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论
其实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小小的震惊了一下,终于,终于心理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咯。好像以前对心理方面的认识仅在于心理专业很是吃香,心理师的工资很高,心理治愈行业在外国的普及发展。真的,从来没想过哪天我或者我的同学需要心理干预,但无法否认很大程度上好多人有不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但是,好像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要这样上纲上线地谈谈,我还是觉得有点发怵,确实在这样的现实大背景下,嗯,我们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我们开始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我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我们难以适应。而且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好吧,不得不说现实却是这样的,但是困扰我们的好像不全是这些,甚至发现好多大学生其实更为难搞的的是生活中的小事,人际关系以及自己与内心的不和谐,我一直是这样认为地。而且,我所见的好多同学也都有这方面的经历与不安。搞不好与别人的关系不外乎就是亲近,嫉妒,维护,不公平,好多情绪的混合。
好多时候我们还会有这么些困惑,大概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不大明白我们一生的走向,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面对很多事情不知所措,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用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去判断某件事情的是非,那么我们就会陷入自己的矛盾之中。心理问题的来源不就是因为矛盾么?其实解决心里矛盾的三个方面就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我总是认为,其实好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取决于个人自己的觉悟,对于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我们一方面不要过分地看重自己,好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像只要别人说什么就感觉是在说自己,大可不必,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地太重,可不可以自我存在感第一点啊!再次,对于别人的成功更不必耿耿于怀,既然你无法做到像他人那样的程度干嘛还要渴求那样的结果。上帝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秋叶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所以说啊,得之我命不得我幸,有时候得失真的没那么重要。哦,好像有点跑题了。
其实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好像不教更难搞一些,很多时候如果自己无法说服自己说起来还真是很难受的。是不是无法自处的人会有更多的心理疾病,我想着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但说实话,我们很大程度上都不会和自己和谐相处,或者是说不懂得或者害怕自处。我们习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手里拿着手机,耳朵塞着耳机,很少会真正静下心来听听我们内心的声音,而忽视自己的内心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清楚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盲目追求一些与自己不合的事物,或者这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些原因吧。说着说着,好像欲望才是万恶之源啊,可话又说,没有欲望的人生和咸鱼有何区别啊!
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我来说好像相对容易些,这样的时候就是道德与原则再加上社会价值倡导的事吧,嗯,也是啊,自己不断地适应社会,追随社会的发展尽自己所能贡献社会。
我们都知道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多重要,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人生位置,生活处境,我们都知道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啊,那么多大学生事故不都是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么?所以说啊,大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首要的,我们还是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我们还应
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但是, 很多事我们还是无法自己解决,也许积累的多得时候就需要心理干预了,这就需要我们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其实心理干预并没有多么的可怕好多时候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指路人,或者说我们需要的也不过是一个倾诉对象。在生活中,谁会没有一点点挫折呢,或者谁有的时候不会有一点点疑惑呢,这时候哪怕自己有所决定还是希望有人过来对你说一声,嗯,确实就是要这样做的。也不过就是这个道理么!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说到这里,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翻阅资料得到以下这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哦,这就有点好严重了吧。所以,防患于未然还是很重要的!可见,这个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啊。
因此,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