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试论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4788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傅国群(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重庆万州404120)摘要: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指向,但这种目标和指向还停留在课堂内的知识传播和讲授,缺乏社会实践视角,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推动课堂教学形成合力,更好的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还可以推动新文科建设,推动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和践行高校的使命和责任。但是,由于课程思政主体意识淡薄、合力不足,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尚不完善。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合作共赢”和“系统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从

2、科学的角度出发,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共享当前,课程思政、新文科和双一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这足以看出国家对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视。特别是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最需要着重思考和理解,因为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教书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人文精神,深化对民族精神和文明价值的理解,”11“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国之人才、党之人才。”230因此,高等教育不仅是对书本教育的宣讲,更是需要将学生的培养引入到一个更大平台中去实践,重塑学生

3、的知识体系、道德品质和行为逻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充分整合和重置社会资源,将大学生所学知识和社会连接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校企共建合作,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的合作共赢。本文从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意义入手,探讨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现状,为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共享构建的原则和路径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一、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意义当前,新文科建设体现的是格局新、理念新、导向新、方法新,这就要求新文科建设逐步打破当前教育的瓶颈和藩篱,

4、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扩展教学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内外,以多渠道探索人才培养。落实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需要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从不同角度将思政内容和知识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需要以学生为实践主体,让学生从具体实践中作者简介:傅国群(1986-),女,重庆巫溪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源化视角下重庆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GZC2160)和“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JGZC2153)。三 峡 高 教 研 究Sanxi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s2023年6月Jun

5、.2023第2期 总第68期No.2 Sum No.68三 峡 高 教 研 究总第68期去感知和实践。也就是说,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关注课堂内思政知识体系的传播,还应该关注课堂外思政行为的具体实践,通过各类教学实践践行课程思政的行为方式,检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总之,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搭建对顺应时代发展,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逻辑,契合当代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和课堂教学形成合力,更好的检验课程思政实施和开展的效果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墨守成规的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将思政知识融入到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耳濡目染,在日常生活中榜样

6、的影响和感召下,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因此,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构,可以不断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更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推动课堂思政的践行和落实。特别是在“共享”理念的指导下,平台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促进不同知识交融,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知识体系,拓宽课堂教学内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从知识理论到社会现实需要一个实践场域,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就是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向社会实践过渡的场域之一,它可以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场景中温故知新,提升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通过具体行

7、为实践检验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层理解。2.有利于推动当代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新文科建设本来就体现出很强的“共享性”和“思政性”。首先,从新文科建构特点来说,新文科建设是要建构“大文科”,需要形成文科类知识共享。新文科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融通性等特点,它要求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大学科”视野,建立从“分科治家”走向“科际融合”的文科。11即新文科建设需要从整体观出发,关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学科交叉和融合。这就决定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必须要走文科类“共享”发展之路。其次,从新文科建设任务来讲,新文科建设不仅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级阶段的质量,而

8、且要在培养专才上更上一层楼。230这就决定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具有一体性、同一性,体现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的“共享”特性可以促进各学科根据专业特性及时补充和更新资源库信息,分享资源库内容,打破信息孤岛,从实践中整合不同专业学科知识,从而实现“大文科”建设课堂内外的具体实践。同时,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能够突破知识传授与知识实践的边界,将学校和社会连接起来,让知识传授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形成多种知识的交融与汇集,从实践中实现专业的互融互通,从社会中去领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真谛,最终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建设和发展。3.有利于当代

9、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培养从社会人才分类来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技术技能”和“智力技能”多重叠加的人才;从人才评价制度来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技能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综合3。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来看待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都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相互转化,对于文科生来说就是“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涉及到理论知识内化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两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从实求知”显得特别重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是要有充分的事实为依据,是要从社会事实里面去获得支持”,4即“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仅是社会资源的整合,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是优秀文化的共享。在这

10、个平台里,学生可以去实践、去体验、去感知,从而实现知识、实践、知识生产和客观价值判断的整合,既能从理论维度去重构知识,又能从实践维度去创新知识再生产,还能从道德维度形成客观的价值判断,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4.有利于践行高校办学使命和责任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经济布局的提出,地方社会内涵创新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焦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也成为当前高校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区域社会发展活力的源泉用行动反哺区域、用科学引领社会,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5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使

11、命和责任。其中,践行高校服务区域社2试论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2023年第2期会发展的路径需要凸显出学科交叉融合,引导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契合,建立符合地方发展的产学研办学模式,将地方高等教育办学融入到地方社会发展建设中来。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突出“思政”、“实践”和“共享”,“思政”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的培育,“实践”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参与到地方社会建设中去,“共享”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参与到社会实际工作中来。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探知社会和

