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NB∕T 10448-2024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检测规范(能源).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71239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48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B∕T 10448-2024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检测规范(能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NB∕T 10448-2024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检测规范(能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NB∕T 10448-2024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检测规范(能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NB∕T 10448-2024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检测规范(能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NB∕T 10448-2024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检测规范(能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29.240.01 K 45 NB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能 源 行 业 标 准 NB/T 104482020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检测规范 Inspection specification for transmission line fault location equipment based on traveling wave 2020 - 10- 23 发布 2021 - 02 - 01 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 布 NB/T 104482020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环境条件 . 1 4.1

2、 正常试验环境条件 . 1 4.2 基准试验环境条件 . 2 4.3 检测用设备 . 2 5 检验与测试 . 2 5.1 结构及外观检查 . 2 5.2 采样功能检测 . 2 5.3 录波存储功能检测 . 3 5.4 对时误差和守时误差检测 . 4 5.5 启动元件检测 . 4 5.6 告警功能检测 . 5 5.7 测距响应时间检测 . 5 5.8 测距精度检测 . 5 5.9 功率消耗试验 . 9 5.10 过载能力试验 . 9 5.11 气候环境试验 . 9 5.12 绝缘性能试验 . 9 5.13 耐湿热性能试验 . 10 5.14 电磁兼容试验 . 11 5.15 连续通电试验 . 1

3、1 5.16 电源适应性试验 . 11 5.17 机械性能试验 . 12 5.18 通信功能及规约一致性检测 . 13 5.19 安全要求 . 1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测试模型 . 1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行波测距测试系统 . 16 NB/T 10448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许昌开普电气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4、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柳州局、 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凯默电气有限公司、深圳市尔泰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5、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旭、杨慧霞、曾祥君、张侃君、金盛、李远松、薛明军、陈玉林、安林、谢镜池、吴晋波、李本瑜、申狄秋、李志勇、艾淑云、郭宁明、陈昊、常风然、王献志、宋闯、周坤、邬彩霞、邢超、王煜、陈明、黄未。 NB/T 104482020 1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检测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的检测条件、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的判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直流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以下简称装置)的性能检测和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6、。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00.1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 GB/T 2900.49 电工术语 电力系统保护 GB/T 7261201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112872000 电气继电器 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 第1篇 振动试验(正弦) 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4598.22011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14598.242017 量度继

7、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24部分: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COMTRADE)通用格式 GB/T 14598.262015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26部分:电磁兼容要求 GB/T 14598.272017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27部分:产品安全要求 GB/T 17626.9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2017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DL/T 3572019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技术条件 DL/T 478201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860(所有部分) 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 3 术语和

8、定义 GB/T 2900.1、GB/T 2900.49、DL/T 357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秒脉冲 1 pulse per second (1PPS) 一种时间基准信号,每秒一个脉冲。 4 环境条件 4.1 正常试验环境条件 NB/T 104482020 2 装置的正常试验环境条件要求如下: a) 环境温度:15 35 ; b) 相对湿度:45%75%; c)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 4.2 基准试验环境条件 装置的基准试验环境条件要求如下: a) 环境温度:20 5 ; b) 相对湿度:45%75%; c) 大气压力:86 kPa106 k

9、Pa。 4.3 检测用设备 检测用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具有 3 个6 个通道宽频带输出的电流信号源; b) 数模转换频率不低于 2 MHz,同一测试仪不同通道之间的输出一致性不大于 0.3us,不同测试仪之间信号输出一致性不大于 0.5 s; c) 信号带宽不小于 100 kHz。 检测设备应能复现行波故障信号或具有施加暂态行波波头特征的故障信号的功能。 检测所使用的仪器、仪表应经过检验合格,并符合GB/T 72612016的要求。 5 检验与测试 5.1 结构及外观检查 5.1.1 技术要求 结构及外观的技术要求如下: a) 装置机箱应采取必要的防静电及防辐射电磁场的措施; 机箱的外

