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情·别域·异趣·巧拟——论越州、登州同题《蓬莱阁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2567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情·别域·异趣·巧拟——论越州、登州同题《蓬莱阁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情·别域·异趣·巧拟——论越州、登州同题《蓬莱阁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情·别域·异趣·巧拟——论越州、登州同题《蓬莱阁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82023年第4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通情别域异趣巧拟论越州、登州同题蓬莱阁赋孙晶,王凯丽(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越州、登州各有蓬莱阁,也各有蓬莱阁赋,名同实异的蓬莱阁及蓬莱阁赋发人遐想,令人深思,也形成了赋史上的又一道独特风景。目前笔者所见自宋至清以蓬莱阁赋为名的赋体作品有四篇,四赋中以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与明代勤政爱民的文人潘滋之作为杰。王十朋、潘滋虽作同题蓬莱阁赋,然二赋之写作缘起、地域文化书写、风神旨趣及对前代赋作的继承与创新等又各具特色。二赋起笔虽各有其意,但却颇有相通之处;王赋重越州人文掌故而尚写实,而潘赋偏爱登州蓬瀛仙境而多想象;王赋善于

2、发个人情怀而灵动活泼、典实丰富,潘赋关怀世事国运而宏阔深沉、思理奇妙;且二赋对前代赋作都有所继承又独辟蹊径。二赋通情、别域、异趣,皆有仿名作之迹,然似与不似之间,各具风神韵致。关键词:蓬莱阁赋;王十朋;潘滋;地域文化景观;风神旨趣中图分类号:12 0 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12 17(2 0 2 3)0 4-0 12 8-0 7收稿日期:2 0 2 3-0 5-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 ZDA246):制度、文体与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2021312):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作者简介:孙晶(1

3、9 6 9-),女,辽宁大石桥人,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王凯丽(19 9 9-),女,山东潍坊人,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蓬莱,自古就是人们心向往之的仙境。山海经海内北经日:“蓬莱山在海中。”郭璞注释:“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因此,每每临于海滨江渚或远望缥缈之境,人们总是能想到海中有蓬莱山的浪漫传说。而说起蓬莱阁,人们谈论最多的大概是位于胶东半岛丹崖山上的那座“仙阁”,明代潘滋不仅为此阁作赋,更整理了登州蓬莱阁观海亭之前人诗赋和碑记以作蓬莱观海亭集。然南宋王十朋有诗云:“祖龙车辙遍尘寰,只道蓬莱在海间。空向望秦山上望,不

4、知此处是神山。”世人皆道蓬莱仙境在海间,多未注意到在浙江绍兴卧龙山上也有一座蓬莱阁,而且早在山东蓬莱阁建成一百多年前,它就存在了。无数文人在此登高赋诗,述志抒怀,越州蓬莱阁也曾盛极一时。王十朋却觉一诗不足以尽意,作蓬莱阁赋,属堪称千古绝唱的会稽三赋之一。细溯千百年来文坛上的蓬莱阁赋,绝不仅此二篇矣,清代李寿朋、王镜元都曾为越州蓬莱阁作律赋蓬莱阁赋,今人亦有诸多为登州蓬莱阁作赋者,各家赋作皆有其独到之处。考察自宋至清的四篇蓬莱阁赋,当以王十朋和潘滋之作最引人注目,这两篇作品是宝贵的地域文化留存簿,同时也体现了王、潘二人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情怀。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0

5、 年,第32 4页,第32 5页。【宋】王十朋著,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纪念馆修订: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2 年,上册,第2 0 2 页。清李寿朋:蓬莱阁赋,参见马积高主编:历代辞赋总汇,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14年,第14册,第13202页。【清】王镜元:蓬莱阁赋,参见马积高主编:历代辞赋总汇,第2 1册,第2 17 8 5-2 17 8 6 页。129一、同题通情越州、登州两蓬莱阁赋之写作缘起王、潘二人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就王十朋而论,其自身的颖悟绝伦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都对其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据宋史王十朋传与王十朋家政集继志篇记载,王十朋天资聪

