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1789年,法国民众以任何其他民族都没有付出过的努力,把自己的命运一下截为两段,用一道鸿沟把过去和未来截然分开。所以,他们十分小心,就怕把旧东西带进他们的新世界里,所以他们为新世界制定了种种新规则,要把自己塑造得和父辈完全不同,不遗余力地努力使自己面目一新。 翻开这本书,里面写到“18世界的法国和今天的中国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共鸣之处。比如,所有农村人都涌进了巴黎,于是地价飞涨;枢密院发布通告,劝诫农民不要千里迢迢来巴黎“上访”看到这里就有点意思了,内容开始更加的吸引我。我想,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本书会被政府高层热度,王岐山曾经多次向身边的同志和下属推荐这本书。 托克维尔讲
2、述的故事,处处有当代中国的影子。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书中所谈及的种种现象,很多都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类似的对应物。因此,该书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托克维尔抱怨短暂的王权专制统治给法国社会风尚带来的创伤,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一直持续了两千年,它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在性质上与托克维尔所提出的问题类似。托克维尔对充满暴力的大革命没有好感,认为它反而加剧了专制制度。他说: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这就让我想起清末立宪派(
3、康有为为代表)和革命派(孙中山为代表)的争论-不管立场如何,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也都是一样的。 托克维尔的一大主张是反对超越社会风尚现实去谈论社会的改造。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谈到人民对法律的尊敬问题时,他认为,法国人法律观念的淡薄应该归咎于旧制度对风尚的塑造:人们常常抱怨法国人蔑视法律;哎呀。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学会尊重法律啊。可以说,在旧制度的人们身上,法律概念应在他们头脑里占有的位置一向是空的。每个恳请者都要求人们照顾他而撇开现行法规,其态度之坚决和威严就像要求人们遵行法规一样,的确,只有当他们想拒绝法规时才会以法规来反法规。人民对当局的服从还是全面的,但是他们遵
4、从当局却是出于习惯而非出于意愿;因为,倘若人民偶然激动起来的话,最微小的波动立即就可将人民引向暴力,这时,镇压人民的,也总是暴力和专权,而不是法律。而今天,人们在谈论中国的法治化,托克维尔的观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以警示:在法治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风尚,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促进风尚的改变呢。托克维尔说,中央集权制导致人民对政府权力的过度依赖:由于中央政权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大家都认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这些改革家们提出的目标虽然不同,他们的
5、手段却始终一致。他们想借中央政权之手来摧毁一切,并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方案,再造一切;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唯有中央政府。他们说道,国家力量应像国家权利一样,没有限制;问题只在于劝说它恰当地使里它的力量。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思考中国今天的发展问题、对于我们思考某些具体的政策问题(比如对郎咸平观点的分析和批判),都是有益的。 另外,我感觉,中国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与当年法国的贵族等级制度有一点类似之处。这两者都是不平等的制度,都是出身论。从前,人们根据某些需要制定了它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在今天,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进城的农民工看来,户口这个东西,正如从前法国农民眼中的贵族
6、特权一样,将会变得毫无必要而且罪恶万分。托克维尔还描述了中央集权国家首都的畸形繁荣和农村的凋敝:种田人一旦靠勤勉挣到一点财产,便立即令其子弟抛开犁锄,打发他进城,并给他买下一官半职。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开了;他们与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他们、领导他们的乡亲们也疏远了。这些人有了知识,富裕起来,就避开农民;农民好像被人从整个国民中淘汰下来,扔在一边。对应中国三农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惊人的相像。 所以,在决定社会的发展方面,风尚比制度更加基础,更加有力,所以,要想革新一个有疾病的社会,从风尚入手,要比从革命入手要更好些。 第二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郑静:一种思想一种弥新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7、中国煤炭新闻网2013-3-159:07:57散文荟萃 早在半年多前,在一个相当的范围内,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引起了人们关注。先是有经济学家认为该书有助于反思中国的文革。终于在11月30日的会议上,王岐山对与会专家学者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通过阅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让我对法国法革命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世界近代史
8、上,1789年法国大革命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事件之一,是法国命运的分水岭,正如托克维尔自己所说: “从来没有哪一桩历史事件能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开天辟地,源远流长。”大革命从法国的旧制度中诞生,新社会的大厦是用旧制度的瓦砾建造的,在大革命前夕,每一个法国人都陷入深深的孤立当中,只能以利益为单位结成一个小小集体,纠结于私利,而无心于公义。在孤独中陷得最深的莫过于无权无势的平民,尤其是农民阶层,他们被整个社会抛弃,陷入了集体失语,这最终让他们在沉默中爆发。 对这场大革命,各国的君主、政治家、学者、人民,有人仇视它,有人错解它,有人畏惧它,有人期冀它,有人感觉到它却又无视它、低估它,甚至还有人千方百
