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1202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SICHUANSHENGGANBUHANSHOU XUEYUANXUEBAO095教育教学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李钊,余华【摘要】历史通识课程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受现实条件约束,省属高校难以开设门数众多、教学内容细致且具有深度的历史通识课程,而建设一门旨在培养全校本科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历史通识课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讨论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的建设问题,从中提炼出共性价值,为省属高校因地制宜地建设历史通识课程提供典范的个案思考。【关键词】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历史思维;教育本质;双线融合【中图

2、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23)2-095-6进入新世纪,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应,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方案,并很快被纳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之中。历史通识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西华大学历史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达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一、课程内容设计目前国内历史通识课程的内容设计大多遵循“宏观设计、微观实施”的原则,进而细化为若干门具体课程。西华大学根据

3、师资力量和学生学情,设计了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王生洪: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一一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复旦教育论坛2 0 0 6 年第5 期冯惠敏,熊涂: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1 8 年,第2 页。【基金项目】西华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新文科实训(实践)”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李钊,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余华,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039SIGHUANSHENGOANBUHANSIROUXUFYUANXUEBAO096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2 期(一)基

4、本依据首先,紧紧抓住教育的本质来思考课程内容的设计。2 0 1 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站在为国育人的高度审视这一历史使命和时代命题,是历史与历史思维课程内容设计的根本指导方针。其次,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目的。历史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和辩证唯物史论认识历史、把握现实的科学思想方法,把现实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思考,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历史与历史思维

5、课程在实地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教学目的。再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和辩证唯物史论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根基。围绕“历史是前进的、是人民创造的”这一基本科学命题进行内容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并能记录、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历史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形成对中华文明主体性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承载者最后,以学情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调研发现,西华大学近8 0%的本科生对历史知识的掌

6、握仅仅停留在中学阶段的感性认识层面,尚未对历史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开设专业性质较强、教学内容更为细致且具有深度的历史通识课程,学生学习接受难度较大。因此,“讨论+史学经典阅读”型的内容设计是符合学生学情的。(二)课程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起点;将德育融人历史思维,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是课程内容设计的特色;历史史实、历史资料和史学理论三个维度的融合,是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据此设计了八个专题内容。专题一:在过去和将来之间,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专题二:作为进步的历史,是危机还是创新?专题三:社会与个人一“时势造英雄”还

7、是“英雄创造历史”?专题四: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因果关系一善善与恶的博奔?专题五:扩展中的视野中心与边缘?专题六:人类教育中谈话的声音一一智力冒险?专题七:经济的力量发展的魅力?专题八:走向大同关于人类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三)参考书目历史与历史思维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的选择,在研究视野上,放眼世界,立足国内,以培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 0 1 8-0 9/1 0/c o n t e n t _5320835.htm?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2018-09-10.杨煌

8、: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学习时报2 0 1 9 年4 月1 日第A1版。李会春:通识教育理论、方法及中国实践,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1 8 年,第2 1 4 页。SIHUANSHENGCANBUHANSHOUXUEYIANXUFBAO097础教育教学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塑造学生的爱国品质为根本指导原则,精选中外历史哲学研究范畴的经典著作;在思维品质上,注重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和辩证唯物史论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著作;在研究时限上,注重跟踪史学界、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如李守常的史学要论、习近平的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哈麦金德的约历史的地理枢纽等。二、教学实践成效及存在

9、的主要问题历史与历史思维课程经过了三年的教学实践,在保证通识教育的专业性与科学性的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环节。(一)教学实践成效首先,在课程实施模式上,课程以通选课方式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先后开设了1 0 5 个教学班,选课人数多达1 5 5 2 9 人,基本满足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五步一体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讲解基本史实学生讨论历史背景与历史意义一教师分享学界研究动态一教师归纳总结一学生形成历史认知。同时,打造了一支由8 人组成的教学团队,专业背景涵盖中国史、世界史与考古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团队