6、颖,日诵数千言,其父十分注重子辈教育,十朋有“先人平生乐教子,生三子皆遣从学,不以家务夺其心,满望诸子读书成名,以变白屋”之语,最终他也不负家族之望,于绍兴二十七年高中状元。他一生创作诗赋两千余首,北史魏收传云:“会须能作赋,始成大才士。”赋兼才学,王十朋饱读诗书,富赠才华,而赋体文学内容含量大,正如清代刘熙载所言“赋起于情事杂查,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王十朋也认为“一诗不足以尽意,遂从而赋焉”。他选择用赋体文学来表现越州蓬莱阁之胜境,与其才学和慕赋以及对赋体的认识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此赋创作更与王十朋因生平经历而后天形成的情感倾向有关。一方面,王十朋十分热爱越州山水,在他所作的诗文中,

7、写山水游记的不在少数,而对于越州山水的书写又有另一番境地。绍兴县志人物文化中称王十朋:“慕会稽山水,在越中遍涉山川水域。”王十朋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高中状元,便离乡奉旨赴任绍兴府签判,直至绍兴三十年擢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才离开绍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如蓬莱阁卧龙山鉴湖望秦山等一系列以绍兴山水为题的佳作,足以见其对于越中山水的赞赏之情。如若把这些山水亭阁拟作一幅画,那蓬莱阁定是这众多景色中最为出挑的一笔,正如赋序中所言“越中自古号嘉山水,而蓬莱阁实为之冠”,所以此篇蓬莱阁赋不仅写山水风物,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对越州山水的热爱与赞美。另一方面,王十朋的历史情结也在推动着此篇赋的创作,此赋颇有怀古伤今之意。

8、王十朋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名难得的好官。从史书记载中,我们可以略窥其生平。王十朋生逢两宋之交,金人入侵,交战不断,高宗时期,奸秦桧权倾朝野,政治腐败,科考黑暗,这也是造成王十朋空有一身才学但却四十六岁才得以夺魁的重要原因。其做官勤愿,一心为民,爱国报国。“东望稽山,思禹之功”“南目秦望,哀秦之过”“嵯仙药之不来,俄腥风之已播”“嘉马侯之伟绩,慕贺监之高轨”,当他登上蓬莱阁时,俯瞰这片广阔的天地,家国之情以及对时事的感慨一起涌上心头:大禹之功世人皆拜慕,有如此伟绩之人就葬在此地;始皇当年南下求仙寻药,而今十朋目望秦而心生感慨;马臻不畏权贵,为民修筑鉴湖以减少自然灾害对百姓生活的负累

9、,但却因触及权贵的利益而惨死。观今时之世道,他不免有吊古伤今之意。诸多情感一齐进发,遂成就此篇佳作。现存有关潘滋生平的资料不多。关于潘滋的籍贯有二说:一为登州,一为婺源。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蓬莱观海亭集的作者简介云:“明潘滋编。滋,婺源人,始末未详。”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中亦有:“按存目卷一百九十二有潘滋编蓬莱观海亭集十卷,提要云:滋,婺源人,始末未详。今据是集可得其事迹,然婺源县志固有其传也。”蒋元卿皖人书录载:“潘滋(明),字汝霖,婺源人。嘉靖戊子(152 8)举人,授登州推官,调建宁通判。幼嗜古文,酝藉弘深,诗【宋】王十朋著,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纪念馆修订:王十朋全集,下册,第10

10、 43页。【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 7 4年,第7 册,第2 0 34-2 0 35页。【清】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笔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 8 0 年,第2 54页。【宋】王十朋:蓬莱阁赋,【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注,【宋】史铸增注:会稽三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7 页。绍兴县志编委会编:绍兴县志第四十一编,北京:中华书局,19 9 9 年,第2 0 0 4页。【宋】王十朋:蓬莱阁赋,【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注,【宋】史铸增注:会稽三赋,第46 页,第48 页,第48 页,第49 页,第50 页。马积高主编:历代辞赋总汇,第8 册,第6 7

11、7 7 页。【清】永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 6 5年,第17 50 页。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3年,第6 0 7 页。130沉郁,尝登楼作赋,时称绝作。婺源县志录文一首。”从现今所见文献资料来看,潘滋当为婺源人。而且在浮槎稿小引末,有“嘉靖三十年,岁在辛亥,三月既望,新安潘滋书于登州之廓然堂”之语,据婺源县志载:“建县时,婺源隶歙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 42),歙州改为新安郡”“宣和三年(112 1),歙州改为徽州,婺源随徽州属江南路”“明洪武二年(136 9),婺源州复为婺源县,隶属徽州府”,且据婺源县志的相关材料,明嘉靖时