9、计想要借它坐收渔翁之利。法国大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它“不惧危险,不抱悔恨,蔑视一切现有规则,蔑视一切常规手段,向着它的目的地奔去。法国大革命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变革旧政府,它更想废除旧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所以,它必须颠覆一切现存的权利,毁灭一切公认的势力,摒弃各种陋俗与旧传统,将那些经年累月培育出来的顺服遵从思想从人们的头脑中荡涤干净。 到了今天,人们不难明白,所谓反宗教,只不 过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一个小事件,是大革命一个明显却不恒久的暂时产物,它绝不是大革命的本身特性。它是近似于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一场政治革命,它和宗教一样,抽象地看待公民,超俗一切国家、时代和社会形态。它的终极使命不单单
10、是法国的变革,更是整个人类的新生。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着眼于人本身,至于国家的法律、社会的习俗与传统在人们的本性之中添入了什么,宗教并不关注这些。宗教的主要目的是调整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顾及社会的形式,正因为宗教根植于人性本身,它得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有可能被所有人所接受,这就是大革命的弊端,人们还一时无法将这种残余思想摒弃,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
11、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 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革命的发生并非因民不聊生,本来人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
12、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时候发生的,但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流弊被消除,使得人们更容易觉察尚存的其它流弊;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 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紧密混合。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 现实中会经常上演历史上已经演出过的戏剧。托
13、克维尔的同时代人,在法国大革命风暴前夜所表现出来的迟钝和无知,在现时代不断地重演。面对今天阿拉伯世界此起彼伏的革命局面,谁能想到,这是来自于一个突尼斯小贩自焚的火焰,它以不可想象的方式迅速引燃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燎原大火,让那些统治人民已经几十年、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的独裁政权瞬间垮台。这恰恰就是专制制度的典型症候,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偶发事件足以激发出一场由下到上的革命。革命何以发生,何时发生,有何后果,对于那些仍然坚持专制制度的国家来说,依然是无法预料的事情。托克维尔的话是有启示意义的: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第三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旧制度与大革命超越时代的意义 建筑工
14、程公司党支部王景彦 1.权力的边界 在书中,托克维尔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权力观念,即“有限权力比无限权力更有效”。反自由主义者跟随着梅斯特尔抱怨自由主义不加鉴别地“对权威的憎恨”是现代最主要的、也是最可悲的特性之一。在施密特那里,自由主义作为现代反权力思潮的完美表述,只不过是“削弱国家的一套高明的方法”。法国大革命似乎印证了这样的批评。 然而,在托克维尔看来,正是王权政府肆意扩张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从而带来了权力的危机。从洛克、休谟到康德,自由主义者并不反对权力自身,而是反对非法的、无限制和不负责任的权力。权力只有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得到更有效的行使,才能更有效的维护权威。 2.自由与平等 托
15、克维尔发现了自由与平等的张力。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更容易满足于个体的平等,究竟是在奴役下的人人平等还是个体自由下的人人平等,他们不甚关心。 对于自由的阐述,则更为经典。“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为自由而生的民族,他们所憎恨的是依附性的恶果本身。” 因此,“我也不相信真正的对自由的热爱是由于人们只见到自由带来的物质利益,”“在自由中只欣赏这些好处的人,从未长久保持自由。”“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在他看来,真正的热爱自由应当“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本身的魅力,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
16、 3.文学与政治 托克维尔将大革命的爆发于文学指导政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作家们对于社会的起源、政府的本质和人类的原始权利的思考控制了舆论的导向,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伟大人民的政治教育交到了作家的手中,从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难。奇怪的是,“我们取自文学的习气,却几乎丧失了对文学的年深日久的爱。” 当然,对于文学与政治、公共生活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也需要多一种角度。在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性面前,一种如marthanussbaum所提倡的“诗性正义”,更多的情感参与到公共生活的空间中,似乎也有裨益。因此,如何划定文学与政治的边界,思考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革命的悖论 革命是在那
17、些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发生的,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难以忍受。“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政治实践应当需要马基雅维利式的艺术,一方面,政治权力斗争的公开化会引来人民的不信任,从而带来革命的危机;另一方面,不注重个体权利,崇尚为伟大理想、为公益牺牲自我利益的革命式的教育,也孕育了革命的种子。 第四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002朱晓琳041003045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最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一下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