10、露导电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 体,并可靠接地; b) 装置应有安全标志,安全标志应符合 GB/T 14598.272017 中 9.1 的规定; c) 装置金属结构件应有防锈蚀措施。 5.1.2 检测方法 按GB/T 72612016第5章的方法对被试装置逐项进行检查。 5.2 采样功能检测 5.2.1 测量准确度检测 5.2.1.1 技术要求 测量准确度技术要求如下: a) 交流电流回路固有准确度:交流电流在 0.05In20In范围内,相对误差不大于 5%或绝对误差不大于 0.02In; b) 交流电压回路固有准确度:交流电压在 0.01Un1.5Un范围内,相对误差不大于 5%或绝对误差

11、不大于 0.02Un。 NB/T 104482020 3 注:In、Un为电流及电压额定值,下同。 5.2.1.2 检测方法 给被试装置施加相应的电流、电压激励量,记录装置显示值并与测试仪施加值进行比较,检测工频条件下测量准确度。 5.2.2 采样率检测 5.2.2.1 技术要求 装置的采样率不应小于 1 MHz。 5.2.2.2 检测方法 用行波测距测试设备给被试装置施加测试量,调取装置录波文件查看。 5.2.3 采样一致性精度检测 5.2.3.1 技术要求 两台装置的录波文件中记录波形突变时刻的误差不超过 2 s。 5.2.3.2 检测方法 按照图 1 所示,用行波测距测试设备对被试装置同

12、时施加突变信号,查看装置录波。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被试装置)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被试装置)行波测距测试仪标准时钟源授时授时通信网络直连M侧电流信号N侧电流信号 图1 行波测距测试接线示意图 5.3 录波存储功能检测 5.3.1 技术要求 录波存储功能技术要求如下: a) 装置记录行波数据时间长度不小于 4 ms; b) 应能存储故障数据次数不小于 1 000 次; c) 装置连续两次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大于 0.02 s; d) 录波文件应满足 GB/T 14598.242017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的要求。至少具备配置文件(.CFG)、数据文件 (.DAT)、头文件 (

13、.HDR)三种文件,其中 HDR 文件应包含故障信息简表,内容至少包括:故障线路名称、故障描述、测距类型、线路长度、波速度、初始波头到达时刻、故障测距结果等信息。 NB/T 104482020 4 5.3.2 检测方法 用行波测距测试设备给被试装置施加测试量,查看装置的录波波形。 5.4 对时误差和守时误差检测 5.4.1 对时误差检测 5.4.1.1 技术要求 装置应能接收IRIG-B(DC)对时信号,装置正常情况下对时误差不应超过1 s。 5.4.1.2 检测方法 按照图2所示,比较装置输出的1PPS信号与标准时钟源1PPS信号。标准时钟源给装置授时,待装置对时稳定后,利用时间测试仪以每秒

14、测量1次的频率测量装置和标准时钟源各自输出的1PPS信号有效沿之间的时间差的绝对值t,测试过程中测得的t的最大值即为最终测试结果。测试时间应持续10 min以上。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被试装置)标准时钟源时间测量仪授时PPSPPS 图2 对时误差测试示意图 5.4.2 守时误差检测 5.4.2.1 技术要求 装置守时误差应小于1 s/3 min。 5.4.2.2 检测方法 按照图2所示,待测装置先接收标准时钟源的授时,对时稳定后,撤销标准时钟源的授时,测试过程中装置输出的1PPS信号与标准时钟源的1PPS信号的有效沿时间差的绝对值的最大值, 即为测试时间内的守时误差。测试时间应持续3 m

15、in以上。 5.5 启动元件检测 5.5.1 技术要求 装置应具有多种启动方式,装置的各种启动方式可方便选择,应可靠启动。 NB/T 104482020 5 5.5.2 检测方法 启动元件检测方法如下: a) 启动方式为故障分量启动的装置, 根据制造厂家说明书提供的启动元件算法, 在测试模型中施加故障,分别检查装置是否可以正常启动; b) 启动方式为开关量启动的装置,施加启动测距的开入量,检查装置是否可以正常启动。 5.6 告警功能检测 5.6.1 技术要求 装置应具有完善的在线自动检测及告警功能,自动检测功能和告警功能应符合DL/T 3572019中4.3.9的要求。 5.6.2 检测方法