12、期,虽徽州府隶属地出现小范围内调整,但期间婺源一直隶属徽州府,由于受到历史地理区划的影响,新安即明代徽州的别称,故浮槎稿小引署为“新安潘滋”。与王十朋主要因对越州山水之爱而作蓬莱阁赋略有不同,潘滋为登州蓬莱阁作赋更多地是因为他曾经在登州为官。潘滋作为登州府推官,他对登州府的人、事、地貌、风物都充满着真情实感,更与蓬莱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登州对于他来说不再只是一处暂时停留的陌生之地。潘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勤政爱民的官员,他为人谦虚,学识广博。潘滋的别集浮槎稿,是潘滋为官登州之时,登州当地人集其文章和断狱语而成,可见百姓对他的认可和敬重。在小引中,除了自谦以外,潘滋也写到了百姓给予他的尊重和信任。

13、周思兼为其作序,序中有“潘子搜遗逸鸠典策以授登人,教之文辞,教之诗书射艺”“惠我无疆,子孙保之。夫惠训不倦以成其民者,夫子有焉”等句,足以看出潘滋在登州府的功绩及深受百姓爱戴的情况。面对作为登州地标和文化标志之一的“蓬莱阁”,他亦有所感怀,因而将万千思绪和感情付诸赋中。另外,与王十朋一样,潘滋作为明代辞赋家之一,也有着文人普遍存在的创作热情。山水花木、江海大漠、亭阁楼台,这些无一不吸引着他的目光,蓬莱阁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着多种魅力的存在。“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亲”,文人笔下的景色言有尽而意无穷,后人读时仿佛昔时之景就在眼前,又岂能不生向往。如苏轼登州海市有“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

14、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之语,空灵且有仙气,对神秘之感和仙境之景的描写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明清时期,也恰逢创作登州蓬莱阁题材诗作的兴盛时期,潘滋任登州府推官期间,亲身感受此处风物,从其耗费心力整理蓬莱观海亭集,可以看出他对蓬莱仙境和蓬莱阁是有独特情怀的,因此他留赋一篇以颂美登州蓬莱阁,并表达他对“百臣成能,天无烈风,海波不兴,岁丰人足,讼简刑清”美政理想的向往。二、同题别域越州、登州两蓬莱阁赋的地域文化色彩王十朋、潘滋所写作品虽都题名为蓬莱阁赋,然二人所述“蓬莱”实则截然不同。王赋所写蓬莱阁位于古越州,潘赋所写蓬莱阁则位于古登州。越州蓬莱阁得名乃文人墨客“以笔力坐移于是也”,即王赋中所云“蓬莱

15、隔弱水三万里,以笔力坐移于是也”,显示了古越州地域的人文之盛;而潘滋之作则与古登州一带的仙道文化水乳交融,与山东道教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南北两处蓬莱阁不仅地理位置不同,被赋予的文化地位也不同。此二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辞赋家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山东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从远古时期开始出现的自然、图腾、神仙等一系列崇拜以及后来出现的原始巫术、阴阳五行等,都是构成山东道教文化的文化元素及思想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为求长生而寻觅仙药的海上方士,他们认为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其中有仙人和不死之药。而蓬莱蒋元卿:皖人书录,合肥:黄山书社,19 8 9 年,第56 0 页。【明】潘滋:浮

16、槎稿,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10 册,第2 页。叶义银主编,婺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婺源县志,北京:档案出版社,19 9 3年,第42 页,第42 页,第42 页。【明】潘滋:浮槎稿,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宋】谢景初:寻余姚上林湖山,【清】陆心源撰,徐旭、李建国点校:宋诗纪事补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 9 7 年,第1册,第2 33页。【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 8 2 年,第138 8 页。宋 王十朋:蓬莱阁赋,【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注,【宋】史铸增注:会

17、稽三赋,第51页。131仙话在道教仙话中又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巡游蓬莱以求长生,秦始皇十年间三巡之界,汉武帝晚年虽有“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之语,但他也曾多次到访山东,多巡游于泰山、之果、东莱等地,足以见其寻仙访道之志,从而也导致这种“神仙信仰”发展得更加迅速以及方仙道队伍的壮大。唐贞观五年,蓬莱首建龙王宫。北宋时期,昆箭山、蓬莱一带的道教发展异常兴盛,道教思想活跃,宫观、碑刻增多。丹崖山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 6 1年),同年刻蓬莱阁记碑,宋崇宁年间建立蓬莱天后宫。金代王重阳在登州、莱州、宁海等地传道,并在蓬莱建立三教玉华会。蒙元时期,