18、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不是叙写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过程、结果和成就得失,而是破天荒地论述大革命与旧制度的联系,从而揭示大革命爆发的真正原因,以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动力。换做以前,我特崇拜革命者的革命激情,向往着如革命者一样为理想而献身。但随着年龄增长,自己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主义。革命暴力的血腥以及长期的战乱导致的生灵涂炭,让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至少现在还可以安心的一觉睡到天亮,不必担忧吃不饱穿不暖。以下是我这本书的书心得。 法国革命,沿续了革命前法国中央集权下的王权专制。革命,人们总理想地希望革除专制的种种弊端,却最终采取了中央集权专制的模式。旧制度就这样阴魂不散。在这一点上,中国革
19、命与法国革命何其相似。如果说有不同,那也不过是现代以一个政党沿续了传统中国千年的中央集权。 从社会与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央集权代表的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而且,在权力缺乏实质监督机制情况下,权力的集中与权力的专制是成正比的。自然,在这样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下,权力滥用的后果都直接烙印在社会中。社会就沸腾起来,推翻政权,重建中央集权。所以,长期以来,强政府与弱社会之间总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强政府造就弱社会,弱社会要求强政府。换言之,弱社会越出问题,社会越依赖于强政府,越呼唤中央集权。看看当代中国许多大事,大问题,没有集权的中央政府,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即便社会烂透了,还是依赖集权的中央
20、政府来解决。所以,王朝有衰败,政府有更替,但结果总是中央集权重现。从短期考虑,中国弱社会的现实还确实离不开强政府。几千年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尽管集权的程度时有不同,但在权力的监督方面并没有质的提高。监督虚置下的权力的扩张只会带来社会沸腾。社会沸腾的结果就是革命,王朝更替。但更替并没有使中国走出使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所以,中国革命,与以前王朝更替一样,感觉是社会大火上翻烧饼。 发生法国大革命,从表面上看,是社会被权力闹沸腾的结果。权力集中于王权的结果造成法国出现一个只承担特权却不履行义务的贵族阶级。这种社会结构变迁加剧了低层农民的苦难。因此,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生态反映。但革命
21、结构并没有造就一个有自主性的强社会,只造就了一个将社会置于其全面支配下的中央集权。因此,革命后,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002朱晓琳041003045并没有改变中央集权下政府全面支配个人的事实。换句话说,革命,并没走出中国强政权与弱社会的格局。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处于散沙状中平等的个人。如果说,法国革命前是君主专制无意为之,而在中国,从来都是故意的。 革命发生并不是权力压迫最重的时刻,而是人们感觉权力压迫最重的时刻。因此,社会的分裂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事实上存在裂缝,而人们心理感觉上存在着裂缝。这才是分裂和斗争兆头。自然,社会的仇富心理,并不一定反映富人如何的可恨,而在于表达了普通人一种情绪,正是这种
22、情绪造成了加剧了人与人的对立。 第五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之第一编 坦白地说,每次看到这种类型的书,身体都会感到一种晦涩的甘苦,但是不得不承认,它们会使我面色红润。如果不是果老师的推荐,可能对于本人来说,还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够接触到这本书,因为之前孤陋寡闻,到上课之前,还从未听闻此书。怀揣着捧读经典的满腔敬意,我打开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到目前为止,读到第68页,即第二编的第一章。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书籍的第一编分为五个章节,主要简单陈述了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目的、历史功绩、宗教形式以及诸多评价等等。书中对于历史事实的渲染陈述很少,更多的是直接对于此事件的
23、学理性分析。虽然,本人是文科出身,但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高中高考学习时候的答题思路,从未真正地静下心来考虑法国大革命的有关东西。因此,文章于我,仿佛一场师生宴。 现在头脑中还依稀记得,高中学习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老师说,需要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大革命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学习光顾着背诵,没怎么想过这句话的内涵,但是书籍第一编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宗教把人看作一般的、不以国家和时代为转移的人,法国革命与此相同,也抽象地看待公民,超脱一切的具体的社会。它不仅仅研究什么是法国公民的特殊权利,而且研究什么是人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宗教革命寄托来世,
24、法国革命则涉及现世,正因为此,身着宗教的外衣,法国大革命闪亮登上历史的舞台。 第一编第五章中关于大革命的特有历史功绩的叙述,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思维模式,更是以全新的视角向我提供了一种解读思路。书中这样陈述道“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功绩。”、“大革命不是像反对者说的那样,想要坚持混乱,使无政府状态条理化,而是为了更多的增加公共权威的力量和权利。”这两句话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主要是它们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解读方式根本没有局限于一国的视野范围内,也没有像我高中学习那样背诵大段关于世界意义的套
25、话,而是干净利索,鲜明指出法国革命的特点和根本目的就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这是真的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它借助了一个专家的权威之口印证了我高中学习的时候被老师和同学们笑为“信口雌黄”的一个设想,那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大功绩就是它是真正冲着自由去的,它的干脆成就了它的浪漫,也成就了它作为历史革命的一个独特的位置”。 虽然,写到现在,我也还没有什么明确的读后感思路,也可能因为阅读还不够深入,对于此书还没有形成条理化的个人体系,但是很确定的一点是,这本书成功烧起了我心底的一个火苗,那就是探求法国大革命中斗争的浪漫。 期待下一次的分享,将能够激发本人更有勇气的探索和更有智慧的表达。 2013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