16、告警功能检测方法如下: a) 断开装置工作电源,检查是否有电源中断告警; b) 拔出装置站间通信线,检查是否有通信异常告警; c) 拔出装置对时线,检查是否有对时异常告警。 5.7 测距响应时间检测 5.7.1 技术要求 测距响应时间技术要求如下: a) 装置应能在故障后不大于 10 min 内自动给出测距结果; b) 测距结果在当地和远方都能显示。 5.7.2 检测方法 按照图1进行接线,在测试模型中施加故障,测试装置输出测距结果的时间。 5.8 测距精度检测 5.8.1 技术要求 当故障初相角不小于20时发生故障,装置应可靠启动,双端测距误差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1 行波测距误差要求 线路

17、电压等级 过渡电阻条件 测距误差要求 110 kV、220 kV 交流线路 不大于 100 不大于 500 m 或 0.5% 330 kV 交流线路 不大于 150 不大于 500 m 或 0.5% 500 kV 交流线路 不大于 300 不大于 500 m 或 0.5% 750 kV 及以上交流线路 不大于 400 不大于 500 m 或 0.5% 直流线路 不大于 300 不大于 500 m 或 0.5% NB/T 104482020 6 5.8.2 检测方法 5.8.2.1 一般要求 参见附录 A.1 搭建双回线路模型和单回线路模型, 参见附录 A.2 搭建直流输电线路模型, 参见附录B

18、 搭建测试系统,通过行波测距测试设备进行检测。 5.8.2.2 不同故障类型下测距精度检测 当故障初相角为 45时,分别模拟区内各种金属性瞬时故障,按照表 2 所列项目,考察故障测距结果是否符合 5.8.1 的要求。 表2 金属性故障测试 序号 故障点 故障相 备注 1 交流输电线路 线路区内近端 AN 线路区内 2 ABN 3 AB 4 ABC 5 直流输电线路 单极接地 6 双极接地 7 双极短路 8 交流输电线路 线路区内中点 BN 9 BCN 10 BC 11 ABC 12 直流输电线路 单极接地 13 双极短路 14 交流输电线路 线路区内远端 CN 15 CAN 16 CA 17

19、ABC 18 直流输电线路 单极接地 19 双极短路 5.8.2.3 经过渡电阻时故障测距精度检测 按照表3列出的测试项目,当故障初相角为45时,模拟区内经过渡电阻的短路故障,考察故障测距结果是否符合5.8.1的要求。其中单相经过渡电阻接地、单极经过渡电阻接地的过渡电阻根据电压等级按照表1进行调整,两相经弧光电阻短路、双极经弧光电阻短路过渡电阻为5 10 。 NB/T 104482020 7 表3 经过渡电阻故障测试 序号 故障点 故障相 备注 1 交流输电线路 线路区内近端 AN 单相经过渡电阻 2 BN 3 CN 4 线路区内中点 AN 5 BN 6 CN 7 线路区内远端 AN 8 BN

20、 9 CN 10 线路区内近端 AB 两相经过渡电阻 11 线路区内中点 BC 12 线路区内远端 CA 13 直流输电线路 线路区内近端 单极接地 经过渡电阻 14 双极短路 15 线路区内中点 单极接地 16 双极短路 17 线路区内远端 单极接地 18 双极短路 5.8.2.4 不同故障初相角时故障测距精度检测 按照表4列出的测试项目, 调整故障初相角(2090),模拟区内单相金属性接地、 两相金属性短路故障,测试项目不应少于表4的项目,考察故障测距结果是否符合5.8.1的要求。 表4 故障初相角测试 序号 故障点 故障相 故障初相角 备注 1 交流输电线路 线路区内近端 AN 20 线

21、路单相故障 2 BN 60 3 CN 90 4 线路区内中点 AN 20 5 BN 60 6 CN 90 7 线路区内远端 AN 20 8 BN 60 9 CN 90 10 线路区内近端 AB 90 线路两相故障 11 线路区内中点 BC 60 12 线路区内远端 CA 20 注:本表中所有 60的初相角可根据需要在 2090之间选取。 5.8.2.5 频偏工况下测距精度检测 NB/T 104482020 8 按照表 5列出的测试项目,模拟系统分别运行在48 Hz和52 Hz,模拟区内金属性单相接地、两相短路接地、两相相间短路、三相短路故障,考察故障测距结果是否符合5.8.1的要求。 表5 频