18、胶东三州也有较多道教宫观和石刻碑文。到了明代,山东对诸多具有一定地位的宫观进行改建或扩建。潘滋赋中的蓬莱阁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建筑群。在明代,其六大建筑主体即弥陀寺、龙王宫、天后宫、蓬莱阁主阁、三清殿、吕祖殿经历了多次修。潘滋在写蓬莱阁赋时不仅仅局限在蓬莱阁,也涉及昆山一带的道教历史和传说,是放在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中来写的。比如潘赋中所写“烟霞洞”属昆山一带的名洞,麻姑也是昆箭山一带的仙人。由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在蓬莱乃至整个烟台地区,历朝历代,道教之风都极为盛行,潘滋赋中所言之景、所述之地,大都是历史上修建的宫观,所叙传说也确实广泛流传在这样求仙问道之风盛行的地域。浙江绍兴一带,和山

19、东蓬莱一样,都有道教发展。在道教正式诞生之前,古越州地带也存在图腾信仰、民间信仰等,此处亦有不少仙山灵地,如委羽山、天台山、刻县、括苍山、长山、盖竹山等。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武肃王钱兴建道教宫观,结交道士,越州这所蓬莱阁的修建也正是出自钱的旨意。王十朋蓬莱阁赋中有“子亦知夫阁之所以得名者乎?盖始于元和才子也”之语。越州蓬莱阁以元以州宅夸于乐天诗中“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的“蓬莱”二字题名。元曾任浙东观察史和越州刺史,在登高望远之时,元棋被眼前的稽山镜水之景所慰藉,一扫他因被罢相贬谪而产生的苦闷之情,写下这样的绝唱之辞。王十朋蓬莱阁赋中有“登卧龙之山,巨鳌之阁”之语,“巨鳌之阁”即指蓬莱

20、阁,来源于前代典籍列子,列子汤问云:“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日归墟。八兹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奥,二日员娇,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日蓬莱。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蓬莱仙山的传说富于故事性,带有原始神话的思维特点,也为越州蓬莱阁平添了仙气灵意。王十朋有诗云:“万壑千岩气象雄,卧龙山与道山同。秦皇辛苦求仙药,不识蓬莱在此中。”也把蓬莱阁与道山、始皇等问道求仙的有关话语融于诗中。就

21、地域之百代功业、人文荟萃而言,王十朋赋中“东望稽山,思禹之功”“西望夕阳,送目兰亭”“方吴门之画龙,视越国其如蛇”“祠荒兮遗迹半,宅冷兮黄冠无几”等,涉及大禹治水、吴越之争、文人雅集、太守之功、道观黄冠等众多古越州文化的铺陈。对于王十朋的创作来说,这些古越州前朝事象“能发秦望之精神,增鉴湖之风采”,也是给予王十朋创作此赋的宝贵地域文化资源。【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 56 年,第7 38 页。参见赵芃著:山东道教史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5年,第2 15页。张岱在其雷殿一文中有“雷殿在龙山磨盘冈下,钱武肃王于此建蓬莱阁,有断碣在

22、焉”之语。参见【明】张岱著,苗怀明注:陶庵梦忆,北京:西苑出版社,2 0 17 年,第19 7 页。【宋】王十朋:蓬莱阁赋,【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注,【宋】史铸增注:会稽三赋,第50 页,第47页,第48-50 页,第51页。杨军注:元镇集编年笔注(诗歌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第8 8 1页。严北溟、严捷撰:列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6 年,第115-116 页。蓬莱阁赋愚斋处士注,【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注,【宋】史铸增注:会稽三赋,第45页。132三、同题异趣越州、登州两蓬莱阁赋之风神旨趣虽南北二阁均称名蓬莱阁,王、潘二作又都称蓬莱阁赋,然二赋名