10、的融合优势,而且也能根据教学实践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完善教学内容,有效发挥了团队教学优势。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加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设计逻辑严密同时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兴趣的思辩性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或者在线发布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生生互动,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或线上布置辩题,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辩题的所感与所想,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和点评,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如果说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生生互动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其次,在信息化时代,双线融合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课程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双线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

11、能力。双线融合,是指打破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之间的界限,促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互支持、有机协同。课程每个教学班人数在1 5 0 人左右,若单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线下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每个专题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本中外史学名著,教师线上指导学生阅读与答疑。通过这样双线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记录、收集和处理相关历史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课程的考核与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平时成绩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中外史学名著读书笔记并注重对学生平时课堂互动的考查,期末考试则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思辨性的学术小论文,旨在考查学生阅读与思考能力以及写作与表达能力。

12、而在教学效果分析上,课题组选取了2 0 2 1 一2 0 2 2 年两个学期6 个教学班学生的教学评价作为讨论这一问题的基本参考依据。参评人数分别为6 8 7 人,有效参评人数分别为6 1 7 人,涉及4 6 个本科专业。就评价指标而言,两个学期学生对“课程学习挑战度”评价的满意度分别为9 4.2 9%、9 3.4 9%;对“课堂教学与思考”评价的满意度分别为9 2.6 6%、9 3.2 3%;对“课堂收获”评价的满意度分别为9 2.3 0%、9 3.8 6%;“综合评价”的满意度分别为9 4.6 6%、9 5.0 7%。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朱德全,罗开文:“双线融合教学”:高等教育未来教学的新形

13、态,现代教育管理2 0 2 2 年第2 期。SICHUANSHENGGANBUHANSHOU XUEYUANXUEBAO098诊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2 期果程在保证通识教育的专业性、公共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通用教材。目前国内尚未出版历史通识教育通用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对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满意度得分最低的就是“教材满意度”这一评价指标,两个学期学生的评价指数分别为8 3.2 6%、8 1.2 4%,远低于其他评价指标的满意度。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每学期至少需开设3 0 余个教

14、学班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而教学团队目前仅8 位教师。同时,课程专业性较强,只有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才能胜任教学任务。而目前教学团队只能基本满足课程建设需求,从长远发展来看,专业背景尚缺哲学专业的教师,不利于历史哲学教学内容的构建。而职称结构上,教授仅1 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程建设的影响力。3.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目前通识课程建设的最大难点之一,就是要做到“把专业的内容用非专业的方式讲授出来,使非专业的学生能实实在在从中获益。”调研显示,8 0%以上的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基本停留在中学阶段的感性认识层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虽然教学团队采取了上述“探究式”教学方法,但在

15、1 5 0 人的教学班中,实施广泛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以及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历史专业知识用非专业的方式讲授出来,尚存在较大困难。4学分设置过少。目前,本课程仅有1 个学分、1 6 学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推行,需要将教师讲授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尽管教学团队采用了“双线融合”的方式,但课堂教学时间仍显得偏少,学生普遍反映“吃不饱”“课时太少”;同时,1 个学分、1 6 学时,完成八个专题的教学任务的确存在较大困难,无法深化学生对历史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理解和认识。三、课程建设的未来思考针对上述历史与历史思维课程建设实践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课程建

16、设需着重围绕出版教材、充实师资力量、丰富教学方法及调整学时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一)改进教材在总结上述教学实践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精化教学内容,编撰出版以历史与历史思维十讲为题的高质量教材,以满足教学需求。在宏观视野上,教材的编撰应遵循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宽阔的理论视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上,坚持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塑造学生的爱国品质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基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史观作为根本理论基础,对于西方史学理论,要处理好“格义”(analogical)与“反向格义”(reve

17、rs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之间的关系。在逻辑上,围绕历史本体论、价值论辛智慧:立人的尝试: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文化从横2 0 1 2 年第3 期。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0 1 4 年第6 期。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2 期。SICHUANSHENIEYUANXUEBAO099教育教学和认识论三个维度予以构建。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围绕“历史是前进的、是人民创造的”这一基本科学命题组织全文,适当增加中华文明探源以及中外文明的对比分析,做到