22、偏测试 序号 故障点 故障相 备注 1 交流输电线路 线路区内近端 单相接地 48 Hz 线路区内金属性故障 2 相间接地短路 3 线路区内中点 相间短路 4 三相短路 5 线路区内远端 单相接地 6 相间接地短路 7 线路区内近端 相间短路 52 Hz 线路区内金属性故障 8 三相短路 9 线路区内中点 单相接地 10 相间接地短路 11 线路区内远端 相间短路 12 三相短路 5.8.2.6 母线不同间隔数下故障测距精度检测 分别调整母线上线路间隔数为2和6,当故障初相角为45时,按照表6列出的测试项目,分别模拟区内各种金属性瞬时故障, 考察故障测距结果是否符合5.8.1的要求。 表6 金

23、属性故障测试 序号 故障点 故障相 备注 1 交流输电线路 线路区内近端 单相接地 线路区内 2 相间接地短路 3 相间短路 4 三相短路 5 线路区内中点 单相接地 6 相间接地短路 7 相间短路 8 三相短路 9 线路区内远端 单相接地 10 相间接地短路 11 相间短路 12 三相短路 5.9 功率消耗试验 5.9.1 技术要求 直流电源回路:不大于50 W。 NB/T 104482020 9 5.9.2 检测方法 按GB/T 72612016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功率消耗试验。 5.10 过载能力试验 5.10.1 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如下: a)交流电流回路:2倍额定电流,连续工作; 1

24、0倍额定电流,允许10 s; 40倍额定电流,允许1 s。 b)交流电压回路:1.4倍额定电压,连续工作; 2倍额定电压,允许10 s。 5.10.2 检测方法 按GB/T 72612016第15章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过载能力试验。 5.11 气候环境试验 5.11.1 技术要求 5.11.1.1 运行温度试验 装置应能满足DL/T 3572019中4.1.1的要求。试验期间,装置工作应正常,信号指示应正确,无元器件损坏或其他异常情况出现。 5.11.1.2 贮存、运输环境温度试验 装置应能满足DL/T 3572019中4.1.3的要求。试验结束上电,装置外观应无异常变化,装置工作应正常,信号

25、指示应正确,无元器件损坏或其他异常情况出现。 5.11.2 检测方法 5.11.2.1 运行温度试验 按GB/T 72612016中10.1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5.11.2.2 贮存、运输环境温度试验 装置不包装、不施加激励量,按GB/T 72612016中10.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5.12 绝缘性能试验 5.12.1 技术要求 5.12.1.1 绝缘电阻 在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下, 装置的每个电路与外露导电部分之间, 每个独立电路的端子连接在一起;各独立电路之间,每个独立回路的端子连接在一起。施加直流500 V时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0 M。 5.12.1.2 介质强度 NB/T 104

26、482020 10 介质强度要求如下: a) 在基准试验大气条件下,装置应能承受频率为 50 Hz,历时 1 min 的工频耐压试验而无击穿闪 络及元器件损坏现象; b) 工频试验电压值按表 7 选择,也可采用直流试验电压,其值应为规定的工频试验电压值的 1.4 倍; c) 试验过程中,任一被测试回路施加电压时其余回路等电位互相连接。 表 7 规定的装置被试电路各部位应能承受频率为 50 Hz 的工频耐压试验,历时 1 min,不应出现 绝缘击穿或闪络现象。 表7 介质强度试验电压 被试电路 额定绝缘电压 V 试验电压 V 整机输出端子地 63250 2 000 交流输入回路地 63250 2