23、同实异,各具风神旨趣。王十朋蓬莱阁赋为侧重写实的山水亭阁赋,更偏向于抒已之情;而潘滋蓬莱阁赋则是一篇瑰奇阔大的颂美仙阁赋,有颂体文学特征。从二赋绘景来看,王十朋蓬莱阁赋的内容重在写当时之景,即登阁之日所见所望,将写作的落脚点放在现实的山水景色以及登高偕友同行之乐上。他在写景时更注重对现实景物的刻画,写实性较强。他所描绘的都是眼前真实之景,如三峰鼎峙,草木葱茏,稽山镜水,秦望兰亭等,具有实录性。王赋中的典故基本上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提到的人物也都是前朝历代帝王和名留青史者,如大禹、秦皇、王羲之、元、白居易、范仲淹、马臻等,基本不存在神话故事和传说色彩。王十朋蓬莱阁赋的语言和句式都比较自由,其

24、总体风格比较灵动自然。同时,这种灵动活泼的背后又有着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在王赋中厚重与灵动达成了一种平衡。潘滋蓬莱阁赋的风格则是靡丽多夸、宏伟奇绝,所写场面盛大豪丽,鸾车霓旌羽盖,吹鸣籁而撞华钟,以展祭祀之庄重;描写山木是“重岭巍危以亿,连冈開周以龍”“览檀峦之秘偶,规苍之绘事”;描写水势是“淫淫泄泄,悬濑襄汉。澎澎濞濞,流沫进岸”;描写其城池广衰是“于是重城言言以中峙,大海汤汤以四还”;描写其武备文事则日“貅备倭之如林,冠带鸣学而如缀”;构奇玮之风则云“于是拆神鳌以扬,运大鹏而奋翩。青天荡荡,引舌可。瓜历历,举手可摘”。其杰、其宏、其奇层迭而出,正所谓“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熠耀

25、煜煌之状,光采炜炜而欲然,声貌炭炭其将动矣”,使难状之物具象化,使难言之情可显达。潘滋之赋除最后一段潘子对同行之客列举姜太公、鲁仲连、韩信、田横、孟子、孔子等人在齐鲁大地的功绩和有为之举是以实写为主之外,其所绘图景更多是虚景,是想象抑或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之貌和神山胜迹,写景总体上以虚为主,如“霜戟明,鸾车啰,建霓旌,飘羽盖”“鸣籁吹,华钟撞,肃龙妃,祠海王”“庶几遇子乔于氏,接玉女于天台者也”“窥泰山之日观,招九疑之祝融”等,宏大且朦胧。潘滋此赋表面上写的是蓬莱阁之胜景画境,实则是以小映大,表达了他对国家之兴、朝廷之盛的期待和渴望。此赋有立意为先,能文为本的特点,但他的能文又在情理之内,文章前

26、面的所有内容都在铺叙,而结尾处对“蓬莱之实”的阐述又让其意旨更加深刻,其赋也更加具有审美意义和社会功用价值。与潘赋比较关注当朝国事国运相比,王十朋蓬莱阁赋更倾向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如赋中所言“登高赋诗,以写我心”,他更多是在表达自己对前代和当朝为官者的人格思索,表现自己推崇耿介正直人格的人生态度。王十朋除了对蓬莱阁及其周围胜景进行赞颂,感慨此地承载的王朝兴衰,同时在赋中也穿插着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名千古的历史名人的钦慕与歌颂,他们或以文才、或以其卓越之功名著天下,他通过这篇赋来抒发自己的追求和情怀,是纯粹而真切的。写登阁所望之景,感与友登高之乐,抒吊古伤今之情,其景色描写宏伟开阔,议论精辟,又透

27、着一股洒脱和豁达。潘滋尽管大篇幅在写仙境奇人,但是最后一段潘子与友人的对答则将这篇赋的意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友人感慨来此未见仙境,未遇仙人,乃为虚行,潘滋以潘子口吻回之:“徐生侯生入海求仙者,是方士之督也。文成死,栾大诛,明天下之无仙人者,是汉武之觉也。”在潘滋看来,汉武帝通过文成、栾大之事可明“天下无仙”是一种醒悟,赋中继而由古推今,发出了“若夫流连之乐,神仙之事,何足多乎”的感概,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和追求的方向放在现实和现世,而不是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神话或是传说中的事物。?8 9【明】潘滋:浮槎稿,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南朝梁】刘鳃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8、,19 58 年,第6 0 9 页。【宋】王十朋:蓬莱阁赋,【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注,【宋】史铸增注:会稽三赋,第47 页。133四、巧拟异貌越州、登州两蓬莱阁赋的继承与创新同是赋体之作,王、潘之蓬莱阁赋各有千秋。二赋皆有拟名作之迹,但在似与不似之间各有风神韵致。王赋运笔灵动活泼,而其用典又富有历史的厚重感;潘赋宏阔深沉,有曲终奏雅之意,思理奇妙。与北宋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欧阳修秋声赋一样,王十朋蓬莱阁赋也堪称宋文赋的典型代表。王十朋创作的蓬莱阁赋采用、散相间的句式,又以散句为多,句末也常见“焉”“哉”“也”等语气词,情、景、理融合,笔法开阖自如。赋序点出蓬莱阁为越中山水之冠,继而铺陈了

