早期墓的发掘,提供了认识秦都平阳地区早期平民墓葬的基本特征、丧葬习俗和文化面貌的重要信息,填补了春秋早期秦文化遗存的空白,为秦墓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是认识秦文化形成时期基本特征的难得资料。结合该墓地其他时段墓葬资料,可以对秦都平阳的文化面貌、基本内涵和分期研究,并对春秋早期秦文化面貌,及其与西周及相关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探讨,都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附记:项目负责人卢连

33、成;发掘人员赵超、李零、陈平、李志凯、李伸前、吕增福、鲜禄平;整理卢连成、李零、陈平、赵超、陶怡曦、齐晓晓、冯丹、张煜珧;摄影卢连成、赵汗青;绘图刘芳、赵巧。执笔:张煜珧冯丹注释:1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县图博馆宝鸡县西高泉村春秋秦墓发掘记J文物1980(9):1 62经笔者调查为另 1 座墓所出。3卢连成,杨满仓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镈J文物1978(11):1 3.4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联合考古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及附葬车马坑发掘简报 J 文物 2020(1):4 25。本文涉及大堡子山的资料,不注明者均见此文。5陕西省考古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原200

34、2 年度齐家制玦作坊和礼村遗址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54,538(下转第 112 页)112 文博2023 年第 4 期兼论中西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异同 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61 1667ICOMShanghai CharterEB/OL2022-12-06.https:/icom.museum/wp-content/uploads/2018/07/Shanghay_Charter_Eng.pdf.8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EB/OL2001 12 06https:/www un org/zh/documents/t

35、reaty/files/UNESCO-2000 shtm9何晓雷 基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改革发展若干思考 J 东南文化,2020(4):139 14410安来顺,毛颖国际化、高质量、可持续: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副主席安来顺先生专访J东南文化,2019(2):615,127,12811Minto R,Mergaert LGender mainstreaming and evaluation in the EU: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feminist institutionalismJInternational Feminis

36、t Journal of Politics,2018(2);204 22012王思渝从国际博物馆看世界博物馆发展J东南文化,2016(1):111 11713杨瑾博物馆女性题材展览的类型与意义J东南文化,2018(2):98 10414吉光“女神的装备”展评:“看与”“被看”之间 EB/OL 2022 12 06 https:/mp weixin qq com/s/22qp5wk9CgVbHn9I4-4ZXw15傅美蓉,屈雅君博物馆语境下的性别文化与身份认同J河南社会科学,2010(2):139 141,21916ICOMMuseum DefinitionEB/OL2022 12 06http

37、s:/icom 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17宋向光秉持专业态度真诚响应时代诉求读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2022)的体会N中国文物报,2022 9 5(5)18徐坚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责任编辑:高歌(上接第 10 页)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凤翔县博物馆凤翔孙家南头周秦墓葬与西汉仓储建筑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067宝鸡市考古工作队 宝鸡市谭家村春秋及唐代墓 J 考古1987(5):392 3998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 J 考古学报,1987(3):3593969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博物馆陕西宝鸡县南阳村春秋秦墓的清理J考古,2001(7):21 29;王光永 宝鸡市渭滨区姜城堡东周墓葬 J 考古,1979(6):563,5641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原考古队,编著周原2002年度齐家制玦作坊和礼村遗址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54,538责任编辑:高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