12、服务社会,从而践行高等教育在服务社会中的使命和责任。二、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现状当前,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情况不容乐观,还处于十分薄弱的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共享主体重视程度不高、共享主体合力不足等。1.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实践共享意识淡薄当前,尽管新文科和课程思政的开展已从国家层面作出了具体指示,但是具体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让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空间范围较广,存在很大的张力。课程思政的方式主要以课堂为主,课外实践为辅,且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忽视了课外实践这一环节,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更是处于尚未开

13、发的阶段。尽管已经有相关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落脚点则是以专业课程各自为营,进行教学实践共享资源库建设,虽然可以促进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但大都是隔靴搔痒,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体现出共享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源视野间隔,形成了实践教学资源浪费。2.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实践共享主体建设合力不足主体,是关于思想者、行动者的属性和功能的概念化,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共同体6。课程思政尽管是高校在具体实践,但是作为人类共同体的教育事业,是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及其相关组织以多种方式合作并开展的项目,因此,学生、教师、高校、社会、政府及其相关组织均是课程思政的主体,且各主体应该在其场域内均有

14、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在这些主体中,既有课程思政实施主体,还有课程思政实践主体。其中,高校和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社会、相关企业组织作为检验教学新成果的实践场域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这些主体既承担着课程思政理论指导,又涉及到课程思政实践的实施。然而,尽管当前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展,但其主体及其主体责任还尚不明确,除开高等学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进行日常课程思政的开展外,其它主体并非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更谈不上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同时,由于当前高校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不明确,导致高校、社会之间没有建成可持续的

15、互利共赢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府、企业等组织对高校的支持,出现了各主体之间各自为营的状况。概之,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共享主体还没有明确,也尚未形成专门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统筹协调课程思政的建设,各主体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配合的状态,并没有主动去思考如何具体开展课程思政。这就造成各主体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实践共享的关注还显得十分有限,还需要作出进一步探索和努力。三、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原则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不仅是各类资源的简单汇集,还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从高等教育的长效发展基础上进行考量,让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既能服务

16、学生,又能服务高效教学,还能服务社会建设,充分体现出平台主客体的价值与意义。(一)坚持“以人为本”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生融入社会,将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富有学识、能动性强、心理健康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现代教育价值的核心,“以人为本”是通过高深文化的传递、内化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主体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7“以人为本”注重人本身的发展,在培养学生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全3三 峡 高 教 研 究总第68期面发展为本,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其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就是要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入社

17、会,让学生实现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再到高素质的社会人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是对道义的追寻,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会通过对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使用和实践,不断能弘扬人文精神,唤醒自身主体意识,探寻自我发展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的将社会发展和个人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出社会有用的人才。(二)坚持“合作共赢”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的终极目标是高校与地方各取所需,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赢”。从地方社会来讲,这样既可以整合地方社会企业资源

18、,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创新,还能推动地方社会的整体发展。从高校来讲,一方面可以践行高校在地方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可以在社会服务中探索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为国家培养出有利的人才。当前,高校与地方“合作共赢”模式的建构主要通过“产学研”来推动,但是“产学研”往往以理工科为主,文科专业的“产学研”尚存诸多不足,如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中师生的创新性、能动性,没有提升对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没有为地方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难以对文科专业进行产业量化,文科“产学研”进展缓慢。在新文科理念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构建,坚持“互利共赢”基本原则,通过优化实践内容,提

19、升实践效果,从形式和内容上推动文科类专业“产学研”改革,让文科类专业能够更好的进行成果产出,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三)坚持“系统设计”当前,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的宗旨是“育人”,其建设内涵主要围绕着怎么育人、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而展开。有人提出提出课程思政应该强调“一个中心”“四个注重”“四个聚焦”和方法上的“五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责任、注重创新、注重实践、注重农业”,“聚焦家国情怀、聚焦社会发展、聚焦前沿农业、聚焦三观塑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有趣与枯燥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有条不紊的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7。那如何有条不紊的开展呢

20、?通过实践反复思考和证明证明,我认为是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所谓系统设计开发,不是以灵感迸发为基础,而是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从整体权衡、全面把握。通过对新文科和课程思政的整体认识和全盘考量,将科学系统理念贯穿到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之中,科学、合理的对其运行进行推进,最终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参考文献:1彭凤姣、张卫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内涵、时代价值和有效路径(J).教育探索,2022(3):1.2郑亚楠.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建设目标(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1):30.3王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教育学解析(J).职教论坛,2013(36):5-6.4何明、孙铭旋、覃延佳,等.民族学的知识生产与学科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月刊),2020(10):59.5刘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初探(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25.6韩成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保护主体之解析(J).民俗研究,2020(3):47.7刘智运.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54.8董金城、寇小希、唐燕、谷芳,等.论高校课程思政的三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21(45):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