29、众多前人之佳作,并叙述自已的作赋缘由。赋中仿照大赋空间描写的特点,按照方位顺序将所见之景娓娓道出,如“东望稽山,思禹之功”“西望夕阳,送目兰亭”“南目秦望,哀秦之过”“北望沧海,渺其无涯”等,但对于景色和历史人物及事迹的描写简明扼要,不似汉大赋的肆意铺陈,全文没有生字僻语,读来比较顺畅。而潘滋蓬莱阁赋则是拟汉大赋之作,表现出拟古的特点。较王赋而言,潘赋篇幅较长,韵散夹杂,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三言、五言、七言或者更长的句子。另外,潘赋极尽铺排之能事,也是按照空间方位进行铺写,描写事物时极细刻画、多同偏旁汉字的组合。郭建勋先生在评价扬雄蜀都赋时曾说:“以类相从,依次罗列,再加上具有表形功

30、能的同偏旁汉字的堆累,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潘赋也多如此,如“鼬曦”“澎澎濞濞”之类。总体看,潘赋刻画事物“蔚似雕画”,以鲜艳且对比强烈的色彩来夸饰奇珍异兽、稀见土石,与司马相如子虚赋颇似。元代祝尧有“心乎古赋者,诚当祖骚而宗汉”之语,潘滋此赋明显为宗汉古赋。王、潘之蓬莱阁赋构思、铺陈、写作手法等都与前代作品有相似之处,然相似中又有不似。从王十朋蓬莱阁赋来看,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苏轼赤壁赋、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均为王赋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如王赋中“畅幽怀于廖廓”“感斯文而涕零”“徒观乎茂林修竹”即取意于兰亭集序中“畅叙幽情”“亦将有感于斯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31、并嵌羲之名句于己赋之中,以表达同感之意。又如王赋后半部分大量地运用了“也”字句,“蓬莱隔弱水三万里,以笔力坐移于是也”“兰亭绝唱,亘古今而莫拟也”“姑问讯其从何而来,集乎彼而至于此也”等一连串“也”字句,将自己的议论铺陈开来,这些句式有仿欧阳修醉翁亭记之迹,但是王十朋之赋也有独创意境之处,如赋中“王子游会稽,客莲幕,登卧龙之山,踢巨鳌之阁。秀阅千岩,流观万。纵远目于东州,畅幽怀于寒廓。”此节语言优美,富有创造力,其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句意脉贯通,又富有感染力。此为登阁之赋,且以写实为主,然“周览成圜,鳞鳞万户,龙吐戒珠,龟伏东武,三峰鼎峙,列幛屏布,草木笼葱,烟霏雾吐,栋宇峰嵘,舟车旁午。

32、壮百雉之巍垣,镇六州而开府”?段,却气势不凡,与欧苏之文赋明显有别;“妙三弄之梅花,烂十分之银盘”,亦是神来之笔,曲音绝伦而明月相伴,此次登阁有不尽之余欢。再看潘滋之赋,开篇次句为“星分虚危,地接瀚海”,与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句“星分翼轮,地接衡庐”句法一致,应是潘滋对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仿写之辞。潘赋中也有袭用苏轼赋的地方,如末段“于是划然长啸,草木振恐”即袭苏轼后赤壁赋中“划然长啸,草木震动”之语;也有仿欧阳修赋作之笔,如“也”字句的排比也出现在潘滋赋中。【宋】王十朋:蓬莱阁赋,【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注,【宋】史铸增注:会稽三赋,第49 页,第47 页,第49 页,第49