27、 000 信号和报警输出触点地 63250 2 000 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 63250 2 000 63 500 出口继电器的动合触点之间 1 000 各带电部分与地之间 63 500 5.12.1.3 冲击电压 在基准试验大气条件下,装置的直流输入回路、交流输入回路、信号输出触点等诸回路对地,以及回路之间,应能承受1.2/50 s的标准雷电波的短时冲击电压试验。当额定绝缘电压大于63 V时,开路试验电压为5 kV;当额定绝缘电压不大于63 V时,开路试验电压为1 kV。 5.12.2 检测方法 按GB/T 72612016第13章规定的方法进行绝缘性能试验。 5.13 耐湿热性能试验 5

28、.13.1 技术要求 耐湿热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恒定湿热 装置应能承受 GB/T 14598.22011 中 6.12.3.6 规定的恒定湿热试验,试验后,装置的绝缘电 阻值不应小于 10 M ,介质强度试验电压不低于规定值的 75%。 b) 交变湿热 装置应能承受 GB/T 14598.22011 中 6.12.3.7 规定的交变湿热试验,试验后,装置的绝缘电 阻值不应小于 10 M ,介质强度试验电压不低于规定值的 75%。 5.13.2 检测方法 根据试验条件和使用环境,在以下两种方法中选择其中一种: NB/T 104482020 11 a) 按 GB/T 72612016 中

29、10.4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恒定湿热试验; b) 按 GB/T 72612016 中 10.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交变湿热试验。 5.14 电磁兼容试验 5.14.1 技术要求 装置在试验期间,应能正常工作。 5.14.2 检测方法 施加对称的三相负荷,根据表8的试验方法对装置进行电磁兼容性能试验。 表8 电磁兼容性能试验方法 序号 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 1 辐射射频电磁场骚扰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辐射射频电磁场骚扰试验。 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快速瞬变抗扰度试验。 3 慢速

30、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 1 MHz 和 100 kHz 慢速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4 静电放电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静电放电试验。 5 传导发射限值试验辐射发射限值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传导发射限值试验和辐射发射限值试验。 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7 浪涌抗扰度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浪涌抗

31、扰度试验。 8 工频抗扰度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工频抗扰度试验。 9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 GB/T 17626.92011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10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 GB/T 14598.262015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11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 GB/T 17626.102017 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5.15 连续通电试验 5.15.1 技术要求 通电试验期间及试验结束后,装置工作应正常,信号指示应正确,无元器件损坏或其他异常情况出现。 5.15.2

32、检测方法 按DL/T 4782013中7.13.1规定的方法进行连续通电试验。试验时被试装置施加直流电源,也可施加其他激励量进行功能检测。 5.16 电源适应性试验 5.16.1 技术要求 NB/T 104482020 12 5.16.1.1 直流电源 直流电源要求如下: a) 按 DL/T 4782013 中 7.5 规定的方法进行直流电源中断影响试验,装置不应误启动; b) 装置加上电源、断电、电源电压缓慢上升或缓慢下降、极性反接,装置不应误启动。当电源恢复正常后,装置应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c) 将直流电源电压分别调整至标称的极限值 80%UN和 110%UN时,测试装置的性能指标满足 5

33、.25.8 的要求。 5.16.1.2 交流电源 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 分别改变以下规定的各参数中的任一项为选定的极限条件 (其余为额定值) , 装置应可靠工作,性能指标满足 5.25.8 的要求。 a) 额定电压:220 V,允许偏差范围20%15%; b) 额定频率:50 Hz,允许偏差 0.5 Hz; c) 波形:正弦,波形畸变不大于 5%。 5.16.2 检测方法 按GB/T 72612016第11章规定的方法对被试装置进行电源适应性试验。 5.17 机械性能试验 5.17.1 技术要求 5.17.1.1 振动响应 装置应能承受 GB/T 112872000 中 3.2.1 规定的严酷

34、等级为 1 级的振动响应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性能应符合 GB/T 112872000 中 5.1 的规定。 5.17.1.2 振动耐久 装置应能承受 GB/T 112872000 中 3.2.2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 级的振动耐久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性能应符合 GB/T 112872000 中 5.2 的规定。 5.17.1.3 冲击响应 装置应能承受 GB/T 145371993 中 4.2.1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 级的冲击响应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性能应符合 GB/T 145371993 中 5.1 的规定。 5.17.1.4 冲击耐久 装置应能承受 GB/T 14

