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执教者: 胡家中学 任小亮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1节轴对称现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轴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就对对称图形有所
2、接触,如:线段、角、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本节课学习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时,学生识别起来应该顺理成章,在对“对称”定义的理解和应用上也应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模糊,这是教学中应该突破的地方。学生生活经验基础对称现象及对称图形在生活中存在大量实例,因此,对称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理解起来也应不困难。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交流预习1、感受美:欣赏图片(见课件)2、交流美:1、教师出示课件。2、提示师友按要求完成。3、抽师友展示。4、教师
3、点评。1、师友欣赏图片。2、师友独立完成。3、师友展示。4、师傅评价,补充讲解。二、互助探究二、互助探究互助探究1:问题:1、这些平面图形能否沿某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试一试观察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分别指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1、教师出示课件。2、提示师友按要求完成。3、教师巡视师友完成情况4、抽师友展示。5、教师展示动画。6、教师点评并板书。8、教师强调知识点。9、抽师友展示。10、教师小结。1、师友思考问题。2、师友交流。3、学友展示。4、师傅评价、补充。5、师友齐读定义。6、师友理解定义。7、师友独立完成并展示。8、师
4、傅评价、补充。互助探究2:动手操作:(1)将一张纸对折。(2)在对折后的纸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3)用笔尖在纸上扎出所画图形的轮廓。(4)把纸展开并沿着所扎轮廓画出图形。问题:1、此图案除折痕外由几个平面图形组成?2、折痕两边的平面图形能否完全重合?3、结合(1)(2)问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做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试一试观察下图中的每组图案,哪些是两个图形成轴对称?1、教师出示课件并提示师友按要求完成。2、抽一组师友上前台展示。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并抽师友展示。4、出示问题,巡视师友完情况并抽师友展示6、教师点评、板书。7、教师强调知识点。8、出示试一试并抽师友展示。1、师友独立操作。2、师友展示
5、。3、师友交流。4、师友展示。5、其他师友点评、补充。6、师友齐读定义。7、师友理解定义。8、师友独立完成并展示。9、师友评价补充。互助探究3:观察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轴对称图形?哪个是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思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教师出示课件,提示师友按要求完成。2、抽师友展示并点评。3、教师小结区别、联系。1、师友思考后齐答。2、师友交流。3、师友展示,评价、补充。3、师友理解三、分层提高分层提高1:A层(挑战学友)1、下列数字和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0 1 2 3 4 5 6 7 8 9A Z C D M F G N中 水 田 元1、教师出示课件,提示师友按要
6、求完成。2、教师巡视师友完成情况。3、抽学友展示。4、抽师傅或其他师友展示。1、师友独立思考。2、学友展示。3、师傅评价、补充。4、其他师友评价、补充。分层提高2:B层(挑战师傅)在由小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形中,再添加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1、教师出示课件,提示师友按要求完成。2、教师巡视师友完成情况。3、抽师傅展示并点评。1、师友独立思考。2、师傅展示。3其他师傅评价、补充。分层提高3:师友PK这道题曾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题!我们也来试试!看谁能最快把第6个图形画好。1、教师出示课件,提示师友按要求完成。2、教师巡视师友完成情况。3、抽师友上前台展示并点评。1、师友交流。2、师友展示。3其他师友评价、补充。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例举出我们身边的轴对称现象吗?教师出示课件;抽师友展示;点评小结。师友交流,师友展示。五、巩固反馈布置作业:课堂作业: 教材P116随堂练习 教材P117习题5.1第1、3题课外作业: 预习P118P119内容。教师出示课件;检查、批阅。师友独立完成。板书设计轴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一个平面图形 沿直线折叠 互相重合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两个平面图形 沿直线对折 完全重合教学反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