33、 页,第51页,第51-52 页,第47 页,第47-48 页,第52 页。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50 页。?【明】潘滋:浮槎稿,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南朝梁】刘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二,第136 页。王冠辑:赋话广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册,第143页。0【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 7 4年,第7 册,第2 0 9 9 页。【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9 5年,第2 2 9 页。【宋】苏:后赤壁赋,张志烈等校注:苏轼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34、2 0 10 年,第10 册,第39-40 页。134唐音责任编辑但是潘滋此赋更多是受汉代辞赋家的影响,潘赋不论布局还是内容架构,都有模仿司马相如赋之处,如在描述蓬莱阁周遭事物时,潘赋云:“其上则翡翠孔鸾,鸽睢鸠。其下则白虎赤狐,驳马骊牛。其华则雁红枸杞,薏苡靡芜。其树则黎橡栗,朱桐白榆。其土则丹青雌黄,锡碧金银。其石则赤玉玄厉,玫瑰琳。”这种铺排方式和主要物象可以从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找出其所借鉴之处,如子虚赋云:“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昆吾,功玄厉,石斌。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梗楠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梨栗,橘柚芬芳。其上则有雏孔鸾,腾远射干。

35、其下则有白虎玄豹,鳗蜓疆狂。”潘滋除赋中铺陈部分有化用子虚赋的内容之外,他也借鉴了子虚赋中子虚使齐的人物关系,此为潘赋与子虚赋之似。通览全文,潘滋此赋又与子虚赋颇有不似,虽仿其主客问答,拟其铺陈意象,而其意并非与子虚赋讽谏之意相同,而是要借此显扬蓬莱之地的文化历史意蕴,极尽铺陈蓬莱之风貌。潘赋第一、二、三段结句日:“斯可以为杰矣,则又有杰者”;“斯可以为宏矣,则又有宏者”;“斯可以为奇矣,则又有奇者”,前后段的内容是渐次超越的,对蓬莱之景极尽夸饰,而最后一段话锋虽转,却不是否定前面所述内容,这与汉大赋“劝百讽一”有所不同,他称美前文所提到的蓬莱阁的种种胜景神迹,但同时又对“蓬莱之实”有着深刻、

36、清醒的认知,意蕴深沉,思理奇妙,这无疑是潘滋赋作的创新之处。王、潘之作与前代名赋之间似与不似的这种表达,巧妙地借重了宋代文赋及汉大赋的独特优势,如潘赋借鉴子虚赋以摹画蓬莱,这已经与子虚赋等前代大赋形成了一种互文情境,并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现了登州的风物人情、山海地貌。身处两个朝代的宦海文人,相隔几百年的时间,登临着距离千里之遥的截然不同的两处蓬莱阁,却都写下了这令人叹服的蓬莱阁赋,这如何不是一种莫名的缘分使然呢。王、潘之同题蓬莱阁赋作为越州、登州两个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多方面价值仍有待发掘。Emotion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Different Regions

37、,Dissimilar Purport,Pretty Imitation:On the Same Topic Penglai Pavilion Fu of Yuezhou and DengzhouSUN Jing,WANG Kai-li(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Abstract:Yuezhou and Dengzhou have their own Penglai Pavilion and Penglai Pavilion Fu.Thepavilions and Fu w

38、orks have same name but are different actually.They are thought-provoking and haveformed another unique landscape in the history of Fu.At present,the authors have seen four Fu worksnamed Penglai Pavilion Fu from Song to Qing Dynasty.Among the four works,the works of WangShipeng who is a famous champ

39、ion and official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Pan Zi who is diligentin politics and serve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in the Ming Dynasty are outstanding.Although WangShipengs Fu and Pan Zis Fu are the same title Penglai Pavilion Fu,the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in many ways,including the cre

40、ation reasons,regional culture writing,purport,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of the previous works.Although Wang Shipeng and Pan Zi have their own reasons for their creation,the two works have some emotions in common.Wangs Fu emphasiz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and character deeds of Yuezhou

41、 and advocates realism.However,Pans Fu prefers Pengying wonderlandin Dengzhou and has more imagination.Wangs Fu is good at expressing personal feelings and is livelyand vivid,with rich allusions.Pans Fu cares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and is elegant and deep.Inaddittion,Pans thinking is wonderfu

42、l.The two Fu works hav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previous Fuworks.These two works have some emotions in common,describing Penglai Pavilion in different regions,expressing different interests,and imitating some famous works.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charmbetween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Key word:Penglai Pavilion Fu;Wang Shipeng;Pan Zi;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purport【明】潘滋:浮槎稿,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6 年,第350-35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