35、5371993 中 4.2.2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 级的冲击耐受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性能应符合 GB/T 145371993 中 5.2 的规定。 5.17.1.5 碰撞 装置应能承受GB/T 145371993中4.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碰撞试验,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性能应符合GB/T 145371993中5.2的规定。 5.17.2 检测方法 NB/T 104482020 13 5.17.2.1 振动试验 按GB/T 112872000规定的方法进行振动响应和振动耐久试验。 5.17.2.2 冲击试验 按GB/T 145371993规定的方法进行冲击响应和冲击耐受试验。 5.

36、17.2.3 碰撞试验 按GB/T 145371993规定的方法进行碰撞试验。 5.18 通讯功能及规约一致性检测 5.18.1 技术要求 装置应支持DL/T 860(所有部分)通信标准协议。 5.18.2 检测方法 按照GB/T 72612016第18章规定和方法对装置进行通讯及规约一致性试验。 5.19 安全要求 5.19.1 技术要求 装置的安全要求符合DL/T 4782013第6章的规定。 5.19.2 检测方法 按照GB/T 72612016第1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安全要求试验。 NB/T 104482020 14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测试模型 A.1

37、交流输电线路测试模型 如图A.1和图A.2所示,搭建两种线路模型,分别是双回线路模型和单回线路模型,线路间隔数为3。 L1K33DL3TAK1K21TA4TA1DLK42TAK52DL4DL1TV2TVL2L3 图A.1 交流输电线路双回线路测试模型示意图 L1K3K1K21TA1DLK42TAK52DL1TV2TVL2L3L4L5 图A.2 交流输电线路单回线路测试模型示意图 A.2 直流输电线路测试模型 直流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装置获取行波信号的方式如图A.3所示。当故障行波到达换流站时,该电容接地线上会产生电流浪涌信号。 在实际应用中, 可通过测量该电容接地线中电流浪涌信号间接测量直流线

38、路暂态行波信号,用于行波故障测距。 NB/T 104482020 15 交流系统1交流滤波器整流站平波电抗器逆变站交流系统2交流滤波器换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K2K3K4耦合电容器耦合电容器 图A.3 直流输电线路测试模型示意图 NB/T 104482020 16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行波测距测试系统 B.1 总则 行波测距测试系统包含行波测距测试仪、对时装置、待测装置以及辅助的PC机等,行波测距测试系统一般采用暂态行波回放、 叠加暂态行波或实时数字仿真的方式进行测试。 行波测距测试系统接线如图B.1所示: PC机行波测距测试仪标准时钟源双端行波测距装置A双端行波测距装置B行波电

39、流/电压行波电流/电压 图 B.1 行波测距测试系统示意图 B.2 暂态行波回放的测试系统 利用PC机仿真工具软件搭建试验模型进行仿真, 得到故障时线路两侧的电流。 行波测距测试仪根据仿真的数据产生对应的电流信号,通过放大器输出给装置,完成装置的测试。该系统能够灵活地进行各种接线形式下不同故障的模拟,可对装置波形采集和算法的准确性进行考核。在测试前,可根据需要在测试仪的电流输出端口用示波器验证测试仪的输出一致性,测试仪通道间的输出一致性不应小于0.5 s。 B.3 叠加暂态行波的故障测试系统 PC机根据线路参数向行波测距测试仪设置故障点位置,在故障电流/电压上叠加行波脉冲。行波测距测试仪通过相位锁定,行波脉冲在准确的时刻叠加在波形上,对行波测距装置的测距精度进行测试。 B.4 实时数字仿真系统 实时数字仿真系统可分为暂态信号发生器和功率放大系统两部分。 其中, 暂态信号发生器可将仿真软件中模型所产生的仿真数据转换为模拟量并输出至功率放大系统; 功率放大系统有行波高电压功率放大器和放大系统; 功率放大系统由行波高电压功率放大器和行波大电流功率放大器组成, 可将暂态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模拟量放大至电力互感器二次侧输出的级别。 可实时输出故障行波数据, 对行波测距装置的测距精度进行测试。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动力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