18、“有根、有魂与有效”。在形式上,以专题式进行内容组织,以思考题的形式深化学生的知识感悟,以推荐书目的形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二)改善师资力量一是要通过引进和吸纳的方式,充实教学团队力量。适当引进世界史、考古学与哲学专业背景的博士。依托综合大学的优势,吸收学校哲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加人教学团队,实现人文社科的交叉与融合。二是优化现有师资力量。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在未来五年内培育1 名学科带头人,增加教授3 人,副教授5 人。同时,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传承教学经验,培育新进教师。三是整合教学信息反馈。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馈的共性问题,通过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形式予以

19、研讨,达成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共识。四是为教师创设科研保障条件和提供外出深造的机会。优化教学资源,搭建科研平台,为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创设科研保障。选派教师到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相对成熟的高校观摩学习,并邀请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相对成熟的课程负责人进校开展学术讲座等。通过以上措施,争取形成一支教学能力整体水平高、专业与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敢于创新和团结协作并能满足课程建设需求的师资队伍,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三)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一是继续坚持“五步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你怎么看”以及“学界一般认为”等环节,探究

20、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二是进一步丰富师生互动的手段和方法。在高等教育中,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件发生在大学课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场景中。可以说,“师生互动”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思考与行动的逻辑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每个教学班人数多达1 5 0 人,尽管开展师生互动的难度较大,但可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辩题、采用“课前发放问题+课堂讨论与辩论+课后在线答疑+课后信息反馈”的方式以及吸收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在读博士和硕士参与教学活动等手段,推进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三是统筹考虑双线融合的优缺点。双线融合突出的优点是能在线上线下相互弥补的情

21、况下开展教学,同时,通过线上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师生交流的障碍,迅速收集与整理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并及时给予答疑解惑,从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但线上教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集中表现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掌控力度下降以及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创建“沉浸式”课堂,将历史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高效“有根、有魂与有效”,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从单纯地“移植”历史现象到引发学生对历史发展内在合理性进行有效地思考,进而深化“历史与我”“我与现代”“我与未来”三重维度价值观的认识,从而自觉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继承者”“

22、承载者”与“创造者”。赵必华:生师互动何以影响大学生学习结果学业挑战性与学校归属感的中介效应,中国高等教育2 0 1 8 年第3 期。李蕉,熊成帅:从技术到理念:抗疫背景下线上教学的再出发,中国大学教育2 0 2 0 年第5 期。SICHUANSHENGGANBUHANSHOUXUE YUANXUEBAO100桂静)(责任编辑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2 期地吸收新知识。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内容,针对性地拟定好1 一2 个辩题,指导线上生生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象所折射出的道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四)适当增加学分和学时如前所述,历史与

23、历史思维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有效思考、批判性历史思维、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以及塑造学生的爱国品质。显然,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知识熏陶以及初步的学术训练。三年的教学实践业已证明,虽然教师通过双线融合、布置课下阅读经典史学著作以及线上答疑等手段尽量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完成上述教学目的,但目前1 个学分、1 6 学时的课程设置尚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统筹考虑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成的前提下,将本课程调整为2个学分、3 2 学时,是符合课程建设需求的必要措施。当然,课时的增加,就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师团队等课程建设环节,都要根

24、据课程建设的需求,及时予以调整和充实。结语历史通识课程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怎样才能建设好一门旨在培养全校本科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历史通识课程,应该说很难用统一的标准予以衡量和研判。对西华大学历史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虽属个案的剖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炼出了省属高校建设历史通识课程的一些共性价值,即省属高校需立足于自我实际,围绕为国育人的教育本质,紧紧抓住通史课程以“通”求“识”的建设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和辩证唯物史论为理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双线融合的教学手段,从理论基础和实施策略两方面统筹考虑,就能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历史通识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